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戛纳主竞赛入围。有堪称十年名场面级别的大辩论,应该足以锁定一个主要奖项了。不过片子还是有些两张皮,面包工厂这条线写得太好了,衬得男主那条线就弱爆了……核心麦格芬这次干脆不做任何解释,诉诸于一个超现实/主观的结尾,也太电影节了吧……加上核磁共振这个喻体也太直给了。不过这部片对罗马尼亚(和欧盟)问题的分析太令人叹服了,二十年前罗马尼亚电影热衷讨论“跟上欧洲标准”,如今罗马尼亚为何一面是劳务输出大国一面还得雇佣亚洲外劳?欧盟环保政策如何影响当地就业,欧盟的企业补贴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影片不是将整个社会排外情绪以及民族矛盾归结为国民性问题,而是剖析其政治经济成因和复杂的各方立场,这就真的太厉害了。 |
|
那场18分钟一镜到底的集会戏太震撼了看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
|
别人看到的是种族歧视、文化冲突、阶级矛盾等,我只看到了全世界的男人都一个鸟样。 |
|
令人震颤的观影体验。从医疗功能上说,核磁共振是获取病变信息最直观的成像手段,映射在导演的叙事议题上即为罗马尼亚社会切片,将外来移民与当地住民的融合冲突、资本家与劳工之间的酬劳冲突、民族情绪与国际形势的冲突,多重力道汇于一处,在文化中心18分钟大辩论中喷涌而出。而从体验上说,做核磁是非常恐惧的幽闭体验,巨大轰鸣声中的强窒息感,全身动弹不得。这一点在男主身上得到验证,无论是在婚姻关系、事业关系、亲子关系、情人关系中都无法呈现出他最想呈现的男子气概,纯爷们儿成为一种空话,一种幽闭状态。孩子从头到尾不曾说话,偏偏在父亲的父亲死去以后才开口说我爱你,而其他人则全部陷入沉默之中:唯有来自历史的仇恨与歧视彻底泯灭,一切才有可能延续。情人和王家卫无法拯救男主,一如枪声吓不走山上的熊。肿瘤那么大,看见也白搭。 |
|
王家卫看了会沉默,梅林茂听了会流泪。寥寥数天将当下欧洲各方矛盾交织的死结剖析得鞭辟入里,确实厉害 |
|
蒙吉这次的政治野心着实不小,脚踢罗马尼亚人的劣根性,拳打欧盟政策的副作用,还设定了一位钢铁直男与欧式女强人的戏份,在集体辩论里两人悄悄拉着手,这莫大的讽刺感让人笑出了声,政治在这个国家看起来就像是一场笑话,就像口口声声教小孩要做男人的人,在强大的情人身旁跟一条公狗别无二致。 |
|
被安排在第一个周末的《无限悲情》和《核磁共振》注定是一个小高潮。如果说前者引爆了媒体一片“金棕榈给他!”的呼声但也伴随争议,罗马尼亚导演、金棕榈获得者蒙吉则是稳定输出一部深刻的社会议题影片——冷峻、工整、流畅、机警,没有闲笔,所有的悬念和铺垫都有始有终,同时力道控制得恰到好处。人物关系内部的编排、外部和主题的勾连都简洁却深刻。片名《核磁共振》与整部影片核心的关联也甚是缜密但并没有命题作文式的过火点题。
移民、欧盟经济这样的大话题与家庭、性别、人性与人际微暗幽深的连结这样的“小”话题毫不突兀地交织在一起。贯穿影片一直到片尾的《花样年华》插曲可以说是一次“恶趣味”的致敬。最后一场戏则更是精妙有趣,给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风格剧情片带来有力魔幻(而非通常想象中的平淡或是匆忙)结尾。预测有奖拿。 |
|
大失所望,这个叙事结构太糟糕了。虽然有几幕还是展现了蒙吉的技术,但风采不再,没有女主角所展现的强大的人物内力,这片子就不及格了。 |
|
去年戛纳真是瞎了狗眼了,这比拿奖的那几部都更应该拿奖吧。结尾处理我:WOW。👍🏻
十几分钟长镜头辩论戏俺说怎么这么眼熟,噢噢——简 中 互 联 网 评 论 区。 |
|
