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作!费拉拉电影的过去与现在、精神和肉体平衡得最好的一次,冥冥之中同《玛丽》和《帕索里尼》以及《西伯利亚》与《托马索》组成同一旋律的五部曲。除却对帕氏和灵魂故乡的祭奠,意共与法西斯这条线索背后或直观或穿插的呈现出了政治信仰的无为以及更深一层的缘由——宗教信仰的政治工具化,由此在这无从依附的炼狱中人类的每一次受难都同拉博夫饰演的神父产生若即若离的感应和呼应,进而去背负和承受,于失控的疯狂的神迹和幻象中。第一组仰视天空的镜头已然点明:我们和神明的距离,费拉拉准确捕捉到了古往今来人类信仰的悲剧性,并从这悲剧性中提炼出了某种宏大却脆弱的牺牲精神,终以此为内心的信仰所宽恕和拯救。毕奥神父大概是费拉拉迄今为止塑造的最为完整、具体和明确的一位主人公,同其之前作品的主角们一致,却又是最能够代表所有人的一位。 |
|
之前还疑惑拉博夫明明是影片主角怎么就进组拍了四天,看完片发现确实戏份不多。大概能看出导演的意图,但政治线与Pio个人的信仰挣扎还是过于割裂了 |
|
费拉拉无法像施拉德一样,创造一种接近超验的影像,《毕奥神父》对于信仰的影像化如同伦勃朗或卡拉瓦乔画作之中阴影之戏剧,又在某些特定的时刻转变成新黑色电影的暴力美学,希亚·拉博夫是一个独特且带有间离色彩的model,但并不是因为其犹太人身份,而是因为其神圣的眼泪背后以暴力作为底色,他仍然是好莱坞青春影片的明星,在影片中,当他所饰演的Pio受到信仰上的挑战时,总是以大喊着“Say Christ is Lord”并驱赶来访者作为结束,他正是触及了西奈宗教(according to Sloterdijk)的黑暗内核,影片结尾最后一幕的圣痕则代表了超验的默许,和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左派运动类似,对于弥赛亚的信仰都意味着暴力(激情)与受难的两面体,费拉拉对于二者的认同是受虐狂式的。 |
|
这片子色彩造型很不错,但对比故事时候,我总觉得有“宣传”之嫌疑,对比中,他甚至是“渎神”的,整个故事根本看不懂,大致能猜到他想讲什么,但这跟神父的传记片有啥关系,整个这个所谓讲毕奥神父,我看不出他想讲他哪方面。 |
|
Abel Ferrara |
|
意大利的那段残酷迷惘混乱的历史不假,宗教政治个人的挣扎也不假。但过于碎片化的剪辑反而流于画面,少了跟随人物内心的那条线,容易出戏。 |
|
非常疏离 |
|
8.1 数字噪点与古典配乐的结合带来了超验的临场感,镜头穿梭过街头和教堂,如同魂魄飘浮于人世,他们/他在经历什么?又为什么而战?与padre pio一同颤栗在恐惧的梦魇之中。如果是意大利语拍得就好了,受不了配角都是拉丁口音,主角却一嘴流利的美式英语。 |
|
作为片名的这个神父,在片中镜头不多,参与感更少,大部分时间就是给人喂饼。对于这个人物,不像在纪念,更像在贬损。/演这个神父的,是当年川普当选后在社会上肆意宣泄和挑战的一个小丑。二战后意大利的左翼风潮,其中无论哪一方,都跟这个演员不搭界,类似于美人鱼或反派公主都不适合由嘿嘿来演。/拍得实在不上心。说着带口音的英语,而且是米国人的讲话方式。场面非常潦草,没那个水平就不要拍室外的戏。情节比较散漫,人物都很脸谱化。 |
|
每一次战争时 上帝确实有点不管事 |
|
太讽刺了。。。。。。制片是不是反基督?犹太裔演圣徒,女性扮演男性(还是神父自我投射的幻觉?TA在述说他的潜意识?心里住着魔鬼,这是要激怒整个天主教世界吗?另外是不是每个意大利女性都是潜在托斯卡? |
|
运动和信仰两条线平行进行,他们都在面临暴力的侵犯,到底是屈从还是勇敢对抗呢?看似没有交集的事件,都发生了流血,从某种角度上,坚持社会运动,革命确实是种信仰,不是纯理论形而上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流血的。看下来还是觉得有些分离。 |
|
手持的摄影机在暴力面前匍匐行进,我们如扛着十字架一般直接感受其重量,而除了影像-身体的强度,政治与信仰的两条斗争之间的距离,似乎都在提醒观者:必须为此处注入来自彼处的想象,只有它能拯救我们。 |
|
3.5 |
|
