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真是戏中戏的至高境界,装逼的话叫“解构现实”,实在点就是告诉你电影的魔力:扭曲时间、空间、现实。纪录片般简陋的镜头让观众也分不清戏里戏外,而不像类似电影只有里面的角色戏里戏外不分。表妹家门口那一段简直浑然天成,在市场的几个时间把戏也很精妙。每个演员在“戏外”又如此真实自然,仿佛这就是一部岔子百出的幕后记录。你说那说法语的乞丐是戏中戏演员,是临时群演,还是两重戏外的纯路人?而戏中戏的拍法本身又非常实验,首先如此之多的对话在画外,宛如一个旁听者视角,以及让两个导演各自指导两个主角而互不通气,各种临场意外惊喜火花。三个年轻演员都非常可爱,还有导演的小女儿。波斯语的“是”透着一股轻描淡写也令我着迷。伊朗不愧是一个虽被压抑但充满着激情和才华的国度。 |
|
四星半;艺术源于生活,可永远无法复制生活;影像可以按照既定意图拍摄,瞬息万变的生活无法控制其光线、情感和走向;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或生活的导演,可你无法更改过去;部分虚实交错的段落既俏皮又魔幻,撰写了另一种独特“记录”方式;最后段落的镜头剪切非常棒。 |
|
唯一亮点是结局。 |
|
把不堪回首的经历编作电影的剧情,将手枪和尖刀化为鲜花与馕饼。以戏中有戏的手法添加纪录片般的质朴,用双线并行巧妙交错的叙事温暖心灵。虚实真假穿梭难明,男女爱慕心意难平。电影不仅能延长三倍生命,还可以穿越时光重构往事,或弥补遗憾或一探究竟。万岁,电影。 |
|
一声赞叹。无所不用其及,最简单的方式探索到了影像最本质的问题:现实与虚构。内有大段大段的文章可以作啊。迷人,太迷人了。 |
|
1.莫森揉合虚实界限,通过精巧烂漫的多层套环重现早年激进往事,在表达自身饱经沧桑的那份乡情的同时,亦赠与了电影以诚挚纯朴的至高颂赞。2.你有没有看见这里的一缕阳光?没有,因为太阳会移动,生命也在前行。当面包和盆栽替代了匕首和手枪,当伤痛携手仇恨共筑艺术创作的桥梁,时光都仿若重来。 |
|
传统电影摹仿现实 现代主义的电影创造现实 而它却以模仿现实的名义创造现实 |
|
比阿巴斯的《特写》还要有味道~ |
|
四星半,可以看做《特写》姊妹篇,利用场景和摄影机的欺骗性模糊现实与虚构,真实人物入镜表演重现过往事件的过程。当上一代人的记忆被寄托或强加于下一代,油然生发的反差和冲突即为历史的荒诞,曾经理想主义式的激进也变得毫无来由。而从历史的执念中挤出的那么一点人性,是最纯真、最动人的。 |
|
导演玛克玛尔巴夫真是重构时空的高手,利用真实事件的电影化重现,将观者带入一段感性的、充满情感力量而又值得深思的生命历程中。看似朴素的场景和影像表达,却显现静水流深的功力:拍电影的设定衔接了过往和当下的时间空间,连续性的长镜头在城郊、田野、集市里运动,扑面而来的是二十年前两位男主浓缩的人生,颤抖的生命选择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命运偶然性的转折令人唏嘘,关于理想、关于责任、关于爱,回忆中充满感慨和沉思,在此过程中也表达了两代人(两位男主和扮演他们的两位年轻演员)对于人生抉择的不同回应。最后的定格镜头的处理简直了:充满了悬疑感和张力!(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如何面对世界。)PS:感动于白色花朵盆栽在一缕阳光下结冰后的姿态,明媚凛冽。 |
|
