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穆雷拍了一部真正属于巴黎的Before Sunset(林克莱特更像游客视角),很期待国内“三观小兵”“道德警察”们大脑爆炸的一星差评。 |
|
法国人进化得真高级,看两个至少四十多岁的人谈恋爱,内核还是自由平等博爱。男主跟女主讨论爱情话题的那个段落绝了,镜头突然在女主的背影静静定格一秒就知道女主内心经历了什么样的翻江倒海。相比较男人的懦弱与犹豫,女人的勇猛和果敢才更配得上女主的爱情啊~香卡的锡塔琴居然是催情圣品,卡雷别墅居然是3P地点,阿尔托粉丝狂喜。编剧让两人最后在影院看伯格曼《婚姻场景》,对男主也太过残忍。候麦一脉相承的法式轻盈,里面的人类都可爱纯粹,“美”与“智性”是他们行事的宗旨与动力 |
|
看完就想起《顽主》里梁天那段话,“……哪像人家外国啊,谁跟谁都能睡觉。人家也方便都有房子,你自个儿有房子吗?家里老有人儿吧。我就特佩服人家外国女的,睡完就完。而且无论怎么睡也不扭着人男的胳膊买这买那。” |
|
法国人教你如何优雅自得地出轨,如何3p(反被偷家)。结尾重逢后拍得太棒了,所有的一切都不如坦诚,看电影的时候当然要专注不能亲女孩子!
“我们在一起时什么都很好,是因为我们并不常在一起。” |
|
是纯个人偏好的那种类型//话题要跳跃得聪明 距离要暧昧而轻盈//道德之外的肉体和精神交流 两个中年人或者说是渐进成熟的人默契地玩着某种成年人才能玩的游戏 仿佛镜头的推拉摇移 常常控制在恰当的玩味范围 从不出现的妻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故事的道德审判//艺术博物馆太适合男男女女迸发一些莫名的新鲜关系了 虽然她们在不断说话但我总以为镜头会渐渐推远让她们跑起来//仿佛是一系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余韵 并且明显更偏向侯麦 稍许比侯麦更像林特莱特 也有几个微妙的洪尚秀时刻 这几个导演排列在一起也明显是一脉相承的趣味//今天也感谢上帝创造了法国人 |
|
三星半,日记体电影。当男人还在啰里八嗦时,两个女孩在旁边已经开始亲吻。女性的敏感力和执行力总是比男人更好,「你作为情妇应该提醒我离开老婆」,但另外的女孩不用提醒便直接向她走来。《爱的艺术》后稍好的一部,但依然不算好,穆雷大概再也拍不出有灵气的电影了。 |
|
感觉上,还是延续了前作《所言所行》里的欲望几何学讨论。无关爱情,更关心欲望如何构成,人们如何去过一种欢愉生活,无关道德。欲望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们。 |
|
轻松俏皮的法式爱情片,把出轨描述成好似精神小差,只不过小差开得时间太长就容易魂不守舍,这里很妙地用了一个第四者来验证他们的关系,而妻子始终是缺席的,正如男主自己说好像是一个分身在和女主恋爱,所以出轨也可以理解成火车的分身驶向了另一个方向,当然道德卫士看过是要气死的。 |
|
又一部“侯麦系”电影,大概也只有法国人可以这样,一边做着最匪夷所思的事情,一边说着最高深莫测的道理,让人可以脱离道德审判,而专注于内心深处,蛮好的。 |
|
本来以为会很差,但结果并没有。长长的对话,大部分时候还是不错的,偶尔松散的时候,休息一下脑子,就过去了。因为最后一场戏,愿意给4个星。这种学习侯麦而且完全超过的人极少,此片代表法国电影的一种特殊性,完全可以。(因为类似片中男主那样的男人生活里遇到过,所以知道一切并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电影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要成就艺术,最后那样跑走,留下的未来很法国。还有很多想法,会别处用法语记下来,这里就不展开了。另外,前半部分像是某个版本的“偷情说明书”,后面不停用莫扎特推进情绪,预示即将来临的,不是所有人都满意的结局,稍微有些过了。也过于侯麦了。 |
|
Escurial avant-première,9月上映。电影里两年后他们在Escurial重逢,一起在salle panorama看了场电影,此时坐在同样位置的我们发出一声惊呼,某种mise en scène |
|
法国人这两年的偷情电影真是越拍越好了。轻巧灵动,优雅美丽,不纠结道德上的对与错,也不强求最后的结果,只是跟着感觉走,走到山穷水尽那就这样结束。一切都是自然的。女主脖子上的那一根小彩线真是迷死我了。 |
