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好会写剧本啊,非常丰富细腻layered,一点不滥情,总会有个hook调着你,随着剧情推进,再一层一层的剥开,最后击中心灵。完全是反老套的剧情走向,豆瓣评论的都是什么人啊???要为每一个好剧本多支持!!导演也非常会选演员,除了男女主,演妹妹和女儿的演员也都很棒。每个角色表演都很organic,让人触动、信服。不是只有咋呼的表演才叫好表演好吗??劳模姐和Peter的这段关系太喜欢了呜呜,还时不时有点小幽默,到最后结尾眼泪差点没hold住QAQ |
|
#Venezia 80
人物沦为议题的附庸 |
|
威尼斯影帝给的比较迷,Peter Sarsgaard扮演的角色相当平面,也很少能够给演员发挥的空间。实际上整部片都有些话题先行导致人物符号化 |
|
两个记忆偏差的病友彼此救赎的故事,小空间构建最大亲密感,劳模姐的表演一如既往在线。从绝对冷酷无情的“新秩序”到温柔得小心翼翼的“记忆”,很想问米歇尔·弗兰克到底经历了什么… |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单身母亲与患有痴呆症的鳏夫的亲密与救赎。母亲、姐姐、哥哥等角色让家庭关系成为最大操纵,带出一系列家庭社会学问题,如家庭与人格的关系、家庭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关系。家庭成员对痛苦的剥削甚至比他们悲惨的生活本身更令人沮丧,只有病友间才能取暖。 |
|
导演的灵感估计是米兔运动吧,写一个这样的女性角色,但却转向了记忆/失忆,把关于记忆的故事做出了新鲜感。他很会写剧本,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却讲得充满悬念和戏剧张力。人物行为举止的细节从一开始就带着戏,并一点点把人物行为异常的原因讲出来。极简风格的故事处理,还打破了这个类型会划入俗套爱情片的可能性。片中的几个角色都很讨喜,最后在两个病人身上带出大于爱情的温暖。 |
|
米歇尔弗兰克竟然这么柔情… |
|
记忆这一点用的很有意思,女主因为过于悲惨的青春期而导致记忆错乱,男主则没有短期记忆的能力,女主姐姐一直记着女主的创伤却不敢表达,妈妈有可能因为羞愧和不敢面对,而擅自篡改了记忆,认为女主被父亲rape是说谎。记忆就像是一套我们自己处理过的故事,这些故事存在脑海里成为了记忆,它带有欺骗性的真实性。唯有拥抱与相爱,可以打破被叙事蒙蔽。 |
|
属于一部不像米歇尔·弗兰克又像米歇尔·弗兰克的电影。不像是因为他这次真的有点太“美式独立片传统了”,两个人物的交织并进与起承转合都有些囿于设定好的舒适圈内,缺乏了他曾经的那种出挑感;但像又是因为那种熟悉的“静水里丢石子”的感觉依旧存在,当我们看到“病”带来的记忆遗失时,却未曾想过“痛”带来的记忆遗失更加致命,那是无论如何都抹不掉的。当然这种剧烈的情绪动荡完全归功于杰西卡·查斯坦在《斯隆女士》之后的最强表演,那是在她封后那部功利电影中完全找不到的自然松弛与返璞归真。不过夸赞归夸赞,但那种弗兰克式内核的丧失还是压过了出彩的部分段落,结尾处的处理更是有种偷懒之感,让那种震撼变成了软趴趴的无效铺垫。 |
|
有一种剧组所有成员都围着新晋奥斯卡影后瞎转悠的美。10%的片长承担90%的表意,视角看似包容,实则被预设的道德立场逼入死角,以戳破人物的秘密换取虚浮的人文关怀。 |
|
TIFF23 | 啊????不好看吗?纯爱不好看吗???这些人在评什么我靠? 我就喜欢看老年人爱情故事 |
|
#venezia80 好演员多么重要。Franco用《新秩序》吓完威尼斯观众后,一部比一部温柔。 |
|
一个饱受童年创伤折磨的有心理疾病曾有酒瘾滥用药物的中年女性,一个患有老年失智症的中年男性。片子处理的很温情,劳模姐的角色还是挺不好演的。由于劳模姐角色对男性的敏感,片子的角色特意略去了少年,青年,老年的男性角色,加大了女性间的力度,劳模姐女儿的小演员长的好像奥妹呀。A Whiter Shade Of Pale老歌又翻红了。 |
|
