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内看过的最喜欢的一部电影 |
|
第六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第4部。无论是喇嘛出场时与外国酒会的一窗之隔、还是喇嘛的身份同电子产品的佩戴、或是在古老的地方开新式咖啡店,都形成着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而反过来,现代派的男主一直追寻传说中的空母。神秘、诡谲的氛围在李屏宾缓慢运动的镜头、明黄的影调加持下异常出彩,手法上也采用了闯关解谜式的、倒计时的设置使得影片更具观赏性。但它依旧是一部不丹最重要的电影作者的作者电影! |
|
第六届平遥影展最爱。开场梦回《旅行者与魔法师》,但更成熟完整。直观感受则更接近2020年同样在平遥观看的《他与罗耶戴尔》——我很喜欢看这些地区里,时髦、西化的中产、年轻人、先富起来的人的故事。影片通过呈现几组矛盾冲突,探讨佛法在当下如何回应现代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努力追求自我,却往往搞不清楚「我是谁」;热衷标榜「理性」,却常常在困难来临时最先将它抛弃;如同AI精于算计,却无法模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同时,这也是东方宗教哲学在名为全球化实则西方化的现代社会,面临的难题(对应女神的失落)。然而,影片并没有一味地批判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反倒告诉大家:形式并非关键(影片中的喇嘛戴墨镜、喝咖啡、还顶着一副Beats耳机),「自觉」才是根本。圆融无碍,足见境界。@2023.1 |
|
影展观影总是迷迷糊糊的。宽画幅更突出尼泊尔的特色和氛围。哲学的尽头是佛学。 |
|
这部摄影太精致了,少了前初两部质朴的力量。
电影是21世纪的唐卡,宗萨的存在是珍贵的。 |
|
thank you, maitre(sse). "the whole path is a placebo" (and i was literally doing the same gesture with the wrist yesterday to check if i was gonna die soon😂 (and chukie's voice is still so dmigs bsal to my ear |
|
时长近两小时,前半段看的我昏昏欲睡,心想这趟一共七部,你可是我最后的倔强了,其他都太不抗打……进入后半段,渐入佳境,片子的味道出来了。李屏宾的摄影,片子的色调是浓郁又闪光的,配乐是讲究回味的。陷入被谷歌大法师制造的幻境中的丹增,在老喇嘛絮絮叨叨的训导中,完成一个个任务,去找他看不见摸不着的空行母。最后七个结都打开了,他还是一无所获,绝望等待死亡的夜过后,他仿佛迎来了新生,不再恍惚不再颓然,这就是寻找思考的意义吧~
老喇嘛有一句话说的好——黄头发的人只相信有证据的东西,而你是黄头发们的奴隶。
东西方差异可见,神秘东方有太多的不可言说,这个世界不是只有真实才是真实。你相信什么,什么就是真实。
电影很值得回味。非常棒!没白吹冷风。
|
|
梦到的和心中幻想的有什么区别呢,周六死亡和周日死亡又有什么区别呢?带上喇嘛加持过的松石,去凝视一只老虎。找到一位空行母,拿到一件对她不可或缺的东西,才能破除死亡威胁。眼睛看不到睫毛,遍寻不到神秘的空行母,破除我执,不如问问遍知的谷歌法王。人类对其宁可信其有的恐惧,才是无上的密法。 |
|
所以最后空行母是天上的鸟吗?七天由死到生破除的是空行母一定是女人的执念? |
|
也没那么玄,信则有不信则无吧…
倒有些故弄玄虚,没啥意思。 |
|
85/100 感性与理性的碰撞,神性与人性的描摹,伴随着清脆可辨的声音和如薄纱般触手可及的迷雾,全部蕴藏在这神秘的国度之中,如诗歌般带我们沉浸其中,这是对视与听最好的回答 |
|
http://v.cqslib.org/lib/34964-0-0.html 有视觉美、有故事、有人物塑造、有个性的思想和情感、有影片自身节奏、有合适的配乐……这个叫好电影,至于藏传佛法的部分有些不好懂,那怎么说呢,要不去了解下? |
|
僧人说的没错,七天后那个“理性”的丹增确实死了 |
|
<མཆེ་བ་དང་ཁ་སྤུ་ཅན་གྱི་བུད་མེད་ཅིག་འཚོལ་བ> བཙལ་བའི་མཐའ་མར་མ་རྙེད་པ་ཡང་རྙེད་པའོ། ། ཀ་ཏ་མན་རྡུར་སླར་ཡང་ཐེངས་གཅིག་འགྲོ་འདོད་ཆེ། |
|
寻找的过程也是一个打破重塑的过程。片子包含很多女性形象,虽然导演说是出于对于女性的尊重,但是我感到更强烈的是来自男性的凝视感。有一些不舒服。 |
