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女仆 The Maids (1974)

    最近更新: 2025-05-03 正片
    • 主演:Susannah York / Glenda Jackson / Vivien Merchant
    • 导演:Christopher Miles (Christopher Miles)
    • 编剧: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1974
    • 更新:05.03
    • TAG:剧情
    • 片长/单集:95分钟
    • 豆瓣评分 暂无评分
    • IMDB评分 6.3 (596票)
    • 简介:看片狂人(whereis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女仆》的免费在线观看,《女仆》是由导演:Christopher Miles执导,由Susannah York,Glenda Jackson,Vivien Merchant等领衔主演,本片(剧)于1974上映,对白语言为英语,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影评信息及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这是“美国电影剧院”第二季的一部分——制片人伊利·兰道(Ely Landau)的想法是拍摄戏剧并在剧院里只放映两天两夜,而且你必须提前在剧院或音乐会上买一晚的票. . .我相信他们只有在剩下的时候才在门口卖票(就像剧院或音乐会一样) 第一季有《冰人来了》等,第二季有《玻璃橱里的男人》和《女佣》。这是一个有趣的想法,但我确信它是不成功的。似乎这些照片自最初的简短影院上映以来就消失了。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女仆偷走别墅,过起奢华迷醉的生活。《半碎之物》

    作者:小新探电影

    父亲去世,6岁公主一夜变女仆,被要求端茶倒水伺候同学:《小公主》

    作者:奶茶电影

    英国小伙爱上特殊女仆,迎来种种磨难,几分钟看完《字典情人》

    作者:虎山说史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The.Maids.1975.1080p.BluRay.H264.AAC-RARBG[1.79GB ] 详情
      The.Maids.1975.1080p.BluRay.H264.AAC-RARBG[1.79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Maids.1975.1080p.BluRay.x265-RARBG[1.47GB ] 详情
      The.Maids.1975.1080p.BluRay.x265-RARBG[1.47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Maids.1975.1080p.BluRay.x264.FLAC.2.0-HANDJOB[7.95GB ] 详情
      The.Maids.1975.1080p.BluRay.x264.FLAC.2.0-HANDJOB[7.9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Trials.of.Oscar.Wilde.1960.1080p.BluRay.x264.FLAC2.0-NOGRP 详情
      The.Trials.of.Oscar.Wilde.1960.1080p.BluRay.x264.FLAC2.0-NOGRP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The.Maids.1975.720p.BluRay.H264.AAC-RARBG[1.14GB ] 详情
      The.Maids.1975.720p.BluRay.H264.AAC-RARBG[1.14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这是“美国电影剧院”第二季的一部分——制片人伊利·兰道(Ely Landau)的想法是拍摄戏剧并在剧院里只放映两天两夜,而且你必须提前在剧院或音乐会上买一晚的票. . .我相信他们只有在剩下的时候才在门口卖票(就像剧院或音乐会一样) 第一季有《冰人来了》等,第二季有《玻璃橱里的男人》和《女佣》。这是一个有趣的想法,但我确信它是不成功的。似乎这些照片自最初的简短影院上映以来就消失了。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1 IMDB 8.5 HD中字
      National Theatre Live: Yerma
      2017
      剧情片
      英国