以女儿的视角来看这一屋子成年人都是精神病,也都有历史遗留的创伤,区别就是严不严重发没发作啦,互相取暖的短暂爱情还是中年人的高光时刻,很像《晨光正好》。明明劳模姐很用力的演绎,却把威尼斯影帝给了看似轻巧的萨斯加德。墨西哥导演弗兰克作品的调调还是很喜欢的,HKIFF48圆方PE。 |
|
这届评委通通加入黑名单 |
|
看的时候数次泪奔。影片结束后的影迷提问环节,劳模姐在谈如何进入角色的时候也哭了。至于为什么会哭竟然很难解释清楚。可能是因为跟角女主一样都是单亲妈妈,并进入了一段在外人看来不太能理解的亲密关系中吧。 |
|
弗兰哥!能理解评审颁发影帝的目的:皮特萨斯加德饰演的带有痴呆症的男主,始终处于一种被审视的状态,一个脆弱、破碎、孤寂,引人同情的男性,而这种角色定位改变了男性角色的刚健传统(确实不太新鲜)。回到影片本身来谈,我很好奇所有人物的行为动机是怎么构成合理的,弗兰哥用类似皮影戏的方式无情操纵着这些脆弱的人物。所有深邃的秘密、真相,仅仅用三言两语的台词揭示出来,为了反转而揭示,顿时前面的所有情感皆幻化为空虚。 |
|
棒!标题党的话,可以是“铁链女写小作文”。这位导演先前作品中对奇异行为的表达,还保留了一些,并渐渐多层次揭示这些行为的来源。查斯坦为啥诬写小作文,也在最后得到了解答。多层枷锁公寓的心房终于打开,迎接着的确实刺痛之爱。 |
|
太顺理成章的情感发生就不需要艺术作品来描述了 |
|
细碎的绝望透出细腻的温情 爱是漂浮中的锚点 |
|
有人想要抓緊回憶,有人想要對過去失憶,兩個人剛好走一塊的道理我懂,但故事到我這裡,要麼是被搭訕時就隱入人群,要麼車站尾隨就在不下車的車站佯裝下車再迅速蹦回車廂,反正一定不會讓陌生的男人可以尾隨我到家的這太可怕了,以及兩個人的感情遞進可以說是非常離奇,就因為他被誤會是侵害自己的其中一份子再被確認不是參與過侵害自己的人,然後就可以在感情上得到進展,這愛確實缺口也挺大的,不過我竟然很喜歡兩人發生關係的那段,那種隨意同時又有點謹慎,謹慎同時又彼此撫慰和儘量放鬆的互動節奏,好中年人啊好真實(啊我為什麼會知道) |
|
美国中产版本的《绿洲》。 |
|
有《新秩序》如此糟糕的片子在前,这一部简直算得上惊喜了。取用《记忆》作片名,但在世界的性别议题框范下,无法提供丝毫的记忆偏移,实在是在过于简单的范围内摇荡。 |
|
劳模姐主演的《温柔壳》 |
|
the music overuse is...annoying. 对位有点儿过了,没想到最好的竟然是剧作。应该激烈的那一场戏没太顶起来。女性的generational pain没指望他大写特写,但让女主妹妹草草几句就wrap up也太说不过去了。Jessica Chastain slays as usual 那谁 大米嗯铩侧漏的眼睛不要可以捐给有需要的人,这威尼斯影帝是怎么给的。 |
|
这种电影是我很喜欢的,导演用自己的小心思,为现实中某个看似水火不容的难题给出了温柔的解法,就像一个小孩子在海浪来临之前执拗地用沙子堆砌自己幻想中的城堡。男女主人公的两情相悦和相互救赎终究只是表皮,内在的表达,或许是想鼓励我们在面临自身的伤痛和残缺时,更加勇敢地遵循自己内心的直觉,以及守住对这个世界本能的好奇与热爱。 |
|
这可能是导演最柔软的一次影像,整体很平淡,全靠表演在撑。这次没有像导演像以前的作品一样,给人生理上的爆破感;但当这个故事的真像渐渐浮出水面的时候,给人心理上的一记重拳也犹如一声闷雷,丝毫不比生理上的震撼来得弱。 |
|
又是一个“原生家庭的伤害需要一生去治愈”的故事。多么希望那些痛苦的记忆都是骗人的。 |
|
4.5。其實與「記憶」沒關係,只和導演自己的「兩極拉扯遊戲」有關係。 |
|
表面给一点点温情,实际还是挺恶毒的。 |
|
就……这个爱情线的部分是细腻温情好看的,而且(轻盈感如少女的)劳模姐和彼萨叔很有化学反应。但女主少时的性侵经历搁这儿实在是没啥意义,男主为啥跟踪女主回家以及女主一开始为啥误会最终也是让人一头雾水。(一直在等反转会不会到头来其实没冤枉错人)而且为啥这片威尼斯拿得了影帝却拿不了影后…… |
|
7.9 Jessica Chastain slay again. 融于电影风格的碎片及平淡却又细节满满,那场高潮戏一哭情绪全都起来了。 |
|
