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加蓬女孩,深夜奔向一盏亮着的灯,却没能推开闭锁的门,她对世间最后的期许都落空。生时默默无闻,死后三缄其口,她便成了无名女孩。没开的玻璃门折磨着医生的慈悲,勒紧的牛皮带夹死了男人的善良,姗姗来迟的拥抱拯救不了姐姐的歉意。你我皆非穷凶之辈,却在电影里经受平常善念的质询和灵魂拷问。 |
|
最大的亮点大概是剪辑了吧,剪辑点选的真是精妙无比(除了结尾冗了)。能够想象这个以“人人都是圣母心”为动作逻辑的剧作在戛纳如何扑街的(但我还愿意给四星)。联系上难民的政治背景(开不开门的隐喻),不难看出老哥俩还是有话说;然而别忘了有着明显阿拉伯姓名的警官早已提示着欧洲绿化势不可挡。 |
|
无名女孩的故事虽然流于平淡,但这恰恰是因为每个人的秘密都隐藏地更深,并没有付诸什么行动。内心的波澜通过另一种形式——疾病展现出来,每一份巨大的病痛背后都埋藏着巨大的谎言。医生仅仅是掀开了真相的一角,便钻出了这么多病态和暴力。手机、门铃、监视器方便着生活,却让人更加疏远而难以捉摸。 |
|
一人一故事,情感克制却五味杂陈。达内电影让观众深刻感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问题,而达内这时候只攫取了医生这个角度来讲述人生百态而已,而这个故事中任何一个人又都是另外一个故事。达内给观众电影以外的联想才是最值得钦佩的。[B+] |
|
其实这部电影除了大量的医生日常工作描述略显枯燥以外(我觉得还好)跟达内以往的电影并无太大不同,少不了的都是一个天使般的暖心角色-只不过这次她是主角。可以和两天一夜对比来看更明白一些:只围绕个人的道德困境是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看到群体共同的利益所在才能“拯救”更多人 |
|
3.5 前期评价低,导致达内老师场次比舞女冷清不少,个人观感觉得高于预期,虽不比前作的力度,但一贯坚持不玩花哨不媚俗不取悦,冷静客观,批判与讴歌,拷问与质疑,令人心生敬意,这回的另类侦探片让沉重题材免于乏味冗长,饱受良心煎熬的人物群像,社区小诊所医生真是阅尽世间百态 @欧盟影展 |
|
十分好看,我想再看十遍。 |
|
好喜欢Adèle Haenel啊 |
|
是达内兄弟最熟悉的味道,底层写实,手持摄影,道德困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因为有个悬念做支撑,起码能吊起些胃口。女主强烈的道德感让我等汗颜,达内兄弟总温柔,我已经上不去了。 |
|
呆哈好评 |
|
达内兄弟的滑铁卢之作。手机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道具,人物都沦为了虚浮空洞的符号,一如“诊断时代与社会病症”的医生,竟然连制服都不用穿。圣母女主从前史、心理动机到行为都十分不可信,不真实,更何况达内兄弟这回竟破天荒地放弃了底层边缘人物视角,使观众难以共情。片尾以几位人物的主动自白来强行揭示真相,亦是廉价情节剧的套路。于是,达内兄弟原本锋锐而细腻的写实主义手术刀就这样堕退成了隔靴搔痒的苍白碎片。(5.5/10) |
|
我在这呢,谁见着了,状况百出医了他吧考证全科,百密一疏又学到啦阴阳相隔,非正常就像不过期的许可,让出新的赛场而浸透水道的淤塞,如鲠在喉移情烟盒,贴住极圈更觉脸热,紧挨的痛点刮花繁重的名册,牵动苛责。 |
|
一个非裔性工作者的意外死亡引发的一系列道德自检,我中间打了个盹,昨晚一夜没睡,但不影响剧情。昨晚四场都没看,今天早上想把票取出来,但是取不了了,跟影院通融沟通了一下最后兑换了一些周边。工作人员看我比较郁闷,还送我两本手册,缓解我的情绪,有点感动,群里一个好友还给我送了些过往电影节周边,今天真是遇到了好人呀,前两天的阴霾荡然无存。【“无法逃遁,这就是我”·比利时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百老汇moma】 |
|
这算是达内兄弟最好的影片之一,有着强烈的达内风格,安静而具张力,平常小事中,常有强大爆发力。无论其政治倾向如何,倒是深刻地刻画了欧洲那类知识分子。有着强烈责任感与负罪感,总认为要做正确的事。为减轻自己良心上的负担,不惜将本来平静社会,搅得一团混乱,将别人逼入良心的死角 |