依旧稳当的蒙吉延续拿手题材,交出一份诊断移民问题/劳资矛盾/宗教(功能化)分歧/身份认同/民族情绪的切片报告(片名暗喻个人与社会都需要“核磁共振”),在一个小镇内高度浓缩的当今时局之微型图景,要糅合如许议题必定携有明显偏工整的匠造痕迹,然而强大的调度功力和绵里藏针的剧本保证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前面泰半绵密铺陈似暗流汇海,在辩论大会达到高潮——长达十几分钟的固定镜头,恰是小镇缩影的定格,众声汇合的场面调度淬炼出火花,所有宏观微观层面的矛盾齐齐迸发,并将之前埋设的细节勾连起来,前景与景深共同显影时代的痼疾。
男主是双线粘合剂,同时也作为回归的闯入者有别于乡民,可作出“新”选择,而魔幻结尾却验证着选择的迷茫;40'左右的餐桌戏,骄傲于两千年历史夹缝中不倒,身后被各帝国包围的地图。 |
|
TIFF2022|观影 36|蒙吉从来不令人失望,这次故事发生在乡村。喜欢影片把不同语言混杂在一起的处理。男主角的角色可悲又可恶,作为一个只能去德国打工的现代经济体制下的「螺丝钉」他的野外生存能力没有任何用武之地,急迫地教给儿子,也无法证明一家之主的地位与建立自己的话语权。他无法忍受屠宰场的流水线,逃回村子里招惹情人,参与反对外国劳工抗议,但是却不顾家中的父亲直到他上吊自杀,大家还在教堂里吵架。那些典型的歧视台词从村民们口中说出来时既恐怖又可笑,电影精心设计了喜欢「王家卫+大提琴+红酒+希望男人说爱自己」的女性,也设计了无处不在的「小心野兽」的海报。最后一幕村民们扮演的熊出没,男主放下抢转身看向小镇,预示着悲剧的袭来。蒙吉自编自导的这场闹剧,不仅仅是村民资本家各打50大板,更是展现现实的无解 |
|
四星半。三个斯里兰卡人在罗马尼亚小镇的面包厂做工,却引发了山呼海啸的排外之声。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吉普赛人、天主教、穆斯林,各方角力不停,但这一切却都只是假寐,暗流才真的令人倒吸一口寒气。蒙吉不动声色地,令叙事视角在马蒂亚斯与奇拉间细腻往复,既深入讨论了罗马尼亚社会的各种矛盾,更精巧地描绘了人心的难测。充满腹黑意味的结局,极为讽刺。 |
|
核磁共振,社会切片给观众剖析了一个移民和资本家的矛盾。结论是左右为难,结局是前后夹击。看似荒谬但又极其写实的村民发言,嗤之以鼻也戳中痛点。资本家该拿自己应有的薪水来提高工人工资吗?这跟国家经费该花在国力弘扬还是扶贫上,是不是也很相似? |
|
蒙吉的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右翼保守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排外本土主义、有毒的大男子主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儿。
结尾相当牛逼。男主驾着摩托、提着枪在小镇游荡,像一个孤胆英雄一样,寻找着“外来闯入者”——熊的踪迹。但讽刺的是,妻子和儿子却将他拒之门外,被吓哭的情人也向他苦苦哀求。
恰恰是那些成天拿着枪声称受到威胁要守卫家园的人,制造了真正的恐慌。恐怖主义总是在对莫须有的“恐怖主义”的喊打声中酝酿成型。 |
|
影节专供新闻特稿,假装给民粹、新自由、多元文化各打五十大板,实则失却真实生活情境的张力。一如僵死的十八分钟长镜头,人人得靠“嘴”来为电影作争辩。 |
|
17分钟辩论会看得全场嗨翻……然后大家就:结尾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个女人要say sorry?😂 |很想看q&a回放|Snapshot of the reality|Political correctness sometimes stops people saying what they think, but it does not change what people think. To change people’s thinking more profoundly, let them speak up.|辩论会超难拍,要写很多人在同时说话大喊;拍摄时放镜子;蒙吉需要踩在箱子上,像指挥家一样进行调度😂|辩论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超现实结尾,人的善恶两面(一些恶的本性,一些对善和爱的渴望) |