|
密教有空行母以救赎尘世中最软弱之男性,而汉传佛教则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化为女性。 |
|
活佛导演,田壮壮,杜笃之,李屏宾,很有思考的文艺片,有点儿闷 |
|
髒髒臭臭的 |
|
3.5,尽管仍然可见一定的造型元素,但宗萨的新片反而失去了上一部的寓言性,回归《旅行者和魔法师》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寻》是一部关于寻找和失去的电影,也是一部中产电影,混杂着英语和当地语言,还有手机铃声。作为心理医生的僧人宣布还有7天时间,以及用Ipad向主人公丹增展示“空行母”时,是黑色幽默之下的中产焦虑,宗萨将其转换为一场寻求阿尼玛的荣格—黑塞之旅,在李屏宾的摄影之下,红色混合了威胁性与色情凝视出现在僧人的法袍,耳机,还有街头,混杂了神圣与色情凝视,启示着一条通往女主角Kunsel的黄,而首饰则是一个明显的锚定—投射仪式。宗萨仁波切和施拉德似乎都过于相信“永恒之女性”的拯救,在施拉德的影片中,人物必然死掉,而在宗萨这里,则是必然失去。 |
|
拍的真好。把这个深奥的主题拍的又诙谐又诗意。台词中对“空行母”这个密教概念有深入透彻的解释,环境和色彩上有很多象征、隐喻,在舒缓的节奏中渐渐引人入胜,声音、音乐、颜色饱满而轻盈,仿佛都在流动中。人物也都有趣,表演恰到好处。许多难以言喻的关键点,无论是表演还是环境,都完全拍出来、捕捉到,且非常之自然。仁波切这部电影真正跨入了大师之列。 |
|
空行母是水是智慧是空间是流动是时间是创世宇宙的力量与寂静是沉默无言是身外身是梦中梦是我们如此相爱是我们无性无别地大融合。 |
|
在朋友推荐的所有电影中因为电影名而选择观看的一部电影,但是好像看的是删减版的,因为当看完影片后我跟朋友都一脸懵,在想这到底有没有找到“空行母”,那个一起玩音乐的女孩到底有什么含义吗?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后看大家的截图,有的场景我们没看到。所以在想是不是没有看到完整版。印象中很幽默的一句话就是“我在加拿大长大,麦片是我迈向觉悟的障碍”,哈哈,我真的笑死了,一个戴着墨镜和红色高档耳机的喇嘛要我也很难真的一开始就相信他所说的话,因为这就是人们传统的偏见,我们只习惯自己经常看到的事物与现象,所以为什么要开阔眼界,多去行走,阅历丰富都很重要。在拍摄手法镜头的运用上其实很简单,导演自己都说就想表现那些最生活最本质的状态。缓慢,生活化的那些镜头我真的有一刻意识模糊了双眼。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让我好奇一切 |
|
充满学生气的蹩脚哲学探讨 |
|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空行母。 |
|
有意思 |
|
【平遥电影展展映】中国首映。一个不太有信仰的现代人陷入焦虑和迷惘,不得不去寻求宗教的救赎。对于电影主角和观众来说,这都是一个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故事。相信则是宗教的神秘力量,虔诚的追寻能够疗愈身心,安抚幻觉与噩梦。不信则是自讨苦吃的无用功。咖啡融入信仰,喇嘛也能时尚。兜兜转转,费尽寻找的空行母就在自己身边。没有獠牙也没有髭须。李屏宾的摄影不过不失。第一个神秘的女孩是幻觉吗?还是她是别人的空行母? |
|
一些场景,色彩,音乐,尼泊尔和不丹的风景确实都是画一样。花田,花朵。自然主义与平衡。其实也没尊重女性。倒是突显了女神的衰落与被剥夺。一些美术。尤其婚礼那段习俗,看完谁不说个厌女,和“女人比男人少修行500年也没啥区别”,又辱了女,又辱了狗,胡须100年不洗的男的们在旁边看着。他们倒是很“干净”。墙上的眼睛和画真有“灵”。胳膊,额头,尼泊尔人,祖母也给说过胳膊那个看法 |
|
“为了讲明白最简单的,对于理性的奴隶,得慈悲的编讲着复杂的故事... ” |
|
devotion..impermanence..😭you are desperate,that’s good. You think you’ll die in a few days?good good. See I’m alive! |
|
依然是浓浓的能量感 |
|
#6th PYIFF# 首映单元入围。世界首映于2019年墨西哥Morelia国际电影节。千辛万苦开场前压哨刷到一张票。仁波切的佛法讲得一如既往的高妙,但是电影拍得……虽说比之前有提升(最大提升肯定是声音设计,另外也有摄影加持)但是进步空间还真挺大的。有个类型片的架子但是居然也没太把类型片当回事儿,有些明显是铺垫埋线后面就讲丢了,你说这是“不执念”呢还是不熟练呢……反正要讲的道理我是大概看明白了,但是要听道理的话—— |
