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光值星,明面讲的是对抗德国法西斯,实际是号召对付谁京子最清楚不过了 |
|
辱德神剧 |
|
小场面二战片。 |
|
叙事毫无重点,价值观导向也很模糊 |
|
拍的还行,影片从受害国的角度出发,村民在困境之下该如何选择,最后的胜利也只是短暂的,作为小国实在很无奈,为了生存做出的选择没有对错。想看《血战》的可以x掉了,没有什么大场面,只有受害者的视角,寥寥几个士兵的山地战,大难临头英法也自己偷溜了。 6.6/10 |
|
我想给这部片子7.5分,我看到很多只给一星的希望得到宏大的战争场面?这部片子的立意非常好,德国人可恨,但英国人在被救以后仍然诱导普通的女服务员冒生命危险为其大义就是好?就因为她会德语,她用这个也救了自己的孩子,对于母亲而言,德英都是需要互相钳制,虽然英国是正义的,但对于挪威家庭成员的生死而言,没啥区别,牺牲的总是老百姓,酒店女经理最后的言语非常好,那些道德狗的恨总需要找出口来发泄,自己的老公热血抗战屡立奇功,差点送命,牺牲了老爸怎么没人怜悯,说好的人性呢?少校责任之内,也是好战分子,把这些人命就这样送上明知道不能打赢的战争又是对的?小国夹在中间只能是牺牲品,第一个长官交出武器,以救人为主,想想更理智,其结果还不是民众都撤离了?听到最后洗脑式的少校演讲后,脱下军装,变为平民陪伴家人,大丈夫也! |
|
影片探讨了一个作为大众的小人物,究竟是应该舍小家为大家?还是本末倒置的生存问题。 |
|
《纳尔维克之战》1940 年 4 月,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挪威北部的小镇纳尔维克,这里是希特战争机器所需铁矿石的产地。经过两个月的激烈冬季战争,希特勒遭遇了他的第一次失败。 |
|
悲壮,沉重 |
|
3.5星。挪威。二战。 |
|
无聊爆了。不过也讲了一个道理:即使是爱人之间也别讲政治。 |
|
挪威士兵保护被德国攻击的铁矿石港口,不敌德国,英法等国帮忙,激战夺回港口,但最终英法撤兵挪威投降。战争之中人们漂泊如浮萍。 |
|
可以看看。歐洲拍的二戰片比好莱坞的商業片有味道。 |
|
对于哪怕在欧洲影坛都有点缺乏存在感的挪威电影来说,这无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叙事、剧情、视效都不比欧洲一流的战争商业片差,当然这场战役在二战战场甚至欧洲战场那些知名战役相比,规模和影响甚至不值一提,但对挪威这样的国家来说已经足以载进史册。唯一缺憾就是主要人物都塑造的单薄了一点。 |
|
战争片永远都不会少:枪林弹雨、爆炸、离别、重逢、死者、孩童……只不过这次的战场来到风光旖旎的挪威🇳🇴。对和平的渴望,穿越任何时代都令人感慨。
在12.29Narvik的夜场专门看了这部电影,全程挪威语音轨+字幕,全场座无虚席,很有临场感,+1★。走到旁边市中心的原爆纪念石,也感到其厚重含义了。
愿世界和平。🙏 |
|
梦回《战地5》。电影里不存在什么“血战”,本来挪威军队在二战中也没什么存在感。电影分双线:一是挪威下士与德军的小型山地战,二是他妻子在德占区为孩子做出艰难的道德选择,其实后者是最近几年二战电影所忽视的。我理解下士最终原谅了妻子,但我不理解他最后居然脱下军装跟妻子一起跑了…嗯…这很小资。 |
|
大国家与小家庭的矛盾冲突,战争与整治运动是有多可怕。 |
|
还行 |
|
挪威视角的二战,实际上纳尔维克战役海上的战斗更加激烈,德国海军在这里折损了不少驱逐舰。 |
|
这竟然是二战挪威本土最大战役 就二战来说惨烈程度真的不算个事儿 (不会因为高贵的日耳曼血统手下留情了吧 4月开打 6月3日盟军决定撤退 6月10日挪威投降 |
|
因为会德语而逃过一劫的女服务员,竟然被自己救的英国人威胁而担当间谍,一时间真不知道是在贬低哪一方;多好的二战题材和边缘角度,却被拍出如此出戏的设定和无聊的剧情 @Netflix |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
反映二战中发生于挪威一个港口小镇上的激战。不过,剧本比较糟糕,故事讲述得差,电影主题也很游离,不知导演的主旨何在。因此影片中细节不合逻辑,甚至显得幼稚可笑。 |
|
角度非常独特的战争片,让你看到战争中最无奈最残忍的一面。 |
|
6.8/2211 短评754条 [6.6/1.4万 预算8000万挪威克朗 全球票房665万美元] |
|
战争场面一般,但视角独特,且分别以女性和男性在国家危难面前的不同选择,提交了一份让人感动的答卷,也让反战主题更有深度。纳尔维克是德国人一定要拿下的港口,铁路桥则是挪威人一定要炸掉的,因为基律纳的铁矿石必须要通过这条货运铁路,才能在纳尔维克装船。,关于这条铁路有个纪录片,叫《欧洲边缘的列车》: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t411M7tC/?from=seopage&vd_source=134a8598368b8e4d13dd6df96da8e4d4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另外片中出现的德国将军,是著名的山地师名将爱德华·迪特尔,他凭借纳尔维克战役中的杰出表现成为德国第一个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的获得者。影片中也出现了大量德国山地兵的身影,他们其实就是当代背包客的先驱,徒步、登山、滑雪、速降等无所不为,同样有部叫《北壁》的电影可以了解一下。 |