没想到以暴力题材闻名的墨西哥导演竟然突然转向了温情小品,不过在全盘美式独立电影风格里仍遗留了一些他专属的标签与癖好:对称的构图、故弄玄虚的镜头、乱伦禁忌。以悬念切入故事、再引出人物设定的手法高明;以“记忆”将两个遭受身体侵害与疾病缠身的主角联结,也打破了常见爱情题材的套路模式。在同病相怜而产生的爱情之外,影片还刻画了家庭以“亲情”来掩盖丑恶行为、操纵其成员人身自由的现象,值得深思。 |
|
超出预料的一部爱情喜剧 我们都是有病的人 所以我们对彼此细腻的感情格外珍惜 我本来以为会是一部空镜头颇多的氛围片,却没想到看到了黑色幽默的现实主义温情家庭伦理爱情片。 这片最值得琢磨的是为什么得了最佳男演员,却没拿最佳女演员。 |
|
tiff 2023 day4 第12部 两个生病的人相互治愈的故事,虽然老套,但是导演拍的非常细腻耐心。这个就威尼斯最佳男演员了? |
|
【4】用喝醉酒断片式的尬人情节无下限地进行童年回忆和当下感情的洗礼。好演员拯救烂剧情,米歇尔·弗兰克甚至几乎没有剧本,全靠男演员撒泼打滚记忆断片,后女主角接盘承合成电影。两个人根本无法充分地混合到这座冰冷之城中摩擦产生余热,一个记忆断片,一个缺爱至极的ptsd的互相报团取暖的故事,愣是拍不出一丝真情。这个威尼斯男主角颁的是???? |
|
叙事单薄了点 对于母女之间有毒关系的刻画 还有童年阴影对当下的影响 都只是通过一两场戏带过 有点可惜 相比之下 《女人的碎片》那样的故事明显就有意思 |
|
两位演员说到底根本没有什么发挥空间,所以这个威尼斯影帝颁得也是够勉强的。米歇尔弗兰克从来都并非真切地关心他笔下的人物,本片也是如此。摄影机离的那么远,景别给那么大,你就知道导演的实际态度了,男女主角有着怎样的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合适的契机冷冷地撕开伤疤,在固定大全景所推脱的外部视角下,不再给人物留任何的体面。这片可以说是创伤叙事的负面案例了,虚情假意的电影。米歇尔弗兰克何时能在电影中少一些钻营,多一些真诚呢? |
|
不过多的评论,这个片子背后深藏的问题,让人不寒而栗 |
|
任何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力! |
|
“记忆这一点用的很有意思,女主因为过于悲惨的青春期而导致记忆错乱,男主则没有短期记忆的能力,女主姐姐一直记着女主的创伤却不敢表达,妈妈有可能因为羞愧和不敢面对,而擅自篡改了记忆,认为女主被父亲rape是说谎。记忆就像是一套我们自己处理过的故事,这些故事存在脑海里成为了记忆,它带有欺骗性的真实性。唯有拥抱与相爱,可以打破被叙事蒙蔽。” |
|
受伤的样子-01/17/24 at AMC Garden State 16 |
|
6.5/10.
女主童年的心理创伤一直影响到了她的成年,男主得上了老年痴呆症,记忆时断时续,一个拼命想忘记却记忆深刻,一个想记得却没有能力,一切就好像是命运的嘲弄。
两人相遇相知相爱,互相取暖。但我觉得这一部分的描述比较平淡,缺乏张力。
彼得萨斯加德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温柔的男人。 |
|
Michel Franco特有的第三者平稳视角还是很好看 观感类似把一个相对平实的剧本交给一个风格独特的导演来拍摄出的平衡作 对残酷经历的处理依然震慑人心 Chastain的表演很棒 封后以后体感她对角色的选择更自由了 |
|
只有爱与拥抱,才能够擦去蒙蔽在双眼前的尘埃 |
|
给个三星鼓励一下演员吧… |
|
依然像《日落》那样,从一个看似平常随机的场景出发,接着通向各种以为的可能却又迎来猝不及防的转折。它充满着谜题般的“狡诈”,却又随着逐渐的揭示流露出更为真挚深层的感情。记起的不安与痛苦,忘却的坚强与欣喜;Jessica和Peter的搭档太过于强大,以至于始终沉浸于两人关系的拉扯当中。它让人感伤,却又很有趣;落幕仍然在回味其中。 |
|
男主比较四两拨千斤的演法在看多了好莱坞某些人用力过猛之后也算清流,劳模姐就不用说了,一如既往的好!片子其实还行,鉴于属实在我的观影舒适区,加一星~ |
|
浴缸拥抱接吻 |
|
【D】对他自己而言算是一种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