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割草的那段真的神来之笔,所有人都在慢慢地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工人,工人,一无所有的工人,除了这双手,他们拥有的只是看不清的未来和暗无天日的劳作 |
|
本片的一則短評如是道:“我們本質上沒有差別,差別在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想象。”近年來,關於社會底層的敘事,常常成為全社會特別是工薪乃至中產階層視野中的公共話題和主流輿情。實際上這些敘事常常也是由中產階層所給出的,例如“困在系統裡”的外賣騎手的非虛構,背後正有孫萍關於數字平台和勞動控制的研究作為學術支持(本片中的流水線工人,則是勞動條件相較外賣員更為惡劣的底層勞工群體)。有時,這些報道的對象並不“够格”成為報道的讀者。顯然,社會底層和更高階層所面臨的並不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中國,也實際上身處於截然不同的勞動狀態中,而後者對前者的關注、同情,特別是認同和“感同身受”,本身就是個極富意味的現象,這種“同感”反映和寄寓的實是更高階層對於自身處境極其深刻的不安與焦慮。2022年3月3日黃昏於禮崗。 |
|
4.25星。很真实,最近总喜欢看工厂青年、厂妹之类的题材纪录片。这部里面平均颜值还是不错的,有些女生娇憨可爱,声音也萌萌的。比较惊讶的是彝族打工小伙说十四五岁就开始开房了。希望多一些这种题材的纪录片,看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景象。 |
|
哎,我大专毕业,也进过工厂,做过流水线 |
|
我们本质上没有差别,差别在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想象。 |
|
真实 |
|
和孩子一起看的。倒不是说为了培养自律或是自驱力啥的,因为事实常常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是想让她知道,每一份平凡的工作,每一分干净挣来的钱,每一个美好的梦想,每一点小小的快乐,都值得被尊重。 |
|
不想读书的时候就看看 |
|
如果,把本子交给那时候的宁浩,再有大佬的投资,效果一定非常好。就,有一种走出流水线,转行当本片制作者的感觉…… |
|
迷茫、无希望——这才是底层新生一代对现状的答复! |
|
有几个角度拍的不错,整体显得比较单薄,题材选得比较吸引白领中产。很多阴暗面没有表现。 |
|
一部2016年在东莞工厂拍摄的纪录片:https://douc.cc/3hMoOI 幕后花絮:https://douc.cc/0Z3tJS |
|
“摩登时代” |
|
一般般,很客观但没深度 |
|
十四五岁就开始开房???最后的理想真正能实现的有几个?最后一个最实在,做司机。 |
|
最后各自说梦想最感人。 |
|
流水线上的这些18岁少年和过去那些纺织女工又有什么区别,人,物化成了机器。 |
|
那个什么英国皇家人类学影库收藏这个干嘛?就是对英国人说中国有多么差吗? |
|
文献价值。可以和三和大神一块看。 |
|
怪女人势利眼? |
|
还是很真实的 厂狗和厂妹就是这样的 没有文化 男女关系混乱 男的有啥用啥 看看网文 女的也许有点抱负 但多半被现实打败而没有出头之日。 |
|
人与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大多都被出身带来的一切束缚住了,父母的智力、学识、价值观、金钱观、交际圈…很多现在拥有的一切不过是继承来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外在表现而已,又有多少人能突破呢?即使是生于互联网大爆发的Z世代竟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你看他们的幼稚与无奈就如“一个小目标”看我们的无知与浅薄,能有多少本质差别,别五十步笑百步了,过好当下的螺丝钉生活吧,也许还能有提前退休的些微可能性。 |
|
真实的一面 |
|
真实,每个打螺丝的年轻人都是为了生活 |
|
30分钟的时长又能拍出多少18岁的流水线上的迷茫呢? |
|
让我想起了译文纪实 |
|
同龄人的不同人生 |
|
多看多种多样的生活记录,不只一种生活。无论在怎么的环境,青年-成年的迷茫是同一样的。这个学生作品太像我在学校拍的东西了哈哈,笑死。 |
|
18岁那年也体验过电子厂,虽然走上了其他的道路,却依然不得心安释怀,内因有之,外因亦有之 |
