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大一程度普及班,对产业的呈现则是隔靴搔痒、老生常谈,简直让人怀疑导演拍得这么随意是因为她担心再不拍就要过时了……谁不知道德帕尔玛或希区柯克的电影有厌女根源呢?
大多内容都基于抽离语境的断章取义(忽视《霓虹恶魔》的DP就是女性的事实,对反讽性质的凝视也持批判态度),单谈投射在女性身上的凝视,却几乎略过了资本主义对父权制的强化,和男性凝视对男性自身的塑造。男性凝视是父权社会的症状,而非问题本身,无视本质空谈现象是危险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不认同其观点)。“升格用于男性时都是动作场面,女性则是色情”,但后来提及的《神奇女侠》就是一个标准反例,介绍时却成了“时装秀”——我同意她的批评,但如果两者对换一下,这段话是否依旧成立?导演是否存在先入为主将女性身体“色情化”的可能? |
|
一些评论真给我看笑了,什么叫用女权主义的视角拍摄是一种对于艺术的局限?
真真的被洗脑了还死不觉悟:百年来一以贯之的父权主义视角的拍摄才是对艺术的局限。 |
|
我说一些男的 就别带着你男性的视角来看这个了 油盐不进 说着些顾左右而言他的屁话 这个纪录片要批判的就是男凝视角把女性身体客体化的问题 还说男导演当然就是男性视角 笑得 就是因为有你们这群男的支持 所以男导演才会这么大行其道不是吗?男权社会下没一个男的是无辜可怜的 扣一星的原因是电影后段所谓女性视角对性的拍摄 虽然这纪录片说的就是电影中性的情节问题 但是光从性上来表达女性的主体 非常的单一 估计欧美自由女权就是这样吧 |
|
点1、2、3🌟进去是100%男的🤭 |
|
“用主人的工具永远无法拆除主人的房子” |
|
建议全国的影视学院,尤其是电影系、摄影系都给我看,男凝视角的女性,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从荧幕上消失;强奸文化、花瓶属性、男本位权利色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从电影行业消失🤦♀️ |
|
#LFF37 是对穆尔维“男性凝视”的一次essay film风格的具象化与理论发展。抄送现存的全人类一起看一下。 |
|
那些让我感到不适的被冠之以伟大电影称号的影片中的某些镜头和情节桥段,确实就是有问题的,即便在得知诸如male gaze 这样的概念之前,我就感觉如此,不必勉强自己去看那些影片,附和别人的想法了,今后更将以明晰的标准来审视每一部影片,女性电影人将树立新的标准,构建起新的传统。就像我活了二十年终于等到烧女图这部电影,一直期盼着在片里看到对烧女图的解读,临近结尾终于呼之欲出~ |
|
221213|缺点不少,但本片自有其意义,因此多一颗星。自译熟肉:https://m.weibo.cn/1609739284/4860101884121806 |
|
本着一种看看你还能lecture me anything的心态终于打开了这部视频论文,虽然没有很新的观点但还是撕裂了自我,尤其我们这种看了二十年电影的人生,自我厌恶自我怀疑越看越生气,想要报复想要凝视回去想要男的穿蕾丝穿皮衣捆绑把自己切成碎片,太生气了看到一小时完全生理难受看不下去,再看友邻短评气死,死男的,这种货色我真应该替天行道把他们变成热气腾腾的尸体变成食物变成贡品这样是不是才能稍微秀色可餐一点点 |
|
集中且大量的男凝镜头确实引起了部分生理不适,虽然感觉分析得比较浅,但事实上影视中的男凝似乎也没什么深层理论可挖了。《曼丁哥》的镜头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所有凝视都是控制欲的展现,归根结底都是权力的延伸。带着男性视角的所谓女权电影顶多只在平等上挣扎了一下,而男凝镜头下的女性可都是被实实在在踩在脚底下的。潜移默化强奸文化确实数不胜数,甚至有些片子还把女性受害者塑造成被强奸都是活该的令人极度生厌的形象。什么时候男凝性转或男性受害者有罪论能深入人心才是女权的春天吧,而不是什么着重于探索内心世界的bullshit,只有主体而没有客体,何来权力呢?退而求其次的自我麻醉而已。当性别标签变得不重要甚至消失才是真正的性别平等。 |
|
