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无聊,没看点。 |
|
#70th Berlinale#全景开幕片。柏林世界电影基金支持的、阿根廷女导演第二部长片。还去过圣赛和都灵实验室。感觉影片走错单元了这明明是个新生代Kplus的片子啊……同时也在泰迪熊奖目录里面。虽然是阿根廷小镇但是性观念真得很开放……捉迷藏捉了一半就有两对基友开始摸黑亲热是什么鬼……女主角在一个将拉未拉的状态,被一个据传有HIV感染的拉拉钢管舞女吸引……总之导演说是要处理反对偏见的问题,但是其实除了一场霸凌戏和金句“地方越小越像地狱”,其实没有感觉到什么偏见,相反这开放程度简直是惊世骇俗……环境声做得比较丰富,摄影也算行,属于可看的片子。 |
|
看海报我以为街区大姐大是马尾女孩,没想到卷发才是。艾瑞斯和雷纳塔的关系是电影的亮点,只可惜导演花大部分的时间聚焦在展示阿根廷底层酷儿的生活上,使剧情有些原地踏步。女孩们每次亲热的时候都会被打断,不知道是不是隐喻着两人的关系是不会持久的。结局看得一头雾水,导演可能想加入些魔幻现实主义元素,可是观感却是断裂的。如果两个女孩的感情线处理的更好一些也许结局就会比较合理。Watched on MUBI |
|
还是希望电影能高于生活而不是等于 |
|
【2.5】拍阿根廷贫民社区的女性LGBT生态的想法值得肯定,可惜影片也仅仅只是停滞在想法大于实际的状态,价值输出微乎其微。导演过分地沉溺在了她镜头下的这些女孩子们的生活当中,但之于这样一部旨在反映现实境况的电影,这种迷恋显然只会起到对表达的钝化作用。 |
|
我 晕 了。我 瞎 了。晚 安 吧。 |
|
3.5 |
|
气质很bi,人物经常语出惊人,but it's no big deal. |
|
后劲很大。同意一个评论说的,片子在探讨性欲和情感欲望的对比。不仅如此,还探讨了发小(Iris和她兄弟)和伴侣的两种亲密关系。“爱”这个定义在男-女性别之间,社区-家庭,身体-信件之间随情景不停的转换而不断游离,充满作者了的思考。以及很喜欢这种接地气的街区生活镜头,从头到尾都能够很容易地就接收所有人物性格,情节和细节。 |
|
俗套 想当然 自以为是 令人昏昏欲睡的青少年生活 |
|
#Berlinale70 有着和莫迪亚诺相近的私人回忆视角,亲密却太多顾忌,神秘又触手可及。个体看似自由野蛮地存在,实则时刻在被生活单元里的一种无形政权执行放逐。年轻人交叠着,挑逗着,小心地依偎着,奔跑着,自然生长的朦胧爱情,在骤然离去时消融在炎夏的一片虫鸣。很迷人。 |
|
两位女主毫无感情交流,演达里奥的男演员为什么没两句话都要砸嘴,难受死了 |
|
我的第一届柏林电影节的第一场电影,全景单元开幕。构建同性社区以更好凸显兄弟妹三人之间的温情,去掉戏剧化的叙述,很清爽的电影。有很多青少年和家庭的关系的暗示,青年观众应该会更喜欢这部电影,剧中角色像是身边的朋友亲人一样表现着很真实的一面,演员们的表演抓住了这种感觉。 |
|
很松弛 |
|
被夜店的灯光闪瞎…btw她俩到底做不做爱?我从开头等到结尾:) |
|
现代青春片语境里的女性作者代表:敏感、谨慎、审视,荷尔蒙驱使的猜忌与不安,温柔依偎在荒芜。聚焦于阿根廷LGBTQ青年社群地域的引述和探索,破败混乱的生存环境甚于任何青春烦恼,街区式的情景代入和散射游律,每次吐露的语气都带有强烈的动机宣泄,隐隐投射的家庭模式在对话中出现。故事本身放同类当中也是弱情节的一种,很生活日常,对人物角色的描绘也更为写实贴合现实(还是比糖水片高不少的),奇怪的是如此典型的经验创作竟然提了泰迪熊没进新生代?开场那段黑暗里的捉迷藏拍摄掌控地特别好,和朦胧紧张的试探周转氛围契合在了一起,暧昧且危险,以及对爱情本身憧憬懵懂的感知传递。中间那段男二对爱情/亲密关系的写作探讨算是全片最点题的部分了,至于其它习作般的呈现就过于平素了,基本就是时下遍布可见的手持摄影和情欲剧作那套模式。 |
|
shithole街区氛围感max |
|
两星半。影片对LGBTQ社群进行了很丰富的延展,社群内部的理解与贫民生活的展现融合在一起,却没有做到有效的解读,内容最后还是局限在了某一个体的情感惆怅上。 |
|
啊哟 |
|
喜欢,很生活很日常,像Renata这种在老旧破败县城里突然冒出来的,跟周围的土鳖格格不入,看起来很不好惹又有点危险还特别神秘的女孩,我们女同性恋爱上只需要0.01秒 |
