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是科普类的,主要是讲自闭症的社会交往障碍的,但还是看到了很多新奇之处,比如他们也会学着去融入社会,建立家庭,并讲述了一些特征的可能原因,这似乎让我明白了一些科学实验的意义。 ps:很喜欢外国纪录片这种平淡冲和不徐不缓的叙述方式 |
|
科普向,偏感性的介绍方式,并没有明确自闭症的核心障碍是什么。导致弹幕观感极极极极极差。自闭≠自闭症,宅≠自闭症,谢谢。 |
|
第二个实验真的准么,才找了几个正常人的样本,就判定所有正常人都认为是小孩和大人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在我看来这个实验就是脑残。。。 |
|
缺少脑科学、遗传学的干货,但作为一般的科普,也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认识,值得一看。(哈哈,自闭症情侣对话那一段,无法不令人想起谢耳朵和Amy,爱说"呐,我这人比较直"的,多半儿是扯淡,自闭症患者才是真"直",天生几乎没有撒谎、拐弯抹角说话的能力。) |
|
有些笼统和以偏概全。对自闭症患者的选择明显倾向于程度轻者,会对观众对自闭症的整体认知产生误导。
片名应该叫《认识轻度自闭症》。 |
|
That's sad. 两个小实验,Sally/Ann和动画小三角,真的,惊人。So sad. (另外后面关于自闭症诊断、自闭特征和自闭是否是连续光谱那一段的讨论完全也可以用到抑郁上面吧!) |
|
Like sexuality and gender, it is a spectrum |
|
another kind of reality exists. |
|
自闭症患者无法理解他人的思维模式,多达三分之一的自闭症患者有特殊的才能。他们更关注局部细节,善于总结模式;普通人的社交行为可以学习和模仿。 |
|
我觉得下半段讲到诊断时是按照是否影响生活来判断很人性化,我觉得我也有自闭倾向,但是只是轻微 |
|
当幼年的我反复被告知不要纠结于细节,把握整体的重要性,在 30 年的成长中始终做得不好。感受不到别人的悲伤与快乐,被感染情绪几乎是不能的事情,曾被说我做的所有下意识的行为与指令都因为我有强烈的达成自身目的的心,而忽略了别人想要什么;同时我也不知道想念是什么感觉,不会为没有意义的事情回想。我想人体的精密使得很多发展是不同区块的协同,也许只坏掉了一部分也是没关系的。也许自闭的人们看世界的方法与我们梦境中一样,所有的不合理都能被大脑设置为合理并继续下去,只是跟别人想的都不太一样罢了。自闭者的监护家庭真的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辛,希望医疗和科技能尽快找到有效治疗方法。 |
|
那个平均分配的曲线图震惊到我了,试想有多少疑似自闭症的孩子被过度诊断或者又没被诊断。 |
|
自闭症的确诊标准非常主观模糊,我们似乎或多或少都含有自闭基因,但它在人的一生中并不是确定值。基因决定命运,另一方面命运也改变基因。 |
|
会不会是进化路上的的分支?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有一天自闭症者会带来许多惊喜动物财富。始终觉得,问题是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恰当的对待与教育自闭症者 |
|
1)原来最早的疑似自闭症竟是地主家的儿子
2)自闭症缺乏高级社交情感以及判断能力,缺乏一定的社会性逻辑思维,直奔结果。关于这点我总是难以和人解释。
3)两个高功能自闭症恋爱生活有种相依为命的朴素幸福
4)关于自闭症的诊断,至今没有一个标准数据和关键点,更多是临床根据症状主观判断,常人自认为的患有自闭症,只是碰巧有着相似的症状,其实这些症状在其他精神障碍、心理现象中也存在,片中只是抛出这一论点没有深层次证明
5)可爱男孩老后仍无法独立生活,能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人各有命,从业者付出的回报率亦难估
6)自闭症几乎没有撒谎能力就有点脱离实际了,接触的一些自闭症孩子,会用肚子疼、脚疼、想尿尿来逃避训练任务,最近我的一位高功能自闭症小朋友学会了不停喝水--厕所来逃避他讨厌的项目 |
|
讨厌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而把多数自闭症患者塑造成某方面的天才 |
|
不用的音调里也讲了Uta Frith和她的研究 |
|
有点儿短,测试的例子让人惶恐,我也这样的话或多或少因为我清楚,所以我还不是自闭 |
|
已包浆 |
|
1.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症只占自闭症的10%。2.自闭症患者往往对细节有强烈关注,而正常人是从整体再到细节。3.大多数能够本能地知道大家有各自的看法和意愿,这是了解他人的关键,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化感知和心智化能力,而自闭症患者没有这种能力,为此他们经常在社会交往上受挫和焦虑。4.从正常人到自闭症患者,可能是一种正态分布的形态。可能很多人有类自闭症症状,但这个病最本质的还是智力上的缺欠。5.You are my required amount of social contact. |
