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一点观察不知是否准确:阿克曼电影里的拥抱,男人永远呈佝偻态(释情),女人则始终挺直(迎接)。 |
|
不是非常喜欢这样琐碎的群像,人物很多还换衣服,脸盲看了半个小时才认出来人
像是处子作蒙特利旅馆的同人篇,是年轻版情欲版,前半段是午夜,画面昏沉,相见相拥,真是绵绵。后半段则是白天,相拥但离别,也是绵绵
色彩构图都很古典,看到很多名画的影子。有些片段噪点很大,整个空间都在抖,人物不断重复相同的台词,情绪暗流涌动,效果还挺好的。
今晚观影体验不如天山,很难相信艺海作为专业剧场管理还不如电影院。大门随便开关无缓冲,侧门没有遮光帘没有工作人员管,整个观众区都能听见看见谁进谁出。而且影片提前放了2分钟,但是还有很多观众在入场,开头白白浪费
以及想把在剧院抖腿的♂都创亖🤗 |
|
门开开关关,一面是酒,一面是床。这夜晚多美,我们忍不住走来走去,有时应允,有时拒绝。街道地面的圆形标识,披开衫的无头模特,占满整个视野的日式帘幕。布鲁塞尔的声场,由喊叫、点唱机歌曲和门开合的声音构成。突然的拥抱,角落的拥吻,一起坠落到夏夜的地面。爱有三项条件,冷,摩挲,性感的刺痛。如何用静观看涌动,如何用光线和动作,描写夜越来越深,如何用拥抱组成一部电影,如何用一部电影拍完拥抱和拥抱未成行时的冲动?蔡明亮一定爱死这部。 |
|
入夜人皆呈狼性,寂寞难耐求慰藉,性欲流转寻约炮,思考人生要逃家…怎奈长夜过后黎明会来临,私奔的还家,约炮的回床,两个寂寞刺猬又缠抱一起,静待下一个长夜漫漫 |
|
一部来自一个忧郁的灵魂充满爱意但难掩内心之冷的群戏之作,啊,阿克曼。 |
|
四星半.电力重新定义了黑夜,从此每个晚上都属于我们;阿克曼却不用灯光假扮星斗阑干,而将引擎声同虫吟鸟鸣混作一团:一个完全人造的夏夜――没错,连雷雨都仅见声光,地上干干净净――可是自柏辽兹以后,我们还未曾见过这样美的夏夜.在暗处,时间没有意义,等待的动作不再取决于钟头,而来自空间-景框或布景-地点,被物预留的位置:双臂与床铺守候种种虚空;门闩等待被打开关上,楼梯等待人走上走下,夜晚有待白昼的解释,窗帘等着天亮……或者下一个天黑. |
|
大量夜戏对脸盲患者挺不友好的 |
|
在六月槐花的微风里新沐过了/你的鬓发流滴着凉滑的幽芬/圆圆的绿阴作我们的天空/你美目里有明星的微笑(何其芳《夏夜》) |
|
入夜到清晨,长夜浮世众生相,拥抱,牵手,工作,失眠,相爱,别离,争吵,思念,热气,疾风,骤雨......都指向一个主题。《洋槐旅馆》卡司组团闪现,同年诞生的这两部形式上向左走向右走,绕了一圈后却可谓镜像两面。|阿克曼的母亲出镜,对“妈妈,妈妈”呼唤的不理,似是对《家乡的消息》的呼应。 |
|
3.5 潮湿且闷热的夜晚,情欲和冷淡,声音和街道,如此有效的镜头语言。 |
|
散场后人们在江宁路上乱走 一直走到天将明处 |
|
艺海剧院。好适合一个凉爽的周五晚上 |
|
你要问我爱情是什么样子 在水平的时间内 发生着关于爱情的一切 爱情是激情 是猜疑 是背叛 是愤怒 是夏夜般宁静的愉快 是相隔万里的思念 是孩子过的家家。暴雨过后 有的人会离开 有的人还在。 |
|
