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奥本海默抽烟的镜头犀利帅炸,他以为自己将科技变成了死神,谁知跟政治相比,不值一提。 |
|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无法抛开结果,把奥本海默当作一个单纯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来看待。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火车悖论,站在天平两端的都是生命,无法预计无法估量的生命。到底是终结一切战争,还是彻底毁灭人类文明,这个问题一直都是进行时。 |
|
给《奥本海默》预热,纪录片已经讲的比较完整了,就等看诺兰的视角和讲法。
世界运作本就是熵增,自我毁灭是迟早的事,潘多拉的盒子已经被打开。顶尖的科学家们虽然考虑到更宏观的物质,宇宙本源层面,他们对人类绝对是有一种更宏大的爱,但可惜社会还是政治机器控制的。 |
|
世界自此不再一样了。有人笑,有人哭,但大部分人沉默无言。 |
|
对于了解奥本海默很有帮助,采访到了传记作者和电影导演,他的内心挣扎,他的默默忍受,他的负罪感 |
|
先看这个,再看电影 |
|
noble, honour, humane, fragile。。本来是想看了这再看电影会更好理解,现在看完这个觉得不需要看电影了。。。 |
|
3.5 《奥本海默》“观影前必看”的补课纪录片,诺兰出镜讲述奥本海默的跌宕一生。他这一生是典型的“美国式悲剧”,兼具世纪级伟大科学家、伤害数十万平民生命的策划人、二战后的时代明星、遭ZZ迫害的公众人物、余生再不发表政见的普通人等多重身份于一体。三段式的动荡生活,巅峰的火速爬升与地狱的瞬间跌落,都恰好对应他的“三位一体”理念。看时不免将他对位里芬斯塔尔,都是无法被后世一切的争议所概括、却又似乎概括了一整个20世纪的复杂动荡生命史。 |
|
就像诺兰的创作笔记,只是把采风和堪景拍成了纪录片。奥本海默几乎拥有传记大片导演喜爱的主角人物一切特质:极度聪明、不擅与人交往、敏感神经质、婚姻不幸福、情人死因成谜、左倾、往来宾客皆风云、成就既前无古人,同时也是人物终生的弱点与矛盾,这个人物可以拍成潜心钻研科学而对人事不察的出世天才;又可拍成一生成就拯救童年阴影,只为走向人间的入世大家,这种好拍的背后是真正的难拍,诺兰这次究竟会拍成如何?看看这部纪录片,把仪式感做到位。 |
|
传记原作有声版,《奥本海默》总结版,可以直接放到蓝光碟里当花絮 |
|
诺兰给预热;Trinity计划,原来是罗伯特纪念他前女友,他们一起在床上读诗多恩的三位一体;‘现在我变成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
|
诺兰竟然出镜了,看《奥本海默》之前,可以拿这部纪录片来补课。电影回顾了奥本海默的成长,原子弹实验,轰炸广岛和长崎之后引发的思考,以及被麦卡锡主义者迫害,直到1967年初死于咽喉癌。这部电影系统的回顾了奥本海默一生中重要的几个阶段,好奇诺兰的电影版会怎么改编。 |
|
历史是用来学的,看到了不起的人物,好奇地探究历程可以明白:人生来不同,能留下大写的名字必须有天时地利人气和自己的智商。 |
|
传记里基本都写了,传记作者也在访谈里屡次发生,但能看到奥本海默本人的影像资料,依然激动,里面还有诺兰老师。 |
|
平庸的流水账,即使堆砌资料也稍微用心点呢,素材的编排和重点的凸显都乏善可陈,不过作为了解其生平的科普作品可看看;原子弹就好像人类文明发展到某个阶段,各种因素催发生成的恶疾,一旦放出实验室,从此恶魔在人间,以科学的名义去要求甚至约束政治考量,无疑是天真的,有关原子弹之父在道德伦理方面的折磨,希望在正片里能看到。 |
|
对于纪录片本身并不算太满意,关于奥本海默的叙述中有的部分时间线是混乱的,比如他的爱情和儿女出生的部分让我很困惑。此外还有后期叙述突然加速好像忽略了很多问题和细节。