|
具有理性思维和现代价值观念的人依靠逻辑、事实和科学方法,注重客观性和推理,而非情感或信仰的驱动。倾向于根据证据和逻辑进行思考,对事实和真相持有较高的追求,同时尊重科学方法,注重理性决策而非盲从,代表了一种对传统、迷信和偏见的反思。然而,一旦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理性现代人开始追寻一些如看不见空行母一样的东西,比如用科学解释不了的爱情,比如追求想摆脱乌合之众的自我,就好像当已习惯现代灯红酒绿的霓虹灯的人突然想去归隐山林,周围的人大概率就像刚看完影片的我,很不理解男主被“玩弄”的原因。而这种归隐山林的人势必就如男主一般,看似被坑蒙拐骗机缘巧合下看透了很多事,呆呆傻傻一脸懵最后如梦初醒劫后余生一样,差不多是觉醒前的顿悟吧,还有些想说的写不下放长评里了… |
|
མཁའ་འགྲོ་མ་ག་ས་གང་ན་ཡོད་སྲིད་པས། ངས་དུས་དང་རྣམ་པ་ཀུན་ཏུ་འཚོལ་དགོས། མུ་མཐུད་དུ་འཚོལ་དགོས། ནམ་ཡིན་ཡང་མཉམ་འཇོག་འཇོག་ལ་འདུག་དགོས། ཅི་བྱས་ཀྱང་མཁའ་འགྲོ་མ་ཡིན་སྲིད། |
|
The water is dakini. |
|
གཅིག་བྱས་ན། ཕྱི་རོལ་དུ་འཚོལ་ཉུལ་བྱེད་པ་ནི་ནོར་འཁྲུལ་གཞན་ཞིག་གི་སྔ་ལྟས་ཤིག་སྟེ། མཁའ་འགྲོ་མ་ཞེས་བྱ་བ་ནི། འདུ་ཤེས་ཀྱི་ཁ་ཕྱོགས་བསྒྱུར་སྟངས་ཙམ་ལས་མངོན་པ་ཞིག་གོ། |
|
仁波切拍的电影,故事讲得挺黑色幽默,仁波切肯定相信佛法,所以结局自然没啥悬念。随性感营造得不错,其他感觉没啥深刻的 |
|
加德满都的一场梦,镜头挺美的,当作城市人文风光片看不错。 |
|
就算导演拍得认真,也难免落入东方神秘主义和东南亚猎奇的老路 |
|
因为怕死,所以寻找。但是当寻找的这个东西本身就十分抽象时,这个寻找就也变成了问题。佛说因果循环,墨镜哥却悟道:把问题当作答案。 |
|
低劣的演技和台词,这么高分也蛮不可思议的。 |
|
太好看了!!!我太喜欢了,探讨了一个简单而宏大的问题,可以把这个问题套到很多事情上,我真的词穷,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想看很多遍。 |
|
“时尚是给又傻又钱多的人准备的”………呵呵,兄弟俩开店的历程里,穿插天籁之歌,在慢悠悠打开异域美图,不刻意却情意满满。 |
|
导演作为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具备导演才能的仁波切,以“寻找空行母”为话题给普罗大众带来了又一部电影作品,电影在晦涩、沉闷的同时,也带有些许黑色幽默和悲悯忧郁的复杂味道,沉郁悠长的异国音调和呢喃,恍惚的如同催眠仪式;虽然自觉本片晦涩难懂,然而其中老喇嘛的一句话,让我在昏昏欲睡中如同醍醐灌顶:“白皮肤黄头发的人不相信没有证据的东西,他们是理性的奴隶,而你是那帮黄毛的奴隶”。佛教里的无明,指的是沉迷于某一种东西,然而似乎大家都忘了,过分追求科学、理性和物质,或许也是一种无明。 |
|
梦也是有次第的,不要拒绝梦境,这是视缺陷为实相的道路,视问题为解答的道路。“如果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只有七天可活,世界将变得平和”,无所不知的“谷歌”法王说,长着獠牙和胡须无所不在的空行母异常美丽,他满世界找过也找不到的时候,信任让一切人包括自己都变成了空行母。PS.博达哈大佛塔对面二楼的咖啡馆小坐过,杜巴广场戴花环化着妆的狗狗也摸过,哈哈 |
|
皆是慈悲地开示 |
|
“如果人人都认为自己只有七天可活,那么世界就和平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神性的电影,平静,安住,最后一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喜欢。 |
|
我们通过幻景编织真理,通过寻找具象的人链接以企图抓住神明的庇佑。麦片是我开悟的最后一个障碍。 |
|
为了走街串巷 给个3 |
|
是不是一场玩笑是说不清楚的,心灵的确经历了一次重生。神在何处,信则有,而且是遍在于世界。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仁波切在电影界可谓一骑绝尘,赞叹尼泊尔风土的绝佳展现 |
|
很喜欢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