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A总裁David Petraeus的私人邮件被FBI调出来研究,发现了婚外恋丑闻而被迫辞职。真是东场西场的内斗啊。3星推荐。 |
|
2013/06/20 1. 对互联网的隐私保护和政府监控做了很多揭露,原来不止天朝会查推特然后上门抓人。2. 太片面太主观,趴体上跟导演聊了很久,态度相当偏激。3. 没人逼你用股沟,不爱用就别用。4. 干坏事不是错,被互联网翻出来,错全在互联网没保护你的隐私。5. 此时美帝人民愤怒加惶恐,其实习惯了就好。 |
|
2016/4 在公視看的 |
|
确实 我们每次注册或者点同意的时候真的没空去读这些term and condition
前几天还听说员工签合同其实也有很多隐雷。 人和人应该多点信任啊。 |
|
虽然道理都知道,但最大的难题是无解啊!你可以不同意这些款项,但结果就是你不能使用这些服务。除非你做个梭罗那样的,过瓦尔登湖生活的人,否则,当你和世界勾连的时候,你的隐私真的无法安全保护的。 |
|
数位时代无匿名。网络应用服务商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时刻注意你的语言和用词,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是永久的。你的隐私,值多少钱?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8892953 |
|
好议题,资料组织稍显碎片。 |
|
比不保护隐私的大环境更可怕的是认为隐私不重要的个人。“Mark Zuckerberg smiled at me"笑死了。 |
|
果然发生了facebook泄露和棱镜门事件。。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政府,明辨是非的公民觉悟越发重要 |
|
so what? |
|
谷歌、脸书、亚马逊... 这些监守自盗的数据保管者。藏在使用条款后的真相触目惊心,可以后难道要逐行逐条都看一遍吗?那也太坑爹了呀!作为纪录片还是过于主观和偏激了,而且问题只讲了一面... |
|
It is a mind blowing, amazing movie. Everyone who has a gmail account or facebook account should watch it. |
|
儘管如此,註冊時我還是毫不猶豫地點下去了。 |
|
前半个小时还边看边抱怨“不就是利用大数据保证国家安全嘛,瞎激动什么”,结果越往后看越是背后发凉,尤其是那几个案例..“隐私已死”,虽然立场观点还是略偏激,但确实抛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尾上门玩Zuckerberg那段太精彩哈哈~以及连美帝都这样了,那... |
|
“互联网隐私”这个题材是好,但这片拍得太浅显和偏激了,主观元素过强,不能做到公正讨论,最后去扎克伯格家那段对话也太幼稚了吧?(话说,扎克伯格走路也很像机器人) |
|
那些私立部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说得真文雅。另外,想到脸书和谷歌的安全协议的修改,真是如同片中所说,在数字时代,就没有隐私。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国内脸书的…… |
|
没啥意思,不太想看下去。 |
|
should i mark this as watched tho;;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wODExNTA4.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xNjk4MzUy.html |
|
抬头一看原来是2013的记录片。Privacy is dead and dusted. |
|
材料和叙事都比较混乱,主要在讲隐私被收集被暴露,没有新收获,结尾的情绪控诉蛮有力的。 |
|
网络安全很重要 |
|
“We are opting in a centimetre at a time, pretty soon you are pretty far down the road, you look behind you, you sort of wonder how you got where you were.” |
|
隐私已死。 |
|
没必要提供 真的信息 给 他们 看 |
|
个资滥用,隐私已死。网络服务供应商已成最大情治单位。普通人既要自我规范言行,又要觉醒监督意识。 |
|
隐私已死;大公司都做恶;老大哥不偏不倚看着所有人呢。but then?what can we do? 今天的pre在班上问了这个问题,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哪怕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欧洲的批判传统源远流长,看什么都觉得不对,但是只有critique,没有solution.难怪及时行乐之风盛行,看啥都是药丸,可不就且丧且珍惜了嘛。 |