但是对于奥本海默这个人以及一生的行动和成就来说真的很值得思考。你很难用完全正面或者完全反面的想法来形容这样一个人。他对于广岛和长崎发生后的思考和做法似乎是人道主义,但是轰炸真的有必要吗?我不知道。在这个纪录片里能看到那个时期的恐怖和复杂,可是在这个时代似乎也是一样。
死神不是他,而是那些坐在高位的官员。
不管如何,总该拒绝战争,对于那些拍手叫好说应该全部炸死的人,我无话可说…不过这种环境下所做出这种行为是早就可预见的。
我还是要说那句,鼓吹战争的人全部都该死该下地狱的。善良一点,祝你和我。 |
|
很美式、电视台(着重各种视觉效果)的纪录片。节奏慢,突然冒出一个细节,突然进入下一个阶段。 |
|
一个科学家的天真…误以为加速造成的伤害能够让人类警醒🤷🏻但按照手冢治虫的看法,美国人直到83年《浩劫后》这部美国大片的上映才对核伤害有切实体会(而且比起真的核爆来说依然小打小闹)…奥本海默说自己是死神,但明显zz杀人更多 |
|
“领导,我的双手沾满鲜血。” “你骂谁?我才是最后做决定的那个人。秘书,让这个哭唧唧的科学家有多远滚多远,我再也不想见到他。” |
|
《奥本海默》观影预习 |
|
预习补课,工整好看。 |
|
勇气来源于恐惧。 |
|
传记都写了,电影都拍了,问题是拍摄者和写作者对奥本海默的态度。我更倾向于作者的,他是个毁灭者,即使政治毁灭了他,也是他甘心跟魔鬼做的交易。命运是公平的,但对被炸死的平民来说,不公永无可能翻盘。 |
|
美国政审,指让人丢工作。 |
|
纪录片的艺术化有点过头了,也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让人怀疑是否忠于史实。信息量不错,故事也讲的不错。4星传记片 |
|
价值观也没啥问题,其实单片段制作也挺精良,但哪怕作为流水账意义的科教片、生平纪录片,这结构设计也太水了吧...感觉就像十个人每个人负责拍一段10分钟生平,最后按时间顺序剪一块儿 |
|
他们本可以在东京湾的一个无人区投掷炸弹给日本人以威慑作用,但最终却还是选择投放到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以方便观察……看来美国人再圣母白左也没有到完全宽恕的地步,打心底还是要让敌人付出惨痛的代价。btw最后莫斯科和天安门军演的镜头🙏🙏🙏很难评。 |
|
奥本海默生平的纪录片,里面还有诺兰本人解读奥本内心的评论。很常规,跟电影关系不大,看片之前没必要恶补,但映后想看的话,本片倒是一个不错的解释说明作品。很多观众期待但没有在电影里看到的战场部分,纪录片里就有。
让我印象深刻之处——有人提议可以向日本演示原子弹的威力,比如在东京湾海域投弹,吓唬吓唬他们,但奥本海默反对该提议,并在投弹目标和投弹高度、引爆高度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
|
看得有点昏昏欲睡,但是还是讲了挺多。即便不讲,好像也能get。 |
|
感受到了什么叫“改变世界”。奥本海默真的是很有魅力的人,他不是疯子科学家,却作出了有史以来最反人类的决定——真的好想问问他原因。他可能是20世纪最聪明的人,他留下的潘多拉的魔盒,成了后人面临的难题。蘑菇云升起时我真的无法呼吸。 |
|
1.他为实验地点起名Trinity时,我心想怪不得诺兰会拍他,在某些审美和认知方面果然是相通的。2.无数次cue《正午》,故事走向和动因确实有重合的部分,却同途殊归,小镇回归了宁静,我们呢?不过《正午》的主演和奥本海默还真的长得像。好玩的是,话说《正午》是被历任美国总统最爱影片提名最多的一部,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美国领导人想要表现的政治正确,不过不包括杜鲁门,虽然他似乎最爱也是西部片。3.作为中国人对日本情感复杂,但看纪录片解释为啥要“威慑”日本还是想冷笑。资本主义出品的作品解读左倾何尝不是捧杀,更何况是曼哈顿中产生活中滋养出的左倾。想起戈达尔搞革命,自上而下的理想主义又真挚又悬浮又激进。4.日本排污与电影上映同步了,这个世界在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互文。 |
