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镜若即若离,世界尽头飞向太空。一年中的九天,冷酷仙境孤男剩女 |
|
调度学的是杨索啊。户外平地、人物走位、镜头移动、长镜头。不同:一个几乎近中景(个体),一个几乎远全景(群体运动)。 |
|
长镜头真是和安哲有那么一拼啊,景色很美,猪脚满来电的 |
|
4.5“他之前还是一个人,现在却变成了一块石头”小阿列克谢·日耳曼用一个简单的隐喻就完美呈现出苏联政治解冻前夕的时代主题,关于宇航员去往太空的宏大主题却被导演以一个医生的三角恋的背景展开,这种狭小是视角反而能让人一窥太空竞赛的荒诞和人性的苍凉,真是和他父亲的重要作品《我的朋友伊万·拉布辛》异曲同工,电影中也许有导演许多童年回忆吧,父亲和儿子的出现,父母天国和梦境中的见面,知识分子消失的时代,他们只是工具,情感是自我掌控的唯一,但仍然脆弱,那些年轻人呢?明知最终难逃被烧焦的命运,却前仆后继地在火光中升天,医生本是救死扶伤之人,却不得不见证着必死的命运,最终的死亡对于医生对于宇航员都是解脱,就如斯大林死后的画像价格一样,他们都是历史洪流中的过客,都是浩瀚宇宙中的尘埃 |
|
3.5;知识分子的个体视角反射冷战时期的大国立场,背景的宏大与叙事格局的微观倒反向生出邈远感;场景调度的方式果真自成一家。火箭升空在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邮差的白夜》中也用过,均有隐喻。结尾引用《万尼亚舅舅》好评:“我们要耐心地承受命运给予我们的考验。当我们的日子到了尽头,我们便平静地死去。”——可阐释“纸兵”的涵义。 |
|
6。祖孙三代代代承,终非黑片形仍似 |
|
俄国人就是有营造场景的本事,但总不免自作聪明犯了大忌,浪费辜负了很多真诚的情感。。莫不是翻版Невыносимая лёгкость бытия?!(演员气质也很契合: Merab Ninidze - Thomas; Chulpan - Sabina; 另一女角也有潜力扮Tereza) 营造得太过了就不值得看重了。。 |
|
让我恨不得把每帧图像都截下来 |
|
2008威尼斯最佳导演,跟他爹的风格还真像,不过软弱矫情了很多。 |
|
6.3 冷冽破败,大概知道要说什么,但是具体到情节、台词,我真搞不懂在干什么,是本届体感时间最为漫长的电影了,又想起当年被《柏林苍穹下》统治的恐惧。 |
|
俄罗斯人真不适合拍这种 |
|
噱头大了,难得我期待这么久,原来也就及格水平....浪费了这么好一个故事背景....中字无限期跳票了,KG这款英字质量不行,二来不值得为一个中等水准的片子去做1300多条字幕,做到599表示放弃 |
|
完美画面 |
|
吸管沾白兰地穿过门锁。我闻到焦味,你闻到了吗。谁都会走来搭上一句,对话非逻辑。祖国在两百年多前。不停寻找火焰,忘了自己是纸身。这样的话亲吻会有酸涩。等发射塔完工,这个城市会矗立千年。医生正是病人。拒绝以诗预言。排练一下丧曲。抓住了神秘主义和俄国神韵。历史的跳跃即使发生了,却好像也没改变什么。 |
|
哭了,是牺牲本牲。很塔也很陀,走快的表,燃烧的人,夜里案前激情对谈的“新世界”。学医救不了毛国人。视听上佳,对人物悲伤和焦虑的表达很喜欢。其实挺想看看他从章节体进化一下的,分自然段的方法对他来说有些容易~p.s., 中字翻得太烂了。【穆德卢佐也喜欢它!他的品味很好!跟我一样好!嘻! |
|
长镜头的毛病和杨索的红色镇魂曲有点类似,或更甚之。非固定焦点,镜头不断游走在不同角色上,观众注意力容易被打乱,然而这种做法在展示歌舞时有奇效,例如石头十字架。比红色镇魂曲更麻烦的是,他的声音是后期配音,声音没有空间感,无法判断声音的方位,声音和镜头两种不同的力量拉扯着观众,需要观众花大量精力确认其声音焦点和镜头焦点,除非摆烂。声画的撕裂严重。
概括来说,长镜头没有契合文本,男主的状态,情景内概念及总体概念的任一方面,就剩单纯的炫技罢了。65届的金狮没有夺下也是正常。 |
|
上太空的没疯 没上太空的疯了 导演讲故事不说人话 台词是brainstorm的吗 43岁的尼尼泽太适合这个杰克苏 女孩子们像尾巴一样毫无尊严的跟着他(你甚至愿意为了他做两小时的阅读理解 |
|
“没有瓷器的时候该怎么过呀。” |
|
讲述苏联发送第一个宇航员上太空的故事。影片用一个很大的背景,讲了一个并不那么大的故事,有些可惜了。不过六十年代初苏联的氛围营造得还不错,镜头的运用及场景的调度也很好。纸兵犹如牵线木偶,他想给整个世界予帮助,最后却毫无意义地被火烧死。这是电影中的台词。其实也很好地阐释了影片的含义。 |
|
《上帝难为》和《赫鲁斯塔廖夫,开车》调度 主题也有些类似的反偶像 就是讲的东西有些无趣 一个又一个的符号就像重音符 部分镜头是美而深邃的 这一套的表意与他父亲的一套迫近人脸的浅焦与变焦特写和絮絮叨叨的台词显得是那么不搭调 |
|
可惜它很快会被遗忘。 |
|
字幕特别烂,不过阿列克谢这种导演永远都是“时代绑架个人”为母题呗,假装看懂了吧。调度还是赞的,近乎勃鲁盖尔式的,近景远景全是人,反正画面不能空哈哈 |