      耶尔玛

      National Theatre Live: Yerm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016年Young Vic第一排睁大眼睛观看了全场。Billy Piper is a tour de force!
      • 愈演愈烈的执念,无休的自我迫害。女人在摇摆中终于倾倒全部的天平,沉醉求不得,和惧于失常的燥郁,这则恐怖的生育寓言放在现代语境还是很厉害。她把理想寄托成欲望而不得,恐惧“未成为”和“成为”所需的失去。Billie Piper的表演疯狂但自我控制,好不耀眼,一个受影响的女人
      • 把1934年西班牙乡村的悲剧故事改编到现代伦敦——就完全不能理解女主为什么那么执念于要孩子这件事,而且要闹到做了12次试管婴儿失败,然后负债累累/家庭破裂/精神崩溃/自杀...更喜欢原著杀了丈夫的结局呢~ 镜面舞台不错,Pipper没那么年轻了,但笑起来一如既往的美!P.S.前任黑哥哥声貌俱佳。
      • 舞台上的Billie Piper闪闪发亮:她随性,和Call Girl时期的风情万种一样,调戏着那个在恋爱关系还“充满着氧气”的男人;她痛苦,将生育之苦和人生困境抛洒得淋漓尽致。时长蛮短但结构复杂,没想到竟然翻来覆去拆成了七个章节,最担心的最后两章果然还是如前面访问提到的问题一样--没逃开做作。。
      • #2018.1.27#很少打五星但这部太喜欢了,小维克剧院改编一把好手,简约的舞台很桥景,转场黑底白字配上冲击力很强的音乐像默片老电影,整个故事却非常现代,讲述手法也干净利落。我都被女主搞得生育焦虑了,又或者是对“玛丽那种丈夫出轨的平庸女人都可以我为什不能”的偏执非常有共情。
      • Young Vic再度证明这里是见证戏剧神奇的地方。大家应当停止在当代剧场里寻找人物和动机,当代剧场的功能在于创造能引起观众反思的画面。叶尔玛最终还是成了一位母亲,在她不孕的子宫里流出了鲜血。这出成功的改编剧让人反思:在当今的语境下,母亲的意义为何。
      • 虽然没有女主(她有名字么?那就暂且叫Rose吧嘿嘿嘿)那样持久的执念,但有过那种一念就想要做成什么或者陷入什么,走不出来的感觉。到最后同情心反而是给丈夫和姐姐的。或者说就还是inability to communicate最动人吧。
      • 能把加西亚·洛尔卡的西班牙三部曲移植到当代伦敦网红女博主身上,这个设定我是服的,舞台惊艳,比莉·派佩狂揽6个最佳女主实至名归
      • 【补标】在孤立无援的绝望以及不切身因而无法感同身受的痛苦面前,一切辩解与慰藉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如2666第四部分一般的冰冷大字报/生活化演绎的反复切换将压抑一点点推向了顶峰。盛赞Billie Piper的收放自如,果真是既保有诗意又有新诠释的作品。
      • BP真是有魅力,哪怕肉乎乎疯癫颠也能流露出一种自然优雅的少女感,当然人设本身并不具备此类特质,所以显得BP愈发魅力。导演分场是厉害,就是BGM的选择有点吃不下,咱能不能别搞人声部分?女主魔怔的执念根源如何形成,虽然台词里有暗示但还不够,远远不够,导致这个诞生于几十年前移植于今的原作剧本在落地时欠一点细腻,又不够抽象隐喻,是个遗憾。靠演员撑了。
      • 我想看过原著会对这个版本的改编更有感触 用人类发展到今天的文明去审度一个百年前的故事显然有失公平 但是故事的立意是不会改变的 我觉得从这方面想 可以缓和一些编剧改编成现代伦敦背景的违和感 一个探讨女性独立的故事 永不过时不是吗 美中不足的一点 转场太过频繁 导致故事碎片化了
      • 对看海达·高布乐。女性婚姻,极简舞台,悲剧收场。透明的玻璃空间,对观众来说是实验舱,对角色而言是一道看不见的高墙,耶尔玛被自己的生育观念、外界的媒介和人性的困惑团团围禁在这样的一个坚硬透明空间之中。章节体结构,与其说是戏剧,不如说是小说。
      • 这么短的故事居然还分了七大章N小节。恐婚恐育再下一城,恐怖片的恐。(但是拥有NT at Home也太爽了吧天下竟有这等好事呜呜
      • 女主演技炸裂!最后一幕看的我难受的要死!!换场好神奇谁能给我解释一下怎么做到的?!一会儿地毯,一会儿绿地,一会儿沙土地,还又下雨,又挂灯的…感觉现场小伙伴看换场会其乐无穷的吧(喂)现实主义,非常真实,夫妻之间吵架的那个状态啧啧啧…看的我想亲自动手分开他们…
      • 2017 Young Vic版。极简舞台玻璃牢笼,时间跨度大幕数多过场配乐好听,幻想那段吟唱异常催泪雨中戏瘆得慌,台词始终未提及女主名字,欲望吞噬灵与肉,Piper是迄今唯一凭一个角色横扫英国六大戏剧奖最佳女演员,如树木可萌绿亦可枯黄,行过泥泞徒留遍地凋零的心,是否生育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女人,
      • wtf is this scene transition weird acapella sound. 还好不是现场。
      • Yerma,西班牙语,一毛不拔。执念,焦虑,心理失衡,无法处理好这些情绪问题,然后就介样了呀。布景非常的creative,传递着无处逃离的主题。女主演技着实很棒,肢体,台词,情绪,爆发力,really cool!
      • 不能一同期待,也不能一起悲伤,最后两个人坐在花园里喝着茶,并不说话。中产的破产,没有痕迹。
      • 看得我都快奔溃了,陷在生育困境中的女主逐渐不可自拔,最后捅死了自己,啊,自我挣扎又无能为力的感觉搞得我快要疯了。
      • 2018.01.27@中间影院,Young Vic直播的戏都是虐心路线啊, 现代简约舞台设置下板牙农村故事换到了伦敦的中产却几乎没有违和,中产网红女主对创造生命的执念将自己一步步推向了深渊,Billie Piper表演惊艳,转场的文字和音乐虽然将故事切得有些碎,但是却制造了一种超现实的冲击感
    • 豆瓣 7.5 IMDB 6.6 HD中字
      Sauve qui peut (la vie)
      1980
      考驾照
      法国

