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转引发的高潮之前有大量关于男主的细节铺垫,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窃听&反窃听的故事,更是一个孤独男人最终的选择;阴郁梦境与仓皇现实互为倒影,构成富有超现实意味的风格,心理戏极为精准,惊心气氛在不徐不疾的调度间展现无遗,结尾寂寥的萨克斯苍凉有余味。 |
|
科波拉这家伙总是这么庄严滞重,一点幽默感都没有,片子拍的无趣死了,摄影追求空间感有个毛用,故事敢说你不薄弱 |
|
科波拉的余生都在靠教父、现代启事录以及对话这三部电影撑世面,再无佳作。 |
|
最后拆屋寻找窃听器演奏萨克斯的结尾,就像音乐一样对人情绪步步深入的抽丝剥茧。 |
|
1.放大的声音,重复的对话,从开始欺骗,到结尾真相,而这就是语言的恶意,在人际传播中,语言失去了可信度;2.通讯的便利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却也在剥夺人与人之间的隐私;3.不安、流言,人开始变得孤独。 |
|
[对话]唯一的失误在于过于着重于主人公的性格危机,以致前半段过长过慢。当[放大]式的哲学思考一点点被揭露出来之后,影片才最终爬上了应有的高度。这是一个关于试图擦掉生活痕迹而不能的政治寓言,一个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真相的哲学宣言,一个一切既成事实都被踏破的时代特写,最终结果自然是一地鸡毛。 |
|
重看,升一星。自我建筑体系的崩塌,科技变革带来的惶恐与焦虑不安如影随形;当侵犯别人成为一个人的常态,其必将异化,危机感也必时刻相随,所以当“捕猎者”发现其转变为“猎物”的时候,这种惊愕与挫败是无法接受的;窃听不同于偷窥,偷窥是直接看到具象的事物,而窃听在一定程度上是要依靠想象,但想象力是无法把控的,而对于无法把控的事,人生来就有一种恐惧感,科波拉便通过声音与影像将这种恐惧以极高超的视听语言表现了出来,前面所有的冷峻压抑,都在最后二十分钟内集中爆发,而这种爆发注定是无法消解的;主人公的焦虑与孤独也注定无法弥补。 |
|
窃听片里的大闷片,导演在放长线,可我总觉得他没钓着大鱼 |
|
《放大》照片和《对话》录音都是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调查真相的心理事件连锁反应,而最后对自己的怀疑跟后来基耶的《影迷》一样上升到了虚无的哲学高度,当然还有美国当时很深的政治背景。科波拉靠《教父2》与此片在同一年用不同的作品连夺奥斯卡和金棕榈确实够牛的也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哈克曼有几场要挣脱孤独的戏演得太好了,事业爱情信仰都没了人也就都快疯掉了。资料馆。 |
|
某种层面上可视为窃听者版的《独行杀手》(生活被职业剥削的人道悲剧)。浴室那一段是我看过的对《惊魂记》最高级的致敬。 |
|
监视和被监视,窃听和被窃听,受害者和谋杀犯…录音对话在不断重复中成了Harry的梦魇,寻常的对话和轻快的音乐被肢解放大解读,business里真没有human nature和curiosity吗?“I’m not afraid of death, I’m afraid of murder”…
Harry是窃听精英,自称Freelance Musician,也是半死不活躺在公园长椅的人;最后他拆毁了屋内的一切,还是无法摆脱摇头晃脑的摄影机和观众。
和同时期的教父,现代启示录连着看也是相互承接的序列;有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和塔蒂的印记…
另:科波拉特地为John Cazale写了角色,斯特里普把它称为邪典电影 |
|
surveillance could be very expensive, and useless, when no truth is in the words. |
|
只要我补得够晚就能在电影院看上系列Cinefan五六七月@ HKAC|非常精确地描绘出了人与人之间绝对无法互相信任的孤寂冷酷的世界(这也是我irl反复在内心浮现的一种感受)。所以看时感到一种残忍的快意,看完过了一段时间再回味琢磨也很喜欢。(但换个角度想,做这行当能做到top的人很难动摇吧,一旦get personal满盘皆输)。联想科波拉近况,以前也是能拍出这样电影的人……已隔世。 |
|
1.揭示现代技术对人的无穷促逼与无孔不入的渗透,与[放大][凶线]构成[对话]关系。2.元电影,对偷窥与偷听的呈现,声画分离,画外空间,堪称教科书。3.在雾气弥漫的荒原梦魇里,在鲜血狂涌的马桶前,在破拆老屋传来的萨克斯低吟中,孤独与疯狂袭上心头。4.不能提名字的上帝与终于失陷的信仰。(9.5/10) |