|
王家卫be like: wtf |
|
如同给村庄做了一次核磁扫描,下了冰冷的断语。人被淹没了,只有派别和龃龉。为何举枪向熊? |
|
新伤旧恨步步紧逼,身份的裂痕经历撕裂与弥合逐渐溃烂,看似囊括多重政治议题,最终仍回归最原始的自然选择问题。野兽视角源自本能,于暗处窥伺,冲破前景阻挡和杂音侵扰,注意力游弋着失焦再聚焦,直至锁定猎物。而猎物早已静待多时,在一场超现实的梦魇中,完成凶狠的反扑。几乎断臂求生的拍法,够胆。 |
|
太强了,文化中心那一场超长辩论的调度太神了,超现实的结尾也震得人心肝颠颤,后座力强大到仿佛开枪的是自己。现代社会xenophobia的毒瘤,核磁共振切片透视下的隐疾,无法和解,无法消弭。 |
|
#VIFF2022 目前为止的年度最佳,戛纳颗粒无收简直是犯罪。这是蒙吉给罗马尼亚社会做的一次核磁共振,仅用“加工厂”这一符号就能轻松串联“西欧>东欧>第三世界”的歧视链,众人的象征表意相当明晰:Otto→接受“核磁共振”的主体,积重难返的旧社会,与其苟延残喘不如自我了结;Matthias→被西欧排斥却对外来人员充满敌视的保守本土当代,被有毒的男子气概所熏陶,时刻充满愤怒;Csilla→争做世界公民的匈牙利移民,接受本土(Matthias)但对西欧的机遇来者不拒(法国白左小哥和德国offer),且具有伪善特征(工厂底薪剥削和去警察局举报Matthias);Rudi→见识“恐惧”本身后失语的下一代。结尾可解读空间很大,但都指向当代也已穷途末路,且导演无法指明方向。 |
|
铺垫了许久都是为了那个近20分钟的固定机位、一镜到底的大辩论服务,这场戏很牛,其余时候很困。 |
|
1.蒙吉最贴近全球化时代当今现实的电影,尽管扎根于特兰西瓦尼亚偏远地区,但所表现的民族/种族主义与排外问题已成为普世又无解的困境。2.基调依旧冷冽克制,对山村阴郁氛围的描摹颇似[山之外];矛盾冲突在欢庆圣诞节与新年中渐次激化,被歧视者摇身变得盛气凌人,或懒散度日或外出务工的当地人却无法接受甚至妖魔化勤劳质朴的外来者,有毒的男子气概只是发泄怨气欺凌弱者粉饰懦弱的面具,俱为反讽。3.蒙吉标志性的风格一如既往:近乎一场一镜,零配乐(仅有画内音乐,如[花样年华]主题曲),自然声,写实调度。4.那场构成全片高潮且凝缩了各方冲突与观点的长镜头,其实一直在作小幅度运动并随情势人物变化而调整焦点。5.蒙吉的片中总少不了聚餐、突发暴力事件(砸玻璃似[毕业会考])与手持夜行跟拍。6.熊与羊,随波逐流的男主,怪妙结尾。(8.5/10) |
|
孩子预见到祖父的吊死而失语,祖父绝望于世界的恶疾而轻生。男人用猎枪试图驱赶骇人的黑熊,女人用音乐希望熄灭歧视的烈火。担心外籍劳工像黑熊一样入侵小镇,虚构出了入侵者繁殖如同脑中生出肿瘤。不断说对他们没意见,却抵制他们用手捏过的面团。核磁共振照得出脑中的肿瘤,却无法照出熊皮下的真凶。 |
|
生动呈现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在地方社区的爆发。排斥移民的当地人、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工厂女主人、夹在中间两难的男主、再摆出一个来数熊的NGO法国人、消失的左派...俨然复刻出当今欧洲政坛的势力分布。由德国 - 罗马尼亚 - 斯里兰卡构成的权力链条。这种等级亦由不同语言(英法德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斯里兰卡的语言)在市政厅、餐桌和闺房的使用体现。我的金棕榈 #Cannes2022 |
|
4.5 把所有政治议题装到一起,但又从容沉着。 |