Sundance2022第4部纪录片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想要把所有人叫起来熬夜看的程度。lecture的形式以及每部clip都由Nina Menkes自己坐在通常“男”导演坐的位置凝视一遍,这样的呈现正是deliberate且precise的选择。分析的影片资料的选择也非常diverse,不仅覆盖了intersectionality甚至用种族关系作为例子点出了镜头语言不公的本质——与性别无关,只与权力有关。近来我一直在思考,当一个人女权意识觉醒了以后,对性的想象怎么从头开始,这部片子真的是很好的解答。至于女性劳工权益和性骚扰文化的部分,这部片子本来就只是讲诉两者与镜头语言的关系,如果要看社运历史看《诸法皆变》就好啦。 |
|
内容有点浅显了,基本上只有前半有点干货。评论区笑死我了,还在复读“美怎么了”“美有错吗”,豆瓣男怎么这时候突然变小红书女了。另外发现,这片特别能照出一些男影评人的本质。 |
|
终于明白那种看到女性裸体镜头的微妙感觉了,一方面把自己置身于观众即假想的顺直男身体里凝视,一方面接受想要成为那具躯体的主人的性别形象规训。你以为那是你的欲望,其实不过是经过千万次训练的巴普洛夫的狗的条件反射,和鲁迅说的看到露胳膊就想到性交没区别。导演说得非常对,集体意识是低级的,你要寻找独属于自己的欲望及其展示方式。 |
|
可以忽略掉所有瑕疵打五星的一部。基本论文架构是有的,或许深度不够,但绝不像部分评论家所贬的一文不值,毕竟要将这片子价值最大化首先主要受众就不能是那些受过系统理论训练的人。把laura mulvey的visual structure theory掰碎了配上大量本身带有消解权威性质的实例喂给观众,再由此将讨论延展到经济就业和更大的文化语境下,步步为营地打破观众被男性权力机制塑造的观看习惯,这是对观看端成功的重塑。但更重要的在于它对影像生产端的批判,督促女性创作者逃离原有父权文化建构出的电影语言体系,“去建新的房子”。这句话光是被说出来就需要巨大勇气,而这些勇气正是来自一代代尖锐的、敢于呲着牙去跟父权体制争夺主体性可能的女性创作者们。最后,艺术中对任意关系的呈现方式一定能够溯源到权力关系意识上去。 |
|
阐明了一种不成文的创作意识,只是很多人会选择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即使女性拍女性,也会存在这类问题,因为根深蒂固的思想早已渗透到文化和潜意识里了。影片从美学观念和历史方面深入浅出。希望看过它之后,能帮助有些创作者重新思考,厘清物化与正常化的不同,这是观念问题。话说回来,课虽好,但这纪录片太像一堂大师课,也并不主观。 |
|
大量的典型男凝素材trigger alert,细致的解构,那些潜移默化中的洗脑模式被讲出来依然感到震撼,女性的反感压抑是相同的,电影在控制人们的想象,是在洗澡时发现会用镜头的方式去感受自己而产生自我意识否定的时刻,女导用男的工具无法拆除男的房子,应该去愤怒,第一部叙事电影就是女主体的女导制造, 那就把现在男性构建的全部推翻从头开始。最后交替的女性电影画面看得想流泪,想到一些研究中显示女性大脑在连接左右脑半球的胼胝体上更加发达,而这种客体化也是在抑制女性通过电影获得更高的共情和联结。 |
|
棒极了!看打了一星的男观众破防也让本片别具风味。 |
|
成为媒体研究教师的唯一benefit:可以在课堂上放自己偏爱的纪录片。 |
|
我们想要的是立体的布光,真实的感受,人的体验。 |
|
之前在IFFR听过Menkes的这个讲座,纪录片加了更多影片片段和行业人士讲述来进一步分析,近几十年来由好莱坞主导的主流娱乐内容生产和视觉呈现是如何系统地强化男性权力和物化女性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作为这些内容产品的消费者,往往无法意识到它们在潜意识里如何改变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事实上人物及其欲望与亲密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创作者应当对艺术表达的选择更加慎重。 |
|