|
世界最终果然还是女同的!(女主很有气质 男主也很特别 我一眼就认出是所言所行里面那个搭讪男hhh) |
|
1)不要考验人性,日久生情什么的,不知不觉的依赖和对更多亲密的渴求什么的,是难以跨越的大魔咒,别以为自己能干净抽身,除非真的没有心;2)只从男女主的角度来看还显得挺soul mate挺可爱的,但代入男主妻儿家庭似乎又是另一个故事了;3)但电影呈现很轻巧可爱,是令人愉悦的法式小品,浪漫恣意~ |
|
果然三观很“法国”,风格很“侯麦”……不过论起碎碎念的有趣程度,蒙太奇间不经意的冷幽默,以及运镜的自然感和色调的整体性,比起侯麦还是略逊些举重若轻的功力;但这种“法式风情”十分突出的午后文艺片,在如今这个多少有点不正常的时代语境里,真的很宝贵了;7/10分。 |
|
穆雷导演拍得很轻松,也很好看,继续《所言所行》的拍法,这次放在了一对男女身上。很喜欢这样的话痨电影,而这种婚外情主题的故事,也只有法国导演才会这么拍吧。说什么只约啪不谈感情,还不是心底里觉得婚姻和感情出现了问题,只是有些迟钝的人需要临门一脚罢了。 |
|
这世上能把偷情偷出松弛感的,唯有法国佬。 |
|
朵云影院滚出上影节!! |
|
有妇之夫王铁柱在同乡会上认识了赵寡妇,随即干柴烈火搅在一起。两人约定好只进入身体不进入生活,但都萌发过冲动想彻底闯进对方世界。后来经过一次三人行,赵寡妇发现自己更喜欢同性的李翠莲,遂断绝了和王铁柱的关系,二人带着不舍在省客运站道别。/画面确实拍得挺美的,但就这点破事儿真墨迹太久了。不是从道德层面批判啊,是我真不觉得一个医生和老师跑博物馆艺术馆约会,麦辣的时候感悟感悟点人生。跟民工保洁在沙县吃笼蒸饺碰头,然后上招待所说房费特价66不便宜今晚可得整尽兴了有什么高下之分贵贱之别。都忒妈说要做官能动物了,咋害不舍得这身文艺小资的皮呢。 |
|
上影节你们盛赞这片是因为把“日”久生情拍得很美?我也不是道德警察可男主这样的人不是我喜欢的性格,太fem。几处zoom in有印象,牵起手奔跑结尾不错。故事和情感关系的刻画,奇情吗细腻吗没看出来,女主演技很好罢了,常规法国轻小品正常水平吧 |
|
还不错的轻喜剧但是新意也谈不上,40岁的时候周围很多人都在偷情,大家爱讨论的也是偷情。现在快50了,讨论的都是体检报告。干啥都要趁着年轻啊。 |
|
穆雷这拍的什么大同世界啊哈哈哈,居然如此纯情小清新的偷情出轨电影,没露点没床戏太不法国了吧😂前半段还是叨逼的话唠片,后面三人行开始就爆笑了,这种又怂又窝囊的男主人设看来是全世界吃香啊,女二真的蛮漂亮的,两段推移近景是转折,渴望爱的轻盈荡漾却恐惧爱的负担责任,这种拍烂了的题材但还能有新角度展开也是厉害 |
|
像是花样年华的反面,一切的偷情都被浪漫化,分割的时间像是暂停,播放不断重演,日记播放对话纪实上演。从一方想开始挽留独占,于是又果断抽离,只是单纯在这段关系里享受快乐与自由,或许只是因为时间的间隔断续,才能每次享受到情绪上的重启,回到简单的欲望索求,而不付出负面的积累。 |
|
Un film s’adressant aux contemporains sur lesquels ne pèse aucune moralité. |
|
巴黎市區及周邊郊外約會指南。男主的妻子和女主的兒子從未出現加上男主又禿又慫的形象好像這段偷情都是他的臆想。片子沒什麼實感,很虛。 |
|
日记体,让人想到侯麦或克利斯提·普优(尤其是《三次阐释练习》)。极为细腻地捕捉一段婚外关系在一日、一周、一月里渐进的细微变奏和演进。在那些意味深长的时刻的Zoom in镜头,以及男女主角的表演都非常出彩。喜欢结尾的重逢,「太晚了」就是太晚了。 |
|
如果侯麦活到现在,并且电影语言与时俱进,拍出来大概就会是这种感觉,比一般法国话痨片高级,值得品味,完全可以进竞赛。学到了出轨叫aller voir ailleurs. Vincent Macaigne一直以来我对他的大银幕印象是偶尔出怪声的配角,这会儿居然跟Sandrine Kiberlain演对手戏了。 |
|
所有场景转换都是大量对话的底色填充,情欲变得非常轻盈自由,如同巴黎明媚的天空。男女讨论着感觉与感情,重拾被契约消解的浪漫,主动获取再抽离、转去别人身边、重逢再退场,如同一小段圆舞,除此之外不做任何讨论,却给出了重新思考婚姻的空间。3.5. |
|
Melt My Heart to Stone |
|