夏夜啊,你就像我中学时躺在操场上仰望空篮筐的日子,长得双眼望不到尽头,我羡慕你长长的,通往无尽的,学不会焦急的等待、坦荡和秘密。你偷偷建成了一座乌托邦,却又把它隐匿,没人看见它如何开始,也没人预见它如何结局。我的爱人,在你夜晚打开百叶窗的时日里,街上踱步的,楼梯上踟蹰的,黎明前逃脱的,黑暗里潜伏的,留声机里断续的,被窝里交叠的,全都是,我的记号留下的影子。 |
|
#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展 长夜的部份还是敌不过天亮后梦醒时分啊,最后一对未免太好看了。 |
|
#阿克曼回顾展#@艺海,爱德华·霍普对阿克曼的影响之巨大在这部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影院的银幕在今夜变成了画框,几乎已然成为流动的霍普画展,都市夜色里的精致、浪漫,然而又带着强烈的孤独和疏离感,霍普的画作本来就有种电影质感,藉由阿克曼的镜头,叠加效果加码,夜色迷离,长夜漫漫,而我们的爱稍纵即逝,唯一能做的也许只有紧紧的相拥,去抓牢仿佛在黎明时分就会消失的爱情;PS1:艺海附近夜色里的路边成排的冶艳桃花似乎有点点隐约的应景;PS2:咖啡和海报卖48元贵了点吧 |
|
试图以碎片拼缀出所有人爱恨聚散悲欢离合之夜。 |
|
布鲁塞尔一夜。极简主义地只展现爱情关系的某个微瞬间(编舞般),在等待、出走、渴望的共同主题下展现个体的变奏,就此消解了陈词滥调,组成一部断裂、不完整、非线性的恋人絮语。固定的正面镜头以及门、窗与走廊的framing是标志性的,走道/楼梯的意象强化了空间/移动感。结尾精彩:外部声音侵入,一连八个Oui。 |
|
3.5 |
|
学校图书馆放映。屏幕像个月亮,电影是它投射向我们的夜晚,放映室则像一张巨大的床。对喜欢的人来说是安稳宁静一夜好梦,对讨厌的人则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它几乎拍出了我喜欢夜晚的每个原因。不是黑暗,也不是熬夜,而是夜晚本身。
你可以看到人们是如何退场的。从固定镜头中离开。夜晚就是万物退场的时分,相应的,只要你肯留下,它就是仅属于你的。
你可以看到夜色如何有了实质。人们总是融入其中,被笼罩,被呵护,也因它而隔离开来。
之前写过一句话,“同床也势必异梦,是夜晚比时间更公平的法则”。所以宁愿从床上爬起拎箱就走,也不要与枕边人多呆一刻;热恋的人们则竭力拥抱,恨不得把自己塞进对方的皮肤。
不可摆脱的个体的孤独,但在夜里,至少在夜里,孤独不再是孤独。 |
|
阿克曼拍的日常,如一个永恒的、隐秘的存在。 |
|
美妙的音乐被电话闹钟刺耳的铃声 被车水马龙的嘈杂盖过,我们在白天说着许许多多的“是”,只有在黑夜里才能说转身就走,才能让酒就这样打翻,才能温柔地躺在床上望着对方(一个侧面的感想 |
|
電影和小說別再出現痙攣一樣的出走和愛情了可以嗎 歸根結底是寫不來人如何相愛 無法把握一見鐘情的那個時刻 對穩定的關係則既無力打破也無心衡量 所有愛人都像臨時上場沒有磨合的演員或者過於精準的木偶
一些有個性的能算sketch,然而被用作標本完全浪費。主要是陳腔濫調走過場。真的好討厭各種人的夜晚這種很矯情的主題啊 我寫個各種人的週週大採購必然鮮活可愛許多 而且 把人限制在某個條件裡觀察描寫總覺得有點點惡心…… |
