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bit writing is not about death. The 99% of it is about life. |
|
2.5 不太深入剪辑也不好,但在一个二把刀作者(我)看来对于新闻类的写作尤其是写人物很有启发;既不能写成resume又要保持公平和事实。更进一步讲新闻类工作者切忌将新闻人物和事件看作routine和burden,要不怎么说好多年前在某个news agency剪着片子便一眼望到不及时刹车就会失去了同情心的尽头了呢。 |
|
标新立异的主题。内容其实会比较散乱,但能做到条理清晰,实则不易。片尾最后一段艺术化的剪辑,很是过瘾。4.5星推荐。 |
|
这个题材太让人感慨了。看着讣闻主角在电影资料中年轻的面庞,意气风发的活着,到了94岁时除了写讣闻的记者已没人关心他们了,而当记者得到错误的消息将本来还在养老院的年轻时是著名的欧洲舞蹈演员写死了的时候我在想,这就是人生吧。你到底该如何过你的一生呢。 |
|
讣闻作家是一个太有趣的职业,你需要预知名人的死亡,洞悉大众心理,同时还要跟20世纪错综复杂的历史书写、集体记忆相抗衡。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这些名人通过艺术成为了他人意识的一部分,即使在死后,他们的形象仍然闪闪发光。管理档案室的档案员乐此不疲地在各个抽屉之间穿梭,他跟韦斯·安德森如此神似,a man who never throw anything away! |
|
走马观花式的段落结构和时不时出现的毫无意义的失焦镜头都充满了业余感,但盖不住几位角色讲话有意思啊,尤其是口头句子都有文笔的讲究却又轻松随和的女记者,和浑身的悲伤都快从桌子后面溢出来的那位,啊真的好想认识几个写文章的一起去喝酒。 |
|
读到NYT为新冠逝者做的讣闻专页,想起这部片子,拍得很好,对讣闻写作的所有好奇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会提前准备讣闻吗,逝者家人不满意怎么办,怎么决定写谁不写谁,是因为在报社不受待见才被发配去写讣闻的吗……写讣闻跟写新闻一样需要采访、研究、事实核查,同时更依赖于庞大的纸质档案库,委婉煽情的表达死亡不会出现在报道里,文章通常回顾逝者影响世界和他人生活的高光时刻,但也不刻意回避不堪而真实的一面。讣闻也是一种历史叙事,所以当记者被问起为什么不多写女性和少数族裔,正反映出几十年前世界舞台被白人男性占据着,再过十年二十年,状况也许会有所改变(实际上2018年NYT还专门给历史上一些被遗忘的伟大女性做了一个讣闻专题)。编辑部已经预先准备了1700份讣闻,但永远有讣闻要在四五个小时内完成,比如Michael Jackson。 |
|
在有限的几百字篇幅内客观、概括一个人的一生,不仅仅是白人、政治家能上报纸的讣告,黑人、女性维权者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这其中,讣闻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缩影。有时编辑早早开始准备讣闻,却几十年未能用上,而有时却又需要在4小时内总结人的一生以应对突发情况。电影真实又不失幽默,力荐。 |
|
well crafted. top notch |
|
不管你生前雍容华贵,名利双收,死后也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只是多了一篇报道成为世人饭后的谈资罢了 |
|
1. 原来写讣告也要做采访;2. 简历式讣告远离人的实质;3. 自从记住Rob Peter to pay Paul以来头一回见有人用;4. 字幕有处翻译不错:The gun is to the head. 刀已经架在脖子上了。5. 最后那段视频很不错 |
|
I don't have time to make it short!噗,职业病是看到个名人就开始给他编讣告,以及真心祈祷这些人别死太早 |
|
