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红色赞美诗 Még kér a nép (1972)

    最近更新: 2025-06-27 HD
    • 主演:István Bujto / Gyöngyi Bürös / András Bálint / Lajos Balázsovits
    • 导演:米克洛什·扬索 (Miklós Jancsó)
    • 编剧:$$$Gyula+Hern%C3%A1di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其他
    • 年份:1972
    • 更新:06.27
    • TAG:匈牙利,米克洛斯·杨索,匈牙利电影,1972,1970s,杨索,Miklós_Jancsó,战争,剧情,歌舞
    • 别名:红色赞歌@@@红圣歌@@@赤色圣咏@@@Red Psalm
    • 片长/单集:87分钟
    • 豆瓣评分 7.6 (1454票)
    • IMDB评分 6.8 (1,998票)
    • TMDB评分 6.50 (热度:3.12)
    • 简介:看片狂人(whereiskpkuang.com)为您奉上其它电影《红色赞美诗》的免费在线观看,《红色赞美诗》是由导演:米克洛什·扬索执导,由István Bujto,Gyöngyi Bürös,András Bálint,Lajos Balázsovits等领衔主演,本片(剧)于1972上映,对白语言为英语,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影评信息及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作为导演最著名的影片,《红色赞美诗》诗意地叙述了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匈牙利的一次农民起义事件。影片审视了起义的本质,探讨了道德与暴力的问题。影片运用象征性的影象和语言,将红色运用到极致,并以导演特有的风格拍摄,全片仅有28个镜头。影评人认为杨索的叙事风格与芭蕾舞剧中的技巧非常相似。那些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农民只是为了争取基本权利,与当局政权以及后来的军队陷入僵持状态。所有农民在对峙中休战片......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匈牙利电影《红色赞美诗/Red Psalm》合唱剪辑

    作者:userjoy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Red.Psalm.1972.HUNGARIAN.1080p.BluRay.H264.AAC-VXT[1.64 G] 详情
      Red.Psalm.1972.HUNGARIAN.1080p.BluRay.H264.AAC-VXT[1.64 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Red.Psalm.1972.HUNGARIAN.1080p.BluRay.x264.FLAC.2.0-HANDJOB[7.01 G] 详情
      Red.Psalm.1972.HUNGARIAN.1080p.BluRay.x264.FLAC.2.0-HANDJOB[7.01 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更早] [欧美] [其他] [x265-1080P] 红色赞美诗 Red.Psalm.1972.HUNGARIAN.1080p.BluRay.x265-VXT 1.34 GB 详情
      [更早] [欧美] [其他] [x265-1080P] 红色赞美诗 Red.Psalm.1972.HUNGARIAN.1080p.BluRay.x265-VXT 1.34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Red.Psalm.1972.HUNGARIAN.720p.BluRay.H264.AAC-VXT[1.04 G] 详情
      Red.Psalm.1972.HUNGARIAN.720p.BluRay.H264.AAC-VXT[1.04 G]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HD/DVDrip

      百度云盘 红色赞美诗 D9内封中字视频[916MB ] 详情
      红色赞美诗 D9内封中字视频[916M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红色赞美诗(红色赞歌)].Red.Psalm.1972.D9.SR.MiniSD-TLF.内封中字.mkv[916MB ] 详情
      [红色赞美诗(红色赞歌)].Red.Psalm.1972.D9.SR.MiniSD-TLF.内封中字.mkv[916M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Red.Psalm.1972.HUNGARIAN.BRRip.x264-VXT[839.64 MB] 详情
      Red.Psalm.1972.HUNGARIAN.BRRip.x264-VXT[839.64 M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作为导演最著名的影片,《红色赞美诗》诗意地叙述了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匈牙利的一次农民起义事件。影片审视了起义的本质,探讨了道德与暴力的问题。影片运用象征性的影象和语言,将红色运用到极致,并以导演特有的风格拍摄,全片仅有28个镜头。影评人认为杨索的叙事风格与芭蕾舞剧中的技巧非常相似。那些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农民只是为了争取基本权利,与当局政权以及后来的军队陷入僵持状态。所有农民在对峙中休战片刻,庆祝自己的节日。之后,他们继续抗争,结果却以悲剧收场。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6 IMDB 7.1 正片
      Pokolenie
      1955
      剧情片
      波兰

