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抗是有意义的"这一句很重要。不仅是记录了家庭的部分私影像,以个体身份参与性别议题,而且是全家且当事人从小就涉及身份认同性别认同的讨论,这是非常有意义且勇敢的。部分镜头的采用了单人采访式,和大部分完全融入家庭的镜头是有些割裂的,我在观看的时候感觉特别严重。再者,肉眼可见的母女两人的关系描写是最多的,家庭成员是不是应该多放一些,父亲全程没有和莎莎遗弃交流的画面,未提及?第三,是不是仅仅从几次会面专业医生的镜头,从口头侧面得知当事人及家庭遭受的歧视和差别待遇就足够触及到社会议题了?是不是少了其他人的窗口? |
|
且不论身份认同的自由选择是否属于天性,种种细节的触觉唤起更多的是对少女的怜悯,尽可能多的的女性细节反会带来更多的对现实的不安,无论个体或是社会在面对性别流动的传统印象遇到的挑战,电影在消费和过度曝光性别转换中的困惑,过早的定性为性别和思维自由的权利延伸到儿童并非道德 |
|
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不错,像看了一篇轻盈的特稿,Sasha很可爱。摄影很好,相比起来看国内很多纪录片经常有种是不是为了特别的题材就一定要忍受制作上的缺陷的错觉………… |
|
虽然主角是萨沙,但镜头更多放在她的父母身上,没想到1997年的法国电影《玫瑰少年梦》中的情景,在二十多年后的法国仍在上演。 |
|
同样是拍巴黎之外法国性少数的生活,小姑娘Sasha和《无影无形》中的老人同样动人。Sébastien Lifshitz和他关心的人们,是光本身。 |
|
【3.0】 |
|
法国纪录片,性别倒错的真实案例,一个男孩认为自己是女孩,幸运的她遇到了从头到尾坚定支持她变性的父母,人生是悲剧还是喜剧,父母很关键#70届柏林第八天第三场 |
|
哪怕是跟大部分人有一点不同的学生,在学校里都会受到质疑和歧视,更别说Sasha这样情况的小孩。片子从最棘手的问题入手,让我再次思考儿童教育。一不留心,一个孩子就可能错过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片中的一家人让人佩服。 |
|
十年前看《天祐鲍比》的时候很希望借那部片子和妈妈出柜,十年后看到这部觉得好像更合适一些。很羡慕她可以有支持她的家人,愿意为她站出来的妈妈和姐姐真的太暖了。姐姐站出来说愿意陪她的时候差点哭出来。 |
|
« Notre objectif et celui de d’Arte, est de toucher le plus de personnes possible afin de faire évoluer les consciences », déclare à Marianne Muriel Meynard, la productrice. |
|
@MIQFF 年度十佳预定。跟最近的《亲密》并行着看就是一组非常现实的社会面…..非常喜欢片子的调色和声效处理(btw,大儿子成熟的让人心疼….. |
|
天哪这是一支纪录片!Sasha真的好幸运可以生在这样充满爱和包容的家庭,她也是一个好坚强好懂事的小孩。到她们一起去咨询室讲述那一段看到Sasha哭我也忍不住跟着抽抽了😭家人的爱与支持真的是最坚强的后盾,小女孩一定一定要健康快乐地长大啊! |
|
#Berlinale70全景单元/3 |
|
sasha非常幸运能拥有这么理解支持的家人 |
|
儿童的性别错位是很难平静讨论的事,观众对这部纪录片的反应和Sasha的未来一样,会有同情,也会有许多恶臭。一定会有人言之凿凿:这要是我孩子我就.......幸运的是,Sasha不是他们的孩子,不幸的是,他们可能会生这样的孩子。这或许是一部能改变世界的电影。 |
|
拒绝以猎奇的名义去深入对性别认同障碍的纪录,也未有强行制造更多冲突;对比着以《女孩》、《蝴蝶》作为代表的影视剧,它在节奏上更为温和。女孩儿在舞蹈教室受到的遭遇,学校的欺凌…都由与咨询师的对话中传达,而作者不想在这里做出任何宣讲和讨论,仅是捕捉她们能有多勇敢,那种付出一生代价也要选择的勇敢。 |
|
Sasha太让人心疼了😭幸好她有这么包容有爱的家人。希望这个世界也能更加包容。 |
|
看到最后的最后也没搞懂到底是纪录片还是剧情片………结果是纪录片 |
|
7/10 |
|
很感人,却也感受到一股躲闪的欺骗性… 情绪推进点有些奇怪。 |
|
性倒错是Sasha一生的戰鬥,於是父母竭力給她一個青春期之前儘可能包容的環境,讓構成她生活的家、學校、芭蕾舞班的人,認可她“是”一個女孩。壓力主要来自于老師、即將到來的青春期發育。他們為一切可能的敵意做準備。Sasha穿上裙子的快樂和滿足很有感染力,外在和內在終於統一。
影片著力在母親身上,展示的不如說的不多,在矛盾非顯性的情況下,也沒有做到靜水流深。 |
|
dysphorie de genre. |
|
好美好美的纪录片好妈妈好哥哥但是这条路蛮难走妈妈加油 |
|
3.5资源找了几个月,终于找到繁中,作为纪录片胜在主题的稀缺性与普世性,非常适合JK罗琳看。与生俱来的事情难以更改,让人感动的是父母对她无限的爱。 |