|
可能后来他们都去送了外卖吧?更自由,更好耍。360行没有一行是容易的,各有各的苦。我最喜欢他们从自行车摔下来笑的那一段,看客都快看哭了,剧中人笑的却是发自肺腑的开心,苦中作乐,快乐只是一刹那。 |
|
#1800th |
|
非常真实的纪录片,迷茫的95后场工,其实都还长得不错,年轻就是好看啊。基本都是家里很困难的,但是有一个明明考上高中了,还进厂,真是糊涂啊。日复一日的重复,虽然学不到什么。但其实工资不低,就是累。希望他们都能攒点钱以后自己干点啥吧,开个小店也行。9分。 |
|
年会那段,我们和这些流水线小朋友又有什么区别呢。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没得选,只能选择麻木和所谓的相信希望。 |
|
真实的记录,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这部纪录片,记录下了很多95后们早早辍学,进入社会的一种模样。其中很多人都是我的同龄人,能感受到大家都在同一个时代的浪潮下,都在被时代推着向前走。
看到纪录片,想起曾经的初中同学们,南下打工后,很多人已经回到家乡成家。
其实每个年龄段都会面临选择,不同的选择通往不同的道路,在哪里都是工作。大家的工作都是一样的,都是出力求生存。
希望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我们都能感受到生活艰难的同时也感受到生活中的幸福快乐。 |
|
看着他们都有梦想的样子真好,工厂的流水生活只拍了一次,其他都是通过工厂员工的讲述,他们大部分想逃离那里。 |
|
看到这些同龄人,小小年纪去电子厂打工,不容易啊 |
|
拍的浅显了点,也道出了一些无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
|
九零后开始充斥着电子厂,西南部居多 |
|
割草 一茬一茬 |
|
“赚钱是其次,占了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另外一半,要好玩。”很好揭示了流水线工人的无奈的青春 |
|
一个产品十几分钟就能在流水线上经过十多双手从无到有地完整生产出来,感慨中国制造产业发达的同时,也看到被视为工具的一双双年轻的手每日每日地重复劳作十多个小时。普通观众都能看到枯燥与窒息,但似乎大部分年轻人依然乐在其中,除了出身低微能通过进厂来解决原本的生活困境,另一部分原因是对未来还抱有无限的憧憬,毕竟看起来自己还拥有那么多的时光。 |
|
在珠三角,在祖国的腹部
被介错刀一样的订单解剖着
撕开这时代的沉默 |
|
The 18 Years Old Assembly Line
和NHK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里的“三和大神”相比,(这部短片深度远远不够,但不可否认它在揭示和展现社会普通人的真实生存状态),这些进厂90后的人生命运好了“那么一丢丢”,他们进厂打螺丝,就像机器一样日复一日的转动,苦逼乏味的生活,才会换来微薄的收入;而三和大神呢,简直就是佛系躺平,干一天是一天,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毫无保证。这些都是打工年轻人的真实生存状态,是他们曾经没有努力过吗,不是,他们都奋不顾身拼过,流过泪流过汗,奈何改变不了现状,现实就是残酷无情的,因为每一个个体太过渺小。 |
|
有点薄 |
|
补标 |
|
选题挺新颖的,此片聚焦东莞95后流水线打工人。从他们的工作内容、车间规章讲起,让我们得以了解“人不是机器,在流水线前却成为机器”的麻木过程;导演以访谈的方式揭露这些本该在校求学的年轻人为何来到这里,答案不言而喻:家贫、厌学、金钱诱导……这些因素在意料之中,令人意外的是有部分访谈者说“打工比上学好”,而后笑嘻嘻地谈及14、15岁的开房生活,不知他们是被学习毒打过,还是日复一日的工作麻木了他们的思想,要是此片还有多年后的回访就更好了。 |
|
看得我好焦虑 |
|
原片BV1TE411u7n4 幕后BV1pL411u7VJ
也就是年轻,有时间有资本,才可以这么嚣张的疯狂和迷茫了。
吃不了学习的苦,就得受生活苦,但吃了学习的苦未必就能绕开生活的苦,难。所以也不能说厂哥厂妹们年纪轻轻放弃学业,在流水线上消耗青春就是错误的,另一种活法罢了。
就当是给循规蹈矩长到大的观众,不同的青春体验吧。 |
|
很多人都在僵硬的工作中渐渐的麻木了自己,当被问及对于未来的规划时,他们都表示迷惘,没有方向,更没有对于生活的热爱与目标 |
|
2023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