以女性主义的立场和视角去辨别隐藏在电影影像背后的权力不对等以及男性凝视,论证了视听语言-电影行业的就业歧视-性骚扰和性侵害三者之间的联系,非常具有颠覆性同时也非常受用。从具体的论述上来说,来说这部纪录片完成了两件事,一是拆解,即以《爆炸新闻》等为例,论述为何“以表现男性凝视来反对男性凝视”的视听语言实际上仍是一种保守,因为那些用以凝视的手段本身就带着男性本位的权力色彩,即“不能试图用主人的工具拆毁主人的房屋”;二是建构,阐明如何通过赋予传统影像中作为客体的女性角色主体性从而将之变成主体,拥抱个体的感知能力,来消解影像背后的权力结构,即“用自己的工具重建自己的房屋”。 |
|
说实话,女性主义者无病呻吟的受害者姿态真的让人作呕! |
|
#Berlinale72全景 漏洞太多,案例很多引用得不准确甚至错误。要说明这个问题,不能因为Weinstein是电影圈人就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要往回捯饬很多东西,而且要详细分析案例,不能为了说明自己的理论不加以分析的简单引用,更何况她的理论太粗糙,她甚至都没有分清楚导演男性凝视的表达和导演对男性凝视的表达的区别。本片把问题简单化,有毒。 |
|
正面反面举例都有,教学性不错,就是看起来比起纪录片更像一场讲座。(长评区怎么还大言不惭说出看了更想凝视的啊,呕) |
|
构建了一个逻辑清晰的三角:行业歧视排斥女性—男性掌握全部镜头和叙事—影视中对女性的切片和物化进一步加剧现实中的性暴力。导演提出色情并非简单的性欲发泄,而是男权联盟有意识地选择,选择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切割成几块身体部位,将女性固定在软弱无权、任人宰割的位置,选择不断地巩固和强化现有的男权秩序,从而维护统治者的地位和随意掠夺女性的便利。材料详实,富有洞见的片子。任何自己尝试过创造反男权作品的人都会惊叹于导演清晰的思路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
|
从呈现方式到论述的内容都十分平庸,基本是一堂本科视听语言课的信息量。而且正如评论区中所指出的那样,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男性凝视机制与通过镜头语言揭示男性凝视之间的区别。扯个题外话,这个问题相当普遍,因为这也正是大部分人误解《金发梦露》的原因。 |
|
这一通拳打得...还夹带私货放自己拍的垃圾影片... |
|
在作者眼中,电影似乎除了权力的二元以外别无他物,因此它被降格为一条条“视听语言”的元素(她甚至做了表格!),因此任何的影像都可以被抽离出来,被扭曲和分类,并服务于其早早定下的论点中,即便论点本身并无太大问题,看时当然也会觉得有理,因为这个精致的TED talk并不比它批判的作品用了更少的“洗脑影像”。为什么不能是一部关于女性在影像中获得自主的影片呢?因为这样就要直面一门艺术真正的秘密与法则,以及一个更隐秘但真实存在的电影史。 |
|
好像步入了一堂大学的公开课,鼓励观众重新审视过往看过的作品——不乏各种意义上的佳作,也有或臭名昭著或声量很大的话题出品。「呈现/表达」与「尊重/顾及」的界限在哪里?那些早已吸收的桥段、设计、方式,是不是就潜移默化地被变为“正确/值得赞扬”的方式?从开篇它就抛出源源不断的问题,指向整个电影史,指向所有拥有足够观影量的观众,指向全世界的行业与每个环节;而紧张的配乐,同样鲜明地指出这就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噩梦,似从其中找到“背脊发凉”质感。创作者拥有相当大的野心,试着通过女导演分享、学者访问、演讲者与听众的互动还有海量的片段,来润色这个话题的讨论;只是这份野心也同样让片长感到紧迫,甚至不必要地过多停留在一些画面中。做成系列片或是更深入的专片研究,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 |
|
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中的男性凝视和强奸文化 |
|
@ BFI 导演在场。很明显导演既不太懂电影理论也不懂纪录片 甚至于举的例子里面有一些有待商榷 但是太感激有导演这样敢做的人了 有瑕疵不要紧 要紧的是表达!有表达才会引人思索 有表达才能让更多人注意到系统性缺陷 谢谢导演 希望所有人都看一看 电影放大的是社会的问题 社会需要观众的觉醒 |
