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半段许多日子都在重复:早起,跑操,讲话,课间操,午休,晚上就寝,早起,跑操……这乏味的重复里,夹杂一种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似的心酸无奈。教室桌椅十分破旧,宿舍操场也仅比我当年的情况略好一点点。面对手机游戏网络,老师们仍如临大敌。这些00后,会下黄片打游戏上通宵看网文……我们当时最多不过在宿舍聊电视剧,比如康熙王朝。中间有针对几个学生的个案跟拍,展示出每个家庭各不相同的不幸,做的不错。这个班主任其实不错,对学生还算用心。最震撼我的片段,是会考前三天,普通班的同学们,在教室里唱歌喝酒,相比172班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外表上刻意扮时尚,还要在众人和镜头前表现扮酷,跟我当年所见的许多普通班学生完全一致。大抵算佳作,比周浩的《高三》并不逊色太多。其实我好希望导演追踪那些普通同学的去向和后续。 |
|
题材特别好。关注农村学生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多,关注初三这个节点的就更少了。大家总觉得高三重要,高考重要,但其实“何为重要”,本身就是具备阶级性的。对于许多农村孩子来说,中考、初三更重要,因为他们的人生里压根没有高考这回事。孩子成绩好反而可能是家庭的负担。“读书还要好多钱,还不如打工”“读技校算了”…就这些选择,没有更多的路了。看到片子里的学生对着镜头开心打招呼、做鬼脸,我觉得做田野和做纪录片是相通的。希望我也能用文字以外的媒介为这些孩子的生活留下记录。 |
|
拍摄期间,由于时间和资金的不足,深入不够。很好的题材,拍得很一般,留下很深的遗憾。 |
|
《初三》中所展现的孩子们的学习其实与在城市长大的我并无太大区别,几乎所有老师的授课都破坏了所教内容本身的美感,语文尤甚。在看此片之前,我也在关注留守儿童群体,在跟一个留守儿童通信,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意料之外的信息是一些留守儿童竟然对父母没有半点感觉,甚至有认不出的情况出现。 |
|
比起已经经过一轮筛选的“高三”学子而言“初三”很显然更痛感一些,许多人的人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分化。未满18便进城打工的大有人在。和“村小的孩子”并列蒋能杰唯二两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
|
8.5,短了点,但是新宁话听起来真的很亲切,大学室友就是新宁的。 |
|
影片对“初三”的呈现还是过于泛泛了,这个题材,这所学校,这个班级,这群孩子,是非常好的素材,可惜导演似乎还是不够用功,没有能够捕捉到更多生动生猛的画面。影片的焦点也比较分散,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段落。 |
|
野蛮成长的新一代留守儿童,生活娱乐丰富了很多,诱惑也很多。朝夕相处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缺席的父母。中考结束以后的告别会,男生们站到桌子上看女生唱歌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死亡诗社。不过,他们不止是向老师告别,也是向同学们告别,向三年的初中生活告别。 |
|
小女孩们最后怎么哭了,不管什么环境,毕业了就得哭啊~ |
|
比较散,给人冲击的是初三学生、学校的客观现实。很真实的生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初中。 |
|
我会觉得那段枯燥的生活值得怀念,也许仅仅是因为对未来各种可能的构想、然后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如果有个可以衡量期待指数的东西,青春期时候应该是人这一辈子最高的吧。反过来说,人长大为什么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呢?我突然觉得,期待与期待亦有不同,一边是带着无知,一边是对世界了解更加全面之后知道了这种期待的上限。如果能在那个时间点,稍微提早一点知道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或许能在那个活力四射的年纪迸发更多可能。对于想做的事,尽可能抹平信息差真是件重要的事,同时也一定要认清它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
|
从纪录片手法的角度来看,一般。从内容上来看,值得多加几颗星 |
|
村里青春的常态。 |
|
2021.11.26《初三》 |
|
虽然很够直接看到学生和老师的情况,但是组织能力还是不够好。 |
|
看了好几次了,看第一次感触还不是特别深,但了解了现在的教育 生存环境后,再看第二次,就有种无力感,乡村的教育让我们看不到希望,导演非常认真的记录了真初三生活,纯朴真实! |
|
看到导演自己说的时间资金不够,确实粗糙,拍摄剪辑都没啥技法,意义是不错的,想想我自己初中高中是咋过来的太有代入感了 |
|
2014年,自己都已经大二了。 |
|
倒是纯记录片,初中不能寄宿。 |
|
回过头来看,仍然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巨大差距,这背后是一个经济问题,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他们中学上网、打牌、喝酒、抽烟,总之就是不读书。他们不知道未来可以做什么,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可以做什么。 |
|
比他们还是幸运一些 |
|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
|
很有感触的初三生活 |
|
晃动的镜头、粗糙的剪辑、无华的直拍,对应的是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朴素的面孔。让人难过的是错认妈妈为亲戚的留守女孩,和无力支付高中费用的留守男孩。最想知道的是看似HE的结局后,老师没让拍的内容里她到底说了什么。 |
|
从中考那几天开始,泪目!
