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俩姐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姐姐当爸又当妈。唯一欣慰的是还有电视看... |
|
技法上实在“野生”(片头的风中收音是不是劝退了不少人),主题上也没有太多独特性(留守儿童),但是好在“平衡”——拍摄者和拍摄对象相处的自在,家庭内部关系的抓取等等。这样的纪录适合野蛮生长,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
|
太多小时候自己的影子 |
|
都2018了,高铁都修到国外了,新闻联播里整天赞扬一片盛世,城里的老百姓也应和着。可你来到乡下,牛犁地,窗户都不严实的学校,破败不堪的乡村,这盛世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
|
加一和爷爷奶奶弟弟在农村生活上学,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这种分隔的状态作为她正在经历的常态,已经深深影响了她。对她来说农村生活中自己额外担起的责任已经是习惯,无论是照顾弟弟、干简单的活儿、负责做饭等。在没有对照的情况下,她和弟弟在农村里看似无忧的生活,和弟弟拌嘴大闹,时而被奶奶狂骂却都是主流家庭教育外的非正常状态。但农村的简单朴素又格外让人看着轻松,或许只能停留在加一这么小的时候吧。 |
|
导演喜欢时代符号,喇叭广播,电视新闻,抗日剧集,导演不喜欢旁白,夏秋冬春线性叙事,如实记录小农生活,丝毫不惧城市化下被遗忘的“脏陋”,导演不引导,该看到的还是看到了,该联想到的还是联想到了。祝福加一以及广大的留守儿童。 |
|
不该用配乐的,还用那么多!感觉蒋能杰这么些年毫无进步,拍来拍去都是老素材,技巧也凝滞不前。 |
|
加一是个好孩子 |
|
留守儿童有自己的无奈,但也有自己的快乐。
重男轻女的现象很严重。 |
|
有点流水账,看的有点烦 |
|
想起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也是爸妈说再考不好明年就不上了,待家里做饭做家务,那时候只有傻笑,现在看着似曾相识的画面,只有无力的苦笑。 |
|
就是那些我見過和經歷過的,只是沒有那麼困難,留守兒童的心思有誰去關心呢。 |
|
女孩的成长模式和男孩不同,她要照顾弟弟给弟弟洗澡,做家务,还被吓唬如果不好好学习下个学期不要报名了。虽然地区发展有差异,但是看起来中部地区和闽南农村观念基本一样:年轻人在外地打工,在村里盖起超出居住需求且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空置的大房子,好像房子越大对孩子的爱就越多。也许中国式的亲子关系更多是寄托于象征物而少了些陪伴。 |
|
一直很佩服蒋能杰导演对农村的持续关注 |
|
其实这样的童年是很丰满的. (导演其他的电影会比这本电影好很多,这本总觉得一些东西是生拉硬拽的,是拼凑的.) |
|
片名叫“初一”,也有几个动人的瞬间,但过于散碎的素材似乎没有勾勒出一个让人动容的完整形象,有些可惜 |
|
看着好心酸,6岁的小女孩要放牛、洗衣做饭照顾弟弟,这家人重男轻女的现象开溢出屏幕了。 |
|
看得我有点心疼 |
|
看完才觉得自己童年至少还是幸福的,在某些方面,至少物质生活。 |
|
有时在想,到底什么才能算是平凡的日常。 |
|
回望童年,如加一一样走来。 |
|
在家无法养家 在外无法陪伴孩子成长 |
|
毒sir推荐。连提问和回答都很少,真正的像一个旁观者。感谢导演。印象最深的是加一穿着红裙子跑去找弟弟跑去找爷爷,其次是姑姑的婚礼,它们都有一种不经意的来自乡村的局促和狼狈。让这些孩子们敢想人生,可能是消除贫困最大的课题。 |
|
加一和弟弟那份相依为命的依赖感,真让人怀念啊——我和我弟弟,也曾这样相依为命过。 |
|
上学、做家务、还得照顾弟弟,但加一也会闹小孩脾气,留守儿童在独立的同时,保留还着童真。姐姐领着弟弟走在回家的路上,小狗匆匆跟在身后——这是最美好的时刻。 |
|
琐碎的,不连贯的,但人正是人的生活组成。留守老人儿童,姐弟关系,农民工,教育,电视所涉及的战争,广播里提及的国家政策,可发散的点太多了。 |
|
昨晚在北京706青年空间看完了,很佩服蒋导演。我也是农村的孩子,深有感触。记录真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
|
几次红了眼眶,特别是看到懂事的加一哭的时候……边看边想虽说人人平等,但人的出身就是如此的不平等,像加一一样的留守儿童,从小就不曾感受过父爱母爱,从小就是在爷爷奶奶的打骂中长大。他们的童年不是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而是农村黑黑的瓦房。他们的童年不是培训班,而是放牛砍柴做家务…… |
|
冷静客观的叙事,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的苦与乐。 |
|
看到加一的奶奶就想到我的妈妈,那时我们家兄弟姐妹多,挨骂那是轮个来的,小孩也是 不听话,也不怕挨骂。片子的加一也跟现在的留守儿童形象有些 不同,她勤劳,听话,懂事,缺少父母的陪伴,但她仍然坚强乐观......... |
|
伟大 |
|
很真实的纪录片,真实到很多画面看不清楚🤣
看完就只有一个念头,什么时候能够没有留守儿童?