讣闻看似在面对「死」的话题,其实真正的内核却是在回顾「生」的意义。虽然讣闻编辑在派对上总是不受欢迎,但在这部片里听纽约时报的讣闻编辑聊天时,根本无法转移注意力,他们素材库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好有意思,改变了对讣闻的看法。
其中有一则60年代广告人的讣闻,那则超长香烟的100个不便之处的campaign实在惊艳,果然现在的idea都是当年前辈们玩剩下的。 |
|
题材有趣表达清晰,以线(撰写肯尼迪电视形象顾问讣告全过程,电影居然找到了演讲前后素材里的此人影像)带面(该版面工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们态度达观言辞生动,喜欢白发意裔大叔和独自维持存放方位成迷的档案库的老师,这么大的报社档案还没数字化啊。 |
|
这个主题可太让人好奇了!纽约时报里的人也太可爱了!怎么写,写多少字,字数上有例外吗,能写哪些人,为什么少数族裔少,提前准备吗,如何核对,有资料库吗,出过差错吗,出错了怎么办,有什么经验教训吗等等,关于我们的问题,这片子里通通有回答呢!工作有压力,但外人看来也很有趣呢!感觉每部分都可以做个90分钟的纪录片呢,就在资料室的大叔,就很有趣呢!原来搞文字的都一样,出了错误,就感觉无法忍受,wanna die。果然搞文字就是说得越少,错的越少呢!Stalin的女儿还被单拎出来了,这个小心思呢! |
|
讣闻的人物选择,历年以来讣闻写法的变更,一则讣闻应该包含什么,字数控制的难度(短比长更困难),事实的甄别和检索与发现(“少点事实”-“选择性记忆”),赶稿状态,长期写讣闻对作者的影响。少了一点:讣闻信息出错之后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
|
journalism课上写过obit的人感同身受。morgue这个档案库反倒更有趣。 |
|
有些穿插片段很精彩。
本以为讣闻应该是基本不会出错的领域,没想到同样藏雷。 |
|
哪家报社还招这个role啊!?我想来! |
|
拍得有点浅了,关于讣闻的时代特征能再深入一些就更好了,看完还是好奇记者们怎么在短短几小时里给一个人盖棺论定,可惜片子的采访很多都很概括。看片子最大感受是美国的纸刊和广播电视记录太丰富了。 |
|
很喜欢的选题。印象最深的两个话题,一个是作者们讲述自己原本的职业规划,另一个是谈论讣闻撰写对自己人生观的影响。每个人的历程都可以说是由生与死写就了两次,历史定音锤在手的重量自是沉甸。有点遗憾的是片子中间呈现得不够丰富,视角也比较单一,作者与讣闻主体的交织可以再深入些。 |
|
谈的很浅,但是很有情怀很质朴的一类“矫情挂”纪录片。归功于摄影和剪辑了。还算不错。DFW的名字一出现喉头就紧了,in a way我读的每一本他的书都是在祭奠。 |
|
The trick is to put in fewer facts… I've actually been to that NYT obit doc room. |
|
interesting topic, mediocre film |
|
4.5 archive and talking heads 很好地平衡了两条线,讣闻记者的工作日常和讣闻背后的美国现代史。这些最近离世的人在过去五六七八十年参与构建了美国历史,他们的一生也是美国历史的一个切面。讣闻记者们可都太有趣了。 |
|
2017.5.30 cinema village
“这份工作有一成关于死亡,九成是关于生活。而且不怎么忧伤,因为你写的大多数人在死时都富有安详,对这个世界产生过影响。” |
|
很有意思的呀。 |
|
片子本身正常水准,但讣告写作的题材太有意思。可以说写讣告就是一种histography,是关于某个人的一生的字面意义上的“盖棺定论”,而这种个人历史的书写正是组成宏大叙事的无数零部件,它当然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又同时不断定义着什么叫“重大影响”、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才“属于历史”——this is about archiving! 片中展现的是讣告作为一种新闻写作类型,也是讣告写作者与其他记者无异的日常工作,fact check、赶稿、定版面等等,这些写手来自在不同的领域有丰富的报道经验,文字水准绝不输《纽约时报》其他员工。讣告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关于死,其余绝大部分是关于生。头一次知道存剪报的地方叫morgue,这也太有意思了吧?! |