|
靠法国?犹如痴人说梦! |
|
炸桥不能注定成功,被俘和牺牲才是战争常态,孩子和所谓的正义孰轻孰重,这才叫眼光向下,敦刻尔克那算什么玩意儿。另外跟亚洲战场比起来,欧洲战场简直堪称人道主义天花板。想了一下,小国似乎更具有关注微观个体而非宏大叙事的先天优势,当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变成几个轻描淡写的名词,谁还会注意到其中血肉模糊的芸芸众生? |
|
3星,战争戏份不多,主要反映人性, 就是节奏太墨迹了。 |
|
故事还行吧,战斗场面实在是一般般 |
|
109.06 |
|
反战,平淡的双向叙事,直到结尾处才知道这场战斗的可悲和无奈。 |
|
二战,挪威想中立,但是两边都不同意。纳尔维克是亲德人员控制,所以德军坐船来的时候直接占领。英法过来打赢了海战。德军只剩六七千(其中两千多水兵),没什么装备,找挪威装备用,硬顶在港口城里,面对英法四倍多的陆军外加舰炮空军的攻击。盟军登陆纳尔维克,德军退守山区(本片内容就是占领市区,大胜)。之后,英法发动了静坐战争的技能,愣是没敢A过去。双方在纳尔维克打了六十来天。等纳粹一路推过来,英法“果断英勇转进”,挪威只能投降了。这电影就很“走心”… 提都没提军队数量、武器、物资的优势,好像盟军这边面对是纳粹主力似的… 跟美军拍的在阿富汗苦战一样…感觉挪威主旋律宣传的成分不低。 |
|
剧本水准堪比小学生写作文。这编剧的能力已经低到不反复借助字幕就没法把故事说完整的地步了…… |
|
很小众的战争片,渲染力度不够,没有太震撼的战争场面。人物刻画上不够完美,只专注于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难道只有牺牲自己才能拯救这一切吗,人类就是这样,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困境,就像是一地鸡毛,你做错了就是你的错,跟别人毫无关系,而真正理解你的只有最亲近你的人,但也不完全是。 |
|
出乎意料,好看。
小国 小城镇的二战反侵略史。
英国人真的狗,对救命恩人也下得去手,恩将仇报。德国人对挪威人似乎还更客气些。影片风格鲜明的北欧特点,冷峻,冷静。 |
|
1940 年 4 月,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挪威北部的小鎮納爾維克,這裡是希特戰爭機器所需鐵礦石的產地。 經過兩個月的激烈冬季戰爭,希特勒遭遇了他的第一次失敗。 |
|
你就是个小老百姓,身处战争之中又能如何?张大民怎么说来着:“老婆孩子才是最亲的。” |
|
就很《云水谣》……放在整个二战的空间尺度下,这个挪威一个小渔村的战事也太微不足道了,更何况它没有灵魂。 |
|
片子译名先背个锅,北欧二战边缘国的电影对于战争残酷的刻画和反思几近天真和幼稚。视角刻画在战争中大我和小我的抉择,然而剧情的承转启合草率的像过家家…失望的作品 |
|
明明是一部战争片,却不将全部镜头放在那些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反而把一半镜头放在一个看似离战场很远的女人身上,这不恰恰说明了本部影片的高明之处? |
|
难得清醒。 |
|
战争中除了牺牲和无畏,还有妥协和挣扎,为了一个家有时无计可施时的挣扎可能比奋不顾身的拼杀更让人动容。一个家庭之于一场战争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一场战争之于一个家庭可能就是全部,电影除了反战,还把真实描述得淋漓尽致 |
|
不同的立场,对错都没有标准答案,好在结局令人舒适 |
|
放在二战的事实之中,这是一场小战役。但是作为电影,却让人动容:妈妈为了保护儿子的生命,选择向德国人出卖盟友~~爸爸拼命和德国人战斗为了回家,哪怕他爸被盟友炸死他也明白是德国的非正义在先~~这时候你是爸爸怎么办?你是妈妈怎么选?这就是最大的冲突和提问,也是全片最深刻的地方。 |
|
小国的出海口小镇抢夺战,挪威本土最大的战争,跟血战不沾边。 |
|
边缘视角的二战事件,可惜拍得比较乏味。N |
|
看片名以为是可以达到血战钢锯岭那种水平的战争片,事实证明我想多了。战斗场面并不大,整体也比较平庸。 |
|
战役太小 |
|
英国人太卑鄙了,先是道德绑架,之后要挟救过自己命的人。然后不通知挪威人,偷偷撤军。因为纳尔维克的战略需求已经没掉了吧。所以,战争中,为什么而活?为了保护你所珍视的一切而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