|
疏离倦怠的情绪,死寂又活跃的欲望,抽离出来的爱意在寂静的夜晚中一边萌发一边枯萎。 |
|
绵绵夏夜情难却,急雨将歇风抚辰,天明若亦两不厌,月亮影里候伊时… 确实找不到刻意迷人的地方,迷人的大概是这种“异域”风情。风格上简洁轻巧,流于表面的失眠,外出仅仅驱使于向往另一怀抱,情人、陌生人、夫妻、床的,未必肉身沉重,不过是因宁静生的喧嚣,企图过另一种生活,又难以将之转译成“体验”之外的任何文字符号。 |
|
相聚,奔跑,拥抱,亲吻,舞蹈,戛然而止的音乐的夜里和白天相比真实许多。 what a long romantic night |
|
A / 姿态的速度中所蕴藏的戏剧性,以及这种戏剧性如何将生活空间转化为连绵不断的舞台,短暂之物从而具备了一种无定形的延展。一个夜晚与一个拥抱一样没有尽头,其中的沉默哪怕再嘈杂的喧嚣或白昼都无法填满。 |
|
#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 @资料馆。迷人,夜晚适合等待、适合发呆,适合道别、适合离开,适合拥抱、适合对视,适合奔入茫茫夜色,从此世界消失一个我。 |
|
我们见面,我们分离,我们奔跑,我们跳舞,我们亲吻,我们相爱。最喜欢那位lady被问到你要跟谁走后谁都不跟着走的那一幕,“我看见了两条路,并在它们之间开辟了另一条”。 |
|
夜晚是现代生活的小死时刻,在白日规划无从继续的窒息瞬隙情欲才得以流动,不容分说地抹涂此间此刻从前向后的目的与来由,使人变得弱智,头脑软热,肢体僵直,成为固定镜头下冷酷的笑料——我国21世纪初晚上屋顶灯亮得晃瞎眼的城市家装风格果然有其睿智之处。音乐品味绝赞,阿克曼太会用车灯和汽笛声。另外一大亮点是,上哪儿找的这么多如此丑的男人。 |
|
千门昼闭行路绝,相与笑语不知夕。醉中不复问姓名,上马忽去横短策——作为人生旅途「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过客,香特尔既知道人与人相识「相与笑语不知夕」的短暂和如舞蹈般美妙的爱情花火的易冷易落,亦清楚夜的绵长和旅客「苦寒有酒不能饮」的惆怅寂寞:旅人既不可待字闺阁——完全被「分工体系」女性化、封闭化,家庭主妇化,也不可「整晚」待在野外探索——完全被男性化、社会化和无家可归化。但很明显,走入仕途的人无法像《提行李箱的人》那样洒脱:矮小薄弱的女性力量很容易被高猛强大的男性力量征服裹挟——没有选择地被拉入未知而凶险的亡命旅途,所以,温热的主体性寓所在这个「与狼共舞」过程中像明灯闪电那样被女性/执笔人以破坏性的「断舍离」举措所营造的旅客「上马忽去横短策」式场景点亮凸显出来——我酌徐徐不满觥,看客倒尽不留湿。 |
|
3.5 at 艺海。是让人想到霍普的画,那晦暗的、又饱满的色,深陷楼宇四壁中,像孤独深陷人之间,孤独作为主角在冒险,从拥抱中挣脱,落入背影、窗棂和石板路,不能忽视的是交通工具,人跳上出租扬长而去,尾灯和喇叭声允诺着流动,无止无尽,让人亲密,也让人疏离,整个城市像斯特兰德在《寂静的深度》形容的“欲望的悲伤港口”,人们来来去去,孤魂野鬼一般,寻找着业已消逝或尚未到来的际遇,在成为背叛或归来之前。 |
|
一个难忘的夜晚会应该有什么呢?