|
想说的越多,就说得越少。 |
|
“我对他们没看法,但他们不应该在这里”,当罗马尼亚成为二十年前蒙吉作品中的“西方”,小村子龇牙咧嘴间的古老敌意,同样野蛮、暴力。大陆影迷若略知特兰西瓦尼亚和欧盟现状二三(感兴趣与否是另一回事),欣赏更无碍。充当外劳的罗人,在德在外受侮辱歧视。这不妨碍他们在村里头,聚众敌视想象中的“穆”、“黑手”、“爬虫类繁殖”,驱赶在眼前晃过的面包工,同样不妨碍罗族与匈族杠几嘴。老爹试图把伊索的道理授以儿子,最后却迷茫不知。MacBook传出来的摇曳音乐,与其说是情欲招魂,不如说是来自东方的想象?贯穿全片的雪景时空,都忧郁、迷人。那么轻,却又那么重。 |
|
RMN既是罗马尼亚语核磁共振的缩写,也暗示小镇是R(o)M(a)N(ia)的缩影。电影描述的种族冲突、排外、经济危机及离散的处境并不太新鲜,但不少细节还是耐看:小男孩的失语,还有支持种族融合的面包厂老板一直在播的《花样年华》插曲(暗示的文化多样性),以及面具/熊与当地Landscape/天气的意象。 |
|
这是什么牛逼的剧本牛逼的执行 啊!!!(后劲好足 整个晚上做梦都在打地鼠游戏里打熊熊 |
|
阴冷飘雪的小村庄,融合了所有大议题:外来和本土,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偏见与理性,民粹与精英,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个人利益与他者权利……这故事里其实涉及欧盟的政策,涉及外来劳工,涉及种族和宗教,如果换作他人去拍,这将是一个多么做作的故事,而蒙吉把这一切都讲到了,却还那么真实可信,既聚焦本土又生出普遍意义。那场文化中心的争论实在太精彩了,一场冷酷高潮,人们不停离题又不停切题,讲现实问题时说的都是自己虚构的焦虑,讲道听途说的新闻时又都指向确实存在的困境,一种互联网时代的蒙昧,一种蒙昧时代的升级版本,一团乱麻一个酱缸。理性退缩,情绪胜利,一切无望。孩子提前看见鬼魂,是一切注定崩塌的宿命招展的旗。蒙吉的故事永远都是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 |
|
这世上有人就会有冲突 没法让思维方式得到统一 因为本就不在一个基础上 多说无益 排外到处都是 |
|
这得二封金棕榈了吧!蒙吉已经成仙了,这不服不行啊。表达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导创层面更是完全把技法隐于无形了。最后一幕给我看震了。这片不可能没奖,除非评审团眼瞎… @Cannes2022 |
|
再看这种电影是真的有点疲倦,在这场最核心的礼堂大辩驳中,不同立场不同议题一字排开,讨论者在画内,被讨论者隔绝在画外,本地的与世界的相互渗透,在争执中生成罗马尼亚入欧后的系统文论。却依旧难掩整体框架和叙事推演的无趣僵化。 |
|
相当惊喜的奇作,剧作严丝合缝,丝丝入扣,属于某个几乎绝迹的传统,曾经杨德昌和奥特曼的电影充斥在其中,对政治格局的敏锐洞察和大胆重现也远胜过塞拉或奥斯特伦德之流,從绝望之境迂道往访是为不至徒劳而返。主角被安插在斗争和旋涡之外,但却发现一举一动不仅皆被牵连裹挟,且早已被酝酿在其中。蒙吉固然匠气,但一个谄媚的年代缺乏的或许就是匠人:相信创作不仅是在一个悲观且下行的背景下被动的姿态,而是微不足道、难于登天但言之有物的行动,一个遥远的支点,长久的耐心便足以撬动地球。 |
|
【NYFF60】谁能想到往全欧洲输出劳工的罗马尼亚,在招收国外劳工的时候也这么排外。据Q&A导演说这是根据2020年的真实新闻改编,那场18分钟超长辩论也是根据当时被拍下来的现场视频改编,符合蒙吉一贯的严谨作风。还有结尾,据蒙吉说,是想通过一个超现实的镜头来表达男主需要从不安的黑暗内心与温暖的内心渴望做选择。而选择《花样年华》里标志性的配乐,则是为了展现十分孤独的男主与女主之间的那种难以言喻的渴望。 |
|
这个神调度啊! |
|