      各自逃生

      Sauve qui peut (la vi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看,最轻盈的高达,美景好看,音乐也好听。他打破视点的控制,电影自由飘动,在一场戏进行时突然切到街外空镜,主角的情绪也可附着到零碎的龙套上,或由突如其来的慢动作打开新维度,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出现什么,这令它能包容世间万物。从《我略知她一二》到本片再到《电影史》,一次完整的进化。
      • 说实话我对中后期的戈达尔的作品兴趣不大,那个时候他的电影已经基本不侧重叙事了,手法上又反传统,让普通观众很难看进去。这一部其实还算进行了叙事,不过第一遍依然没看进去,即使了解了剧情也很容易走神,不过看第二遍感觉要好得多。伊莎贝尔·于佩尔为拍这片牺牲很大啊。
      • 那个段落:“男A用脚勾女A的胸,女A喊“疼”,然后女A用嘴叼住男B的penis,男B发出“噢”,然后男B舔女B的臀部,女B大叫“住手”,然后女B给男A抹口红,男A若微笑,女B便亲吻他。”娘,多色情的连环游戏。
      • triste, 法国人想太多了,肉身和大脑是两个机器运作,中间没有齿轮协调,这片子是给现在被语言/话语思考主导的人的寓言书。
      • 在戈达尔看来,女演员和妓女的相同性在于,都是贩卖自己的身体,不过实存与虚构的区别。卖淫的题材作品常见于戈达尔电影,本片亦不例外。于佩尔(真名)扮演的妓女的三次卖淫。第一次和名叫“戈达尔”的导演,第二次和变态大叔,第三次的4P,都无一列外涉及到电影和卖淫的亲缘关系。
      • 周星驰电影里 左右慢动作抽如花的创意,或者大内密探里扮女慢动作甩头的创意,应该出自此片。
      • 无言以对
      • 7。加入了慢镜头
      • “没人是独立的。街莺或打字员不是,家庭主妇伯爵夫人或女仆也不是,网球冠军不是,女学生不是,农民不是。只有银行是独立的。但银行是杀手。我们不是杀手,我们只要一半。”……那么戈达的电影是不是独立的?伊莎贝尔从嫖客脸上看透的,“阴郁尊严、残酷权势、怯懦恐惧的表情”,究竟是纯粹的独立表达,还是仍然服从某终极势力的意识形态需要,释放适度自嘲话语权以证明自己的开放包容?
      • 下错了,误把《人人为己》当做《人认为自己,上帝反大家》。看到开头那头公猪说:戈达尔,我爱你,爱你的肉体,请侵犯我吧,从后面侵犯,从后面紧抱我,那种感觉太棒了.....震惊了;然后再看到一个美丽的金发女子用雪白的臀部来诱惑奶牛......不晓得该怎么评价该片了。告别戈达尔。导演最爱希胖&小黑
      • 你以为你的自行车代表行动,其实它只代表词语(mots)。
      • 在戈达尔眼中,妓女和别的职业没什么不同,或者说别的职业和妓女也没什么不同,看看那位不愿意再在电视台出卖灵魂想要回归乡野的白领女性,那位自以为拥有一切却仍要向妓女寻求安慰的“戈达尔”,他们又比出卖肉体换取灵魂自由的伊莎贝拉高贵多少呢?
      • 日本小伙也发现了---我睡了一会~抱歉~高达战士
      • 我若意志坚强便什么也不做
      • 这三十多年的老胶片质量差得令人发指,树是红的,天也是红的
      • 慢放镜头,以及与肉体有关。戈达尔邀请杜拉斯在片中饰演本人,而杜拉斯从未在场。
      • @FA&SP 3.5
      • 婚姻失败的男主角戈达尔,一直缺席的配角杜拉斯,慢镜,视听语言仍然令人着迷,喜欢结尾,刻意的点题。中后期的疙瘩太好看了~
      • 本以为戈大师的片子会一如既往的让人郁闷着,但我看到骑着自行车四处跑的Baye的时候,竟会心中一动
      • 不可忽视的杰作,比后来得到更多肯定的《芳名卡门》可犀利的多了!可谓专门用来嘲讽观众,尤其如个突然冲出来的露阴癖一般让影评人猝不及防被羞辱了个底朝天。前半部分尤其突然的定格慢镜让人一头雾水,后半部分则越发妙笔不断。4P那段真是展示资本主义生产链(包括文化生产链)的神来之笔,影评人就像那个资本家老板的下属,一边蹂躏着已被资本家践踏的文艺工作者,一边按照资本家的指示舔那些给他们抹口红的御用文人的屁眼。资本主义就是一个用钱来衡量权力的世界,身处其中即使没有足够的钱权,也要通过花钱侮辱女性来暂时获得假想权力的发泄,人与人已丧失了本初的人际关系与亲情体验。随着进入80年代,戈达尔也反省了自己这一批知识分子的落魄处境,革命不成只能回归家庭或卖身了。最后的车祸算是给新浪潮送葬了。戈本质上是极端自由主义者
    • 豆瓣 8.3 IMDB 7.1 HD中字
      The Whales of August
      1987
      剧情片
      美国