|
Pour qu’on se rencontre |
|
兄妹感觉真不错,自由生长。 |
|
我们应该构建一种垃圾文化,将这些毫无深度、美感可言,乱拍一气的电影归入其中。我从未见过一个导演如此浪费镜头和演员的魅力。 |
|
叙事太松散,展现了经济落后的小镇下,酷儿们的日常生活。一封闭小镇,好意外性观念居然这么开放。喜欢那段对于爱情的探讨。btw浣熊手偶好可爱。 |
|
这种镜头语言的电影本周内连看两部。 |
|
难看得我想死 |
|
阅,略乏味,暂时看不下去,以后再说吧。。。 |
|
特别好看,一部充满浓浓青春期荷尔蒙感的青春片,妈妈对LGBT儿子的接受就像是LGBT就是常态,双女主之间的挑逗和调情太令人羡慕,遇到低谷时的一个给你靠的肩膀是最可贵的#70届柏林第一天第五场 |
|
一个半小时就够了 |
|
6/10 |
|
穷人社区的混乱的无序的危险的迷人的酷儿故事 |
|
摊摊手 |
|
#berlinale2020# 大环境的刻画大于角色的建立,两个女孩之间没有火花的碰撞让我不禁怀疑这是薛定谔的弯? |
|
究极生活化 |
|
有时候我觉得我就是那个永远不会恋爱的人 |
|
完全可以抛开LGBT的标签,这就是一部关于性欲望与情感欲望的影片。外景多用过肩镜头,镜头飘忽、抖动却充满着街头市井的活力——也是在这样的镜头与坏境种催生着纯粹的性的欲望宣泄,这是通过男性同性性行为所体现的(捉迷藏的粗暴性爱,小视频的粗俗原始行为等)。相反的,室内景多用固定景深镜头,体现出一种稳定性与暧昧性。Iris和他兄弟,和Renata的情感交流都发生再这样的环境中——此时和原始的性欲望似乎有完全不同了。 |
|
#Berlinale2020Panorama OpeningFilm |
|
做爱都无处可去!偷摸不到合适地方 太可怜啦 |
|
这个电影感情戏并不动人,开始的莫名其妙,结束的悄无声息。这个电影的看点在南美小镇的风土人情,到处是基,女装大佬常态化,这是一种开放,但亲个嘴都要避人,要躲起来,又不开放。整个影片看下来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那种破败的街区,困顿的生活环境,在以前也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 |
|
很写实的一部片子,喜欢这样的家庭气氛,本以为是一个叛逆家庭,妈妈不管孩子,但没想到却是个兄妹感情很好,很温馨的家庭。最后结局没看懂 |
|
啊这,看了片头,画质太那个了 |
|
烂掉看不懂 |
|
南美的同志片不仅有着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观,还有看似散漫却内含奇情的迷人韵味。阿根廷确实拍出了同志电影的不同风情,近年凭借几部同志电影走红的导演马克·伯格用固定镜头酝酿暧昧情愫,而这部由克拉丽莎·娜华斯执导的《千分之一》则大胆地用手持镜头捕捉贫穷社区中的青春涌动。就像主角口中漫不经心地讲出一句:The smaller the town is, the bigger the hell. 影片正是真实地描述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之上的同志现状,让它有了关怀的力量。 |
|
真实而又毫无火花?
看到最后还是没搞懂女主和那两个男生的关系…
不过阿根廷小街区思想倒是蛮开放的 |
|
演员生命力很棒,但实在又对电影节夜店美学非常厌倦,可能真的是到了大叔的年纪。 |
|
像在看自身的两个侧面在谈恋爱 |
|
三星半。节奏感不太对,但生活的根基比故事深,配角很灵,因此更可贵的也是街区日常的部分。 |
|
想看更diverse的lgbt+故事 |
|
普通青少年的生活拍成电影也只会乏味地让人看不下去。 |
|
暗恋的心态 试探也太真实了 男二写了一句话印象很深 英语译过来大概是“所有人都跟我们说不要急,会等到合适的人。可是我们都等不及得去试探爱情的样子“ 太尼玛真实了!就是LGBTQ universal的设定过于和现实脱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