|
比PageOne好看太多,办公室收音听得我瞬间闪回实习的newsroom。刚好前两天出了那样一千篇。档案室也值得单拍一个。 |
|
簡單。 |
|
不被关注的是更多的人平凡无名的死去。 |
|
题材太好了。这个职业规划选项也太独特了。对newsroom的记录加这些写作的人对历史命运和死亡的思考让片子立体充实。居然看完的我很想找出nyt obit section读读看! |
|
工作第一年多有大量任务都是在一天之内熟悉、梳理一个人的一生并且成文,因此对片中的太多元素格外心有戚戚:刻在(而不是插在)办公桌上的名牌,埋在柜子里的无数卡片,下班时分突然传来的死讯,对版面、标题里关键动词的斟酌,被指出差错时的懊恼,对工作意义的怀疑,以及最重要的,在死者面前,怎样才是足够尊重又不顶礼膜拜的姿态。 |
|
one of my dream jobs |
|
题材多么好,但即便当成电视纪录片看,也拍得太模式化了 |
|
一句话,要想错误少,事实不要多写。
二句话,老板,我没有时间让它简洁。 |
|
大爱片子里obit记者们说话的方式,用词考究,随口说出的句子都特别美。 |
|
我爱纪录片 |
|
写多了容易反思自己的人生—这是在我看来这份工作比较可怕的影响 我会经常问自己 你记录的是别人的 那你自己呢/讣告也是一种新闻写作类型/morgue既叫陈尸室又叫资料室/生前的影响决定篇幅 |
|
讣告撰稿人这么有意义的职业,一定要永永远远的存在呀。 |
|
虽然对于作家们如何在短时间内写出精彩的讣告很感兴趣,但是看下来最大的感想是,这种在死亡语境下,对于人/个人和时代等等的记录和纪念,可能是读者对于一家媒体最大的联结和温度。我只在袁凌的书中读过了。 |
|
业界良心NPR Fresh air推荐的,NYT obit专栏作家为了写一篇obituary 怎么在六个小时之内了解一个人的一生。人选,篇幅,过程,对死亡的思考,突发事件,作者个人。没字幕所以信息库那里没怎么听懂,多么有趣的职业。后来还特意翻出了华莱士的obit 看了一下。 |
|
18 |
|
有关新闻的故事总是这么迷人! |
|
1.讣闻写作者在受到某人去世的消息后,要在几小时内了解其生平,并通过精炼的六到九百字加以呈现,这是对笔者精力和写作功力的极大考验。
2.写讣闻多年,让他们像看电影般体会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多样人生,也让他们反观自我,思考死亡与命运。
3.讣闻的写作对象最早多为白人男性、社会名流,后来有色人种、普通人纷纷加入,体现了社会的开放与进步趋势。
4.写作者们会为某些人提前写好讣闻,但有的过了几十年还没用上。
5.肯尼迪在电视辩论中展现的良好个人形象与优雅举止对其最终胜选发挥了重要作用。
6.纽约时报设有专门的讣闻写作室与资料搜集室,专职记者们在世俗的偏见中进行着伟大的事业。 |
|
其实不是很深入,更多展现的是讣闻记者的心理活动,不过看见这一帮充满热情的记者还是忍不住受到感染 |
|
讣闻真正关于死亡的或许只有一两句话,大部分篇幅其实是关于活着,而且是精彩地活着。讣闻作者们利用这只有一次的机会,让逝去的生命重新鲜活起来。 |
|
原来剪报室长这样。赞片末集锦,可惜对时代特征的反映有点浅,对讣闻写作的具体创作也不够深 |
|
人生无常唯死是终,很奇妙一个人的人生可以简洁到几十字也可以洋洋洒洒上万字,还好生者还有许多年来填充。这部片诙谐地给一个较无趣的题材开了一个口,透过他从死亡的角度去看一些熟悉的人和事倒是有些趣味。另豆瓣上的首映时间可能不对,影片里是有莉亚公主的讣告。 |
|
人生就是起起伏伏 大多数人活得都不容易 偶有高光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