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版寒枝雀静,
呆冷台词蠢又萌,
农金碾核嘶吼中,
一个人没有同类 |
|
好看到颤抖。 |
|
好多大米煮成粥,寒假胜于黄金周。 |
|
喜欢罗伊.安德森,却喜欢不起来李红旗,前者的单一场景、固定长镜头,摄影、美术、道具都是到位的,充满细节和张力,满满的荒诞感,后者就有些僵硬和夹生,带着塑料质感的造作了。 |
|
就如果台词说了:滚出来 我以为真的会咕噜咕噜的滚出来 送你一顶绿帽子 吸走满桌菜香味儿 白菜叶子算送的 朋友一场送句忠告 子子孙孙无穷尽不累吗 hhh 左小 & 顶马 & 小河 & 张律 & 张献民 2333 |
|
买白菜的大婶您太厉害了!睡着吹风车那段还挺好玩的……左小诅咒你那配乐简直是一朵奇葩!台词生硬得让我想死(导演又没到场来解释是没钱了还是故意为之)!讲完一句话愣半天才有第二句,脑子冻僵了吗!总结起来,洛迦诺电影节显然和我口味不同…… |
|
第一个镜头太棒了,回味了好久。对白既假也真,尤其是俩小孩绝交一段,完美展现了世纪末的小孩流行语。 |
|
很像实验话剧版的《任萧遥》,想当孤儿的小男孩是亮点。伦敦电影节实验单元上放映,观众基本都是老外,Vue的一个小厅基本坐满了,数了数大约17、8人中途退场。 |
|
反叙事,反表演,反文学,反常规,洛迦诺金豹大奖,手法革新之作。电影不应该只拍生活本身,而是让观众看到以外甚至相反的东西,既而反思自我。精神空虚,百无聊赖,从小说质感的台词里寻求解脱,答案是无望的。非正常人在东北肃清的东北大雪里静止如傀儡,最后左小祖咒骤然响起,违和突兀刺激感官。相比《好多大米》,有了剧情,极端实验转向叙事,作者性依旧。 |
|
这是废话,是便秘,也是诗歌,我们的艺术就是这样一副德行。李红旗比耿军超前一个身位,他真的把棋子下到了棋盘的外面。假如你的思考时间要比别人慢十秒钟,才不会觉得这部电影有三个小时那么长。穷极无聊的寒假,大家聚在一起,所有人都不知道干嘛,但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笑过。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人物僵硬的表皮下是辐射出的情感,从内容到语气上都拒绝口语化,因此这种表演方式和对白是适配的,诗意随之一点一点漫浸出来。 |
|
“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孤儿。”“你真是个可怜的孩子。” |
|
还挺不错,不时冒出一个冷幽默很喜感。很舞台剧的固定长镜头拍摄方式有点像早期的法斯宾德,最后出现左小祖咒的摇滚又让人想起哈内克的《Funny Games》。 |
|
得看完啊同学们 看了前十分钟 千万别离席啊 |
|
依旧优秀。 |
|
10年代最佳华语喜剧片+青春片 |
|
病得不轻 |
|
柏林学院派先锋电影。冷峻、疏离、机械、淡漠、沉闷、凋敝、破败。毫无感情的冰冷念白,想成为孤儿的小孩自小就有了逃离的意识,罗伊安德森式的站位,耿军导演的风格跟李红旗很像,但15年前的李红旗做得更彻底,雪地里的一次聚谈像是一幅静物画。了无生气,毫无希望,白菜叶子剥了又剥,如一潭死水的社会面貌,这个什么也没有发生的寒假,其实发生了很多。【Eng.subbed/1.75GB/01.15】 |
|
【4】居然是类罗伊·安德森风格,却也有更多聪明的分镜设计存在。演员僵直的表演风格促成了这样诡异而幽默的语气,又因为无甚意义的内容,才消解掉可能出现的多余的尴尬,留下一个如此漂亮的姿态。 |
|
天空一直空洞,谈话故意拖沓,活得漫无目的,日子一无所知 |
|
台词这么多是不明智的,太容易破坏了这些奇怪的影像。 |
|
fuck! |
|
不像是一部电影。三个“居然”:故意让少年念白式背台词,居然也真的做到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很抽离,很没逻辑,很刻意的情况下,导演居然对这个小镇及其人们的生存状态做出了某种精准的表达,而小镇不小啊;看来,让人们直接说出心里话(制造这部电影的特点,制造反其道而行之,制造赤裸就是制造幽默),让这个情况变为常态(在电影里),反而更能将社会中无所不在的失语状况摆上台面,所以,这是一部很不真实的电影,但这个特点,居然又让这部电影更接近真实了。 |