      八月的鲸鱼

      The Whales of Augus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时间在水面上轻轻划过,黑白转瞬彩色,年轻不再,宁静优雅地老去;偶有争吵,也有对将来的担心,链接彼此的纽带是共同的回忆;诸多场景无形中对称现在和过去,时间隐形的力量;特别喜欢这些老人小小的执拗,果敢的坚强,喜欢被微风吹起的窗帘和窗口的摇椅。
      • 真是部太怀旧的电影了,莉莲.吉许,贝蒂.戴维斯,文森特.普莱斯,小哈利.凯瑞,在80年代的电影中看到这些人的面孔很难不回想起当年太多的电影画面,戴维斯那飘逸的长白发是在向吉许那部默片风致敬吗,还有小哈利,我知道导演安德森很喜欢福特的电影而小哈利就是福特的好朋友哈利.凯瑞的儿子
      • 电影名字骗人。。水里动物连个毛线都没看到,讲的是小岛上一堆老人的寂寞故事。两个寡妇姐妹老太太一个乐观向往美好生活,另一个瞎了对生活失去希望刻薄,两人有一些小矛盾但又姐妹情深,俩人和另外一个胖胖的朋友穿的衣服都好漂亮!!还有一个俄罗斯绅士老爷爷,都很有型
      • 当贝蒂戴维斯和莉莲吉许的手握到一起时,影史都要为之颤抖的!
      • 我要是告诉你丽莲·吉许比《火车进站》还要大两岁,你会不会很惊讶
      • 本片获第60届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没有扣人心弦的明争暗斗、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没有大起大落的荣华富贵。也许到了衰老的阶段,一切真的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 79高龄的贝蒂•戴维斯和84的丽莲•吉许
      • Lindsay Anderson在主題處理上止於溫情,未能深入,頗為可惜,導戲與情節經營上也沒有榨出兩尊影史傳奇的能量,不過兩人水準演出足令電影立於不敗。另外,開場年輕片段既老套也彆扭,演Libby的一點都沒有Bette Davis的殺氣,且電影最後還放了年輕照,致敬意圖可以理解,但還是突兀。
      • 八月夏天的缅因州,莉莲吉许+贝蒂戴维斯
      • 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 八月盛夏的清寒,人生终点的仓促和优雅。予我以岁月,我能否拥有天鹅羽毛般纯白圣洁的发丝。不如等我也能从容地凝望时光,拥有陪伴或是孤身一人,再看一遍这电影吧。或许到了那时,我就能看到舞动的鲸鱼。
      • 标签还是打了老电影,电影里追忆时光的逝去,而几位演员本身也是一种黄金时代的逝去,忧伤又美好。莉莲吉什,一个有故事的女人,好想看她的传记。
      • 光是名称我就好喜欢,这类型的电影感觉不是很多,但我很喜欢
      • 一部很特別的電影開場還是妙齡少女的兩姐妹慕然回首已過半百 相依相伴數十載 主演是默片時代和黃金年代都極具代表的莉蓮吉許和貝蒂戴維斯 特別喜歡這個溫馨的小屋 吉許晚年看著好親切
      • 终于看了这个电影了。在开始变凉的八月看真的非常适合。丽莲吉许在九十多岁还少女感十足,还有贝蒂戴维斯天鹅般的长发也完全不比我很爱的《夜合花》里逊色。我也好想有个乖僻老姐妹啊!
      • 活化石.前重看修复版《秋刀魚の味》
      • "Photographs fade. Memories live forever.""Alas, Mrs. Strong, memories can fade, too."八月的鲸鱼,逝去的一切。结尾没有看到鲸鱼,正如我们再也看不到默片和40年代好莱坞经典片一样,不过you can never tell.
      • 一首老年挽歌,如同回忆那般美好,执手相伴,一起看八月的鲸鱼。非常美的一部电影,感谢贝蒂和莉莲在晚年贡献了这么令人回味的影片,文森特普莱斯老年时依然这么有风度~
      • 优雅了一辈子的人,每个年龄段都拥有熟悉自己的美丽。4.5
      • 文学气质且静谧的美,感动悄然而至,一切都是美好的···包括那平静的怀念,虽然带着浓浓的思念与淡淡的悲伤,但是这样的一切才是最好最好最好的······
    • 豆瓣 8.1 IMDB 7.2 HD
      L'Immortelle
      1963
      剧情片
      法国