|
一堂大师课,非常受教。看整个娱乐产业史如何物化女性。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原来是有一整套“处理模式”或者叫做“标准化视听语言”的:被凝视(观看、打量、偷窥)的角度,非自然光,非自然环境,非完整的身体,突出身体的局部,横扫的运镜,过多过真的性场景,等等。一边看一边顺着索引翻找自己以前的短评,有的意识得到了,非常反感,有的略感不舒服,但被“经典”“大奖”带跑了,有的完全没有意识到,只看见了爱情或者人性。导演尼娜·门克斯将这场讲座( 这部纪录片)命名为《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实在太精准了。“洗脑”更像是结果,女性都给这些东西成功洗脑了;其核心当然是权力。影片更深一层的揭示是电影工业史如何通过侵犯、剥削女性角色,实现对女性的用工歧视,以及司空见惯的行业骚扰。 |
|
超爱这样的梳理,这种工作怎么好像总是很容易被轻视或者挑刺,好像大家都能好清楚识别male gaze和自己的gaze和各种identity的gaze和主体性之类之类的一样,否定总是很容易,我是不敢觉得自己很了解,我从这里学到了很多,我超爱。也想起在Tisch上过一个Film and Emotion的课,虽然这个课还算有意思,还读了一些医学层面神经研究的reading(虽然from神经系统多样性视角的我完全看不懂)但现在回想,当时没有性别视角真的很荒谬……也难怪我上课没什么情感共鸣。但看这个我情感共鸣可太大了,简直惊涛骇浪。PS. 记得映后的时候导演有提起一些她还算喜欢的男性导演,但我现在完全忘记了哈哈 |
|
整部电影大概在一小时的部分就可以结束了,算得上是对“男性凝视”理论较好的科普电影。但Menkes组织电影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当她不断地警告观众要当心好莱坞电影中的“视角”时,她自己也在干同样的事情——将影史作品的片段碎片化抽离出来,再配上观点性的旁白,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样不就“潜移默化”(潜意识在本片中的使用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损失了观点的实在性)地洗脑了观众了吗?因此,这部纪录片在形式选择上可谓是彻底失败,完全比不过导演批评的戈达尔《蔑视》开头的片段:用男性凝视视角拍摄片段去揭露该视角的危险性和虚伪性并将其推翻,远远要强于重新开辟一个女性视角、建立另一个独断论体系要好。 |
|
#日舞影展2022# 上了一堂获益匪浅的课 |
|
大多数电影都是男导演拍的,不从男性视角,难道还从女性视角拍啊?事实如此,这种批判还有意义吗?有价值的是应该让更多女性参与电影拍摄,提供更多女性的感知方式,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有成效了。 |
|
选取片例几乎涵盖了整个电影史,除了主流娱乐大片,那些带有怀旧滤镜的经典电影、备受迷影人推崇的大师杰作,甚至符合当下政治正确的话题之作,都没能跳脱出观看主客体间的权力差异,这种压迫无关内容,而是根植于一套电影的基本语法之中,因此(依托于男性掌控的制片系统的)电影本身即带有剥削原罪(分离于艺术的评价标准),并且跟职场歧视与性犯罪之间具有稳固的逻辑关系。也许,电影向来只被赞美,是时候该直视并矫正它丑恶的一面了。 |
|
想看更多的对比,比如异性恋和同性恋影像中的人物关系对比,男、女导演下的人物关系对比等等,而不是女性镜头一味地堆砌,再将之笼统归因为男权社会。
谩骂、标签化、对立化和极端化另一个性别没有任何益处。一旦标签化,就已经陷入那个想要挣脱的文化符号体系中了。一旦陷入谩骂与蔑视的狂欢,就已经和你的敌人别无两样了。
一味想要打破而未曾考虑如何重建,将同样的走向自我毁灭。 |
|
只恨不能自己把这些影片的性别倒转。 |
|
看来我国的审片制度才是好的制度,保护了女性。很多以为看到了好莱坞大片,日本小片的觉得才是自由,这真是可怜,我不是开玩笑。 |
