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
|
16mm胶片,重复的日常,民俗与岛屿,心理惊悚,用《让娜·迪尔曼》的方式拍《灯塔》。观感是糟糕的。 |
|
3.5 影像上延续前作的手工复古,几乎剔除对白,完全依靠视听讲了一个《灯塔》+《柳条人》的心理惊悚故事。只是会疑惑时长的必要性,短片体量会不会更好? |
|
8-9|把精神与心理和自然结合起来,做成心理惊悚,但“not quite horror”,很漂亮。我们全程在女主的脑袋里,所以纠结叙事完全是不必要的。摄影和directing都非常有质感。(对导演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深有感触(本届nyff个人最爱 |
|
比起恐怖,用怪诞来形容这部电影可能会更合适点。你说女主孤独吧,但是她又能听到这座岛在唱歌,你说她快乐吧,可真正能给她回应的只有海浪声与不断重复“Mayday”的无线电。总之这所有的一切都与过去有关,可能是触礁身亡的情人,也可能是少女时的疤痕,所以她总是梦到这一切,幻想着能从无线电听到情人的那句“Mayday”,幻想着能告诫年少时的自己不要站在屋顶上,幻想着如果能弥补这些错误,是不是这一切就不会在自己身上留下疤痕。可惜花生下来就是会枯萎,即使你把它摘下放在水里养,它也终将还是会枯萎,与其试着改变,倒不如先试着接受这一切。 |
|
难得一部奇怪的电影,拍摄剪辑声效都是导演一人完成,很作者电影了。 |
|
average Bri'ish person doesn't drink tea for 3 days (能在amc看实验电影还是难得 |
|
很美丽的无聊电影 拍的非常精致 故事非常平凡 |
|
3.5。充满着精湛的艺术掌控力、直觉和品味。(LFF2022,BFI NFT1) |
|
偏爱这种粗粝影像质感,大量静物特写烘托一人一岛的孤寂感,随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奇怪事件开始出现,音乐整的挺吓人,不过真的没啥意思,人体和植物结合的恐怖元素也见怪不怪。 |
|
21世纪进入第3个十年,肯罗素、罗伊格坟头草已经几米深,为什么英国导演还在拍这样的电影。 |
|
胶片摄影挺不错的 |
|
还是挺喜欢的,非常风格化,叙事也很有趣(适应之后甚至感觉有些代入创作者的思路想去着手修改)一些声音和倒放设计有点预料之内,画面和声音已经很有趣的情况下,一些jump scare感觉有点没必要,对于影像和信息量来说时长稍稍有点长,减少了冲击力 |
|
No Change. |
|
16毫米胶片与特殊画幅使用得恰到好处,极好还原出70年代的复古气息。起初看来是一个植物学家在荒岛上的枯燥日常生活,却渐渐在单调重复的日常行动轨迹里弥漫出怪异不安的气息。不能说没有叙事,而是将人物的背景信息稀释在各种幻想、超现实的画面里。各种指向不明的符号与荒岛的神秘传说彼此交叠,导演创作出一部罕见而富有实验色彩的伪文献纪录片。 |
|
全是形式的那种片子 胶片感还蛮漂亮 别的没了 就导演在那里自high |
|
【2】“复古”(或者说低保真)正越来越成为当代电影缺乏创意的遮羞布。 |
|
意向流怪诞作品 |
|
恐怖为零,怪诞又不足,画面质感模仿七十年代恐怖片(频频出戏73版柳条人)。在一个似乎与世隔绝的荒蛮地区,核心画面却是一簇假花道具,这让仅剩的一丝诡异也消失殆尽。不知道是不是疫情封闭给了导演灵感,全程信息量极低,一个顶多十分钟,宽容点二十分钟就能讲清楚,画面、视觉、氛围都能展示出来的片子,非扯了一个半小时,最后也没看出长片对于这个故事的必要性。唯一就这个有点反蒙太奇的剪辑感觉还有点意思...吧? |
|
1.5 / 再根据Yal Sadat评分来看片我就去跳楼。 |
|