原来是一张阅后即焚的巴黎爱情地图,占有欲如导盲犬牵引着人物前行,沿途种下爱又烧毁爱,以证明“偷情”的自由、平等与纯粹。一些能够听到心跳的瞬间:镜头Zoom-in戳破不爱的假象;分手后的空镜又让爱的圣地成为遗址;结局更像是幻境,急促的表白远不如克制的寒暄爱得疯狂。 |
|
A/剥离于前作必须将记忆在影像中复现并图绘为某种结构的执念,时间在倒数的咒语中是涣散的:等待偷情时刻的终结同时是创伤的重复、未来的涌入与当刻的停滞。心理、言语与面容不再有连贯性,但它们并不分裂为不同的叙述线条,而总是在跳跃的联结中闪烁;畏缩的、雄辩的、怅然的种种在从广袤的脑海中转渡到言语与行动那一刻坍缩,而所需捕获的正是这一刹那断裂的强度。被释放的记忆不再是私己的个体的,它成为言语的乱流,乃至残存于人面不知何处的空间中。如果《所言所行》仍然仅仅是在“所”的过去时态中讲述“言”与“行”,那么《偷》则终于将“言”与“行”的丝缕追溯到“所”的孔洞——在同一平面中,最终包裹起一切维度的“自然”。 |
|
用恋爱的模式拍偷情,妙。 |
|
infp和enfp和infj的情欲流转 三幕道德故事设置 侯麦《人约巴黎》的公园转场 前两幕被过密的笑料消解 到《婚姻生活》重逢品出滋味 |
|
7.两性关系三幕剧,第三幕的《婚姻故事》反而映照出婚外情或许可以是个不错的选择。影片无关道德审判,他们只是不受社会性别所构建的男人女人,也不过是大胆的表现出了那些从未消逝过的多元情感,这才是自然的正常人呀。导演在该片中最为认可的品质是诚恳,且无意褒贬两性的任何一方,纵然它无不在关注人的内心状态,也难掩其与侯麦创作理念的大相径庭之处。|万万没想到还真给人又挑中一个,可以成为个人烙印的推镜。 |
|
正如片中的女主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诸如汽车、工厂和手机这些人造物也都应该视作自然的一部分一样,本片的主创也试图在探讨爱情的本质时,奋力抛开所有道德的既定规范,不把道德高悬在一个先验的超然地位上,而仅仅把它视作一种人为的构建、因此也只是大自然中无数客观现象之一而已。然而在另一方面,人类又确实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生物。在理智和激情之间,在我们心中所想和嘴上所说的之间,在未知和自欺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无从消弭,所以我们即便幸福,也从来不得平静。 |
|
婚姻哪有偷情爽,偷情哪有姬情舒服?! |
|
4+
仅“纪录”下了短暂的偷情时光因而仅呈现与留存了美好和浪漫,不给拉扯与阵痛留下任何余地。巧妙的《婚姻生活》引用既为对大片留白的男主日常的想象留下线索,又暗示着这段关系的最终结局。Simon提供了自我救赎的关系(剧作)发展的动力;而Charlotte则掌握了摄影机与最终剪辑权。 |
|
OhLaLa,21世纪,还在看别人《短暂的偷情纪实》聊天记录这也太悲催了吧。作为聊天机器人「ChatGPT」背后最大的金主,比尔盖茨进入21世纪「捐出所有资产」成立基金会后,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慈善项目——资产阶级之所以把慈善项目当作「人类福祉」事业追求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慈善项目中获得「回报率超20倍」乐趣,亦能用这套话语减轻自身因「攫取利益/收割韭菜」贪图享乐而良心上产生的愧疚感。所以,这老套又无趣的流水账是要迎合并满足婚姻不幸的小资的偷盗欲和占有欲。而这种建立在你情我愿基础之上的「偷情」行为仍没有从根本上让他们的婚姻幸福起来。在法国导演「安妮芳婷」制作的众多「女帽」作品中,似乎只有《干洗》店里的「爱情」谋杀案能让我们透过浪漫的《爱情生活》表象看见它给人类造成身体性和精神性创伤的「血滴子」实质。 |
|
看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感觉,我好似身处于阴冷的小巷,感受吹来的那种凉爽酷儿的风。另外其实无论是偷情还是拍拖,天马行空的话题总是必要的。 |
|
那些在情感和我们用以定义它们的名词之间的缝隙。Charlotte是金句王 |
|