      不朽的女人

      L'Immortell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去年在伊斯坦布尔
      • 格里耶在创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之时,亦构思了《不朽的女人》的剧本。最终雷乃拍摄了前者,于此格里耶借助后者完成了银幕处女秀。两部可视作姐妹篇一并观看。最显著的相似特征:大广场上的静默人群、室内成双男女站立约会等。雕像化的人物强调的仍然是新小说的无人物特征,及无理性的情感状态。创作原型来自格里耶在伊斯坦布尔游览时遇到的一个女人。正如女人就是最好的创作灵感一样。格里耶把记忆通过联想与再现当时情景的融合,并打破与女人在一起的所有时间秩序。令回忆变得支离破碎,真假难辨。站在百叶窗之前,透过窗户向外窥探的男子,与不断摄入的女人面孔特写剪在一起,仿佛呈现了一种女人“被凝视”的视觉文本。包括多次女人在男人面前进行表演。而掐女人脖子几乎就是格里耶最钟情的性趣味了。车祸-公墓-死亡。一切全都是假的。
      • 平移的运动镜头,物化的精确测量,面无表情的静态状物,不确定的人物、似真似幻的情节都是为了印证“一切都是假话”。以静止人群站立为背景,镜像的巧妙运用很好地平衡了空间,而人物对峙的紧张感凸显了空间结构,相对于其小说,文本被释放到环境,更有独特风貌。节奏适合大提琴的无变奏。
      • trompe l'oeil/假象/赝品/梦(一切纯视听情景:装饰物特写 古建筑 停滞的人 镜前自省) ;禁脔/女性的怨恨; 结构的对位;叙事的语焉不详与自相矛盾昭示叙事的虚构属性;双向窥视; 单镜头摇移中位置突变与时间变形;不同速度的时间/心理时间; 视线衔接对象:作为预言者的角色 一种赤裸叙事; 跨时空的声音蒙太奇
      • 去年在伊斯坦布尔, 废城墙筑通天塔, 长镜头光与影, 海边女人, 古墓园, 车祸, 完。
      • 《去年在伊斯坦堡》所以說,敘事者是說謊的男人....還有女人?(1.多處使用車禍畫外音做為意識流的轉折。2.那些靜止的影像雕像,恍如夢境。)
      • 要是彩色片多好啊
      • 相遇-相识-寻找-重遇-死亡,导演彻底摒弃正常叙事、使用形式主义风格的镜头将关于现实与虚构、真实与谎言的内容呈现出异常美丽的结果。在他人最痴迷、最深爱的时候,神秘的消失或死亡,便成了他人生命里不朽的存在。
      • 交错的记忆与幻想用视听语言来表现挺好的,前边那么多铺垫,结尾的角色互换也就理所当然
      • 假若仅仅只关注符号本身,格里耶的在场将毋庸置疑。但正因为他的旅行,他的伊斯坦布尔记忆,让他得以肯定自己无法留存于伊斯坦布尔之中。如果不是如此幸运,格里耶势必得去寻找一个伊斯坦布尔般的演员,比如许多年后的Bruno Ganz。
      • 作为《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编剧,格里耶的这部《不朽的女人》处处都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影子。雕塑般矗立面无表情的人物,尤其是在女人失踪后,男人不断的寻找,曾经和女人在街头巷尾游荡时遇见的商贩或熟人等等表示都没见过女人,而后在某一个时刻男人在苦苦寻找中终于在街边遇见了失踪已久的女人,这时街道上所有路人都保持姿势矗立不动,如同定格一般,这完完全全就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里上流酒会场景的再现。在影片开始不久时,格里耶运用了别致的转场方式,通过突然出现的人物身体与移动或推拉的镜头相交待整个画面被遮挡时转场到下一个画面,下一个场景与空间,这样的转场方式出现了三到四次左右。
      • 格里耶: 超乎寻常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在交错的时空中发生冲突
      • 他的第一部不如以后的作品那么嚣张。
      • 看的是无字幕的,实在看不懂,只觉得很诡异,与导演的其他作品风格差不多。
      • 确实有点去年在伊斯坦布尔的意思但还是不同只是依旧很法国。存在于不存在已不重要。
      • 渐入佳境的电影。声音对画面的过渡与裂痕般的剪辑提供了独特的叙事节奏所以并没有觉得僵硬,时空在此被给予虚假的确证,没有人能逃出这个谜。
      • 有一部形式使劲为理念服务的片儿,奇诡的视点变化,背景带表演性,人物自带雕塑感,真真假假现实与幻觉现代主义母题探讨,在那个对形式如此狂热的时代。后来去翻了格里耶一本小书《快照集》,惊觉我靠不要太难看吧,形式天生还是更适合影像。
      • 死亡之梦,欲望的镜像
      • 如此不朽的不可靠,什么都不是真实的。
      • 故事还是那个调调,但雷乃在行文(行影?)上要微妙太多了,即使《马里昂巴德》也没有这么工整,罗布-格里耶明显强调结构多于人物和情感,这一点本身并没有错,但这部影片的层次还是可以更丰富一些。
    • 豆瓣 7.8 IMDB 7.2 BD高清
      Земля
      1930
      剧情片
      其他