|
和去年那部《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主题雷同,这中间已经隔了7年,而影片所要强调警示的问题有增无减,或许下一个7年还是会有着类似的问题,且更严重。摊手,欢迎进入赛博世界。 |
|
age of information 和 age of survaillance 之间是否是等号。这个问题实质是瘆人的 但我们可以选择被吓到继而拒绝使用google或fb或其他社交平台 或者弹灰般的看过算过留下一句so what。毕竟 we dont really have other resources when it comes to surviving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 |
|
能够被数字化的东西就不能被称作隐私,如今想要彻底保有个人隐私,除非不使用任何数字产品,真能做到那一步倒也挺超脱的。作为纪录片来看立场不够中立,但这个问题本身确实也是无解,也许我们真的只能在完全封闭和没有隐私之间做选择,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下次使用网站/软件时还是会毫不犹豫点下“我同意”,这就是现实。 |
|
用数据来赚钱,还不努力读书学习,时代早就慢慢把你淘汰了,不是一丝半点的那种 |
|
什么译名啦…… |
|
IAO在2002年1月颁布的监视计划TIA引起了国会和大众的愤怒,其LOGO是金字塔上的眼睛监视地球(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IAO-logo.png)。脸书扎克伯格有件T恤内衬也印有这个图案(主持人当场查看并说象秘密集会的图案)。脸书已成为CIA搜集情报的主要渠道。AT&T窃听公众并把内容发给NSA |
|
“可以数字化的东西都不是隐私” |
|
Where was the NSA before this Santa Barbara rampage happened? |
|
比失去隐私更可怕的,是我们越来越习惯这件事了。 |
|
恩。。。那你说咋办,二十一世纪全面断网不用手机电脑??现实吗? |
|
这部纪录片应该是激发了当年的斯诺登事件,而且他也在片尾出现了。放在我大天朝来说,近十年手机已经普及,这问题同样存在。片中提及了谷歌、脸书等网络科技公司,在给用户提供服务同事他们也在做商业化的信息买卖,而且政治上提供协助。正规化还好,但过度警惕和干涉人权还在哪?!一句玩笑话就被羁押审问、正规游行活动被干预制止。片名中的同意书反正我每次看都不看就会点同意的。互联网时代,雾里看花谁看的清呢。。。 |
|
部分同意,观点过于偏激 |
|
每人每年给谷歌创造的收益大约500美元,“免费”的服务并不“免费”。任何数字化的东西,都没有“隐私”二字可言。Zuck: Yeah so if you ever need info about anyone at Harvard Zuck: Just ask Zuck: I have over 4,000 emails, pictures, addresses, SNS [Redacted Friend's Name]: What? How'd you manage that one?
Zuck: People just submitted it. Zuck: I don't know why. Zuck: They "trust me" Zuck: Dumb fucks |
|
恐怖! |
|
内容很好,叙事太差。 |
|
知道但是也没有时间细看,就像有些变态的app,你不同意使用位置,它就干脆打不开,呵呵,透明人 |
|
我们多年来秘密监视大众,很惊讶发现很多人自愿公开自己的住址、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照字母排序的所有朋友、个人电邮、电话号码、关于自己的几百张照片,甚至不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对中情局来说是美梦成真!——中情局副局长 |
|
还行吧,揭露出来就行。怎么看是个人自己的事情。说到底就是人类为了便利愿意牺牲多大自由度吗…… |
|
有人意识到liberal和national risk的界限是模糊的,西方世界的言论自由已成神话?? |
|
我们总想保护自己的隐私,可在这个网络时代,如何保护?是一个难题 |
|
Watch the watchers. |
|
这是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 |
|
【【看电影了没】你的隐私,值多少钱?《魔鬼藏在同意书》-哔哩哔哩】 https://b23.tv/jrJKU4w |
|
所以我一直不喜欢用脸书,太没隐私性了,就是出国了没办法,用的谷歌比较多,导致在booking上订了酒店可以在谷歌地图上看到或者班表在日历里看到之类的,谷歌都会知道,其实虽然觉得贴心,但是真的太没隐私了,马上log out了Chrome的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