      一代人

      Pokoleni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九区碟
      • 是瓦依达三部曲中我最能接受的一部电影。斗争是残酷的,为了所谓的信念,年轻人前赴后继值得吗?印象最深的台词:我要养家,我被打死了,我的父亲只能上街乞讨最后饿死,没人能养他,我不能参加革命。
      • 瓦依达说, "当我看到这部最终的《一代人》时,我感觉到这真是一个完全的失败。我们努力去实现一些东西,一些本该发生的东西。我们抱着很大的希望,但是,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电影。
      • 瓦伊达战争三部曲一,剩余劳动价值论,逃亡中成长,要么坠落,要么继续,男儿有泪不轻弹,祭奠在没有未来当下。
    • 豆瓣 8.6 IMDB 8.1 HD高清
      L'armée des ombres
      1969
      战争片
      法国

      影子部队

      L'armée des ombr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深沉....
      • 我永不会死,深沉压抑平凡,梅尔维尔最好的一部,德军打机枪那段看来是真想杀他哦,开场德军在凯旋门香街列队而行好猛
      •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一部电影颠覆20世纪的革命史观。如此看来,吴宇森真的只是学了皮毛,老杜也尚欠火候。
      • 法国抵抗组织在沦陷家园对德军进行持续不断的抵抗行动,漫长的电影时长以及最终无人生还的悲戚韵味。杰彼耶涉身的情节当中,充满了冒险、欺诈、服从、侥幸和宿命感。电影所选取的是局势最不明朗,人们最不怀抱希望的时期。如此绝境之中种种细节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等,处理俱佳。不愧梅尔维尔最好的片子
    • 豆瓣 8.0 IMDB 7.5 HD中字
      Így jöttem
      1965
      剧情片
      匈牙利

      我的归乡路

      Így jöttem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True Masterpiece of Jancso.
      • 1.长镜头的美学尚未完全建立,但是已可窥见日后的风格;2.结尾处被同胞围殴令人唏嘘;3.战争中总有一些美丽的情感绽放。#以主人公直视镜头作为结束的电影#
      • 放羊叟, 长镜头, 红军白军,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无来者
      • 完全没有使用交待环境的远景镜头或者全景镜头,直接用不断运动着的镜头,用中景的景别,交待了整个环境,流畅而有序。
      • 看这部电影以前必须要对匈牙利在二战中的立场以及境遇有足够的了解,不然可能会觉得茫然,也无法深刻体会到片中各色人等的种种行为。通过这个17岁的青年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国家未卜的前途。纳粹,苏共,一件外衣就可以改变命运的混乱年代,该何去何从人们的内心一片茫然。PS结尾镜头比摇臂长镜更棒。
      • 7。可怜匈牙利小伙被占领的苏军捉2次,友谊建立苏联小伙又挂。
      • 不明觉厉
      • 3.5 脸孔衣着或语言都无法辨识一个人,偶然和随意性随时蹦出来主宰彼此的命运。
      • 。。
      • 广袤草原上的大远景优雅诗意,俯拍的运动镜头流畅无比,但其传达的故事内核却如此残酷荒唐,漫漫归乡路无处为家,战争末期的身份建立及破坏,殊途同归的暴政都是极权。
      • 从头神到尾。导演在片尾采用了上帝视角的俯视镜头,拍摄着男主角行走的状态,暗示着命运的渺小。最后把镜头切至他的背影,随后男主角转身,注视着观众,就像上帝注视着他一样。杨索没有特地用任何镜头去描绘环境,他的长镜头几乎把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运镜流畅如同一曲优美的舞姿。神作。
      • “杨索”三部曲之《我的道路》,长镜是多,还有奔跑的裸女。
      • 杨索,由偶然性主宰的世界。
      • 水性法国,阳刚东欧 top nominees
      • 3.5。1.介于杨索《清唱剧》和《无望的人们》之间,风格气质也正好处在此,既有无家可归、无法回家的迷茫,这一点像极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又有运动长镜结合进意识形态交替的荒诞感。2.主角用缪塞的书名《一个世纪儿的的忏悔》来形容都不为过。3.希腊雕像的倒塌、古典美的消失、大草原上浪奔的长镜头俯拍,以及最后恰如《四百击》的奔跑。
      • 飞机裸女追逐一段镜头运用太完美
      • 59分02秒,他终于对他开口说话了。这伟大友谊敦得实在太温馨了,当时我就震惊了
      • 7.5/10
      • 军服的故事已经开始。
      • 配乐配合俯瞰视角的调度让我跪下了
    • 豆瓣 8.3 IMDB 7.5 HD
      Csillagosok
      1967
      战争片
      匈牙利

