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carno2022# |
|
7.0 |
|
看到结尾才知,这种无方向的(无)节奏似乎预示着对某种身体状态的搜寻。 |
|
一种诗意的后殖民主义批评 它借用了德尼《军中禁恋》的背景却似乎并不留恋权力表层 这支由女性领导的“军团”由无处可去的吟游诗人组成 她们仿佛没有记忆但所有身体都是过去的回声 缓慢的亲吻和手势在大海与陆地、沉默与对话、历史与当下间流动 将前景的纹理注入了遥远的时空 编织成平等的生态乌托邦 自然变成了鲜活的有机体而人只是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大海与其他介质的界面在视觉层面孕育着新的因果关系和等级结构 长镜渐变连接波动与静止 达到了一种新的状态:沙漠是大海的记忆 |
|
4.5 d |
|
AFIFEST2022 画面选择非常平面,画中之物都能看作抽象扁平的图形:激荡的海浪、仰泳的女人、窗帘的影子。很长的固定镜头中除了简单对话之外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观众的注意力也渐渐涣散。影像气质还蛮像军中禁恋的。 |
|
+ |
|
9。 |
|
#75th_Locarno |
|
#47th Laceno d'Oro#Locarno2022 2.5/5 |
|
【4.5】伴随德尼·拉旺的回归,海伦娜·维特曼调动着历史与观看的经验展开一场奥德赛,在其间我们可以看到摄影机对足迹的白描、自然生态的注视、身体的观摩。在一次物理意义的下沉后,场域所潜伏的历史幽魂开始被唤醒,明信片或地形学同样佐证着这场召魂。当然最重要的是,延续了作者对水体的着迷,整部电影看上去是澄澈的。 |
|
4.2 |
|
视听语言的一次完美重构。 |
|
将原作的迷恋由身体转向自然,依旧是反骨的“二次创作”。 |
|
用自然的呼吸,来构筑人与人的距离,人与自然的距离,而这之后的故事,几乎全被抹去,听到的也仅仅是由他人之口传闻,和当事人的只言片语,这些能够构造出的故事也相当有限。当然故事本身似乎也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用声音、用凝视来做出的欲望,做出的极端细腻的情绪变化。这样的体验是少有的供给吧。只是这类做法在成熟导演,或者说在天才导演那里,并不少见,只是人家并没有单独拿出来,做到这种地步,期待下一部吧。
|
|
虽则引用德尼·拉旺,倒没有什么性别凝视感和舞蹈性。拒绝“理解”,但对单个影像构造的专注远大于整体组接的能力,带来舒适、松散(或倒向倦怠)的观感。 |
|
7.5。透過《Beau Travail》的明確引用與跨時空延伸,Wittmann建構了以電影人物抽象思想為客體的曼妙的探索之旅,使得一切主觀印像如幽靈般在現世中復現並獨立發展,並以角色的內在狀態為基點,試圖接近德尼對人體和自然「膚質」的平等凝視。 |
|
很好 |
|
喜欢摄影,静止镜头里细微的变动,看得我都想拿着相机上街摄录。水母、珊瑚再多一些就好了,既然都不说话。她想对准宏大背景议题,但视角感觉又非常私人化。归属于那类,单纯想看看视觉画面获得些许放松那一类闲片中的中档作品。 |
|
那些活在《楚门世界》当中,对客观事实缺乏了解的梦游者也就能在屏幕上看一看花边新闻、秀一秀花边字体。以佩措尔德为代表的柏林学派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全球性能源危机——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又到了《分水岭》这个充满阶级斗争的浅滩:倘若俄乌冲突「北溪管道炸裂」事件还不足以让被审美符号机制俘获——沉迷于爱欲享乐循环的欧洲文艺青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么日本的「核污染水排海」问题已让被《红色天空》笼罩丧失战略自主权而处于尴尬、被动和听天由命状态的德国文化精英群体彻底清醒和失眠: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儿,认同了西方政客描绘的「世界公民」身份,轻信并正采集自己或者他者《人肉之花》践行西方「新自由主义」理念的漂流者所追求的首要生活方式,最终还是「安居乐业」这种具有陆地性,建设性和植株性——带有浓厚东方美学色彩的生活方式。 |
|
像小学的暑假或者理想的退休生活,only everyone is young and pretty and rich… 法国外籍军团的部分也没有explore更多。最喜欢的是那个水下镜头,蓝色全屏几十秒钟快要不耐烦的时候海水逐渐清澈浮现一架沉底的飞机,上面长满了一个生态系统。长镜头尽头的奖励🥰 |
