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面摄影赏心悦目 Stanisława Celińska & Daniel Olbrychski 继《战后大地》再聚 开篇墓园烛火很有氛围 修女跳操绕圈 回姨妈家突然造访老邻居六姐妹晚宴 躺尸双胞胎也不错 随后进入了张力若有若无 心思写在脸上 做事还要自持 弥漫萦绕 Wilko 的几姐妹各自通过 Wiktor 的各种怯懦和软弱折射甚至反馈自我认知重塑 仿佛看到了一个变体的幽魂移位 Karol Szymanowski 谱的印象派气息旋律也好 ( •̀ ω •́ )y 真的是好久没有的体验了 |
|
画面让我想起了简奥斯汀的笔下,但步调太冗长,感情的叙述也是若有似无,也许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乡村式样,更多时候我都是在看风景。 |
|
过去是找不回来了。"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 |
|
读过小说再看改编电影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场悲剧,我一边看一边大喊:没有这个情节!不是这样的!不是这个意思!瓦伊达这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之作,从文本层面来说相当的令人失望。尽管伊瓦什凯维奇本人在影片首尾都显身助阵了。另外:约拉的演员和配乐很棒。维克多的胸肌好发达啊。。。 |
|
更像是基耶或扎努西的作品,甚至有俄罗斯味道;光线极为美丽,如画般的故土却曾是伤心地,他离开的15年,自以为是物是人非,然而站在一抔黄土前,他分明感到生命线依旧沿着旧时痕迹无可挽回地沉没,怯懦与彷徨如幽灵缠绕,幸福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他再一次做了逃兵。 |
|
果真和扎努西的《家庭生活》互补,更年长了的金发少年还乡,那边的姐姐也有登场。像小妇人和邻家长大了的男孩,只是波兰跟美国如此不同,情绪细腻难捉摸,姨妈怪他当年错过了最好的女孩子们,而今还是不知道错过了什么。 |
|
因为一场战争看似被迫入伍,实则亦有主动逃避与初恋的感情对峙,15年后再次回归故乡,导演却没有以直接的笔触去表现初恋菲拉在他心中的影响,而是通过姨妈和初恋的一众姐妹的群像,去再次勾勒出一个模糊却又美好的白月光。最后连维克多自己也表示这是一个懦夫的故事,可是他的叔叔却告诉他“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别人一样,都有好的和坏的时刻,而老了以后才发现幸福的时刻有那么多。”过去对于人来说,固然是始终可以不断追忆且怀念的故乡,尽管这家乡在当时来看并不美好。然而沉溺于过去的家乡也是一种自我埋葬,生活总是妥协与无能为力,正如结尾男主所乘的那只简易的小船,又再次越过故乡的江水,他乘上火车,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在那么一瞬间,他已然成了垂垂老矣之人:是时候重归于外面世界的现实之中了 |
|
给懦夫的电影,那些从时间中逃亡的人,永远不知道女人们心中藏有的暗能量 |
|
80年据说最佳提名但被德国电影打败,波兰电影被德国打败,且小说处于两战期间... |
|
眼前的都是虚无,逝去的都是蜃景,一个世纪病患者的无奈,一个懦弱的社会人,也是一个勇敢的思想者 |
|
故事很像法国电影《伤痕累累》,但是不如后者。导演将男主人公的问题归结为战争的伤害,这限制了影片的价值。 |
|
战后返乡是东欧传统题材,手法各不相同,但主题大多是隔绝和幻灭。这部瓦伊达拍出了经典名著的细腻质地,有契诃夫的味道。What would I do here? A lost one from another planet? |
|
越看越不再同情这个男人甚至开始厌恶了 以战争为借口活在过去 可过去和现在同样却是那个犹豫不定软弱的人 看似好好先生却对每一个崇拜他女孩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你还是害怕决定一切,甚至你自己!” |
|
回乡的男人,发现自己再也不属于这里,逝去的无法找回,实则因为自己软弱。原著作者伊瓦什凯维奇在片头片尾两次露面 |
|
8。清新袜一打 |
|
瓦依达作品中看似清新实则伤痛的一部,影片用光颇有绘画特质,镜头如行云流水,叙事节奏从容,意涵绵延。片中画面很美,故里风景依旧,少女很美,恰似一段伤逝的再版,15年后的重回,生命轨迹仿若归于旧印痕,当男主意识到这一点时,只能选择再次逃避…… |
