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赫尔佐格是行动派导演,并对电影的思想表达功能嗤之以鼻。但正如他自己对巴伐利亚有着异乎寻常归属感,他作品骨子里真的是地地道道接续着19世纪德国浪漫派传统。冒险气质被包裹在诗意和晦涩的外壳之中。 |
|
“寻找心、炼金术秘诀和红水晶与寻找宇宙界限密不可分,它们是思想的高度集中和真实的深层视角。但是,应该让晶体的火种在整个制作领域传递,使世界不再是一个濒临漩涡的扁平的无定形环境,并展示其自身的无穷的晶体潜力。赫尔佐格在这部影片中创造出电影史上最重要的晶体-影像。”--P117 |
|
#赫尔佐格回顾展# 不明觉厉,但有种神秘的难以言喻的神性气息,也许现在的摄影技术会让这部片更为出色,仿佛一场漫长的深沉的充满智慧的长诗,像是预言也是永恒的寓言,人的贪婪无厌,浑噩无知,赫尔佐格的一封先知之书 |
|
首先,赫尔佐格的《玻璃精灵》是用影像吟唱与催眠。其次,在影片中它创造了一个中世纪与神秘主义在场的工业语境。海斯的话语若诺查丹玛斯在影片中处于"音画并立"状态。也是"毁灭"在影片中得以出现的主要介质。或是解构与"持续生成"的产物,在"生成"中,"玻璃"被赋予生命与宗教含义 |
|
后面那位踢椅背的,结束了大骂荷索傻逼,“给我们看90分钟这种东西还不让我骂?”2333 |
|
观影过程十分痛苦……看得最投入的应该是玻璃厂工匠造玻璃那段。
赫尔佐格的神我暂且还悟不到,但给Popol Vuh的膝盖还是必须得乖乖送上的。 |
|
202104补充:关于本片制作幕后可以读一下Every Night the Trees Disappear这本,我做了很多摘录: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7061788/annotation | 该片之于赫尔佐格,如同《婚礼》之于瓦依达 CINEFAN一二月荷索展映 @ FestivalGrand |
|
2018赫尔佐格电影回顾展。赫氏的电影风格在晦涩、怪异的叙事中更显张狂,空灵的自然镜头+梦呓般的预言+集体癔症,仿佛一个末世纪的前兆——巨人即将降临,而红玻璃的秘密无人知晓。 |
|
自新德国电影开始 德国导演的影像创作似乎受到布列松的理念极大影响 也可能和目前德国电影创作者很多是学院派师承而来的审美 所以延续感越发强烈//赫尔佐格在这部中不再试图做到“深入浅出”而是将概念的阐述放置于更抽象的画面中//有时 预言不一定是预先发布 而只是对过往历史的复述 |
|
天瀑长空无际,水天飘渺若一,男主斜卧山坡,草地凝神静思。宝石秘方遗失,精神道德沉沦,荷索镜头催眠,众人皆醉独醒。 |
|
喜欢这种能让人舒舒服服,若即若离睡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电影放完,万分清醒,开始回忆入睡感。这种电影真牛! |
|
静止压抑的舞台化表演,形式化的空洞弱化了叙事张力,使寓言处于悬搁状态。全景的空镜和特写和光影效果迷人 |
|
#赫尔佐格回顾展# 18.03.31 13:30 天山四厅 高度作者化的电影,除却爆炸般的意象符号,反倒是自然主义的影像部分更让人动容。 |
|
没有字幕,一头雾水~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美丽的玻璃水北吹制之后变成器皿的华美样子 |
|
诗意与寓意交融。梦境不只是梦境,还是现实,是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先知属于森林。暴力的源头是什么?疯狂之后人会悔恨?被催眠后人人都是诗人。试探人是死是活的那头猫演得好。 |
|
赫尔佐格在本片中将心中的风景发挥到了及至。但这个末世寓言看着让人昏昏欲睡…… |
|
光線鏡頭都十分漂亮.很喜歡開始跟結尾.開頭對瀑布的拍攝和配樂的運用讓我覺得王家衛在春光乍泄裏面是抄他的.題材很有意思,可惜我覺得敍事太過隱晦,表現力也不夠強烈,當然可能只是我欣賞能力有限.感覺這部片還是他的誇張風格. |
|
末世寓言故事,喜欢结尾。虽然也不是完全懂吧,但我觉得挺好看,不闷啊= = |
|
在1976年这也许是比较新的东西。搞了半天原来是老塔一派 |
|
纯粹的人在冷兵器时代发出的语言,无论是有人被迫害的小事,还是大鸟飞过城市被摧毁的大事,都会成真。 |
|
太挑战极限了,都不知道怎么评分。 |