|
#达内影展 三星半。在达内的电影里,每个人都对自我进行某种道德审判,在本片中,表现身体上的病痛,或更微妙地转化为任务(建墓+说服实习生从医)。但各种元素的重组对达内兄弟来说没有更本质的突破。 |
|
没想到是这么一部达内最直白表露列维纳斯血液的片子遭到了“圣母心”的责难,其实除了探案的壳之外其余完全承袭之前的作品(尤其是结构上是两天一夜,内核上是罗尔纳的沉默),我看达内这部里反而进步了,把他们所有的无能者主角彻底反转成掌握生命权柄之人,然后职业判断和作为人的判断因“面孔”带来的律令破裂,这完全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影片中的人们,必须让无名女孩重获姓名地死亡才能活得下去。 |
|
跟两天一夜太像了吧 |
|
这是Adèle Haenel 对自己的“一诺千金”,过不了自己,过不了别人,“当时只想占个上风”。2022.5.22 达内兄弟电影里的女性都很坚韧。Jérémie Renier 说“你不要看我”,这是凝视的力量。说服Julien继续从医之后,她仿佛终于放下。当时占的那个上风实际上毫无意义。 |
|
看封面真没认出来是阿呆哈.....也是达内大女主啦 |
|
#欧盟电影展上海站
施加暴力的人同时也是病人,承受疼痛者
圣母女医生拿着听诊器走家串户想要聆听他们施加暴力后的隐痛却屡屡被拒绝
满足欲望的人最后解下象征欲望的皮带想要上吊
黑人妓女着力奔跑,似乎想要找回自己的名字。第一次看达内兄弟,有点像贾科长啊,视觉隐喻,想在台词无声处现惊雷 |
|
演员状态太好了 |
|
达内兄弟镜头下的主角都用得起iPhone了,药丸。 |
|
#Cannes2016# 除了演员的巨大问题外,达内兄弟亲自将自己献祭以证明模仿达内兄弟拍片是多么危险的事... |
|
达内全明星嘉年华,就差罗塞塔女主没出场了!
单看故事和题材有些回归《一诺千金》的意思,但《无名女孩》之于达内绝非《两天一夜》式的自我重复,这应该是他们最大胆的一次新尝试。着重描摹背景,甚至利用主人公的遭遇隐喻了欧洲国家“开不开门”的移民困局,如此大量现代科技产品的使用对于达内来说也是头一回。
很可惜,转型没有成功。后面那段坦白太破功,《无名女孩》也应该是达内开场最平、结尾最弱、人物最难以共情的一部了。 |
|
道德医生是让人难堪的一种职业。让女主用iPhone相册照片不断去找人问人,故意跳过了最直接有效的查找手段,实在不妥。如果真只是需要一个你的名字,心存负罪,恐怕默记最好。追问医生职责以外的事情,感情是对整个社会有敌意。其实拍得也没有问题,但真的太不可爱了。举重超重。 |
|
为看哈内尔补了这部达内,仍旧是精准简洁的熟悉气息,甚至有点惊悚,满篇列尽了连死亡都不能激起道德涟漪的冷漠,电影里的冷漠之人无一不憔悴,他们已对普遍要求的社会道德呈现抵触状态,达内兄弟展现了一种深思熟虑的冷漠,而不是归咎于个人自发的原生之恶,虽为现代人,却在道德上没能具备更多能力,一个社会能为道德奉献出几条底线?其实已经不只是移民问题了。 |
|
对达内兄弟来说真是够平庸的……毫无亮点 |
|
法国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朴实无华的拍摄手法,没有多余的渲染,有些人会觉得这类电影枯燥无比,实际上静下心来看的话,这种
感觉很普通会枯燥的电影探讨的东西实际上比那些绚丽无比各种噱头的电影强太多。回归的电影本身,女主这种人真的是太稀有了,很善良 |
|
The Unknown Dardenne |
|
一位无名女孩引发的人性拷问。达内兄弟的电影总是有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一根筋角色,那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道德追求,当然这也是这部电影无法引人注目的原因,对女主的描绘似乎过分夸张了。 |
|
不是很理解这个医生因为愧疚和偏执放弃前程事业一直追究的做法。也不是很明白各种人因为愧疚决定帮助医生的做法。看这类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故事踩雷几率50/50。边上有个女的开场半小时里一直咳嗽擤鼻涕口罩也不戴,操,赶紧换位子各种酒精消毒换口罩……观影体验真是不怎么样@ SZBC达内兄弟影展 |