宗教与政治,信仰与意识形态,题材非常有意思(一战后的意大利,第一次民主选举,政治冲突),氛围、光影以及镜头感也绝对是我的菜,非常喜欢。但就是这么一个有意大利风味的故事,大家都一口英语,听起来就很违和啊 |
|
慢慢来吧,会越来越好的。比较工整(低情商: 庸佬罢了)的Pasolini era费拉拉,两线的联系诗意、玄妙,观感比Pasolini更友好。几段飘的sequence水准之内,Help me是最好的一段。结尾Pio得到圣痕,力度拉满,我都起鸡皮疙瘩了,也难怪老马喜欢。我怀疑那只手是威廉达福的但是我没有证据【我胡说的。费拉拉的老婆真上镜啊,太漂亮了,其实更适合演古装呢,比托马索里还漂亮一百倍! |
|
【3】看不懂,也很难懂。不企图理解,也理解不了。只求能收获一星半点的感悟,但也没有,很难进入。总体就是难看的比好看,拍了一些神学和不安的社会环境之间的躁动平衡(收尾的枪杀和毕奥的宁静)。本信徒愿吃斋念佛一年少看点这种心理恐怖片,我还不想被净化。想想蛮好笑的,费拉拉拍这种但这种电影又能比《基亚拉》高明到哪里去呢。哈哈,随便吧。 |
|
在纷繁复杂的乱世恪守信仰 |
|
75/100 #Venezia2022# 极少数的局部是费拉拉招牌的疯狂和梦魇,其他的主体显得太正常了。 |
|
费拉拉拍出了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复杂暧昧、亦敌亦友的关系,双线穿插叙事在此功不可没。个体内心体验与外化群众行动,光影中的红蓝对位,肖像与圣母/耶稣像,夜间的集会与白日的祷告,广场上的牺牲与教堂中的圣痕……费拉拉的影像依旧不易进入,但却不失为一番独异体验。希亚·拉博夫的出演挺有反讽意味,还有大半均由意大利人构成的剧组,却至终说着英语。说到底,本片若能由帕索里尼执导,才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惜。(8.0/10) |
|
头脑尚有迟疑,行为经受压迫,索性政治意图和个人信仰汇聚起来。困惑的和麻痹的,一同在圣像下受洗;清醒的和激进的,一同在土地上受难。
终于等到神性降临的时刻,一双手适时出现,也是一次彻底的崩溃。在止不住的泪水里,受其抚慰,也承其重量。 |
|
【4】回看宗教题材的费拉拉电影,比起早前抽象的《玛丽》,本片拥有了更多的影像的强度,延续他近些年的方法论,总能轻松地在一场寻常情境中带领我们体会近乎恐怖的超验时刻,很欣赏。 |
|
一面是信仰与罪恶的交锋,一面是阶层与主义的对决。毕奥神父最终能够以泪水洗涤自己的内心,通过宗教化解了灵魂的阴暗;那些坚持捍卫自己主义的无辜民众却惨死于暴力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是无力的。有神与无神,都在自我的一念之间。 |
|
【B+】正剧的处理方式,不同于范霍文虚实的交织与博弈,也非费拉拉前作中直接提炼的抽象,而是在两线的叙事中形成拆解,相互补充,达成最终的共鸣。 |
|
不同的影像组织方式准确对应着教化、煽动与镇压。处在新电影与旧电影的交界,人物与情境轮番主导,对一击命中的渴望造成了犹疑。 |
|
8.0。遠在天邊的太陽與近在眼前的燭火,標識出人類「形似」卻終無法觸及「神似」的造物極限。費拉拉將畢奧神父隱身於一個意識形態金字塔的最頂端,以最入世的生存環境與午夜夢魘講述著或反寫出神父最出世的思想態度的成因,從而復歸到自己最擅長的存在主義困境剖析。 |
|
#WEB-DL(7.8/10)需要重看,如何调整/抽象出最后的平视的?影像一如既往迷人,但政治线的写作无法令人满意。 |
|
宗教电影,但是跟宗教关系不大。费拉拉拍惯了信仰与人的解构,突然化其为壳,排演了一次唯物与唯心在特殊政治历史舞台上的剧烈碰撞,达成了之于毕奥神父意识的几次分层的升华,挂着受难基督的十字架、口中不断呼唤的圣母玛利亚,都注定了其唯心,意共的主观唯物行动,驱使宗教唯心的下滑,挤压的是冰冷的蓝色地狱,毕奥神父处于其中受撒旦试探被历练,历史是唯物的行动产物,悲剧重构了唯心,圣人也是人,卸下桎梏"因信称义"的信仰何尝不是唯物,唯心,也是唯自己的心。费拉拉创造了最精准的圣人传记解法,拍出了一个活生生真实的人,为何充满悖逆?为何异常晦涩?只因为影像之外的,是被模糊的、神化的毕奥神父! |