|
小女孩没有错,也许她生来就是为了改变一些人的看法,而她的妈妈的,使命就是帮助她 |
|
很有叙事片的质感 |
|
故事的视角锁定在一个小孩和家人遇到的困难,不得不说是个相当聪明的选择,由此避免了许多相关的道德讨论。这一点欧洲导演相比其他地区要明显娴熟不少。 |
|
这片子也太好哭了,小女孩太懂事了,让人心疼。令人印象深刻得是妈妈一开始回忆说自己之前带小孩去买小裙子时很在意别人的眼光,但她看到女儿穿上小裙子幸福的样子之后,她突然觉得别人的眼光去他的吧!遇到这样好的父母也十分幸运。并且通过所有人的努力,校方最后也同意作为女孩子上学,即使是在法国,这个过程也如此艰难,真的是太难了 |
|
这么可爱的孩子就让她当女孩子好了 |
|
温暖,很令人佩服的父母家庭;但是现实同时也很残酷 |
|
3.5 aesthetically pleasing but just a bit scratch on the surface |
|
dysphorie de genre,后半部分有点平淡了。或许是缺乏移情的原因以及有摄像机的缘故,总感觉sasha的想法没有表露出来,大多数时间都是母亲大他者的欲望在说话(很微妙的是她直接说sasha是一个女孩,而不说她想成为一个女孩),母亲怀孕时就期待一个小女孩的降临,sasha某种意义上成了填补母亲欲望空缺的对象,当然这种“命运”并不是固定的。所以很期待sasha后续能够自己表达出一些内心的挣扎和想法。影片更多展现了“女生应该怎么着装玩什么游戏”,但这种性别麻烦应该还有很多身体上重复的、无法表达出来的不适。 |
|
前十分钟泪点频繁,后面开始重复,让人觉得疲惫。因为是纪录片多加一星。 |
|
即便是在法国,也要承受那么大的社会压力吗 |
|
想象着欧洲早已先进和开放到没有这种问题 原来不然/轻盈可爱 最后结尾/just let them be/无性别洗手间是必要的 2022.11.2 |
|
@2022-07-28 法国文化中心 |
|
kankule |
|
看完以後反覆確認才敢相信這真的是紀錄片!Sasha太可愛太美了 他們一家都太棒了吧!尤其是媽媽 媽媽好偉大 媽媽的偉大並不在於因循母性保護自己的孩子 而是傾聽、理解和陪伴 沒有強迫 最開始甚至還有內疚 試問我們所在的環境有多少家長真的能做到?保護或許有 但理解和不強迫真的很少 這部片子可貴的其中一點在於 它不避諱讓你看到家裡的缺憾 筋疲力竭的媽媽、孤單缺愛的大兒子 大兒子渴望又理解的眼神太讓人心碎了 |
|
纪录片可以拍到这么美和动人,制作者真的技艺高超。但想成为女性的萨沙真的知道”女性”的真正意义吗?是镜头里的过家家玩芭比穿裙子跳芭蕾吗? |
|
even with the best parents she’s had and is gonna have more shit coming at her / but tbh 有些地方镜头感生硬了些 不喜欢 |
|
看完之后对世界更加宽容,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 |
|
呜呜呜呜呜 |
|
被理解>被需要,出生在这么有爱的家庭就很幸运了 |
|
Petite Fille,她像一隻輕盈的蝴蝶起舞。在下面,是托住她的親人朋友。人生在世,有人支撐的感覺真好。雖然說到底是Sasha一個人的戰鬥,但希望她可以自由地飛翔,不拘於“要是男孩”“要是女孩”的束縛。 |
|
原来是童年版的《女孩》。用尽全力去保护女儿世界的妈妈,被忽视却仍然说你有你的苦衷的哥哥,女孩第一次和医生见面时被问有什么不好的吗,先是沉默然后眼睛积满泪水,到最后学校同意她以自己喜欢的打扮上学,她先是眼睛湿润然后嘴角缓慢扬起,所有这些细节都太动人了。
“我所有的这些抵抗到底有什么意义?”
“是有的” |
|
鏡頭光線太美了,但是故事本身有點單薄,3.5。sasha有這麼堅強有愛的家人真是幸運。 |
|
散步的时候还在跟包子争论如果我俩有一个性别认同障碍的孩子会怎么办,也无法指责四周家长因此产生的不安感。从部分华人家长对于学校性别教育的指责就明白注定这还会是一个长久有争议性的话题。片里的妈妈树立了一个很棒的和孩子沟通和引导的方式。 |
|
和Les Invisibles一样真诚 打动人心 |
|
性别意识比想象中来得更早一些,即便全家人能够保持支持争取并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易,还是不经意被医生那句关于选择在青春期是否可逆的描述产生怀疑和担忧。 |
|
2021.05.13 去年苏黎世电影节就想看的片子,讲述一个男儿身的小女孩的经历。虽然片中Sasha母亲的叙述很多,我在电影院观看没有字幕,很多没有听懂,但这种性别角色间的挣扎,我感同身受。僵化死板的性别定位和刻板印象对所有人都是一种伤害。所幸Sasha生在一个充分理解和包容她的幸福家庭,希望她今后不再需要去迎合外人的期待,开心做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