|
剧情有点。。不合理,男主搞出过各种大事的人, 会对一个婚外恋的小活这么上心?十几岁出道这种活接了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吧,而且不管什么活被窃听的人大多有问题,之后各种花式伤害也避免不了,男主要这么神经敏感早隐退了。男主可以对自己的炮友都保持绝对神秘,这样的人很多很多的行为都是根深蒂固的习惯,就算是情绪再崩溃也绝不会让一个不认识的女人在自己放工具资料的老窝过夜的。在窃听工具展销会上被竞争对手往胸口硬塞一支钢笔,居然就让它一直在口袋里留到晚上,这样你还给我说男主是窃听界的神秘传说no.1??老总裁在明知对方有两个人,有一个还是年轻力壮的男人的时候,还亲自独自上门捉奸,总之。。优点的话就是开头的很多细节描写,让观众对男主移情的效果非常好(到片尾因为逻辑问题也同情不起来了) |
|
科技的伦理性和冷战中被颠覆的信任和信仰 声音的重复不是通过穿刺获得真相 而是通过催眠隔离真相 解释背离了理解 忏悔之举背离了维护正义;上帝是窃听者的祖先 他恬不知耻地刺探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因为软弱的人类服从良知声音的召唤结构 这一全知的他者是想象的凝视 起象征秩序的缝合作用 人们在上帝之国中自我审视并获得自我认同 但终究会意识到上帝是来自对象a的凝视 这一缝合是徒劳的 上帝或许不是全知全能的 他像窃听界第一把交椅Mr Caul一样无知无能 窃听和偷窥是异化了的想象的凝视 服务于一种病态的他者秩序 它无限趋近于来自实在界的凝视 是匮乏的不可知的 无处不在却又不可能被找到的 它就是结尾男主在物质和精神的废墟上孑然一身地演奏某种爵士挽歌的原因; 窃听773房时我觉得是当时发生的争吵声混杂在录音闪回中 心理真实和超现实的大胆一笔 |
|
我不理解那些认为这片低于科波拉其他作品的人,叙事的通篇节制和血腥爆发,人物造型,无源音乐的切入,对人性的终极失望,曾经工作的心理阴影,落寞高手的无人应和,直到最后萨克斯吹出空空荡荡的无语状态。科波拉的老辣和辛醇展露无疑,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给出五星的? |
|
牛逼!原声配合不断的闪回,科波拉的心理术快把我压死了,看得一身汗。非常赞!(然后果然在片尾看到了Walter Murch的名字) |
|
avec mon petite ourson |
|
演得可真好 |
|
现代设备对人的异化史:60-相片-《放大》,70-录音-《对话》,80-电视-《录影带谋杀案》。精妙处在于角色自己的道德审视与恐惧投射,见微知著的敏感有深入皮层的感觉。表现手法还是科波拉式迷离,整体更像是部欧洲片 |
|
又臭又长从一小时15分左右开始看就可以了,想象的杀戮与现实的谋杀,监听的困境,喷血的马桶 开头群拍和结尾在拆完的屋中萨克斯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监不监听又如何,人已被异化,信不信任又怎样? |
|
第一场窃听戏里窃听者拿的设备和长焦镜头视角像极了狙击手在瞄准自己的猎物,让窃听行为有了暴力属性。做到行业大佬反而产生良心把私人情感带入工作的情况比较少见,因此刻画了哈里在宗教信仰上的偏执,让他在道德上的挣扎不那么突兀。一遍遍倒带重听录音和《放大》里一次次放大照片如出一辙,渴望透过媒介看(听)到真相,后者的行为由好奇心驱动,而哈里则成为自己良心的俘虏。高潮部分窃听和被窃听的关系反转,这份良心在这个世道里显得廉价无用。70年代这个印象里的灰色产业居然能明目张胆地做到能开展览会的规模,对白里出现的尼克松也暗指水门事件,极具时代特征。住所和内心双双变成废墟后独奏萨克斯的结局也在整体忧郁的调子里,可以看作新好莱坞时代对黑色电影类型的一次改造。 |
|
故事其实也蛮简单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无非只是别人手中的棋子,但导演意不在此,而是要讲述一个画地为牢,自作孽的窃听者故事,重在主人公性格与心理的矛盾刻画。总而言之,电影整体略闷,喜欢不来。 |
|
作为一个不喜欢安东尼奥尼的庸俗观众,我愿称这部片子为妙趣横生版《放大》…… |
|
还行,就那么回事儿吧…… |
|
NB的开场,一流的叙事剪辑和声画配合,暗示心理惶恐的配乐,看似缓慢的节奏却衬托着紧张的氛围,加上哈克曼精湛的表演,简直是完美的电影。结尾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
|
骇人的醒世录,四星半 |
|
既可看作對權力的隱喻,也可看作現代工業體系下的人類處境,個人生活的完全社會化及個體隱私的公開化。福柯的規訓與懲罰、鮑德里亞的消費型社會以及內爆理念。尋不到的竊聽裝備,權力對於個體生活的過度擴張與滲透的難以規避。歐美視域的不同,隱藏攝像機深入內在(人性),對話則向外的姿態(體制)。 |