      大地

      Земля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3.5;虽叙事单薄,意识形态成分浓重,但蒙太奇运用真炉火纯青,堪称教科书级剪辑,将大量人物表情特写糅进景物描摹/事件推进,彰显新旧/生死对照,制造出一种雷霆万钧的节奏;构图也好,迎接机器到来,自远处大空镜一角浮于地平线,如神迹降临。中后段略调整推土机般的澎湃之势,凸显哀惋情绪,麦浪连绵,蔬果在雨水滋润下闪光,老塔必定师承过。首尾两个葬礼对应,皆具有仪式的庄严与象征——老人告别大地,指代旧时代远去,从此不再需要上帝;青年指代反抗意识的觉醒,自有(天上飞过的)共产主义傍身。
      • 试问诗化几许,风吹麦浪,万马奔腾,苹果熟时雨
      • “壮怀激烈”派掌门人,假如爱森斯坦是冲击型,杜甫仁科就是情怀诗人,“天地孤影任我行”的镜头语言是否可以看做由此开始?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为此故暴露与上帝皆可成为辅助手段,群众力量是无穷的,能令深藏不露的恶人主动投降
      • 中段農事的蒙太奇是神之手剪出來的
      • 电影跟文学的发展脉络一样,早期大段过分的抒情其实是因为叙事的艺术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精度。
      • 9.风格:诗电影起源,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边缘独秀,人道主义,乌克兰风情与浪漫气质,强调抒情意向胜过叙事。摄影:除了天空一无所有的大地画面,以强调乌克兰广阔的农庄,回想起来此类的视觉风格正好与第五代呈上下颠倒的构图。170
      • 爱森斯坦是舞蹈,普多夫金是小说,维尔托夫是交响曲,杜甫仁科是诗。
      • 杜辅仁科将自然风景、特写镜头和快速剪辑统统作为“象征”来为主题服务,风吹麦浪、向日葵盛开是生命的壮美,丰收的果实、雨水的滋润是自然的馈赠,现代化机器和生产率提高是人类进步的浪潮,仇杀和宗教是对进步的禁锢,村民的觉醒和新生命的诞生是共产主义进军的号角,从而将政治宣传蕴含人类情感之中
      • 杜辅仁科1930年的作品,是导演根据其自身生活感受拍摄而成。影片讲述农业集体化运动艰难的历程、贫苦农民与富农破坏分子之间殊死的斗争。《土地》是杜甫仁科最杰出的作品,是世界电影史上不朽的传奇。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土地》被评为世界电影史上最杰出的12部影片之一。
      • 7。苏联的农民都这么亢奋。
      • 太难懂
      • 镜头和剪辑美到让人窒息,蒙太奇的力量真大。政治化叙事只是表象,底下是对生命的赞歌
      • 其实不算难看,比《母亲》强多了。
      • 镜头诗意得很 叙事较差
      • 苹果,大雨,马……简直就像是塔可夫斯基的前传。但另一方面,用这么诗意、哲学的手法表现乌克兰的农业集体化(which直接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人道主义灾难之一,乌克兰大饥荒),豆腐任课是逃不掉被人拿来和里芬施塔尔比的命了。
      • #MUBI | 镜头语言颇具阿赫玛托娃诗歌的忧郁,又于纯粹色调中渗出意识形态的无声激越。暴风雨并非只是果园的润泽,其浩汤正在为大地上的另一场征服奏鸣。
      • 没中字,像我这种英语很烂的人来说只有欣赏视听语言了,日!向杜甫仁科致敬了!
      • 意识形态太浓,叙事较弱,剪辑有点想法。杜辅仁科:“事件的巨大规模迫使我仿佛以很高的大气压力去压缩素材。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求助于诗的语言,这也可以说是我的创作特点。”
      • xzd
      • “这部无声电影杰作的诞生,实际上也标志着默片时代的结束。”//视觉交响乐//影片结尾部分,采用了类似于音乐的多声部蒙太奇结构……揭示了生命与死亡、爱情与痛苦、崇高博大与卑鄙猥琐的强烈对比的主题,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或明或暗的云层 沾满雨水的苹果 随风而动的麦田 意喻被揉进画面 政治意识形态被碾入叙事 电影成为了负载着宣传和认识功能、传达社会信息的媒体
    • 豆瓣 8.0 IMDB 7.3 BD
      Sur
      1988
      考驾照
      其它