可以坐在天桥上看美丽的人走过广场
可以爱人躺在肩上,开车走过长路
可以在一个将要分别的夜晚突然相拥
可以重逢
可以抽很多的烟或喝很多的酒
可以偷偷离开,溜出一个没有爱的房间
也可以和一个爱或不爱的人,在音乐里相拥,讲述对另外一个人的爱意
哦,必然要还要有足够沁人的风,和17度的温度
长夜绵绵,这里太热了 |
|
浪漫,像夏夜晚风,恋人絮语的散点透视。 |
|
【B】有几个很好的段落,但仍然是相对较差的一部。很重要的原因是镜头太短了,完全来不及发酵阿克曼的情绪,留下的更像是生硬的造型。
进场才知道摄影来做映后,查了一下,作品厚度好强的姐。。现在居然是卡拉克斯的固用摄影。 |
|
影像的穷举法,阿克曼乐于背向符号、提炼与化约,在现实中寻找一些切口小、入骨浅的时刻,以日常场景和光线的印象为驱动,极高效简洁地构建起情境,因而每一个松弛的片段都具备敞开性,观众也极易进入其中。以“长夜”为题的写作,显然轻易地将情境的蒙太奇作用引入了某种情绪,每个片段中人物的脸部、肢体、动作所综合的“语言”皆有意设计,因此可以制造出多个情境的丰富体验。 |
|
7.5/10。①布鲁塞尔的一个寂寞长夜:各种情侣们充满「各不相同的浪漫与疏离」的爱情关系。②疏离的氛围的营造:极少的对话/台词;极少画外配乐;全程皆是固定或缓慢的运镜;时常通过音响(的强化)反衬环境的冷清;大量整体上疏离/冷感的构图/色彩。③作为主情绪电影不该使用群像并行叙事(问题同质于《河流》);作为角色导向型电影角色塑造大多不饱满(几乎只展示他们的感情故事,他们个人的身份与故事没提及)。合起来扣2分。 |
|
綿綿,綿綿。擁抱和春天的夜晚一樣讓人鬆軟成絮。太奇妙,愛散佈在酒杯舞步枕邊信件和自語。而最最最最好是清晨仍然覺得在愛。 |
|
夜阑人未静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oDKxfpP92Q |
|
2022.9.23 |
|
叙事的瘫痪和碎片化创造出一种特性与泛化之间的张力:一千零一夜,或只有一夜。我们好像在观看无数人的同一个夜晚,也好像在观看同一个人的无数个长夜。 |
|
夜的秘密行动。 |
|
很多镜头里的人物、故事与留白都挺耐人寻味,但同质化段落有点多,看到后面显得有些臃肿。 |
|
电影中的立体主义,以众多的人物,不同的视角来共塑“恋人”的形象。 |
|
哈哈,电影院里睡了快一个小时,醒来发觉这难道不是一部反乌托邦类型科幻电影吗?只不过以前这类的电影讲的是所有人活在单一秩序化的社会里但还是要追求自由和欲望,但在这部电影描绘的社会图景里所有人不受外部强权的束缚,却统一陷入了爱无能的境地。够后现代的。但把一部现实主义的片拍成科幻电影,视角是不是太单一了? |
|
痴男怨女,长夜漫漫,爱恨情愁,聚散离合。 |
|
长夜绵绵,一万个浪漫或不浪漫的时刻,一万个走入长夜的理由,最后雷雨要来了,请关好门窗。“我希望夏天快点过去。我觉得我们不再相爱了。”人在这样的夏夜里总是容易放纵自己的情绪,所以追逐、离开、等待、起舞……三场相拥的舞,太美妙。阿克曼会抓都市有情人的状态。长夜的深蓝宛如梦乡,也是我这种喜爱夜游的人钟爱的色调,突然切到白日,想到上一场梦魇般的《蒙特利旅馆》。天光亮起,人不得不回到日常,泛滥的情绪褪去,离家出走只一夜,私奔也只好临阵脱逃。最后已难相爱的有情人相拥倒在床上,倒在嘈杂渐响的车水马龙声中。 |
|
夜晚,由失眠者间传递延伸的目光编织,如果人们不再贪恋夜晚,它的概念也就不复存在。《让娜·迪尔曼》里说,生活的真相是无休止的重复里存在一瞬间的变奏,之后是更长久的庸常岁月,这场夜晚便是变奏的切片放大,正因为夜晚内发生的一切会在白日里转瞬间破碎,离别时刻到来之前,让蓝色笼罩无关年龄,性别,性取向的平等,在这里,没有情绪或动作是“错误的”,是可被指责的,无论沉稳或突发,归家或出走。无比感动于见证了顶级的创作理念被以最适配的方式呈现 |
|
长夜众生相,城市里满是寻求慰藉的灵魂。其实没有剧作意义上的人物或故事,只有一个个互不关联的情境,和永远寂寞的心情——阿克曼再一次展现出极其自信的创作力。尽管出场人物众多,但观众却无法跟随任何一个角色,因为真正的主角是夜晚,而夜晚只是一个虚无的容器。每一支舞都不知何起,也不知所终,天色放亮,人们还停留在寂寥的余响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