      红军与白军

      Csillagoso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1 仿佛镜头四处游荡,不小心遇到角色,传统意义上的主角被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也被消除了,取之而来的是如草芥风中散的生命和反复无常的俘虏游戏,在电影里,歌声都比人悲壮。模糊双方面目,抹平两者差别,真正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白军表现出一副贵族气派,红军在壮丽的牺牲中(尽管他们已经脱下象征身份的军服,以人的姿态走向死亡)也体现出一种骑士精神,结尾的致敬并不是显示出导演的倾向,而是在残酷的战争尽显人之渺小、华丽的运镜吸引观众目光时,让人亦能感受到一束带着人道主义关怀的炽热凝视。
      • 终于把这个看了......这长镜头......这调度.....这流畅度.....长镜头能拍摄的题材之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样最大的效果是,完全没有主人公及其视点,镜头极大自由和独立,而那些人只是悉数登场。然后我们看到强弱势力的变化竟是片刻之间的事......
      • 第一次看杨索的片子,这种运动型长镜头和广角宽银幕真是我的最爱,看的真是舒畅。用长镜头冷静表现出这场战争,更加凸显了战场的残酷性。结尾前那段杀戮戏简直神了,可以算是影史印象最深刻的镜头之一。8.0分 ★★★★
      • 教科书里从来不缺技巧扎实 立意深刻 但就是无聊得要死的课文
      • 1.三个层次的运动感表现:摄影机自身的揺移、变焦、不稳定;运镜过程中人物视点不断变化;叙事无核心概念,链状推动,如同接力。 2.景别大的镜头多选用较高角度的摄影,以充分调动景深空间。 3.灵活运动的长镜头内部变幻出丰富的场面、景别切换,依旧达到蒙太奇效果。 4.时空的统一使观众时刻察觉景框外部的动态,感知到完整的空间构建,打破了景框限制。
      •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鲁迅
      •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太nb
      • 这类型剔除个人主义,而是表现群像的电影难得一见。俄国革命后,内战爆发,匈牙利加入到苏维埃红军的行列,对抗白军。萧条的荒草摊上,野马奔驰,人若被惊到的动物般逃窜,辽远的空中响起枪声,一个个倒下。这是一场战争,可是在导演的镜头底下,更像是原始丛林中,狼吃羊的游戏。做狼可以尽情游戏,羊的惊慌失措,让狼的杀戮更加兴致盎然。白军与红军因人数多寡,交替当狼,围困羊群。所谓的革命,所谓的战争,不过是残暴者的屠杀游戏罢了。不过,杨索在揭露战争本质的同时,对红军也不无同情,电影最后用一排红军从容赴前,一个个倒下来表现他们的信仰。只是,战争中能有这样信仰,为其奋斗的又有多少?杨索描绘了战争的真实群像,假如战争的本质是野蛮残暴,那么唯有信仰才能赋予其文明的意义。
      • 长镜头和颠覆性的叙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breath-taking long takes, death without excessive emotion and display. Hard to figure out the two sides at first, anti-martyrdom.
      • 2020匈牙利电影大师展。在杨索的第三视角「俄国内战」中,「红 / 白」只是不断旋转的陀螺,反而是相信生命高于敌我双方的人道主义者成为真正的牺牲品,最后红军战士慷慨赴死反而是意识形态高于艺术。
      • 或许人类就是一群精力过剩且遵从着熵增定律的生物,在教化与文明的伪装下,优雅和有序也不过是执行残暴与杀戮的一种方式,将一场场围猎导演成大型行为艺术。前75分钟构建“正义”的假象,后15分钟打破,或许是作者参战国而非主战国的身份,让他能够借此表达不带任何意识形态的彻底的反战态度。
      • 不晓得假如买到票子影院看了呢是会帮助不睡还是更快睡着。真真是战争抹杀个人,统统给导演跳集体舞。不管哪派,军服一穿好像就自动获得了颐指气使调动下属调动百姓的权力,害怕。相比一下微把红军表达得人道一点,红军那领导总算在反人性行为前主持了一次公道,末尾那个壮烈就义是不是有点太拔高了。
      • 一场残忍冷酷的战争,一个由权力与暴力交织的世界。纵向的移动常常由角色在前景、后景以及大远景的进退和穿梭来完成,横向调度主要由摄影机来完成,二种手法结合紧密又各自泾渭分明,成为本片鲜明的美学特征。
      • 无表情泛主人公,流畅如上帝的运镜,林中舞蹈闲笔灵气十足。(但少了些,再有一处就更好) 在我,若有浪漫主义的克制流露,这片不是不够,是压得太狠了点(如双方军官对战争无奈的赴死) 导致焦点缺失,无法与观众产生共情,即,缺少抓手。
      • 大学时候看的,这个片子的长镜头是最突出的表现,包括最后的大场面
      • 镜头长得可以 河边的戏感觉很好
      • 地广人稀,两边打的都是游击,正邪标准都不存在,野外生存靠随机。场景真是赏心悦目。
      • 描写地太真实了,足够未听闻过战争的人,好好体会 战争---战役--战斗---个体,这是多么大的差异啊
      • 长镜头运用娴熟,着力于场面塑造和戏剧冲突。节奏拖沓,与劳伦斯相比有差距。
    • 豆瓣 8.2 IMDB 7.7 HD
      Popiół i diament
      1958
      战争片
      波兰