|
终究是轮回理论和阴谋论,利器用于人却终究害己。虽然很闷,但还是不错。主旨最后才吐出来,中间有很长的部分都属于情绪段落,不具备实际的剧情意义。不过,学会怎么说废话,怎么把废话说出意义来,也是很必要的。 |
|
我从来都弄不明白这种电影。 |
|
声音版的《放大》却在风格上更贴近科塔萨尔的原作 即便到了最后我们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电影在结尾五分之一让男主的道德罪感完成了对其理智的吞噬直到把妄想症状推及观众 即便我们知道这些也无法区分真假。不同于安东尼奥尼呈现的照相与电影对凶杀现场的矛盾呈现 科波拉的声音似乎在宣告着自己的绝对客观性 在几段调试之后变得可辨识的声音明确表达了预谋杀人的可能 这也成为观众切入的节点 而其后的急转直下则将观众置于和男主类似的境地。一方面身边无人关心窃听本身与真实的关系而更多当八卦的佐料消遣,另一方面则是神秘雇主似乎酝酿着的无边无际的阴谋,被放大的录音证据不仅是现实的材料而是男主职业的信仰 其伦理上的崩溃与诉诸宗教的无力都为了抱住信仰直到妄想监控即所有。神奇地与水门事件耦合而成就了其银幕之外的地位 今天看来 |
|
15th BJIFF 08@小西天。1.开场旧金山联合广场的长焦俯拍远景长镜头非常精彩。不安感随视觉焦点的游移和听觉信息的扰动逐步加深。拍摄年代在肯尼迪遇刺及水门事件之后,当时的观众可能能感受到更深的惊悚。2.堪称帕尔玛化的科波拉,安东尼奥尼放大的声觉版。可惜科波拉既没能做到帕尔玛类型片剧情逻辑上的谨严:作为业内行家的主角以完全新手的方式放任一件简单任务彻底失控几乎毫不可信;也没有企及放大对被建构的现实深刻的哲学思考,而最终蜷缩进主人公个人的感伤孤独症。3.声音最终支配了男主的思考方式:那《闪灵》一般鲜血涌出马桶的镜头,是男主脑中对凶手清理现场举动的倒带。4.男主儿时瘫痪的回忆指向的是科波拉童年小儿麻痹症的经历,又跟被窃听的男主交谈中流浪汉“半死不活地躺在长椅上”的部分巧妙呼应。 |
|
伟大的声音电影。窃听者与被窃听者的命运互换形成复调,再现城市游荡与独居梦魇,邻居的侵入、情人的追问、同行的挑衅、雇主的威胁,身份的异变使Caul从掌控一切的俯视者(上帝)成为被操纵的棋子(凶手)。声音的前置事先制造骗局,而影像的延迟强化了骗局的“真实性”,以此展开的封闭循环将人物无路可退的焦虑与孤独展现的淋漓尽致。 |
|
哈克曼演过的牛片 |
|
心理活动和气氛渲染做得很好,只是前面赘述太多★★★★ |
|
正. |
|
故事服务了使用视听语言的技巧 |
|
这种类型的电影很容易拍扯,也容易成就神作。科神是最擅长用场景表现心理的导演,加上哈克曼的精湛演技,精致的音效,精彩的爵士乐,真是精益求精~最后一镜不禁让人感叹,为什么70年代的类型片都这么文艺啊?! |
|
有深度,不错。 |
|
充滿銳意的聲畫運用(更不消提美術,演員調度和camera movement),真正是個電影天才!繼承了hitchcock式心理時間的控制之外,一個簡單故事中更寫透了人物內心的“恐懼”(最後一刻,他的恐懼驅使他連最敬畏的“信仰”也不得不破壞) |
|
声音叙事,心理外化,抽丝剥茧,彪悍。 |
|
悬念还不错 |
|
【A】实在是妙不可言,这大概是科波拉电影中对于心理外化描写最为精致的一次。在悬疑题材的架构中,科波拉悄然引出两个主要论题:即个体在信息危机的环境下所产生的异化,以及在视听重建中所无可避免的主观性。影片前三分之二都在加强描写主角作为个体在群体内的「孤独」,以及在情感与工作上所表达出的猜忌与疏离,他渴求接触,却又徘徊于虚无。科波拉加重表达出这种寄生于个体内的矛盾性,同时又将这种矛盾合理化,以体现出外部环境的压迫对个体的异化到了何种程度。最后二十分钟是绝对的完美,与《凶线》不同的是,《对话》里的影像永远是滞后的、封闭的,甚至是“臆想”的,主角与观众一样,被声音所引导,被感官所欺骗,被“真相”所击溃。最后一幕,爱情、事业与信仰在那一刻悉数崩塌,唯有「艺术」可以承载这个落寞的灵魂。 |
|
科波拉同学是文艺青年,参见rumblefish,这部和apocalypse now,其实他是真擅长拍心理。soundtrack是神作 |
|
还可以的片,不过有点闷 |
|
其实还行~~ |
|
这是我看过的水门事件衍生作品中最NB的一个 |
|
8.4 重看,属实杰作。《放大》自内倒塌,《对话》由外挤压。显然是从当时美帝社会的政治抑郁出发,引发一场信任-信仰-存在危机。影片风格总体平稳,超现实段落如火花霹雳,正如片中所描绘的“平静”生活,最后豹尾扫荡。 |
|
窃听题材也可以文艺范儿,结尾的剪辑很有惊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