|
#BFIPlayer 长评-灭世预言,轮回之旅。影片故事上像是另一版《阿基尔》的故事,不同于《阿基尔》那狂暴,本片则是一种平静的绝望,男主的视角就像看过了剧本的导演,平静的宣判着那已经注定的一切,而另一个方面看,是他准确的预言还是他预言引导了一切的发生呢?感觉他更像一面镜子,呈现出现实,同时也反射出了环境影响下脆弱人性的奇观。厂主挥舞着火焰剑点着了工厂的故事像极了《圣经》中驱赶偷吃禁果的亚当和夏娃后的天使,而Hias进监狱的部分也不禁让我想起了陀氏的《宗教大法官》。大量长镜头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光影,景别,构图都很好的呈现出了影片的内核。大量外景的大远景和内景逼仄空间的几缕光线都很好的呈现出了人们内心的压抑感。时空的暂停也是把角色内心直接呈现了出来,现场收音效果极佳,手摇琴和竖琴都很有特色。 |
|
晦涩和时代感,这次看的几部赫尔佐格电影问题都是没有同期声 |
|
70年代欧洲新画意主义电影。德国感性主义(专注于启示性镜头的拍摄)。沃纳 赫尔佐格。与一种叙事人工性的新认识相伴随的,是“回归影像”,把瑰丽或惊人的影像作为最终的奇观,让观众进入一种对画面的入迷沉思之中。出于对奇丽影像的执著和对观众感受的尊重,逐渐摒弃了其他德国新电影制作者对政治的关注,拍摄内省性电影。影片突显着赫尔佐格高度的浪漫感性,专注于表现英勇有为者、边缘与无辜者和神秘主义者。试图捕捉经验的直接性,一种未被语言束缚的纯粹感知。为了提升对心灵的激发力,求助于怪异的影像,常常会延宕叙事的发展,从而逼迫观众“直面”影像本身。影像通过对水流、烟雾、天空的视觉呈现而朝向一种无限性。茂瑙影响。召唤性力有赖于波波尔 乌的配乐。投身于对纯粹而永恒的影像的入迷沉思中。 |
|
从德国看到奥地利,根本没看懂它说的什么,也没有显得很厉害的样子。看完一小时弃之。 |
|
完全不懂的主题。居然催眠演员,很疯狂,整部电影叙述了一种状态。德勒兹那一套同样完全不能理解。(赫尔佐格尤为可见的是受到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影响) |
|
构图,布光,房间内景,建筑,花砖花纹,自然景,树木,水中树,牛,火鸡?猫,狗,窗台上成群的死苍蝇。音乐,人声共振,歌声,民族乐器。玻璃工厂内景,火焰。背着竖琴到酒馆和各地演奏的人,背着玻璃器皿去贩卖的人,预言家,红色的玻璃器皿好看(德国的玻璃工艺品现在和以前的风格 现在的很多还是以前的造型 烛台 杯子 花瓶等)。终于疯了的工厂主鲨了女仆觉得血是造红宝石玻璃的配方。德国人白的色号确实和别国不一样。悲观预言和现实。世界尽头的岛,“他们看到海鸟随行飞向无垠大海,便以为这是希望的象征”,悲观。感谢洗衣机和衣物很好获取,让现代人免于穿脏兮兮的衣服,这里工厂主的衣服也只是比工人的好一些,没有洗衣机还是洗得不干净,米黄的蕾丝领看着灰蒙蒙。他和拉斯疯的都适合画画,他的人物脸部光影,工厂主的眼睛部分独特 |
|
看不懂但大为震憾…疯狂、尖刻且晦涩的电影。总体感觉与其说是一部末世寓言,不如说在歌颂意志力对现代性的反抗。玻璃厂主是个集狂妄与迷信于一身的反现代性的典型;而片中的预言家的所谓预言怎么听都像是一种对现代性到来的畏惧,像是来自前现代的人第一次听过现代史后惊讶地毫无理解力地复述出来的内容。他与玻璃厂主最后一起出现在监狱里并惺惺相惜,展现了两人在表面对立之下深层次的同质性。赫尔佐格在描绘这个破败的村落、这群生活在前现代中的人时并没无丝毫温情,但他除了宣布末世之外,给出的唯一像是出路的东西是一种顽固的无用的反抗。这种反抗并非出于某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纯粹的意志力(玻璃厂主杀死女仆用来祭献、预言家杀死虚幻的熊、结尾处孤岛上的人们出海探索),这似乎把他和德意志浪漫主义的传统联系了起来… |
|
1h |
|
看不懂,又不敢当场骂“什么几把鬼?”的那种片子(逃 |
|
晦涩的隐喻,全然的诗性主义,非分析叙事的,只是为了对心灵的激发。“再次捕抓到一种表现主义的表演风格。通过对水流、烟雾、天空的视觉呈现而朝向一种无限性。” |
|
看过的最闷的片之一,导演对演员进行了催眠,同时也催眠了我,故事性和Woyzeck一样弱;如同具有更高声誉的布烈松,一直觉得赫尔佐格作品中也有一种自有的、内在的电影风格和节奏,几乎脱离那些被普遍使用的叙事桥段和手法,可惜这种个人风格不够鲜明,作用也不够突出,反而成了催眠术.... |