|
对于优柔寡断的懦夫来说 就应该切断一切与过去的联系 |
|
瓦依达的电影中也许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部了。 |
|
Tunia 太美了,还以为俩人最后肯定成了…也可以叫伤逝吧。严酷政治气氛之下的产物,随后缓冲建立起来,两年之后铁人诞生。 |
|
时过境迁,青春的热情,只能在回忆中追慕,却不可重续。“What’s my life’s measure? Errant nothingness.” Daniel和那些姑娘们演得真好,个个都那么让人留恋。 |
|
飞机上误看一部早期的瓦伊达,微微仰起的镜头,古典的范式,适合讲这个优雅、颓废的故事。男主角无止境的关于过去和无意义的自我反思,以前可能会觉得迷人,现在觉得更多的是自我沉溺,在亲人、朋友和邻居家五个女儿之间纠缠不清,也拒绝澄清。尽管剧作中对他和每个女人关系的描写都精微不同。 |
|
无果的爱情最让人回味,其实开篇第一句就解释了全片:计划和想去做的毫无意义,而无意识去做的却不停追随着我们。想爱的时候不懂爱情,而物是人非之后,当年的动机和懵懂的爱情才展现在眼前,可是已经都不是一路人了。波兰导演拍这种忧伤的片子总是很厉害,古典的配乐加上唯美的摄影,各种golden hour下的镜头简直把波兰乡村拍成了油画。 |
|
有点契柯夫古典文学味 这意味着电影里的每个镜头每句台词每个调度都含蓄的设定了意义 电影就像男主角本身一样不爱说出自己所想 即使他已思绪万千 家乡的N姐妹就像是回忆本身 向回忆索求慰藉以避开现时的苦闷终究是更加苦闷 走进真实的回忆才发现金光灿灿的回忆背面是被遗忘的苦闷 |
|
对题材实在不感兴趣,拖到现在才补。一些感时伤怀和对人生/死亡的思考还算有些灵光,但整体平平 |
|
一个被战争驱逐的浪荡少年,15年,你留下的只是灼人的爱情故事……维克托,你,走吧 |
|
在影院昏昏欲睡两个小时后,似乎终于领悟到导演对虚无主义nihilism的坚持:仿佛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无根的存在,一切都像在流沙上行走。 |
|
想起张老板的歌:你眷恋的都已离去 你问过自己无数次 想放弃的眼前全在这里
超脱和追求时常是混在一起 |
|
这个男人在威克的女孩们中摇摆不定处处留情,也许只是想找回那一位已逝去的女孩,找回昔日的情怀 |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
和超喜欢的女孩去看的,感觉很幸福 |
|
6.1,居然有奥外提名?!可是真的好无聊啊。 |
|
心死之人只能逃离故乡,主人公实在喜欢不起来 |
|
啃了個刪減六分鍾的生肉。男主回故鄉啥都沒幹,每天陷入溫柔鄉,和四個不同的女人周旋。
在一小時二十七分左右,威克女孩有個全裸上半身一閃而過的鏡頭。 |
|
四星作品,风景优美,文艺气息十足 |
|
「即使再见面/成熟地表演/不如不见」 |
|
闷骚片,很是不俗。 |
|
好像缺少了一些背景知识,于是没法领会其中的全部美感。隐约接收到寻访旧时回忆之中暗含了对战争创伤的抚慰,但是人物关系的部分看得比较吃力。努力跟住主角们说的每一句话,但是还是无法进入任何人的内心世界。 |
|
图妮娅太美了。。。 |
|
The man who becomes the object of desire is depleted himself. |
|
又名《波兰版的大观园和贾宝玉的故事》。几姐妹为男主争风吃醋,细节和人物性格做得很精致脱俗,尤其是那老太太的演技,自然率性没得比。没啥故事,但那镜头和风景就能牢牢抓住眼球,“任是无情也动人”。 |
|
一个男人和六姐妹的情感纠葛,人物铺陈太多,故事还没打开就匆匆合上了。 |
|
[35th FIFF][主竞赛]
-
十五年前的水漂,今日荡起的涟漪。 |
|
咱们女人有力量 |
|
渡河似渡向坟墓,只要活着永远都在坟墓中。他妄图在昔日记忆中寻到自己,他人妄图依靠他重新开始,威克没有疗愈,唯运行中的轰鸣铁轨尚能给予一丝安宁。举着猎枪目送他远去的图妮雅…好难过,好难过啊瓦伊达TT! |
|
FIFF#35 这是在干什么? |
|
波兰国宝级导演,把自己民族的好作品一部一部搬上大屏幕,虽然我没看过原著,但是只看这片子流露的气质就知道导演没有媚俗的糟改魔改。 |
|
搞不清想表达什么 |
|
15年后贾宝玉 |
|
维多仿佛是穿过自己记忆的一抹游魂…… |
|
说波兰贾宝玉的,我也认同。影片摄影台词和演技都很棒,杜妮尔像极了安妮海瑟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