以移民問題出發,實際上探討了當代世界最重要,卻甚少創作人拍攝的議題:民粹與左膠的撕裂;最可貴是電影不做判斷,呈現了非常多元的複雜性;電影有不少餘味無窮的閱讀空間,那場17分鐘固定長鏡頭一大群演員的配合、反應,指導難度實在太高,呈現的效果絕對令人心悅誠服。 |
|
沉闷得要死,乏味的社会问题,现实主义风格,我™天朝一脑门子的糟心事都操心不来,会去关注罗马尼亚移民失业经济萧条? |
|
结尾有点东西但是大家真的都看懂了吗 |
|
【3】对政治阴云的“拟态”呈现最开始有些无趣,随着村落矛盾激化后确实找到了重心,但也仅此而已。整体思路已经比较陈旧了,看看阿兰·吉罗迪现在是怎么拍此类题材的。 |
|
1.看到片中那些“排除异己”的行为与言论,再次感受到“世界大同”理想的不现实;2.影片 88:25 至 102:49 那个十几分钟长镜头拍得确实赞,导演的场面调度与演员们的出色表现配合得相当给力;3.最后的结尾看得不是很明白,查阅网友的解读再刷之后,注意到男主开第一枪时出现的是一头真熊,而后在树林中见到的几头熊则是人假扮的;…… |
|
押一个评审团大奖(手动狗头) |
|
核磁共振,给当下人类社会做一次透视,结论:病入膏肓,无医可救。不信你看那文化中心长而混乱的争论。结尾真正“原住民”现身,神了。 |
|
要是给男主加个外出打工的知识分子人设,活脱脱就是一个锡兰电影。 |
|
前些天,我爸患了眩晕,带他去医院做核磁共振。报告里显示的是前后左右上下等各个剖面的影像。一个角度一张。这部电影用的也是这种拍片方式,专业术语似乎是叫one scene one take。我爸的报告结论是1.左基底节区陈旧脑梗塞。2.脑部MRA未见明显异常。医生的解释是曾经有过中风,但因为发生在不重要的部位,所以可能他本人都不知道。检查没什么问题,但眩晕也客观存在,不太能确定病因。但要留意中风的可能性。“不被察觉的脑梗塞”在整部电影里渐次发生,致命的病症一触即发。而人们无从防范,甚至自己就是病因之一。进步的技术只提供断层影像,并不解决问题。时时刻刻,与熊搏斗。 |
|
为罗马尼亚乃至整个欧洲做的一次MRI检查,不同人种、不同语言、不同观点、不同信仰等组成了信号强度各不相同的组织图像,蒙吉从剧本写作到场面调度均深入至一种逐个断层图像陆续显示直到核心病变部位愈加清晰浮现的稳健且冷静的递进节奏当中,即有客观而具象的病理学意义,又有主观而抽象的心理学暗示,实在是强大到令人屏息凝视的组织力和掌控力。 |
|
这几年静不下来,很少能像刚步入社会那会儿即便再忙,也依然能挤时间趴在床上去看一些社科类回填对现实的无解和无知。
这几年心里波澜起伏,大事小情看到和经历了太多,若隐若现地看到地球仪的沟壑纵横上又多了几多密密麻麻的裂痕,曾经天真地认为的那张万物互联的网,不知怎的,感觉演化成了进击中的城墙,不仅隔绝了彼此,又隐藏了太多真相。
早先那些全球共振的人或事,作品或经典可能真的在2012年被末日了一把,此后的繁荣景象现在想想是回光返照吧。
可能只有外星人能拯救当下,哪怕是一种毁灭的方式。 |
|
反全球化和极右派崛起背景下“正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即便是被西欧最看不上的地方,依然在排斥其他移民的进入。或许种族融合和大熔炉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中间一大段唇枪舌战的戏太过精彩。太多隐喻和跳脱感觉并没有完全看懂…… |
|
这是蒙吉对罗马尼亚做的一次核磁共振,孩子看到死亡,老人得了恶瘤,而中年人,不是在抵抗“吉普赛人”就是在变成“吉普赛人”。另一方面,深居这个村落人也可分成野性的熊,安分的羊,和跟人后边只会嚷嚷的狗,蒙吉在结尾追问的正是如何定义自己?剧本太强了,角色拿捏精准,社会构建写实,主题有深度,以及那段揭露欧洲症结所在的会议长镜头,令人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