|
城乡结合部版《寒枝雀静》的感觉。少了分梦境的迷幻与行吟诗人般的诗情。取而代之是塑料质感的廉价却造成的布莱希特式的疏离,漫长的沉默却那么真实以至于让人产生生理不适。这一维度上似乎是与罗伊安德森恰恰相反的。其实完完全全不会是我喜欢的类型来着却真心很喜欢。 |
|
@伊比利亚。不能姑息养奸 |
|
不一样的存在? |
|
实在太强,联想到《小宽宽》。李红旗在人物状态的把控上可能更贴近杜蒙,虽然两人的着力点各不相同(语言—表情),但却都借助冷峻的整体氛围,以此方式营造浑然天成的喜剧感。本片的内在机理与《黄金周》一脉相承,而我觉得新颖的地方在于,部分未成年演员的口语完全是机械化的,是一字一字吐出的。让观众无法察觉到语气变化,非常巧妙地挖掘出中文特有的韵律感(《黄金周》则更为抽象混沌,各有所长)。局部(两位小演员对视)甚至还输出了情感,而且影片中的北方冬天和上课的情节也让我回想起我的童年,有情感加分。 |
|
演员完全成为导演的“道具”,没有自我情绪。李红旗如布列松般“专制”,却拥有布列松所不具备的小幽默。冷冷的,淡淡的,这荒芜的楼瓦间,北风吹着年轻人的颓废与迷惘。 |
|
应该是看蔡明亮把脑子看坏了的那种,参加的那个电影节也基本就是扰乱正常审美的那种。 |
|
很冷很可笑-04/08/20 |
|
碌碌无为中带着表演性的大人样,好像过去虚度过的每个假期。音效好评 |
|
一帮人脑子全被某种冬天冻死了!然后左小诅咒的阿诗玛把我唤醒了。。。 |
|
有点意思,用非人类风格处理生活,台词都是书面语,但是如果翻译成英文就完全看不出造作,它得奖估计也是误读。 |
|
几近睡着。。。 |
|
中国有牛逼的导演吗?中国有新浪潮吗?有。 |
|
内蒙古冷笑话大全,高度提炼出来的台词依旧带有东北式的一种语言系统。北方小镇人们的一种生存图景,群像式描绘。影像很极致也很犀利。左小祖咒最后配乐的爆发式演绎,不失为是一种生活情境之外,青少年们内心处的呐喊。 |
|
三星半吧 台词绝了 回头写个影评 |
|
又引人思考,又让人发笑 |
|
太先锋了~两颗星不是它不好,是我看不懂 |
|
中国北方 冬天 内蒙古的一个小镇 九个少年 两个儿童 一群隐隐约约的成年人。这些无所事事的人 生活在那个沉闷的 似乎什么也不会发生的地方 最后 果然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本片的导演是一个下棋下到棋盘外边的导演 让我想起了台湾导演蔡明亮 犹如音乐界的左小祖咒一样 艺术的让人真的看不懂 只能去回味内涵 |
|
穷苦版考基,演员真不应该用业余的 |
|
三部连着看过来,这部相对“好看”一些。这种变化过程大概一是熟能生巧,二是导演也在边拍边调整:拍一部反人类的电影,到底该离经叛道到什么程度?在搞怪破坏的前提下,是不是该兼顾一些电影性的东西?到这部,个人觉得他其实开始在考虑表达。换言之,再反常的电影,都还应该遵循电影的基本内核吧? |
|
对于人物状态的探索有一些意义//2022重看略加 |
|
没有字幕,底噪大,说啥都听不清,看的头疼,别碰瓷罗伊安德森了 |
|
神片!从第一个镜头就被深深地吸引,荒原之上,建筑与内景的极简映射生存境遇的荒诞、摇摇欲坠的意义世界,对白荒诞得真假莫辨又有一种赤裸、锋利的幽默,无所事事的寒假与无聊的生活里,孩童们将就地把这一天又耗了过去,这是华语电影里独一份的美学。 |
|
-0. |
|
精密又任性 |
|
-你长大想做什么?-孤儿 |
|
非常奇妙的中国电影,几乎无法解释它为何奇妙,必须自己看了才知道。很符号化但又很新奇,很压抑但又很搞笑,很荒诞但又很真实。YOU HAVE TO WATCH IT. |
|
冷峻,荒诞 |
|
7.0 阴间电影,傻得一批,就在一种狂轰滥炸般的抵触情绪之后,被几段金句逗笑,挽回印象的还有因为被大家频繁开玩笑而难以忘怀的彪悍买菜大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