|
翻来覆去一个多小时,没有提出任何有效的观点。拉上穆尔维更是露怯在先。(甚至穆尔维在这里头也不过一直重复着些陈词滥调。)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去读穆尔维呢? |
|
3.7 前半段的理论还是老一套 中间有些访谈穿插得也不是很好 但喜欢有关sexual assault的那一段 很有启发 也算学到了很多新词汇 |
|
内容文本上的分析探讨非常有效,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更多深入,但是作为影像作品来说,它本身的呈现实在太差了些 |
|
纪录片《洗脑影像:性、镜头和权力》本身即在生产「洗脑影像」的漩涡当中。这类影片的广泛传播实际上也是一种集体催眠:宣扬女权如何给女权主义者群体带来满足感。而受过良好西式教育和「二极管思维」训练的现代女性,也无需闭上眼就必然会自我带入、认同并且成为父权制下「从性别视角看一切」的女权主义者。我们注意到,在这个几乎被女权话语垄断的私人舆论场上缺少必要的不和谐音,一是它不被文明秩序允许;二是它被电影阈限空间里「唯一而正确」的声音排除在外,用纪录片《无知之夜》的话说,任何与他们相违背的意识形态都不可以存在。虽然女权通常不会采取极端的「禁言」方式,但眼下这种「听君一席话」模式依然会导致现实中原本就多元而复杂的舆论生态失衡。因为不管谁上台,失去秩序的话语空间和不受控制的发展态势都会让演讲者尴尬、反感和恐惧。 |
|
八成叹号两成问号,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 |
|
比较详尽有层次有结构地呈现、剖析和思考镜头下的男性凝视。但有一点是导演非常必要回去要解决的问题——在面对男性导演在使用男性凝视镜头来讽刺揶揄、批判男性凝视的时候,是不是要公平去看待,不要之截取一部电影的部分男性凝视的场景断章取义。毕竟截取出来的那都是男性凝视准没错啊。 |
|
电影媒体短视频无处不充斥着男性凝视 男性视角,把女人放置在客体位置,拍摄身体胸部臀部裸体各种性化,这部电影让我解答了个疑惑为什么女性处于奇怪画面,原来用2d拍摄以及打光问题让女人处于一个和男性不同环境,而那个空间就是男性幻想女性该处于的空间,而不是真实的。全球96%片子各种垃圾 媒体 书籍 新闻写作视角 标题手法 多数全都是以男性视角来看。众多女性和女性导演以及女性掌权的不少也是内化男性凝视男性视角,这个世界女人活的任何苦难都是父权男权社会造成的,压迫一半人口性别的人,女人能生人有创世能力都苦,那男人想处于控制地位能多久呢 要玩完的 |
|
前十五分钟从视点(主客体)角度谈gaze已经很常见了。比较有启发的非视点镜头里电影语言元素上的偏好:角色的局部构图和运镜:慢镜用来摇过女性身体,慢镜表现男性英勇的动作;声音:稀释女性角色的对白;音乐对于qj戏的美化。语言逐渐内化成每一个电影工作者的习惯,即使女性导演拍女性也习惯从这些角度切入。男性失权的客体化例子一个是白女勒索黑奴性服务的电影;《沉默的羔羊》表现杀人狂异装过程具有猎奇凝视的意味。套用片中一位女性对于qj文化合理化的总结:gaze不仅是客体化被拍摄对象,还要有权力的失衡。回忆了电影里被客体化的男性身体:《游园惊梦》里祖贤惊慌失措地偷瞄彦祖洗澡(豆瓣截图下多少羡慕水滴的心曲比起male对slut的gaze客气多了),而被掰弯恰是丧失主体权;然后想到《安非他命》深感凝男还真得靠资本(男) |
|
这分明就是自己给自己洗脑搞个噱头。男性导演不能拍男性为主体,但女性导演可以拍女性为主体。漏洞百出又粗糙的一棒子全拍死的悖论与批判,混搅扭曲电影中的 “男性凝视” 和性别主客关系。最有意思的分析是:她认为电影的男性主体就是“强奸文化”的影射;举了很多男性导演根本无法对应自己理论的案例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片子才是最棒的(当然她的片子和例举的没什么区别)。
人类如此复杂的性别关系就这么给简单化了?无病呻吟已经是在夸她了。导演最终的意思是:夸自己、灭除男性导演和男演员只能作为客体存在。这导演很像豆瓣上那些患有自大症故意搞对立的“道德警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