|
固定—手持,同一场景切镜前后声音明显的断裂,人造光影,木偶表演,气态叙事,消失的熊——结合,在极小的环境里构架出宏大的宇宙氛围;人类重新得到世界是平面的知识,走向看起来充满希望的未来。不过真正的艺术是没办法总结的,像世界和意义。于是就只能分析手法。电影论的意义在此。这部很深。待重看。5/12:岛,很有维特根斯坦的意味——放弃科学,重拾信仰。 |
|
6/10。开场烟云的流动宛如沸腾喧嚣的河流穿行于山谷,赫尔佐格通过对烟雾、水流和天空的影像呈现表现了时间流入永恒的瞬间,先知从巍峨的山峰俯视着地面,那里只有几间房舍、啤酒馆和镇民赖以生存的玻璃工厂。先知凌驾于时间之上,能够预测人类社会的命运,观众从他的视角获得了对世界全新的认知,并展现出民众的认知困境,小型玻璃吹制厂的灭亡隐喻着工业革命的衰败,演员近乎飘忽的动作,正好象征失去生产力的社会使人们盲目的恐惧,有一对朋友喝酒上头,一个朝另一个头上打破了酒瓶,另一个反应迟钝地把酒浇在第一个的头上,他们打架时摔下干草棚,幸存的压死了垫背的,然后在先知预言一战、苏俄革命、大清洗和种族灭绝的酒馆,幸存者竟抱起朋友的尸体欢舞,大多数人丧失理性走向了历史的劫难,先知寓言的追随者坐一只小船驶入大海,寻找人类的前途。 |
|
7.6;世界之心 |
|
赫尔佐格在本片中将心中的风景发挥到了及至。只是这个末世寓言看着让人昏昏欲睡……
|
|
死亡流淌的血的红,烈焰燃烧的火的红,玻璃的红透着隽永与不安。宛如巫师的杯底变幻的图形,启迪与预示,流云在山上、在海中,城池陷落于灰烬,世界在尽头坠入深渊,所有线索指向黑暗,而仍有人相信飞翔的海鸥会带来希望。追寻是一场徒然。 |
|
既然你们都不好意思说那我斗胆说一句好了:就是很不好看啊。后悔进场前买的是咖啡而不是酒,即便如此还是看困得不行。 |
|
当人群失去财富密码,社会秩序随之崩塌,奸淫、偷盗、互相残杀,最终选择离开本土,还要一厢情愿地说一句吉祥话安慰自己:在无垠的大海中航行,看到海鸟翱翔,那一定是希望的方向。哎,至于那位先知的设定,如果一切都必然发生,那么他无用,如果人们注定要去往他也未知的地方,那么他also无用。所以,赫尔佐格告诫大家:你用青春赌明天可以,就别用真情换此生了。人类已走过的路,就挥手告别吧,别重复生命直到大厦崩塌,抓住一切重生的机会。我特想知道心理咨询师也好,赫尔佐格亲自上手也罢,催眠群演表演到底是不是真事儿! |
|
不习惯这种夸张的舞台剧式的表演,故事也太晦涩。 |
|
4.0 @北影標放,大螢幕上看大型迷幻催眠,旁邊的姑娘睡著了。看到台詞「玻璃心」的時候笑了 |
|
一些风景不错。温泉绿草。神经质的人们。以前的人们认为大海是平直的,流向某个深渊。好的字幕很关键。 |
|
看不太懂的寓言,赫尔佐格拍摄的自然风貌镜头还是很牛,面对自然的渺小和征服自然的决心都在镜头里 |
|
整个故事若只有最后五分钟就好了。所有末世寓言,在贝拉塔尔面前都太啰嗦。这部完全无情感。赫尔佐格应该拍少拍精一些 |
|
上海天山电影院看得昏昏欲睡。。。老片总是碎片成一段段画面 |
|
看不懂要直说…神秘与苍凉、桀骜与狂妄是有的,近乎病态的精神催眠也是显而易见,一切都被神谕蒙住双眼,故而无法探知究竟.赫尔佐格拍电影真的是真实的工匠精神,造红宝石玻璃闪瞎眼.瞭望海面孤岛余舟,苍凉愈现,觉厉却实在不明. |
|
Creepy!传说中催眠所有演员的片…反正我信了。红头鹅太disturbing了…航拍感人。其实片头片尾都很mv感 酒馆场景很有些卡拉瓦肖感…2018.3.31 天山 |
|
太诗意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是那德国式的浪漫情怀,对自然无尽诗意的描绘让人沉醉。然而导演并不至于此,而且将诗意性的自然转为了一种神秘力量,这点又可见导演在南美的几部片子,放大了奇迹。所以虽然剧情上过于形而上,但让人相信的是玻璃精灵正是这样一种具象化的表现。 |
|
舞台化的表演,记录式的剧情片,算是赫尔佐格的标志了。空镜还是太多了,美是美,但美得失去其意义。 |
|
没看懂,并且觉得毫无趣味,但很喜欢结尾海边的歌声,几个人乘小舟在大海上前行。电影里的人都失去了人作为人的美感,更像蛆虫,他们如蛆虫挣扎在烂泥一样的世界里,最后却能架小舟与大海搏斗,很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