      南方之路

      Su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2013-5-28重看;4.5;南方的马孔多和南方的爱琴海,我在蓝色烟霭中发现马尔克斯和安哲的影子飘荡在死亡重生的荒凉街道,故纸堆里觅旧魂,与幽灵同行。平移镜头颇有安哲味,各场景设置均有舞台风,这是荒诞世界的切片;整夜徘徊的暗影,记忆碎片搭建的废墟,能重建起来的唯有爱,终于在天光微煦时寻到返家的路,高呼“自由”声浪犹在,这是一代人的乡愁和伤痛,这是南方的曙光。
      • 蓝雾朦胧寒气薄,街头游子怨声长。逃无所归家何在,不如持琴跳探戈。
      • 八三年独裁结束后,被关押了五年的政治犯在某夜魂归故里,与老诗人和故友鬼魂相伴,漫步于回忆之梦,重温了自己和街坊邻里所经历的白色恐怖,理想与绝望,爱情与背叛。和秘密警察枪战前共享美酒的老革命夫妻,乌烟瘴气的超现实政府大楼,街上抛锚的电子宣传坦克……博尔赫斯的阿根廷尽收眼底
      • 蓝色雾霭中谁在弹唱,阴冷夜路上纸片飞扬。以探戈开场与结尾,中间融合舞台剧、诗歌、歌曲、舞蹈等多种元素,叙事如主角的思维断断续续,情绪却得到有机的贯串。
      • 咳 这不就是那啥和那啥吗 // 这种散文手法放在南美这个背景下面拍出来真的太好看了(我不自觉地联想到库斯图里卡和安哲)「你看(革命后)活在具体生活里就是一地鸡毛」我对第三段的处理极其满意(相对意义上的)不然只看前两段就觉得「呵 男的」//阿根廷影展 5/28 @大光明
      • 小劇場的打光觀感,鏡頭的移動隱隱有點安哲的感覺,最後的中景男主角反射在鏡子裏面的鏡頭為整部電影的超現實基調收尾
      • Vuelvo al sur, como se vuelve siempre al amor. 一曲时代的悲喜剧,一个蓝色夜晚的诗歌与回忆。在反dictator的政治浪潮里,不情不愿参与罢工的主人公所参与的政治的确不多,只是因为入狱让他的经历与其他人不同,而运动本身只由死亡、追捕和学生游行表现出来。前两章还在气愤对女人的不公,后就借由狱友的劝导把Floreal的伪善狠狠地讽刺了一通,到最后Floreal也成了劝导其他狱友的那个人,颇有些讽刺和喜剧色彩,弗洛伊德是白名单,小王子是马克思主义,在dictator和culture revolutionist眼中,果然宣扬一切爱与自由的就是反动的。
      • 鬼魅阴贽的街贯穿。所有的桌子都摆出了舞台感,给书唱名定性极其theatrical - 但叙述无缝链接演绎,本身就舞台。弗洛伊德是白名单。La hora de los coños...morir cansa唔,镜子很好。以及转运和消毒桥段…dddd(最后两段有点拖 @大光明
      • 不是阿根廷人也没经历过那种政治时期,零碎的剪辑看得比较迷茫,魔幻写实风格的蓝色尘雾光影有点意思,Piazzolla的原声才是本片的亮点,原声好过电影一万倍啊~!!
      • 太典型的男性叙事,让人厌恶。 政治罪犯清一色的是男人,你可以看到探监的妻子在监狱外排成一条长队。 女人被分为婊子和妻子,前者混迹舞会,后者缺了爱就活不了,丈夫入狱就一定会因为寂寞出轨,丝毫不沾政治,就算参与了游行,也会拉着男人去队伍后亲热…… 包括情色部分也让人很不舒服,这不是一部AV,完全不必要到全裸的程度,在制造视觉刺激讨好男性观众嘛? 除外,叙事方式很新颖,像一幕幕的话剧,蓝色梦境般的一夜。查书那段很讽刺,好笑。关于“渴望”的叙述也喜欢。
      • 4.5 蓝色 梦幻 安哲。“他回归生活,我回归死亡。” 多么像安哲,然而夜晚街角转来的不是流浪艺人,只有不归家的流浪人,而Rosi 一直在等待。