      灰烬与钻石

      Popiół i diame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瓦伊达第一次转型作品,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转向美国黑色电影与黑帮片;旨在“表达强烈的情感”。剧作集中在24小时中各方政治势力的暗战。问题在于理念先行,又过分强调其中概念化的题旨,前半部很不错的惊悚片气氛在后半部散了架。机位较低,画面结构比较精细。倒挂的耶稣像、白马、欧洲胜利日的烟花
      • 看了一半,非常佩服瓦氏走钢丝、把握尺度的精准。想起一个笑话: 二战结束后一个波兰农村老太看到街上贴着的照片,就说像自己的外甥。 别人训斥她:瞎说什么,这是斯大林同志! 老太:他是干什么的? 答:他赶跑了纳粹。 老太急切地问: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
      • 印象最深是丰富的影像层次。酒馆中的暗杀计划,宴会上的灭火器混乱,死在凶手怀里,背后是庆祝波兰解放的烟花绽放。疯疯癫癫的小人物,戴墨镜因过去常在下水道,下水道里倒悬的耶稣,内心斗争时身后的白马,纷飞白床单上的渗血,挣扎着在乌鸦盘旋的无边垃圾场上死去。这个时代无对错,灰烬之下有钻石。
      • 用一个人的命运来反衬国家,和后来的同流者很像,演过手稿和一代人英年早逝的齐布尔斯基把那种爱情政治矛盾又复杂的心境用戴墨镜串起了战争三部曲,开头结尾死亡的荒谬误杀与被杀在垃圾场废墟终结。神来之笔的惊喜镜头也很多,点题诗雨中白马倒挂耶稣酒杯火焰,刺杀后胜利的烟花。资料馆瓦伊达回顾展。
      • #重看#4.5;不惟三部曲里艺术成就最高,且与前作呼应;“战胜”后才出狼窝又入虎穴,国破山河恨别惊心,灰烬废墟之上如晨星闪烁的钻石清辉,寄寓微茫希望的爱情之光(姑娘开了美如画的窗,天光直贯天顶澄明);突现的白马,璀璨的烟火,群鸟的悲鸣,踉跄如《筋疲力尽》的结尾。
      • 稍显做作,疲乏说教。相比皱着眉头的瓦依达,更喜欢灵机一动的扎努西。
      • 三部曲落了一部没有看,不过按照这个时间顺序讲下来,第三部《灰烬与钻石》这种对战事整体的反思、迎接未知黎明前的彷徨,真是收尾收得太棒了。一部电影有个美得沁人心脾的姑娘是有多重要呢,她就等于最后照进屋子里的那束光
      • 瓦伊达比基耶有胸怀,齐布尔斯基像罗大佑,烟花下的一枪是影史的伟大瞬间。晨光里的一支舞,对华沙与那些死去年轻人的追思,所有人都活在历史的创口中,太伤感了。
      • 9.2/10。①反抗组织刺客马契克和一同伴刺杀工人党新的地区书记斯祖卡的多线交叉凶杀案,主要聚焦于刺客、书记、民主人士、百姓等同在宾馆的24小时内的各种暗流汹涌和最终爆发。②二战结束却又被苏联掌控,波兰不知去向何方,因此情节上弥漫着对这种同胞自相残杀感到迷茫的氛围,不管是文本上近乎俄狄浦斯的凶杀(如:斯祖卡逃走的儿子是反抗组织成员,和马契克年龄相近;马契克和斯祖卡皆品德良好;被凶杀后斯祖卡抱着马契克)还是影像上破败的废墟置景和倒挂的耶稣皆是这种氛围的渲染与体现。③灰烬是糟糕的大环境,钻石是大环境中闪耀的爱情与人性。④暗杀斯祖卡那段前景凶杀后景放烟花的景深镜头甚妙,反衬出了迷茫。⑤高水平的典型黑色电影式低调打光和暗调摄影。⑥作为传统情节剧,叙事节奏较平淡;大量使用景深镜头和仰角作用不大。
