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在当今俄乌战争背景下看颇值得玩味。能理解立陶宛为何如此共情台湾了…时势造英雄 说自己不愿当政治家的总统先生笑起来还蛮可爱。导演自己做的音乐不错 Reprise #cinemadureel2022 #laScam |
|
4小时不冷场,立陶宛见过大爷兰德贝里盖斯本人出镜,慈父倒了,还有京子,所以… |
|
重组的历史档案影像与当下采访的对话,以及历史情境在当下的复现。跟Loznitsa的那些剧情片保持着统一的立场,从来都不是联盟历史,而是被协商与侵略的历史。 |
|
【HKIFF46】光是把三十几年前的纪录影像找出来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更不用说如此细致、完整的梳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多么可贵。今昔对照,时局变幻,警醒世人。 |
|
82/100 |
|
@London Curzon 洛兹尼察怎么会让我失望呢?!电影分为历史素材和采访总统两部分。导演亲自采访的是立陶宛前总统,他陈述的时候很平静。步枪战火和挡在坦克面前的素材让人想起国人的经历,可贵的是,前苏联还有洛兹尼察在战斗,国人之中还会有谁? |
|
幸运地看到了世界首映场,导演、制片和主人公都到场了。没话可说的好,有万钧之力的素材没有被辜负。人如何追求自由,如何有尊严地活,都是超越民族国家概念的命题。像主人公在映后交流时说的一样,这不是历史,而是现在,是思考未来的起点。 |
|
92/100
以采访独立运动领导人兰茨贝吉斯为线索,用珍贵的纪实影像再现了立陶宛恢复独立这一振奋人心的历史事件。四小时却结构清晰、几无赘笔,洛兹尼察对历史影像的“调度”是大师级别的,他让这些档案资料有了强烈的情感震撼(对中国观众而言)。 |
|
疫情期间闲着没事拍的史诗级纪录片。与《State Funeral》一样,结构简单,却足以震撼到终生难忘,就像亲自经历过一般。大家都用历史影像资料,却无人有如此化骨绵掌之功力。(相比之下Peter Jackson显得匠气了。)看到为国而战总动员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真实历史不是像战争片中一样扯着嗓门大喊,而是平静的告诉人民国家命运在此一搏,15分钟后开战,在这之前可以选择离开。Landsbergis本人与本片气质相投,临危不乱,稳健有力,动员讲话最后一句是“you have a choice, we have already chosen”。动人!😭(英文字幕不是很地道,但可意会。) |
|
#CineLumiere #WitnessingHistoryFilmsbySergeiLoznitsa 长评-力量源自于众。影片以时间线推进立陶宛“杜丽”之路,其中以大事件做切分伴随着导演对兰茨贝吉斯的访谈内容做剪辑,我觉得影片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放弃由主要参与者叙事的形式而只是让其作为引子利用历史影像作为主要部分讲述一场“众”的故事,这种影像的呈现方式也恰恰印证了成功的原因。电影结构清晰,内容扎实,影像有力,让4小时的时长看下来完全不会觉得冗长。历史影像带来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听觉上也主要采用影像的音频。印象最深是两位女子的画面,深夜“有型”面对着泡口眼中噙着泪并大喊口号的立陶宛女子和搬运着铁丝网去堵进攻维尔楼的墙的女子都展现出了一种极强的民族韧性,后排很多啜泣声,感觉观众有不少经历者。 |
|
二零年到立陶宛,夏天细雨不断,不知道这些事情才过了三十年 |
|
8+ 時間上也就隔了一年半 立陶宛人民好樣的 |
|
影片讲述了1900年开始立陶宛脱离苏联的独立历史,给现在乌克兰战争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背景提供亲临其境的珍贵角度。主人公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立陶宛独立后全票当选的首位国家元首。现年90岁的他温和地讲述起亲历的回忆,与大量震撼的历史档案影像相比交错,让观众如临现场,参与了一场国家的独立斗争。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苏联飞机在独立前期对着对着广场聚集的人群撒下雪花般寓意投降的白纸,坦克对准无畏的老妇人,即将开始血腥之战平静地庄严的动员让人落泪。你会看见人民的决心,面对生死的平静,以及生而为人的脆弱尊严与正义。 |
|
“因为,这就是生活。” |
|
雅科夫列夫的发言 |
|
4h毫無尿點,光復の喜悅 |