那一天,吃鱼被鱼刺卡了一下,以后将近十年不吃鱼了。
那一晚,毕业晚会停电了,马上凑钱,召集人马去镇上游戏厅租柴油发电机来发电,热热闹闹,解晓东《笑脸》,像一杯老酒,像一首老歌。 |
|
21
世纪了,中国课堂的授课内容不少还是200年前西方人开发出来的知识,许多内容根本就无法应用于目前的现实中,导致不伦不类,其实夜深人静的时候,但凡是个清醒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可碍于中国人历来公开表达观点的时候都有一个自我审查的中宣部,说的永远都是灌水的好话、没用的屁话,如果说了真话还要被群起而攻之,毕竟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你要是把船掀了,我还指着这条船过日子呢,那能怎么办,索性所有人都睁着眼睛说瞎话,最后还让所有人把假话、屁话奉为金科玉律。 |
|
性别差异在这里这个年龄段初步显现,被放置在摄影机前的行为也具有可考性,而摄影和老师作为这一群体中唯几的成年个体(性别正好区分开来),也充当着被模仿的样板而运动着,或许这样的性别-职业也被这些孩子们所仿效。 |
|
像是一堆未经整理的素材。 |
|
单纯的素材堆砌,没有鲜明的主题,也没揭露什么问题,除了记录些初三生活,实在是无意义。
上初中时的我们还是太小了,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想,不断的忘记,现在连回忆都没剩下多少。 |
|
有时想想乡镇的“教育”挺可悲的,除了一个“考高中才有出路”的目标,既没有教会孩子们如何与长辈相处、如何看待两性关系、怎样排解青春期的迷茫困惑,也没有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良好卫生的生活习惯。一届初三毕业了,他们究竟从学校带走了什么?网吧、抽烟、打牌、喝酒、脏话,野蛮生长的“个性”浸满市侩习气。所谓“学习”只和成绩划等号,于生活和成长本身并无意义。 |
|
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留守儿童也在青春期到来时候经历着自身不断成熟的欲望和教条式集体主义的拉扯,他们缺少的是选择性,不读书只能打工,读了书还不如打工,当生存问题不得已摆上台面的时候,他们确实经历着更大的迷茫。 |
|
14年,我应该也是中考的样子,勉强上了本校(比本校分数线低,但是本校考入可以减免分数),然后又勉强上了二批本科。
看到了青春,看得到人生吧~ 初三后,还是现在,还是未来,依然有各种节点等待着挑战!
|
|
读书能改变命运吗 |
|
真实、直白地呈现了一个初三班级的生活,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真实,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
|
7分 |
|
【3.0】 |
|
青春期常态的迷茫和模糊 思考仿佛是一种资源倾斜后的特权而对娱乐的需求才是与生俱来 学习是难能可贵的机会但在吃饱穿暖的基础生存条件之前也只能让位 |
|
有点流水账,有几个很真实的瞬间,不过“留守儿童”的点似乎未被凸显出来;考完后的“释放”挺有触动 |
|
导演自评清醒 |
|
6.6分,3.27G 已删 |
|
记录湖南农村某中学初三学生的境况,跑操,住宿,学习,考试,上网,家庭等等。就纪录片而言,完全只是简单的记录,没有任何输出和情绪变化,所有的功劳都是这群学生本身,甚至记录也做的很乱,情节没有关联递进,像是无关的拼凑,画面抖动,很多镜头角度和偷拍一样,纪录片就很一般,唯一的亮点就是原题,之前没看到过有人关注农村初中教育,和另一个《高三》一样,都是亮点在故事本身,而非记录形式。 |
|
三星半 |
|
甚是熟悉 |
|
拍得比较实在 |
|
前一个时代的纪录片,如今来看手法已经过于古早,视点过于高高在上、猎奇了。 |
|
《村小的孩子》《打工梦》《路》 |
|
真的挺相似的初中经历。 |
|
那场狂欢后的寂静是疲倦,是孤独,是青春期的迷茫。 |
|
太晃太吵。不太成熟的纪录片,像vlog。片里的老师也太好了,最后的合唱很感动。 |
|
簡單平實,條件限制但貴在真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