|
一般般比较乱/自闭症couple互动很有意思"required amount of social contact"/无法做到missing people但会"prefer it when you’re there"🤔/最后出现的曲线我是不信服的,虽然标准不统一,但有无自闭症实在是天差地别(即使存在程度差异)。纪录片没表现出病症最严重的孩子的成长期艰辛,至少观众看了肯定不会怀疑自己自闭的。亚斯伯格可以说是抽到自闭症里的上上签(包括病人的自我宣传),但纪录片也没表现出来。 |
|
很棒,理解了很多 |
|
纪录片更清晰的展现出为何自闭症孩子会出现社交障碍,其中一些科技手段和科学方法值得学习。 |
|
心智化能力的缺失导致自闭症患者无法社会化感知,正常人理应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责怪。 |
|
没有太多医疗解释,但知道了自闭症患者在社交场合和普通人的反应区别。自闭情侣那段对话是真爱么? |
|
视角很好 |
|
自闭症患者明显自我专注,判断严重与否得标准是与他人交流的困难程度,是都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以及是否倾向于重复某种行为。一般患者有明显的学习障碍,超过80%的患者生活无法自理。许多自闭症患者都有与他们能力看起来不相符得天赋。自闭症患者过分关注细节而忽略所处的整体环境,所以能发现许多普通人所忽略的细节,兴趣面窄,偏执而专注的做一件事。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普通人不同,他们会有普通人不会有的爱好,比如喜欢去参加葬礼等,即使没人邀请。他们无法理解正常人说的话和做的事,所以在社交上处于劣势。亚斯伯格症。所以一个有着特殊爱好却社交障碍的天才或者怪才就可能是自闭症患者,比如牛顿。怎么看地平线的每一部医疗纪录片我都有里面描述的疾病的症状…自闭症也有遗传及家族聚集倾向。 |
|
之前在一本书中了解过自闭 通过这个片子了解的更具体了些 他们无法感知和体验别人的想法 与每一个人始终隔着一层膜 这是阻碍他们社交的最大障碍 |
|
会有很多美好的误导 |
|
模仿是适应社会的关键,特殊的社会感知力是融入社会的关键。 |
|
看完更加怀疑自己小时候是不是阿斯伯格了233333~ |
|
简单科普。 |
|
0度共情的一种形式。 |
|
很有温度的一个研究纪录片 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也把我从迷茫中捞了上来 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真正想要专注去做的事情是什么 |
|
王昱珩 |
|
多了解一些自闭症,他们容易沉迷细节,对社交信息加工不足。正常人也会有一些自闭症状,不影响生活就好。 |
|
自闭症CP这一对很特别 |
|
一直很想了解这个症状。和他人不同意味着生活难度的加大,这令人难过。通过模仿才能让生活更便利,很心疼这些人。
那对情侣给了一种启示,所以到底什么是爱,什么又才是真正的想念。正常人是可以说谎的,那是不是其实自闭症患者口中的那种“那个时刻期望你在”的表述更真实又动人呢?
自闭症特征不代表自闭症,一样好奇是什么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决定了大脑的发展。
|
|
有点震撼。视角并不是从所谓正常人的出发去评判自闭症,而是试图构建起自闭症的世界。 |
|
自闭症的人对细节的关注果然很无敌。不少人还是能在某种程度上融入社会的。 |
|
补。 |
|
视频有点问题,只有4分27秒内容。刚好是豆瓣宣传海报上那幅画的相关内容✌️估计是核心内容的一部分吧。 |
|
mentalization,症状很有意思。 |
|
谱系是一个范围,包含了所有人,只是绝大多数人在中间值,而自闭症在中间值之上,核心是社交能力不够,理解不了其他人的想法,用里面的两个小实验,试了试孩子,完全没问题,感谢老天 |
|
自闭症科普 |
|
讲了几个关键点 科普但有温度 |
|
状况最差的患者却表现最少,专挑AS来代表整个谱系 |
|
我觉得有点可惜的部分是对于像乔这类自闭症的介绍过少。的确,有些自闭症患者也会有超出常人的天赋,像被上帝选中的天才一样,他们依旧艰难地应对日常生活,无法理解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只能通过别的方式来融入。但这种表面融入的假象会让我在某一瞬间忘掉他们其实是不理解我们的,为什么不是由我们去尝试理解他们呢。希望他们不管能不能融入社会,都可以找到能做的事情,感觉是个非常大的命题,普通家庭要如何一直养育自闭症孩子呢?他们长大了以后如果还是不能融入社会又该怎么办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
|
多多关注,少数群体,做不到同情,也不要说三叨四的好吗! |
|
阿斯伯格让我恍如隔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