我们都能为这个做什么? |
|
看完加一才知道自己的童年有多幸福了,虽然都是留守儿童,但加一刚5岁就要做那么多家务,要洗衣服,放牛,大冷天的洗一堆碗,做饭,哄弟弟吃饭带弟弟玩,给弟弟烧洗澡水顺带给他洗澡穿衣服,不写作业会被奶奶骂,做家务也会被奶奶骂……理解大家都是穷苦人,抱怨是在所难免的,但奶奶没有一句话不是在责怪和批判,真是看得气愤又悲伤。加一啊,一直是个那么好的姑娘,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不想要女儿,大概是怕她太懂事,我心疼。哎,中国有一亿留守儿童,这里面有多少女孩像加一一样,童年的记忆里,除了繁忙的奔跑,被冻伤的手指,漏风的衣服,还能看到狗宝贝,关心大牛和它的邻居小猫咪呢? |
|
本以为会利用广播和空镜头串联起内核,并增加叙述的条理性,但最后还是沦为了转场中时有时无的表达。但至少近乎于返璞归真的纯日常纪录没有了对被摄者的引导,呈现-反映变得纯朴。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过于缺乏编排的纪录最终的呈现效果和观感实在是有些不尽人意。 |
|
几部纪录片相当于一个系列,要按时间顺序连起来看 |
|
20220117也许太过于克制的原因,整体剪辑的 串联还是没太平~ |
|
电影倒是一般,但是其中提出了很多社会问题给人思考,留守儿童,农村教育,务工人员就业问题,精准扶贫大口号的苍白无力 |
|
除了表达主题外,更多地记录下当下的生活。 |
|
乡村里的孩子,乡村里的影像,像野草一般荒凉而坚韧的生命力,是这片土地历史上超过99%的无名者,纪录片尝试为他们留下名字。期待后续的作品会有更清晰的故事线。 |
|
2021.11.26《加一》 |
|
留守儿童的日常是和家里的各种劳作紧密联系起来的。小时候对这一点深恶痛绝,完全没有界线感。 |
|
2015年春 加一 6岁
村里大喇叭播放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
|
加一真是个小天使 |
|
场景和声音抓得好,沉浸式跟拍使得生活展现得全面,不失真,和几部其它类似作品一样,都是留守儿童处境的真实样貌。又抓得住孩子视角的生活片段。几场雨天奔跑的场景——送伞、找弟弟,几乎有优秀儿童电影的色彩。玩青蛙、小黑狗的片段抓得很好。看豆瓣图册还有玩小鸭子的,也很好,但没有剪进75分钟版。
说到剪辑,75分钟版本比较短,所以片中一些镜头切得有些快,期待看到更从容的剪辑版本。
虽然和《矮婆》是两个主人公,但参看很有趣,不少结构和元素都很有对照。 |
|
到这一部手法已经很成熟了 |
|
加一和弟弟,爷爷,奶奶之间发生的琐事。 |
|
“你读书不加油,以后更疼,天天都有刺” |
|
看不見不代表沒有,不知道不代表可以忽視。快樂是一天,難過是一天,交雜著各種各樣的情緒才是真正的生活,紀錄片帶我們看到了世界的其中一面,他不是一種簡單的符號,他代表著一種生活,簡單的生活。生活中就像湖南的天氣,有點濕冷也有點溫暖,需要在溼冷的天氣烤火,讓溫情餘散在空氣中,姐弟祖孫,相互罵著愛著,簡簡單單,辛辛苦苦和快快樂樂。比很多人更貼近生活,更像是人。 |
|
半点不由人 |
|
冲着态度和小女孩加一星。男女平等还得加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