All you need is bread or flower. 时间不能重建,生命也无法重来,但电影提供了纯真时刻的可能,如果电影里有,银幕外是不是也可以?纯真的时刻得以纯真,不是因为重现,而恰恰是因为那句路人在被问有没有看见一缕阳光时说的:阳光会移动。影评安排中。 |
|
像一个感人的电视整人节目,漂亮舒服有趣,很天真 |
|
电影果然让生命延长了 |
|
构图不错,伊朗姑娘和小伙真是天壤之别 |
|
世界和平要靠把妹! |
|
1.真·纯真时刻——当他知道自己用了20年也无法忘记的那个女人原来并不喜欢自己,只是为了引开自己的注意力,让他的表哥刺杀自己,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并决定在拍摄的电影里进行报复;2.伊朗电影里的故事都特别简单,而且在视听方面玩花样也不是强项,但这片的结构花了心思,虚虚实实、虚实交错等等;3.结束定格画面太美妙了——枪与刀子/鲜花与面饼。 |
|
6.5/10 可以说是马克马尔巴夫和自己曾袭击过的警察共同执导的一部电影,影片通过元电影的机制,讲述关于电影和戏中戏的故事,并对电影媒介本身展开探讨。马克马尔巴夫利用音桥和影像间的交叉连接两个时空,并在结尾解构并重新建构了原事实的暴力场面。虽有一定韵味,但枯燥难免 |
|
看不懂但大为震撼,枯燥但好像深刻,深刻但看不懂… |
|
做伊朗电影的豆列,发现以前漏登了好多。居然这部也漏了 |
|
“我们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拯救人类。” |
|
一个用复盘过去来反思青年世代,一个用重演昔日来重温邂逅的美好。当线头缝合的时候,只有纯真的残酷。结尾走向高妙,盆栽与烙饼置换了枪与刀,定帧和盘托出,当我们捏塑时间的时候(不只是电影),无往不寄托着纯真的理想,试图熨平所有曲结和褶皱,渴望意想不到的扭转,但最终会回到稀松寻常却也是最恰当的归宿。 |
|
伊朗人在极简的空间与视听下能发挥的创造力真的超乎想象!往事与当下通过电影拍摄的方式重建在一个时空内,双线时而各自叙事时而又巧妙穿插,最后抢现在刺刀前送上鲜花,一次温暖的记忆改写。 |
|
奇迹般粗糙又好看,如果没看过《特写》惊喜感会更强些,尤其是结尾的戛然而止 |
|
询问时间的女孩,生活与电影融为一体,我们如何能找回那些隐秘的青春和被吹散的理想?电影带领我们重建了时间的废墟,一段血与悔恨的往事变为了爱与希望的和解,回文诗般的叙事和自然、充满生命力的表演让历史在未来和解,那些光、风、雪和漫长的时间长廊缓缓诉说着我们的爱情、生命和死亡 |
|
3.5 |
|
Mohsen Makhmalbaf對虛構行為的反覆強調和彰顯,經已明確告訴我們再現(記憶、歷史)之不可能,同時揭露傳統電影類型作為製造「復現自然」之幻覺的影像機器一一前警察對於銀幕投射出的「理想自我」(一個帥小伙、正派角色)的無限憧憬。而隨著拍攝的進行,也正是藉助虛構的力量,不僅顛覆破壞了再現幻覺的生產機制,而且令我們得以穿透堅固的表象一一少年刺傷警察一一於現實與虛構的交匯處,直抵畫面所激起的情感真實。電影又一次學會了創造,生成屬於鮮花與煎餅的「純真時刻」。 |
|
结构秒极了 |
|
女孩好美啊…… |
|
影评人之选2023@FA 牛逼!年度观影惊喜之一。看之前没有看过简介导致观感更佳。一开始并不懂导演拍这部电影的意图是啥,但是看着看着就豁然开朗了。独特的题材给电影增加了许多的笑点,但是笑得越开心到了最后就开始难过了(特别是退休警察的戏份)。这TM才是真正有笑有泪好吗爆米花片别碰瓷这个词了。结尾也特别棒,点到即止干净利落。 |
|
现在和过去交叉;虚构和现实含混;总是我的大爱;如本片,如阿巴斯那三部曲,如寺山修司的《死者田园祭》 |