      • 叙事节奏小问题在群像人物关系和摄影情境出色表达下渐渐被忽视掉,整部片如同不断收紧的渔网将所有人物对社会变革的恐慌情绪细致地表现出来。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对立面贯穿其中,个人理想在人心谎言面前消逝如灰烬,闪耀出钻石光芒的假象,爱情也好,亲情也罢,最终在权力欲望的争斗中普通个体无力反抗。
      • 波蘭JAMES DEAN?我暈!
      • 東歐電影無機力量的又一例,光之陰影直接切割建築也切割人物關係。「沒有人在等你,你為何還要留在這?」「我也不知道。」
      • 杰作。看得颅内着火,镜头设计的清晰与影像本身的多义,让它既像黑色电影又像新浪潮,但多出来的、让人心痛的部分,是波兰的受难史,米沃什所谓“两个巨人中间的蚂蚁”,它被历史的棱镜折射,涂抹在每个人的背后,宛如诅咒的光晕。胜利来临时,明天失去了,只有疮痍的大地、倒挂的圣像、灯下的飞蛾,在斯大林倾倒的注视下,杀手以哀悼基督的姿态抱住圣徒,让人想到米沃什写“道德家阿尔法”(正是影片的编剧),“攻陷柏林的消息到来的夜晚,夜空被发射的火箭和炮弹光照得雪亮”。从白马的角度看,一个像马特达蒙的杀手渴望生活,一个像爱德华诺顿的秘书视生活如卡片,在与军队错身后(多么经典的场面),响起了肖邦的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蒙太奇衔接着两者:朝向日光的舞步,与朝向死亡的踉跄。总是这样,受难化作虔诚的祈祷,创伤变成残缺的美。
      • 完全没有时代违和感,竟然是50年代的作品了,灰烬与钻石的隐喻诗化而深刻,遗憾的是耀莱五棵松的字幕太差劲了
      • 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终章。1.战后的波兰,自相残杀又起,依然充满无尽苦难与迷茫的前途。2.英年早逝的齐布尔斯基获"东方詹姆斯迪恩"美誉,蹒跚穿过原野的死亡之舞呵!3.废墟中倒悬的耶稣,想及[地下]。4.吧台上的杯中火焰,烛照出纠结的内心。5.伴着喜庆的烟花,斯楚卡猝然倒向刺杀者怀中。(8.5/10)
      • 马契克这个角色太有力了,外貌特征和性格互为表里。还不时地表现出17岁应有的幼稚和冲动,实际上完成了斯祖卡儿子的角色
      • 4星半,前半部分《游戏规则》后半部分新浪潮,波兰战后的一片倾颓废墟,倒挂的耶稣基督。钻石化为灰烬,糟粕被当成了钻石。苏维埃政权的随之入侵。依然是瓦伊达一贯的主题:被体制异化者的觉醒与毁灭。无论是深焦摄影还是场面调度可见:瓦伊达擅长从美国电影中进行借鉴,但他并不是一个“作者”
      • 8/10。瓦伊达也曾是非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成员,对这个公然反共的主角以魅力难忘的人格塑造暖味肯定了非共产领导的抵抗运动。巴洛克式废墟场景犹如战后波兰人灰烬烧伤的精神迷茫。对暴力和死亡疯狂又华丽的渲染:倒在教堂门口的着火遇害者,点燃酒杯追忆逝去战友,倒挂耶稣像,与烟火形成巨大的悲剧力量。 @2014-04-30 00:58:45
      • 最差一部,多线发展没掌握好十分混乱,一直围绕再主要问题外徘徊,过于浅显。三部曲的水平参差不齐
      • 结尾很美...
    • 豆瓣 8.3 IMDB 7.9 HD
      Kanał
      1957
      剧情片
      波兰