在这个故事中,没能见证任何可能的初遇,而是从建立情感连接的第二次见面开始,把对感情的态度展示为人物移动上的窘迫与不安,也将观众视点锚定到男主的身上,见证其在感情中的转变与情感变动。片中重要的隐喻以笑话的形式在闲谈中出现,暗示感情中常见的的表面的完好与内在驱力的耗尽,从而也暗示片子的结局。随后的日子如日历般一页页翻过,两人在巴黎的漫游成为对感情的阐释,而在最后又化作空镜镶嵌于记忆空间内。影片中展示了两次道别,而其截然不同的基调同样让人触动,前一次含蓄的告白将距离推远,而后一次又将距离无限拉近,这形成了完整的闭环,成为男主内心纠葛的外在表征。 |
|
有在刻意去道德化地探寻秘爱的欲望之构,推镜在密集的话语中划出一条延宕的虚线,静默中却涌起绿潮。将每次的「偷情」以点状、线性分布在各个空间内,所谓肉身愉悦被悄然置换为城市空间内漫游式的话语交锋。而结尾私以为多此一举,情感的泛滥以至淹没两年前的仓皇告白的美感。PS:与预期中的侯麦品格相差无几。——2024.1.31晚观 |
|
【4】好爱穆雷!切片结构逐步推进,令偷情显露其一面天真,与另一面的狡黠。以及,那些短暂且无需瞻前顾后的拥有,确实可以令关系显得更加美丽,但拧巴总是我或更多人刻在骨子里的顽劣。 |
|
Léger, légère. 电影里的两个人一直在说希望这段关系轻松一点。电影倒是真的把剧情里可能不轻松的、比如男女主角情绪崩溃的场景都省略了。 |
|
和《南法撩妹记》一样让人不禁感慨,宝贵的“侯麦遗产”就此影响了“道德和爱情”的讨论。喜欢一部电影并不是忌讳去说它像谁谁,侯麦的风格是一种精神化的延续,如果他影响了一个电影人用此类方式去轻松的讲述爱和道德的故事,我不认为这是模仿或致敬,而是延续。很喜欢电影呈现给我的状态,简单、轻松却又不乏婚姻和爱情的思考。在故事的进程中他又用最幽默的方式来营造电影的波折,尤其3p之夜,男主在话痨时,两个女人在一边别无他人的拥吻这真是一处妙笔,让人忍俊不禁。演员的状态也很自然,男主怯懦的自我表达,女主随性的洒脱,电影表达某种关系的可能性时又在提醒这只是道德之外的另一种爱情存在,故事的波折不是偷情本身,而是爱的意义,结尾男主从强烈示爱到自我反省到两人轻松的携手奔跑,电影既有“猥琐”的一面也有浪漫的一面,实在是妙。 |
|
有点像一部轻松舒心的小说, 可以随时打开来看, 无论是哪一段. 许多有趣的情节, 又有一层底部的伤感. (私心的话, 我会爱上男主角, 局促又可爱. 片子里的各个地点几乎都认得, 回到巴黎要去走一圈) |
|
看《短暂的偷情纪实》前十几分钟的内容就觉得风格和《所言所行》挺像的,而后一查,两部片子都是「埃马纽埃尔·穆雷」导演的作品。 |
|
"On était bien ensemble parce qu'on était pas ensemble". Mouret pimente cette relation amoureuse de 2 à 3 avec de savoureux dialogues qui relèvent de la beauté philosophique et qui constituent ainsi la quintessence du récit. La légèreté apparente se mue discrètement vers une gravité sentimentale qui émaillera cette vie extraconjugale épisodique morcelée par des encarts de l'expressivité sincère portée par un duo d'acteurs génialissime. Décidément français ! 4.5 |
|
出轨关系版的“爱在三部曲”,那些来言去语如此琐碎但都是接近哲学,那些关系变化如此溢出但都接近真理。拍得太明亮了,春风浮动,阳光透亮。爱是什么?爱中有一部分会让人自卑,另一部分又让人勇敢。当爱被启动,人就变得战战兢兢,开始是男人,后来是女人。两个动作停顿的镜头好妙也好残忍,在厨房里,女人听见男人与他的同事谈及这种关系是否是爱,她突然停住动作,男人有一次离开的时候站在楼道里突然静止,女人在房间里也一样如此,那个时刻,那个字呼之欲出,那场郊游,坐在石头上,男人说差一点就变得严肃了,那个字同样呼之欲出,但都被吞咽回去。这故事残忍得动人,又动人得残忍。人都只有一生,到处都是舍不得和求不得。是谁在开玩笑,神明还是自己? |
|
这两年相继在滨口和Mouret片中看到洪式Zoom-in 这个故事甚至也具有一些偶然与想象的基调 不过少了分邪魅 而多的是侯麦/法式罗曼蒂克心理学 通过男主身上的“女性特质”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