|
费拉拉就是那种会让我觉得很独到、很愿意沉浸其中,但是又冷不丁会觉得很俗的导演。 |
|
【4.5】抛开了亢奋,不做对人物的强有力外部驱动。托马索和西伯利亚处处存在异动,此作则让人无时无刻在寻找本应明显的异动,从毕奥延伸出的是对聚焦暗流的震慑,大喊“christ is lord”完成虚假的克制 |
|
+3 |
|
刺绣正反面的比喻特好。一切都是骗局,一切都是恶的帮凶,上帝是否存在不重要,重点它根本没屁用。另一面尼采的反基督。 |
|
[4] |
|
拍得蛮诗意的,不过对小朋友这种没什么艺术修养的俗人真的不友好 |
|
- |
|
说实话没太看懂。绝大多数以角色名字命名的电影,一般来说都是传记片,传记片一般都要围绕角色来推进剧情。可是这部电影不是这样的。这部电影以角色毕奥神父命名,可是大多数的剧情与毕奥神父无关。希亚·拉博夫的戏份少也就算了,其它剧情至少应该与他相关才对吧,然而并没有。电影大部分篇幅都在讲一战后意大利的社会主义萌芽,社会主义者与旧势力的斗争。社会主义党派赢得选举胜利后,旧势力通过暴力屠杀巩固权力。我本以为这些会与毕奥神父有关,实则几无关系。毕奥神父只是一直困在自我怀疑和幻觉里。大量的戏份只是毕奥神父生活时期的背景,角色困境让观众不明就理,对于不知道毕奥神父是谁的观众来说,基本看不懂。 |
|
(4-)两条线割裂感有点强,抗争中偶然出现的神迹,最后一幕过于美丽了 不大明白待重看 |
|
4.5 平视,奇异的手持中近景。 |
|
+ |
|
太抽象了 不理解且不想理解 |
|
扛著攝影機(十字架)的「自由間接」視點,觀者也在感受著畢奧神父感應到的若即若離、強度不斷上升的暴力與痛苦:外部逐步升溫的政治鬥爭,與神父內心雜亂無章的預示和幻覺,這兩股力量構成相互激盪,卻並非一一對應的模糊聯繫。伴隨著外界暴力的強度達到頂點,殘酷無情的屠殺發生了,而畢奧神父卻獲得了聖痕,(內在性)神蹟降臨。因此,觀者得到的感受也是百感交集的:一方面,見識到以政治立場取代宗教信仰、宗教政治工具化後體現的醜陋與無為;但另一方面,神父在陷入巨大痛苦之際接觸的「神蹟」終究是私密且個人的,無法化作普渡眾生、解決世間一切苦難的聖光,其實也就更傾向於對人類個體存在主義困境的思考或態度。 |
|
[drive] dreamed a dream so vividly like not just my eyes seeing all the stuff but i rly felt the place, i see w my whole body |
|
双线叙事很高级-平民流血 与 圣痕 的互文(拉博夫戏份不多) 费拉拉之意显然不在单人传记。 |
|
给信仰背书 |
|
8/10 费拉拉一直在突破黑色电影的边界,剧情容量的精简,弱化麦高芬进行叙事,将松散的结构聚拢成有力的影像强度,更是以全新的角度影像化宗教与政治的同一性。完美的作者。 |
|
8.1 less is more,很有冲击力的结尾 |
|
+。自进入小作坊模式后,费拉拉一直坚持探索抽象的路径,《托马索》由最简易的故事不断向内,触达最根本的方法;《西伯利亚》横向、表面地扩张,是每一部作品都会有的梦魇场景的无限延伸;《零和一》在非常孱弱的类型设定中结合两者。很容易得到的一个结论是,精简的创作模式对抽象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创作者必须高效地在日常情境中实现主旨的上升,才能完成内容的表达以及抽象和日常情境的有效融合。而方法在这里终于被运用于正剧的创作。可以说,那些奇迹时刻对于费拉拉的受众来说仍然具有力量,但已绝不意外,如果没有坚实的日常,只会显得零落和松散。从理念上,两线叙事完美地代表了两种方法的主旨,但又绝非平行,而是不断地交叉向上,如果我们理解了Padre Pio为什么要出现在这样一个故事中,成为它的主角,就一定能理解费拉拉和他的创作理念。 |
|
牛鬼蛇神+宗教传记+社会主义的奇妙组合,费拉拉有才啊! |
|
残酷镇压事件。 |
|
某种召回的神性被湮灭在实验的惰性当中,的确还是那个费拉拉:凶狠、力量及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