声音系统的建构区分着“接收”(外)与“输出”(内),方法论的秘密是“重复”,无止境的对于相同元素的体验会在削弱表述能力的同时异化神经的敏感度并放大对既定事物的感受力,此种预设立场也为惊悚片时刻的出现创造了适配的语境,一种精神分析学电影的可能性,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偶然与想象”。关于信息量与影片体量是否匹配以及最终有无明确解答的疑问似乎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结果,只是后半段稍显沉不住气了些。(严重怀疑导演除了致敬阿克曼和柳条人外,还是伯格曼粉丝) |
|
胶片感很强烈,故事还是比较常规的 |
|
【3.0】 |
|
氛围感会想到《魔童谣》,内容呈现会想到《灯塔》,剪辑方式会想到7080年代的一系列电影(包括昨晚看的《Messiah of Evil》)。 |
|
好可怕的观感 明知无所事事也了有祸降临 但就是在一次次重复中消磨了神智 |
|
蒙太奇氛围恐怖片,感兴趣可以看看。 |
|
故事本身不恐怖,但导演拍得……把氛围渲染的很恐怖。 |
|
虽然没有灵魂但挺统一的。主要看个质感。 |
|
5分左右。
就是把叙事和故事混为一谈的电影,不明所以。给出一堆似是而非的空镜头,通过剪辑产生一种朦胧的蒙太奇感觉,但是很无趣,很无趣。 |
|
没必要 真的没必要 |
|
这阿姨一个人住岛上想不疯都难。 |
|
看不懂,剪辑倒是有点意思 |
|
裝神弄鬼扯了一個半小時,實在沒必要,不記得前作Bait有那麼讓人不耐煩啊...16mm膠卷已成為當代獨立電影靈感匱乏的萬靈丹? |
|
7.1 可真够沉得住气的,放大对民俗文化及周遭环境的展现来对待主角内在的心理异化,在逐渐混乱的精神空间中重复地徘徊(甚至是倒放),直到结尾都没有一个真正的爆点,非常匠人气质。 |
|
摄影剪辑以及内容元素都还算精致,但是拼凑在一起的效果不尽人意,不理解不喜欢等二刷📽️ |
|
感觉到了,氛围可以,其实真的简陋,也很糙,但是胶片的魅力就在这里,故事可以不用那么《灯塔》,民俗恐怖还在延续。 |
|
神秘任性,深深植根于本土,特别有70年代BBC电视电影的味道。看来Jenken的理念和Ben Wheatley有一拼,但应该不会拥抱B级商业片,更可能遁入实验或essay之土。期待来自他的挑战。 |
|
小岛矿工Aphex Twin |
|
制作好精良!score也很好!!! |
|
色彩不错,整体挺有质感的。气氛也还行,就是没剧情。这不是恐怖片,算是惊悚片。 |
|
复古的质感做的确实还不错,就是实在有些不知所云,与其说是恐怖片,惊悚片和奇幻片可能更符合电影的主题,咏梅说希望不要将自己的皱纹p掉那是她好不容易长的,玛丽·伍德维恩靠一脸皱纹征服了我
|
|
6/10。刻意用胶片的粗糙纹理打造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荒凉风景,梦幻抽象的恐怖元素,例如怪异的红色花芯、怪石嶙峋的海岸,以及拥有生命的青苔,随着土地深处被埋葬的古老力量被唤醒,青苔长满了花朵、房屋、纪念碑甚至女主角的皮肤,这个研究偏远地区花卉的植物学家被自然施加了某种警告或诅咒,巡逻中碰见的女幽灵、被岛民凝视和看到异教仪式的幻象、测量土壤温度的科学仪式,电影充满了复杂和冥想,以低沉而尖锐感的配乐将威胁潜伏的恐惧情绪蔓延开来。叙事的时间顺序很难重建出线性的因果关系,是一系列支离破碎的主观感知,当一个原本稳定的领域在可怕的寂静后,受到不知何物的入侵,人物就会像梦游般被一个充满焦虑的精神空间所包围,尾声镜头定格在那块坚忍地耸立在荒凉之地的巨石,它和岛上唯一的女人一样孤独,顽固对抗着环境施加的异化。 |
|
7/10 |
|
我的精神状态be like: |
|
3.3/5 |
|
二星半,复古影像,对白很少,喜欢这种风格,但留白太多,看不懂要表达什么,而且一个短片体量拍成长片真的太沉闷。 |
|
和小段一起看。
很复古的片子,但是一部风景鉴赏片。 |
|
是在干嘛? |
|
重复的符号隐喻加上封闭无序时空,典型的梦境意识流。但没有太多的新意 |
|
我以为会有灯塔那种冲击……结果没有……睡着多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