|
"But we know that as long as men are free to ask what they will, free to say what they think, free to think what they must, science will never regress, and freedom itself will never be wholly lost." |
|
与正片几乎同样,没有更多也没有更少。。。 |
|
奥本海默波澜壮阔的一生。主题音乐很好
一闪而过的吴健雄。 |
|
在看《奥本海默》之前可以看这部。 |
|
《奥本海默》拓展观影:补课。很平庸的纪录片,唯一的亮点在于他揭示了科学家在面对改变时代的科学发明时的《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心态,这个陌生的世界,也同样塑造了科学让位于政治的铁律。上世纪是政治的世纪,一切都是其仆媵,直到上世纪末,一种斗争的政治形态获得了胜利,完成了彻底的去政治化,因此全方位占领了这个世纪,并表现得完全不谈政治。 |
|
即没有什么新东西,也没有什么老东西,一堆传记作者、非虚构作家和电影导演介绍情况谈认识,如果只是为了加深对奥本海默的认识,那么实在没必要看。5 |
|
资料,奥本海默的起伏人生,几个重要节点的述说。当我们不谈论科学的时候,就无法谈论奥本海默,科学永不倒退,自由本身也永远不会丧失。没想到,oppie过去是研究宇宙的,39年。 |
|
跟很多纪录片一样,有影像、声音资料的优势,但信息量太少,浮光掠影,泛泛而谈。 |
|
这是为看诺兰的《奥本海默》所做的准备工作。显然要解释清楚奥本海默复杂、甚至是有争议的一生,这短短的87分钟还是不太够用的。有些地方过于语焉不详,有些地方我觉得或许有更晦暗的解释。在了解完一些基本的史实后,再试着猜测一个优秀的创作者会如何去呈现这样一个错综难辨的故事,倒也是另一番乐趣了。 |
|
3.5 可能更偏向于奥本海默一片的“导读”,当然电影还没看尚不能确定,全程采访口述构成的奥本海默的人生,但也仅限于此,长相如精灵族的天才头脑,合影里一眼就能认出他来,没有经营热狗摊的能力,调酒水平出名的高,读书时一开始物理学的不太好,还不知如何做实验,直到开始进入量子物理等领域,两颗核弹投向日本后深陷身为“死神”的无限悔恨,矛盾痛苦无以解脱,可面对纳粹已经发现核裂变的前提下又不可能不制造核武,也许只能说再一次验证冥冥之中的定数,由一个犹太人先于他的德国老师发明纳粹其实差点就已然发明的终极武器,认为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将是战争也同时是和平”一说真有道理 |
|
对奥本海默有了一些认识,遭受迫害后的变化会让人唏嘘。感觉上还是集中展示人生一些节点事情,至于如何领导曼哈顿计划,涉及的并不多。8月底应该还是会去imax看诺兰版的。 |
|
复杂的人格,历史的转折点。期待诺兰的演绎。 |
|
可以作为电影的前导片 |
|
一般 |
|
“只要人们可自由提出愿望,自由表达想法,自由思考他们的必须,科学就绝不会倒退,自由本身绝不会完全丧失。”奥比就是妥妥的“工具人”,在成功实践神秘力量后被美当局“抛弃”。如果提早发现黑洞,他可能因此获得诺奖。诺兰说“他改变了世界,无法再回头”。人类随时处于生死存亡状态,控制这些武器是永无止境的斗争。 |
|
提前预习 流水账记录 |
|
间隔3天的两颗原子弹,这很难评,原子弹早晚会出来,只是哪个国家哪个科学家的不同,核武器的大杀伤力注定了他的争议,政治迫害哪个国家都有,美国也高贵不到哪里去 |
|
结合诺兰、物理学家、战争幸存者等的访谈,简要的介绍了奥本海默的一生 |
|
#🍋观影# 奥本海默真帅呀!观影前做的功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