      • 8/10。充满烟雾和纸张覆盖的街道、冷蓝色光制造了幽灵般的气氛,当弗洛雷阿尔走在街上时,骑着摩托的青年、一群嬉戏的小孩和群众游行的幻象纷至沓来,他的朋友在被警察命令修好汽车发动机后随意枪杀,弗洛雷阿尔跑来瞧瞧,朋友的鬼魂却笑着站起来,两人随着象征死亡的烟雾穿梭于各个回忆,大量残暴、魔幻的细节道尽了军政府的黑暗:屠宰厂组织罢工的弗洛雷阿尔逃避警察、罢工现场和牛群骚动的蒙太奇,倒放、快速的镜头将人与牛剪辑在一起,比喻工人如待宰-造反的牲口;警察命令政治犯们脱光衣服趴在墙上,假装枪决他们并哈哈大笑,下个镜头却是真实的街头处决;包庇政治犯的老夫妇躲在柜子后面,对强行闯入的警察开枪,警察反击后夫妻俩变成鹦鹉谩骂着飞走。结尾弗洛雷阿尔谅解了不堪寂寞而出轨的妻子,重逢时夫妇两人的脸重叠在窗户上,开始了新生活。
      • 暗蓝色调的仿佛没有尽头的漫漫长夜。在上世纪把《性经验史》定性为淫乱书籍的阿国,和在本世纪放映八诫的某国际大都市,到底谁更蓝一些呢? 剪影叠影雾气迷人眼,满街飞的白纸像无声的抗议,唱着南美歌谣的乐队恣意又孤独,一切都语焉不详又欲盖弥彰,现实中被压抑被消解的声音在梦里从四面八方涌来成为所有悲与喜的主调。
      • @2023阿根廷电影展。 黑蓝和幻梦渲染出厚重的近乎死亡的质地,离开的人才能看见阳光下的群山和海滨。 后现代主义坦克,碎纸堆里唱出白名单有没有它,“说no是我们唯一能做的”,“活成了这部电影”,死亡后再无渴望,临死前的干杯… 人物的脸庞介于模糊和清楚之间,上扬的语调离费里尼很近,黑幕后的歌声像残喘的回音。
      • 政治愿望与个人命运的抒情曲,蓝色灰色黑色,透露一种南美风格的散文式忧郁和哀伤。死人对活着的人说,“你还有妻子、儿子和人生,不要浪费时间了”,佛罗尔多游荡了一天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生活当中,有一种无奈。
      • #阿根廷电影展# 在黑暗的影厅黑暗的大银幕中听完辗转悱恻的对南方的思念真是听得人肝肠寸断泪流满面,何其有幸遇见这样无与伦比的艺术电影,充满了回忆与痛苦的意象所组成的时空交叠的迷宫,从开场的第一分钟就彻底被吸入时光的黑洞,卷入幽冥深蓝、雾气湛湛、风会吹来陌生挽歌的忧郁的街道,惨烈可怖的历史幻影重现,逝去的故人猝然复生,宛如佩德罗·巴拉莫一样生与死被叠化的归来的夜晚,无论东方西方,南方的意象是我们所有人的念想,是皎皎月光,是温暖安全的心乡,反反复复思念的南方其实是每个人追求爱、温暖与自由生活的理想;配乐居功至伟,手风琴与提琴厮磨,营造痛苦却同时也如探戈一样,摇曳生姿,情欲勃发的格调;台词真是出口成诗,告诉我你的愁肠百转,告诉我你会记得我们离别的街道
      • 革命者的一夜。因阿根廷独裁政治结束而被释放的政治犯索拉,在凌晨独自行走在空无一人烟雾氤氲的街道上(满地白纸也许象征着「白色恐怖」的余波,而在街道上演奏的管弦乐队则让人瞬间穿越到库斯图里卡的《地下》),而在政变中被杀的幽灵「小黑人」则引导他踏上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灵魂之旅。他路遇在街头游行的人群,与逝去的老友共话家常,甚至得以从政府军的视角重温他们眼中的民主革命,以别样的形式找回了失去的时光。他最终选择重回家庭面对多年不见的妻儿,同样象征革命结束后的阿根廷亟待恢复与重建,索拉纳斯感慨革命者的身份与自由无法失而复得,但也许对国家未来还是有几分乐观在的。各个场景的布置与摄影构图有非常突出的舞台剧感,而以蓝色为主的夜景色调则增添了一层魔幻的氛围,风琴好听到震颤灵魂(五月底该去大光明看修复版的)。
      • 能get导演的用意,有几个桥段也很迷人,但这种极度男性中心的叙事实在太烦人了…
      • 7.9;布盧姆在南方 with Anana
      • 不求甚解的魔幻和累到发昏的现实。整部电影没有阳光没有情节没有参与感,看得很沉闷很沉重——悲惨的眼皮。全片都在叙述,可是字幕相当恶劣,得多么剽悍的心灵才能靠这样蹩脚的字幕架构起阿根廷的史诗?我是不能。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