|
不要手枪和小刀,要花盆和面饼就行了。不谈对现实的重构,电影本身已经足够浪漫。 |
|
结构异常奇特的电影,混合了现实,突破了过往和当下,元电影的意味十足,在排演过程中,将要在之后电影中扮演女主的人经过将要扮演警察的角色身边并询问时间,这一刻并非扮演的真情流露完美再现曾经年月里警察的真实心境,情感超越时间再次临现。当导演的扮演者与导演的侄女交谈之时,突然跳脱到了要在之后表演的剧情,这一灵魂闪现,恍惚所有人的预料,超出时间感的限制下,导演用突破片中家庭禁忌的方式,帮她完成了演员梦。在结尾处,当小演员们面对曾经确凿无比的事实式,却擅自的改演了,停留在屏幕上的,并非是嗜血味的枪与刀,而是花与囊,一个后辈用天真修正杀戮气息的诗意瞬间,完美。在片中双线并行下,花的踪影又带起了一副浮世绘,恰如阳光会动,摄影机动着的眼睛帮我们“照耀”了伊朗。导演对伊朗社会的刻画功力十足,寥寥几笔,全态尽显。 |
|
故事很赞,但拍的不如阿巴斯鲜活 |
|
9.0/10。如简介所写:电影的幕后制作故事纪录片和电影正文(导演的半自传剧情片,里面的改编来自各演职人员的想法)以及它们间的互文。这营造了一种虚实相交、时空交错的魔幻质感,简单的影像(全程粗糙画面+实景拍摄+自然光+反蒙太奇剪辑、大量的深焦长镜头【不乏镜头内虚实时空变换的长镜】、演员要么扮演自己要么非职演、等)更是进一步模糊了虚与实的界限。可惜角色心理曲线普遍太模糊,有些主要角色的性格甚至都没立起来。 |
|
收尾那一帧宛如画龙点睛,
鲜花代替手枪,烤馕代替了匕首,美妙至极。 |
|
继续给伊朗烂片捧臭脚吧... |
|
不同时代的人对某种事情的看法不同,当事人的已知,演员的未知,加之对往事的重建和社会观察式的纪录影像,让这部电影多了很多实验的性质,从手枪到花盆,从匕首到大饼,旧时代的仇恨迎来的是新时代的和解 |
|
导演用电影重建生命,影像定格在那一纯真时刻 |
|
很神,很自由的时空观,在戏剧里外不停的切换,里外似乎也不止一层。类纪录片式的拍摄方式,和对画外空间的利用,把它故事的虚实的界限模糊掉了,很多地方都让我感到惊奇。只是最后一幕我看不明白,它缺少一点戏剧性的铺垫,所以我看的时候只会疑惑,而并没有感受到悬念或者张力。如果演年轻警察的小演员这个角色再给他设置一些自主性的情节或者暗示就好了。 |
|
《电影万岁》里的灵感分支之一。 |
|
纪录的伪纪录。这种形式本身就有违背电影伦理的嫌疑,更何况用于伤害事件的搬演。意味不明。 |
|
如此简陋的拍摄手法,却是如此精彩的剧作。戏中戏,时间差,最后一帧绝妙! |
|
2025.02.02
年轻人的温柔,是这个残酷的世界最大的希望。 |
|
导演的扮演者与导演的甥女在车内外的交谈,警察的扮演者被女孩的扮演者询问时间,两段场景实现了时空上的穿越,回到了导演警察年轻的时代,触及各自心中的柔软。
伊朗电影中的双线叙事,复述历史,但又用孩子的纯真打破历史,定格于纯真的那个时刻,元电影。 |
|
虚虚实实,某种程度上展现了电影纯粹的魅力。但这么粗糙的制作,很难让人百分百投入。 |
|
伊朗的馕(太太太好吃了),波斯的花,真可以挽救颓丧的生活。最后一帧,真是有创意。 |
|
要食物和鲜花,不要匕首和手枪,结局很灵。 |
|
一直对伊朗电影欣赏不来...这部为何给我一股浓浓的学生习作的气息? |
|
結局那塊麵包看起來真像新疆大餅,感覺就是硬得可以包住刀子 |
|
非常平静而震撼的结尾定格(应该有学习《特写》)。剧本编写的也非常好,手枪和刀,花和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