|
荒原的意义是寻觅,将来京子被吊死之后,希望小日耳曼能拍一部京子的传记 |
|
容易理解的二元论,是导演作品里比较好懂的。医生夹在流放人群、城市精英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迷茫,废墟之中总要有些希望,上天的火箭能给人民带来什么呢,我们更多是缝缝补补,把这个国家补起来 |
|
恐怖平原,老派而不失开创性的调度,数个段落让人想起安哲,一月最佳观影。 |
|
这破破烂烂的经济状况能飞上月球,这那说理去 |
|
他的确能把人拍回到六十年代,气质上其实感觉更偏向东欧。有些塔氏回魂,但他比较善于拿捏分散和游走的力度,一些对话和忧愁,又怪又准,即使是糟糕的配音版也掩盖不了这一点。鄂罗斯不一般 |
|
零散故事凝到一起考验功力,摄影跟调度帮忙,表演也真的被低估 |
|
除了费里尼式的长镜头,声音处理很细腻,声桥、声反射比、声音滞后、先入、淡出都有很好的应用,走过泥浆的动效可以更强一点儿。 |
|
I DON'T REEALLY |
|
8.5,后斯大林时代的斯大林阴影以及太空人的太空恐惧。场面调度非常赞,导演把长镜头美学玩到了极致,对对白声音的活用也很值得咀嚼,导演时不时会抖露出自己的文艺腔,比如电影中反复地引用契科夫小说中的段落还有Baratashvili的诗歌。不是一部适合普通观众观看的电影,但比较适合我。 |
|
失败者的视角总是更加迷人,当文明不断下滑的时候,渴望通过一个地外视点获得重新审视的高度带领它飞升。然而,随着时钟与地域标尺在亚欧大陆中心的双双失效,一种挥之不散的悲伤与慌张笼罩于此:我只身一人,无法飞向太空。 |
|
也想看到一部这样的电影:戈壁滩上风沙四起,不见天日,本地居民来基地兜售领袖的画像,军官向医生抱怨环境的恶劣,科学家累死在零星的欢呼附近。共和国的英雄们无动于衷地看着火箭升空,然后在一旁开着莫名其妙的玩笑。 |
|
调度比较有意思 |
|
喜欢 故事的氛围,画面很美 |
|
长镜头的调度好厉害,抢眼到我这样的非技术型影迷都被吸引住了眼球。整体氛围的塑造很是喜欢,将人物置身于环境之中,再联系到历史时代背景,将一种无力感展示的很是到位。 |
|
俄罗斯导演有几个能逃开塔可夫斯基的影子?小日耳曼比他爸爸的镜头好看了些,但似乎差了一点叙事能力…… |
|
从这里已经初见后来《电子云层下》的端倪了。 |
|
玩具纸兵幻想着可以统治世界,但最后燃为灰烬,了结一生 |
|
3.5 不错。角色奠定的空间构成和人就只配是数字的时代搭配地妥帖应景,男主的象征、丘利潘·哈马托娃和女配互换那种不言而喻的直楞表达,看着像是在说,苏联有着无数的人去奉献和牺牲,却还是没有成为霸主却反而解体的昔日遗憾,实际更像是对时年的苦难道别,也在对新的未来忐忑,而且电影里还能看到土、水、泥和雪,这是从老塔传承而来的自然质地。
PS:友邻推荐,很是靠谱。 |
|
一些镜头的调度挺有功力 |
|
男主某个角度像帕西诺。纸兵也就是牵线木偶,讲了个本该“主旋律”的故事。女主短发超帅。 |
|
前苏联的散文诗 喜欢处处散发着浪漫和忧伤无力气息的调度和视听语言 |
|
one epic response to Tarkovsky, certainly way better than Nolan's to Kubrick |
|
槛囚 |
|
4.5/陨石般沉重 |
|
8/10.第一部小阿列克谢。总是热衷于以小事况折射大环境的俄国人,冷战阴影与太空恐惧的些许痕迹都隐匿在满目的空渺当中,片中的镜头从未去尝试聚焦一个画内单位,从来都是如意识般随时游荡又片刻搁置的,不安定的个体状态与身份焦虑感便由此揭示,但从未被彻底揭穿,镜头对每一次痕迹的延展都点到即止,剩余的释义空间都一概留给对白,皆为嵌入进意识逻辑内部的自省,映现着俄国人民独有的哲思。 |
|
四星半,小日耳曼是解体之后最能代表俄国传统的导演,天底下任何苦难都不及俄国冬日的土地辽阔。
小日耳曼的长镜头夹杂着主客观视点镜头的变化,但毫无刻意之嫌,这与其拍摄非主要人物的方式有关,通常影片要么揪着主要人物不放,将其他角色过滤为背景板,要么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群像,将每个角色都刻画的性格鲜明,但小日耳曼不是,他把环境、声音乃至人物都作为背景——时代的背景,所以这些人物只是被观察的对象,他们的所言所行几乎不构成影响,但就是在电影中穿梭过的这百十个人啊,是那个时代不可缺席的存在。
一个矫情拧巴不愿与别人交流好巧不巧还读了几本书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人啊,是上帝也没办法拯救的。
许久没认真看电影了,竟然浑身不自在。 |
|
片子很好,也很郁闷 |
|
巨大的阴影在离开后留了下来,对大叙事的反抗可能是永久的母题。这电影还真是契诃夫,群像+大背景小人物+非理性自说自话,契诃夫就该是由长镜头来拍,一想起之前看的美国佬那部海鸥就来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