|
#HKIFF46#在进电影院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部四个小时的纪录片,而又由于没有了解过立陶宛的历史,所以影片前半段中立陶宛的胜利和Landsbergis先生轻松幽默的语气让我误以为这一个关于和平胜利的故事。然而当后半段的枪声和鲜血降临时,这个“故事”迎来了它应有的内容。此时,仿佛一切观影理论和标准都失效了,我面前的只有记录暴力的同时又以自身向观众施加暴力的影像。毫无疑问,它理所应当的触动了我作为一个民族之一员的记忆,也偶发地触动了我所在之城市的不远记忆。此时,此地,观看这部电影是残酷的。 |
|
#CinémaduRéel 2022/03/11 選中 Lietuva 復國宣言 32 週年放映,非常應景。一個不消極的生存理由:希望我也能活到那天吧。 |
|
4.5 一个英勇的国家,一个幸运的国家 |
|
7.5。洛茲尼察強大的編排能力,不僅讓中心人物的歷史形象重新鮮活,更是復現了彼時不同政治勢力的理念衝突和其對公眾輿論環境的直接和間接影響。 |
|
历史总以某种方式复现 |
|
这老狗就是目前立陶宛外长的爷爷,祖孙三代以反苏反共为家族传统 |
|
洛兹尼察蛮重要的一部片,历史重现,小国大历史。 |
|
#HKIFF# 也有经济封锁也有军队威胁,感觉立陶宛没被“收复”好像只是因为遇上一个坐在独裁者之位却相对软弱/犹豫/要脸的人。因为世界其实拿不要脸的独裁者并没什么办法,或者也没那么在意。有点沉浸式意思。就是这导演是什么开会爱好者,难怪给片子弄这么长… |
|
震撼不以! |
|
人民是这次的主角,真实影像的质感没的说。只是故事影像线索还是过多停留在散乱的群众视角里,真正核心圈的博弈和紧张,就是慌乱下的誓师以及拿到联合国席位的甜蜜。 |
|
7。#idfa2021最佳影片+最佳剪辑 |
|
立陶宛独立史,以事件亲历者兰兹贝吉斯先生的口述历史和档案影像的汇编构成,遵循线性时间发展,既包含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物,也照顾到了普通人的声音和行动,当然,最令人惊叹的还是洛兹尼察搜集到的影像之丰富,通过剪辑几乎将是整个事件的全景还原出来,非常连贯流畅,仿佛置身现场,无论是领导者的审慎坚毅(有理有据的寻找历史证据、积极协商斡旋以避免流血事件),还是人民的团结不屈(波罗的海之路、退还军功章、与军队对峙等),都感人至深。 |
|
6.2 素材的魅力 |
|
我为什么这么跟风狗…… |
|
极其珍贵的档案梳理,异常平静却又笃定的斗争力量。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极为重要的影像回响。 |
|
3896 Time:2023-11-15 |
|
Truth and justice. |
|
采访的拍摄有点太一板一眼了,但历史材料的选取和剪辑确实不错。
进入影像时代的历史事件真是有一种不知道应不应该称为幸运的特质:它们都被留存了下来,尽管它们所记录的事件大家不见得乐意看见。 |
|
对“非政治历史系”观众不太友好 大段会议发言 开会好累的…. |
|
一些黑白胶片的素材看起来仿佛60年代甚至更早 |
|
高清的三十年前影像记录,很珍贵。立陶宛、苏联解体 |
|
三星半 當影像史料看的 可能線上看會少疲憊一些 到波羅的海之路才慢慢清醒過來……立陶宛人運氣挺好,如果當時USSR本身沒崩,恐怕兇多吉少。不禁在想現在的巨獸們何時才能倒呢 |
|
看到真实的现场记录是重要收获。但坐电影院看四小时还是太累了,适合买线上电影节票来看。 |
|
立陶宛复国纪实,历史发展规律的再现 |
|
89-91年的历史画面结合对Mr. Landsbergis 的采访 全景式地展现了立陶宛人民争取独立的不屈奋斗史 他们手拉手铸成自由之链 他们勇敢地挡在坦克前 叫喊着法西斯 民主自由来之不易 看了更能理解立陶宛现在的做法 |
|
立陶宛独立史。 |
|
地缘上离俄罗斯太近真的不是什么好事 |
|
7 |
|
看之前的那晚上因为难过只睡了三个小时,感谢这部电影,仿佛白噪音一样,开场十分钟后我进入了深度睡眠,很开心。 |
|
看人家 |
|
伟大的立陶宛人民,不过这个独立的时机真的很重要。 |
|
学习他国历史 |
|
太过宏大的历史叙述,太过政治精英的视角,看不下去 |
|
之前只在历史课本上被老师“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三连带过的国家的历史,第一次有了一些认识,相比黑塔利亚消解了严肃感的处理方式,这个真实很多。唱歌抗议、在议会大楼里就地宣誓入伍、宗教祈祷和武力冲突处在同个物理空间。主人公说经济封锁时期被苏联军队腐败救了(黑市卖燃料),过于真实。@早稲田松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