|
#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 索兰“新浪潮”三部曲之一。未来的政治寓言,仍然研究一贯的捷克新浪潮母题:“权力”,如此敏感的题材也恐怕只得在60年代拍摄。在影片中“权力”的象征物是以“铁三角”的形状嵌入于作品各处,人工化的景观在这个稍显未来科幻气质的苏联式社会中幻化为无条件服从、稳定的三角符号(《黑炮事件》或许有参考)并延伸至索兰的声音设计,前后两处具有相同场景、剪辑、动作的影像中,声音由失真的清脆悦耳的铁三角敲击声被还原成其本真的音质音色,微末的声轨变化却放大了权力得失间的情绪感知,以此突出声音的威力。原本普通懦弱的巴纳巴斯,在穿着《冒牌上尉》式的权力大衣后,驱逐出良好的秉性,沦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然而真正的权力下放者却自始至终未曾露面,巴纳巴斯暴露于更大权力的凝视目光之下。2022.7.1 |
|
巴纳巴斯考斯,一个被忽视的三角铁演奏员从摸鱼专家到“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折腾原同事的领导的故事,只是因为拆开了一封不是承认是给自己的就被说你违反规定的信。 |
|
荒诞的三角铁 |
|
四星半。比较典型的东欧权力讽刺剧,三角铁成了最重要的乐器。如果没记错,它应该是我看过的300+捷克电影中最大量体现现代造型手段的一部。 |
|
很有意思的作品,充滿荒誕以及諷刺,而且相當辛辣直接而坦白,權力使人迷失及引致災難,奈何現實不停發生,美好及秩序往往通過少數人的影響及多數人的放任而到達致無可補救的局面,這部60年代的政治諷刺電影很容易令人想起各個角色的現今替代者,值一看 |
|
绝妙的讽刺,“三角铁”音乐会荒诞无稽。男主从懦弱自卑到自大张狂,可笑的转变,权力与膨胀妄为的苟合。 |
|
补个标。典型的东欧幽默讽刺风格,巴纳巴斯从摸鱼专家到“新官上任三把火”折腾原同事的领导只需要一封因为你拆开了发现不是自己的就被说你违反规定的信。 |
|
“个中旨趣不可为外人道也”的那一类政治讽刺是没必要说穿的,“懂自懂”,价值观偏差是问题的本质;如若价值观没有大的扭转,怎么也不会懂,像是上世纪某阵营第一大国的冷笑话集的某段摘录、像是别林斯基或者契诃夫故事中会去讽刺的那一类人,笑的人深觉悲哀,不笑的人亦仅是摸不着头脑,并不总会跟某种启蒙或者开悟相关联,相反,讽刺多了,掌握权力的人虽则不懂,却会因为“被讽刺”而恼羞成怒,凭空中伤几个全无必要的牺牲者,倒不如直接交给市场去检验,反馈若是一地鸡毛,庸才的任命者多少会遭受一些尊严的惩罚或者被历史所审判。“考斯先生”或许知道自己的无能,但官僚体系对无能之辈的托举与纵容所造成的破坏必将由体系自身来埋单,至少,艺术承担了检验其品格的重担,又确已让所有人知晓体系的荒诞,而小丑则必将在艺术中显现小丑的原形。 |
|
声音/空间/巨物 |
|
权力机关的空间场景设计得很有距离、空旷,带有科幻意味,也给故事增添了一丝荒诞感,也不怪乎可笑荒唐的事儿发生。 |
|
管弦乐队中担任三角铁演奏员的考斯被意外任命为乐团主任,于是上演了一出“官场现形记”,考斯在权力中腐坏,三角铁演奏会的闹剧被称作“大胆的、没有偏见的精神”,而电影的结尾,在精彩的与前文对仗的镜头里,考斯失去权力而崩溃。
在这部电影中,彼得·索兰展示出了令人惊叹的构图。 |
|
6/10。乐团中被忽略的三角铁演奏家晋升为主任后滥用权力举办三角铁音乐会的荒诞事迹,而那场三角铁音乐会也宛如一次行为艺术。剧本较平,讽刺直白。(p.s.我宣布,三角铁之于古典乐相当于贝斯之于摇滚乐!) |
|
三角铁想当主角的梦想 |
|
办公大厅那个镜头绝了! |
|
讽刺的挺好,今天的我们依然受用 |
|
感谢翻译!政治隐喻+讽刺喜剧,还是熟悉的风味。看的时候总是联想到《错位》。总之整部片都非常可爱—— |
|
三角铁音乐会,权力的魔力 |
|
如同玉米、勋章、炼钢等象征物一样,人类历史上总是不乏有类似“三角铁主义”的存在。 |
|
看的过程中心中全是惊叹号❗️现实到荒诞的作品,比起卡夫卡的审判更恐怖,比1984高了好几个段位。只能说这些西方作家们的想象力比起现实太单薄了。结局的三角铁演奏会更是让我想起了许家印的篮球赛。 |
|
“我要退还这封信,应该是寄错了。”“这封信被拆开过。”“是啊,不然我怎么知道不是我的信。”“你违反了隐私条例,有可能被处罚。”/“我要举报有人在推特发布偷拍视频。”“该网址是虚假网站。你涉嫌违规访问国际互联网。” |
|
祂就把花环放在四方体形状的玻璃罩里 见证它被撷取 当别人戏谑它时 窥伺它的享乐 当别人批驳它时 |
|
78/100 #Czech&SlovakFFofAus@ACMICinema3# 它当然不止是一部关于交响乐团人物的电影,更想讲述的当然是权力与东欧政治环境。 |
|
正好前两天“纽时”刊登了“大帝”的那篇文章,今天再看这部电影,不由得感叹,是谁助长了“巴纳巴斯考斯”们的野心?这部几乎一甲子前的电影,对我们过去的一年多,又不正好是绝妙的预言和讽刺? |
|
很荒诞,权力带来的充盈和满足感 |
|
小学音乐课全班分配乐器时,众人眼底好奇之潮退去后最先被搁浅的便是三角铁,对比其他打击乐器似乎这种冰凉几何形钢条配合单一敲击已足够令人耐心缴械。“边缘”乐器主导整体颠覆传统,权力的下放具形以指令、图形为输出方式的单方角力与追讨。室内操练、堂前对峙,如伊里·特恩卡构思那般,残酷荒诞的政治游戏在幕后手掌翻转中轮回,双眼窥觑、观赏被置于催眠幻镜中时时被映照着的众人,看他们高谈阔论,低语呜咽。 |
|
12 APR 2019 (4) |
|
imaginative image |
|
蓝光 |
|
尴尬倒霉诸事不顺,事不过三的搞笑桥段,荒谬的戏剧性展开,照现在的标准估计会拍成爽片,需要十足的精神去看这部电影,顺带欣赏静态的结构美学。按现在的阈值,得从40分钟开始看会比较好,但这样的话,你就无法看到主角在行为心情上跟权力的同步提升。观众和主角开始不会被昏沉的交响乐扰乱,主观能动性大大加强,兴奋感油然而生。搅动所有人的情绪,一场盛大的毁灭将要发生。
整部电影难以感觉出年代感,这就是新浪潮吗。但除了主角别人都是一笔带过而且云里雾里,除了突然升官,一切都太线性思维了,幸好结局令人暖心。
我们回头看一下现在,如果要将所有人思维都变得简单化,击溃复杂的体系,得让大多数都处于集体的发泄状态,而不是像他这样的压抑独裁别人,剧情发展中引入大众那将是完全不同的走势。 |
|
看来有可能全世界都一样,都喜欢升官,有那种满足感肯定挺舒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