      下水道

      Kanał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片必须看花絮。波兰国师瓦伊达接过蒙克的枪,借苏联解冻的东风“政治地拍电影”,曲折地表达了“华沙起义的军事目标是德国人,政治目标是俄国人”的主题。视听上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并确立了波兰学派的风格,长移动镜头是本片主要特色。下水道中的人们出现了不同的精神症状。
      • 起义军的命运好比整个波兰,有着巨大的无力感和耻辱性,混乱茫然的只配在肮脏憋闷像地狱一般的下水道寻找没有的出口,相比黑暗阳光太刺眼了。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第二部获戛纳评审团奖,他拍的不是反战电影,而是反国民反当时那个社会。开头长镜疯幻的剪辑密闭空间调度。资料馆波兰影展开幕。
      • 2021-4-26三刷。承接《一代人》——这些面临民族存亡危机的青年,已然成长为华沙起义的中坚力量;开场中远景长镜尽显新现实主义风范,大场面调度流畅自如;毒疠弥漫如迷宫般的下水道,恰似但丁笔下的地狱一季,污水波光返照,自下而上的打光方式,前后各半充满各种对比。最具冲击力的当属从开阔远景到逼仄特写的变化,视觉上首先觉得压抑;从地面上的空间转入地下如洞穴般的迷宫,身份也在暗里悄然变化,从污泥中拥抱到的光明暗指战后的赤色波兰。大量令人惊惧的特写,尤其是逐渐发疯的音乐家,双眼发直,心智渐失,吹起森森如缕的音乐,宛如地狱的回声飘荡在下水道里,恐惧吞噬灵魂。瓦伊达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下水道中,没有胜利,只有耻辱和失败。”
      • 密室逃脱人间炼狱,看得我胃疼…“戴西你真强壮,你像个工人” 今天那声呼噜真的impressive @大光明
      • 从前面开拓的阵地战到后半段的下水道苦行,污泥与脏水对演员也是极大的考验。绝望的片子如绝望的华沙起义。瓦伊达的片子总能在写实中带出些浪漫主义的内容,个体的情感、恐惧以及幻灭。
      • 二战中波兰的华沙起义持续了60日左右,展现反抗军无力与德军抗衡,失败狂潮席卷而来,艰难困境中锥心惨痛的挣扎和覆灭。军队平民被迫由地上转入地下,在污秽肮脏漂浮尸体的地狱一样的下水道里,熄灭了希望之光。瓦伊达以断壁残垣中写实风格的镜头、揪心的特写、刺激视觉恐怖的打光,毫无遮掩地曝光灾难深重命运多舛的波兰的历史之殇。夹在苏德之间,联想其前期被苏德瓜分、卡廷惨案,这种彻底的失败不仅来自于战争中军事力量的不敌,更是成为被大国裹挟、复杂政治恩怨和冲突的祭品。
      • 故事整体上贫乏得很,但是有几个笔触充满震撼力:知道情人已有家室后自尽的女战士;只剩最后一枚手榴弹却不幸被炸死的军官;片尾处为了找寻下属重返下水道的长官。这些细节自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故事性,而且全部是战争情境下特有的人性表现。
      • 出了大光明长长呼出一口气,隔着大银幕都不能阻挡的绝望和窒息,镜头缓缓逡巡于断壁残垣,早早预告的惨烈的死亡之途,入下水道前的点名宛如圣火照亮的圣徒们的合影,视死如归的战士们,原本明明只是荷尔蒙气息爆棚的年轻人,趟过地狱冥河,浑身污秽的黛西仍美得难以置信,而战地钢琴师已化身死神派来的吹笛手;如今来看,似乎能从中读出波兰这段历史的几分隐喻感,历经千辛万苦,眼看着光明就在前方,然而终究或死在黎明前的手榴弹,或迎接他们的是敌人,或走向疯狂,或与自由天人永隔,或自相残杀;太多诸如把濒死的呻吟拍成地狱冥犬来临之类的叹为观止的场面、构思,能清晰感受到本片曾指引了后世多多少少经典电影,而后来的经典又启发了新一代电影创作者,它所带来的影史上的代际传承感,大银幕看更明显