|
达内系列中,观感仅次于「他人之子」的作品。题目上不再聚焦主角,而是引发故事的对象。结构上采用了一主多副几条线,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悬疑类型化」,让「叙事」重归「写人」,散文式的多线摹写主角的道德焦虑,反躬自省的执着,是非判断与抉择。我们看似跟随着手持向外探索,但实际上确实不断向内挖掘。十几年后的马林更帅了,尽管是打酱油,却仍然一眼就认了出来。 |
|
对于达内兄弟而言,四平八稳差不多就相当于失败,更致命的是气质中已显露出老派,是谓暮气。个人最大的感慨,是从走马灯似的人物更迭里一一辩认出曾经合作过的那个老班底,杰瑞米·雷尼耶也从翩翩少年变成中年大叔了。 |
|
@百老汇moma。1.女主没有私人生活,主要的空间是对外敞开的诊所,在做的事总是被门铃声和电话打断。她唯一的一次没有及时回应成了整个悲剧的开端。2.因此女主虽然职业是医生,却很类似一位社区牧师。她有着异乎常人的罪感,对被害者名字的关注先于真相(也回应开头呼唤癫痫男孩名字从而将他召回那场戏)。“如果她死了,就不会还在我们脑海里了。”观影过程中无数次想起《乡村牧师日记》。3.但社会派推理的叙事结构太陈旧无聊了。日剧每年得拍10部这种东西,深度未必欠奉,还比达内拍得好看。 |
|
警察說不要因為女孩的事情干擾線人其實已經擺明了女孩的無足輕重,不需要後面通過姐姐陳述真實的姓名(真名已經不重要了)。結尾兩場坦白的戲莊嚴到就像是對神職人員的告解和懺悔,但醫生宗教般強烈的道德意識動機卻令人生疑,因為事情的起因原本就是因為她的不作為,這樣不過更顯示出她的偽善而已 |
|
讲圆了故事,却丢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道。少了那些与主线看似毫无关系的情理之中,所有的意料之外似乎也不成立了。达内作品中以往的人物困境都是原生的,而这次即使忏悔再多次,也很难令人产生共情了。 |
|
达内兄弟拍这样的片子想必是信手拈来,而最有戏的角色还是留给了御用男主 |
|
阿黛拉 |
|
确实有点自我重复的意思,片名一语双关在《孩子》玩过了,讲白人女主角带出社会百态和难民问题在《两天一夜》用过且没有马良主演的片子表现得自然。悬疑的外壳太出挑,盖过了以往最有力的道德困境。 |
|
与近几年的创作相比,并未带来任何突破或惊喜。相反比起《两天一夜》在有限时间中带来的紧张感,《无名女孩》简直就像一对慢悠悠在河边散步的兄弟在抽烟同时随口谈论的社会杂闻。 |
|
一声响铃把一个女人和一个死者女孩联系到一起,出于愧疚也好,出于关怀也好,她只希望死者能有个身份,却连带出诸多人的痛苦与肮脏。达内兄弟的镜内蒙太奇真是出神入化。 |
|
3.5 |
|
6.6 视角的姿态有些高了 |
|
剧本似乎没打磨好就投入了拍摄。道德困境和负罪感的描写不如诸多前作。一位普通医生诊所门前突遇无名女尸于是踏上调查之旅。这个描述怎么好Noir。 |
|
3.5 达内兄弟应该是懒了,镜头也不晃了,“达内时刻”也没有了,道德困境和转折虽说还在不过已经不会让观众提心吊胆了。集体内疚和开门治愈的群生相,阿黛拉·哈内尔的一根筋演得差点力度。 |
|
所有人都没有直接责任又因所有人而发生的命案,拒之门外以及漩涡中心的医生身份,是用以隐喻现实政治社会环境的完美设定。借医生之眼和出诊/探查看众生,保持着距离,又须时刻介入。有人被揭开疮疤,有人焦虑不安,疾病成为明喻。只是肌理剖析过实,解释太多,尤其收尾不干脆,坍缩了以往的回响空间(相对而言),嚼劲不减但汁液大损。7/10 |
|
影片多数时间都围绕着极具冲突性的事件所创造出的情景来推动,主角沦为叙事装置,我们对支撑驱动她介入这些冲突的私人的根本的动机一无所知,她以及片中多数角色都只是代表其身份的典型脸谱,这些脸谱化的角色所围绕的则是处在冲突中心的难民在法国社会无所适从的主题,对准主角的结尾镜头则偏离了主题 |
|
虽然重新剪过,仍然回天乏术。其实本来在三四星之间犹豫,坦白的那场戏一完,立即两星。 |
|
一个悬疑追踪的表面故事,刻画了底层人民的生活。 |
|
太拉跨了……
哈内尔眉目间总有一股倔强,类似却不同于年轻时章子怡的狠劲儿,导致其在各种镜头下流露出不与影片相契合的烦躁与愤懑。说好听点是个人色彩浓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