|
3.5 |
|
左右十几分钟女演员走出在西尔维娅城中的感觉,摄影很美,大海 |
|
无眠的夜晚,这样一部电影。 |
|
一种“为了成为符号,我们经历太多”的本末倒置,也是很好验证了学会摄影不等同在拍电影。抽象的东西也是有迹可循的,如何让一个简单的动作在长镜头中实现感知翻转,让几组画面实现异度对话,甚至是如何摆脱前辈阴翳,都是当下新电影人需要思考的,否则只会前赴后继地产出这一系列“好看”的艺术视频,把随意当随性。 |
|
8.4 不关于地点的公路电影,用航行的动量拟做海洋的成像,将历史和当下在不经意间编织,共同化作时间/空间的波长,从剧烈的声画中听见回响,后劲很足。 |
|
#Cineteca 基本上没有情节,于是我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构图上,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画,但它的传达又并没有那么强烈,还是太模糊了 |
|
重返德尼在《Beau travail》中搭建的人文遗址,顺手给德尼拉旺复原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神话。穷举漂流的所有假说,这可能是当代留给我们抗争暴政的唯一手段。当视线的滞留被刻意拉长,对于景物接续变化的期望在镜头的尾巴催促着。时间近乎停滞了,无论成型与不成型的空间都将显得无穷大 |
|
又是那种我称之为"揭示一种状态"的电影。你既可以说它用某种生活流的方式揭示了某种深刻的哲学道理,也可以觉得it's totally a piece of shit |
|
文本上有对德尼的「军中禁恋」(直接找了德尼·拉旺来演外籍军团军官)和杜拉斯的「直布罗陀水手」的参照,女航海者追随法国外籍军团在地中海上的航行,直接结尾才德尼·拉旺饰演的外籍军团男人出现,才隐约表露出一些“情节”,拍的太隐晦太简洁了,并且散落着各式各样的奇异碎片(航海过程中的奇遇),绝大多数镜头都直接诉诸于观众的感知和思考,是有Angela Schanelec的影响在的。 |
|
4.25 类辛吉革命,渐进式探访。 |
|
#28th FLEFF#Ocean as a space. @cinemapolis |
|
shape everything into waves |
|
(3+)待重看。很纠结的感觉,在视觉和听觉方面仍然是享受,但是其他比前作《漂流》差太多了 |
|
citywalk电影拍滥了,现在开始拍oceanwalk了。一向看不下去这种无节奏的随性电影 |
|
NYFF时隔两年之后的重看 意外的发现自己完全和看了一部新的电影一样 也许也是自己的某种变化吧 今年目前为止最喜欢的Q&A 感觉看到了自己想成为的filnmaker的样子 |
|
3.5。拍的挺好,但感觉少了一些浑然天成的灵性。 |
|
海洋提供了阿瓦隆——不断在历史地层的褶皱间闪现的,间接语言中穿行的战争幽灵的复活地。它打开了一个游牧的同时是不可见的空间,活的历史或者生成的历史,其表现为某种特异的编码,譬如身体。但最终欲望作为海洋以最为极端的预示显现了自身的动物性生成——荒漠。 |
|
军中禁恋同人😂 场景从极干燥的沙漠到极湿润的大海中央 一样的孤绝割裂;军中禁恋中被迫男性化的男性 在这部片中被一个女性角色的存在消解了;军中禁恋中尖锐展现的男性的女性性以自我的冲突悲烈收场 而这部里男性的女性性自然柔软 每个角色都温和平静 |
|
感官人类学 天空 岩石 海水 明信片与光影 |
|
很美好的海上生活,节奏很慢,但说实话没太get到它的核心 |
|
摄影不错,其他没get到 |
|
“没有一定的阅片量是看不下去这部电影的。” |
|
也想看看久违的Denis Lavant出演,却慢慢涣散遗忘了。最后他说了句 “我们无处不在”,却唤醒了我审视自我 存在与否! |
|
到结尾也没有进入 |
|
【1616】“运动-影像” |
|
装逼的速度 |
|
溺亡在润腻零散的情绪水体里。人面与海水分割画幅,脸牢稳地嵌在左侧,海在右做无规律运动,无法完全辨清的碎浪与长浪交叠涌现,音乐节拍抽出织物状图景扁平地拓印、延展于视觉平面。随潮汐波动摇摆于自然与历史间(似)身处生态缸中的景与人在最后时刻被摊晒复原成明晰的原始骨架,被水汽濡湿得软碎涣散的追探欲望得以修补。自陈的“肉之花”: 血、汗与泪水。 |
|
他在尝试一种很新的剪辑.jpg
我不介意搞全远景静态镜头完全靠演员走位拍的电影,但这个剧本也打得太碎了,感觉非法国人都摸不到主旨在哪,法国人自己可能也很难摸到 |
|
这也叫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