      • 长镜行云流水,污水波光返照,所有污秽集于一体,恰似人间地狱。这里直通悲惨之城,由我这里直通无尽之苦,这里直通堕落众生......脏路条条,皆为死路
      • 至深的绝望和悲剧,前后两段的强烈光线对比,而肮脏黑暗的下水道无疑是对波兰人民苦难生活的绝佳隐喻,死在黑暗中,或是努力寻找出口。这使得影片被赋予一种关于生存的寓意,瓦伊达高了。开篇长镜赞一记。
      • 波兰大师展。地上是地狱般战场的现实,地下则是波兰人民抗战的缩影。通篇贯穿的移动长镜,不仅赋予极强的临场感,更让粪水之气溢出银幕。一杆之隔的光明,一雷之隔的出口,皆是战争的暗喻。从波兰视角看二战,实在太窒息,太绝望了。
      • 瓦依达战争三部曲之二。波兰最好的二战片!!
      • 震撼,惨烈,三部曲里最喜欢的一部
      • @ 波兰电影大师展 — 注定战败的斗争里,一边是下水道里无尽的折磨,一面是地上燃烧的城市和同胞的尸体。人民没有选项,只能选择彼此。
      • 2021波兰大师展03 太压抑太窒息了,还好没有4D观影体验。死亡不可怕了,可怕的是死时连蝼蚁都不如。
      • 【4M】战后“解冻”时期波兰学派瓦伊达“二战三部曲”之二。长镜推轨,流畅行走;深潜地下道纵深画面,推进运动强调人物神色;三分路交互剪辑,群像血肉到位,老成的青年士兵、因爱一线生死的通讯少女、浪荡坚韧的情人、执念连队的上尉;诗起“我们在护城河里,我看见一个人窒息在污秽里,窒息在那漂浮着来自人类的东西中”,浪漫主义飘逸在冰冷战火之中,讽刺何以战,终归人。
      • [大光明1厅 2K修复版]瓦伊达“战争三部曲”之二,一段暗郁残酷的炼狱之旅。1.写实与浪漫交织混融,一如下水道里的惶惑恐惧与垂死挣扎,既是华沙起义终结时的本来面目,又可视作对二战中波兰及其民众饱尝屈辱、阴惨苦痛与无家可归的命运缩影。2.前半段的短暂宁静与地面战斗写实性强,多用运动长镜头(开场4分10秒跟移长镜惊为天人,搭配凸显悲剧宿命的介绍性旁白,既引人探触人物内心,又藉由对战场的巡行观视让人沉浸其中);在战争的喘息之机里,人也不忘情欲满足与审美追求。3.后半段如堕噩梦,对地下空间的呈现颇有表现主义气息。缩小的景别(以特写和近景为主)与低机位摄影强化逼仄窒息之感,底光、雾气与隐约的呻吟惨叫声彰显出惊悚而绝望的氛围。4.历经漫无际涯的煎熬,却倒在看似咫尺可及之处。5.发疯的音乐家与抖靴子的男孩。(9.0/10)
      • 真的太棒了。非常的复杂。一个完全变态的炼狱,生和义变成了反义词,艺术家看透了一切,听见电影的配乐,完成一场体现炼狱生存本质的行为艺术。哪里都是下水道,而在这场试炼中,他们连反抗军都不是,只是一个个脆弱又坚强渺小又伟大的人。这样想来,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下保持对爱的坚持、对义的坚持,何尝不是最有力的反抗?还有那耐人寻味的对白:“你的故事长吗?”“比这下水道长。” - 她们的故事都会长过这下水道,被人铭记
      • @2021波兰大师展。 开头就是穿越废墟,提前宣布了主角们的死亡:记住这些人的样子,这些英雄们生命的最后时光;空中有轰炸机,地面有坦克炸弹,只能走下水道,下水道里有什么?除了毒气,只有噩梦和恐惧,有和第三人中相似的出不去,也有出来了再爬回去... 希望当然有,开头黛西带来了英国的茶和香烟,也是她带着男友找到通向河的被焊死的出口:他们在河对岸,但他们不来...
      • 太惨太惨太惨了,尤其是最后那望一眼四周的眼神。每个人物参差叠加出来的层次感,还是非常古典的编排思路。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