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老橡树酒馆 The Old Oak (2023)

    最近更新: 2024-08-01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英格兰东北部煤矿工业区的小村庄里,汤米·乔·巴兰坦经营的老橡树酒馆是村里的最后一家酒馆。一天,一辆满载难民的大巴车驶入村庄,这些难民即将在村里安家。即便自己收入微薄,巴兰坦还是热心帮助难民女孩亚拉,两人之间发展出了坚固的友谊,村民也在两人的感召下逐渐放下成见,走向团结。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2 IMDB 7.8 正片
      I, Daniel Blake
      2016
      剧情片
      英国

      我是布莱克

      I, Daniel Blak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无所谓当不当得起金棕榈,反正就是一幅英国药丸的社会写真。你可以说它没有技巧,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发生。PS有评论真心让人炸毛: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老大爷,五十年来都在拍下层人民;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喝了几口左岸咖啡居然就要人退休——你们咋不上天呢?!
      • 4.5。1.欧盟第二场,无所奢求,无所妥协,非常有情感力量的新晋金棕榈大作。2.街头涂鸦那场戏好震撼人心,很多观众都看哭了,但并不是廉价的眼泪。3.最动容于小女孩去布莱克家敲门,隔着门对他说,你帮过我们,我们就不能帮帮你吗?4.你永远无法指望所有人都爱或者都恨一部电影,影迷圈还是很复杂的。
      • 年度十佳之选,用幽默的方式批判社会制度,这还不算厉害的,厉害的导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张悲悯之心,有点很像阿基·考利斯马基导演的片子。犀利的见血,足够有力量,却又不带戾气和暴力,我们仿佛能从这样的故事里看到我们天朝身边的事情,呈现出来的完全又是另外一种的态度和感觉。
      • 真庆幸ken loach还在拍戏,一如既往的正直良善。去除一切的技巧,剩下的只有一份纯粹的审视和关怀,是切肤之痛,也是真心真意。真受不了那些自以为是的负面评论,他们不会明白一个艺术家真正动人的是一颗真心
    • 豆瓣 8.1 IMDB 7.3 正片
      خرس نیست
      2022
      剧情片
      伊朗

      无熊之境

      خرس نیست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79威尼斯# 帕纳西自编自拍自导自演的双线叙事,镜镜到位,字字诛心,一条线以他所拍摄的故事为视角,借城市中产控诉体制压迫下的无路可退,一条线以他自己避居处的生活展开,借乡村底层的琐碎描述井底的矛盾与无知。即使知道威尼斯要跪舔北美商业片,还是呼吁请把影帝,导演和金狮都给帕纳西,因为甩主竞赛其他人十万加条大街,一部好电影彻底治愈了之前全部烂片的PTSD
      • 不必对帕纳西太苛刻,因为他光是举起摄像机就足以威胁到自己的生命。(Ciné Lumière Screen 2)
      •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06】最后一场电影,本来还后悔没买《Taxi》的碟子让导演签名的,等了很久红毯走完了才反应过来导演正在坐牢…电影开始前和结束后,全体观众都向嘉宾席中那个只有一张贾法名字a4纸的座位投去持久的掌声。 因为位置靠前不好看字幕所以有许多错过不懂的部分,但《无熊》仍然是一部好电影。电影中的导演、电影中的电影、电影中演电影的演员,还有最贴近“真实”的村庄生活,以及真正的现实世界都不断回响照应。逃出生天快乐结局的人们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们就像是被困在了一口倒扣的大铁锅里,以为跑得够远就有出路,但只能又一次碰到冰冷黑暗的铁壁。 在以西方观众为主的影厅里看这部电影,很难说他们的掌声中有没有一种庆幸感,他们确实是世界上非常幸运的一群人。
      • #CineLumiere #NewReleases 长评 - why should i leave?整部电影采用戏中戏设定,结合戏中的“真实纪录片”形式和导演自演的伪纪录片形式把影片的现实与电影边界模糊的非常好。两条故事线在诉说同一个故事,不是关于爱情,而更像是关于何去何从,导演在片中似乎也借Zara之口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why should i leave”。片中熊的意指还是非常明显的,传统,宗教,恐惧,都可以作为熊,是手段。而最后两个故事的结尾也是带有很强的悲剧色彩。非常喜欢最后一幕的处理,特写镜头留在导演的脸上,一切都停在了手刹拉起,而提醒没有插安全带的提示音一直延续到戏外。镜头上,多采用固定镜头,摇镜头和手持,固定镜头利于传统叙事,摇镜头可以增加被凝视感,而手持的真实感也是蛮强的。
      • 就这??和预想有一定落差。从戏中戏开始包括让神似法哈蒂的村民拿着相机去拍了“业余电影”素材,这些段落虽然没新意(都是早就玩剩的),但好歹还算有趣吧,反倒后面是越看越无聊了,这么个题材值得开掘的维度应该相当多才对,然而现在的这般表述只有不加隐藏的单一面向,就只差导演本人在片中朗读声明了。伊朗电影一入围三大主竞赛基本就是开挂模式,像帕纳西这种情况更是不可能捞不到奖的,这是来自西方世界的政治声援,影片质量才不是被考虑的首要条件,尽管这片并不算糟。@Venezia79
      • 旅居海外的中國影評人:伊朗電影人拋棄了他們詩情畫意的自然主義美學傳統(哈哈,「傳統」),竟然開始直接描繪當下生活中的苦難了。無法想到更傲慢和無知的評價角度,這是審美的狹隘和智識的缺失,也是中國電影之所以爛掉的一個小小註腳。
      • 边境以外的叙事是对《特写》的反思,而边境以内则是对《随风而逝》的改写,内部文本远比表层叙事更暧昧和真诚,且你无法要求一个连拍摄自由都不存在的人不去拍摄自己被囚禁于其中的系统和事实,这是“何不食肉糜”。一个电影人只能依靠继续拍摄来保持与现实之恶的距离,然而摄影机的权力在现实之前又如此无力、虚假且僭越,以至于录像在大海面前不得不停止,记忆卡不再具有留恋的意义,帕纳西一面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一面又对自己行动的紧迫性提出质疑,一面步阿巴斯后尘,一面又对他的结论感到虚无。
      • 简单一句话,不喜欢!看烦了伊朗导演自以为是的祥林嫂一般的喋喋不休的消费自己同胞的苦难。故作深沉的思考,但实际都是隔靴搔痒,全然展示不出人民百姓的具体的,影响深刻且广布的切肤泣血的痛苦。这种向西方世界贩卖自己国家,自己国民,自己民族性悲惨遭遇,来谄媚得奖的作品都是流氓叛徒!全片就是在博取白左们的同情以及满足他们的偏见和好奇。就差说:你看吧,我们就是这么不西方民主!想依赖西方世界拯救自己的国家也只能像日韩那样跪下当狗才行。不过日韩那种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民族气节和自己的主体文化的国家当了也就当了,可你伊朗堂堂一波斯帝国的后裔,有如此绵长的历史文明,如今真是脸都不要了!这才是对现在还在为自己人民的命运顽强抗挣,在解放事业上拼出生命的伊朗人民彻头彻尾的背叛! 精神上的亡国才是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
      • 现实电影戏中戏互文 去留困境有一些觸動
      • 「看看人家伊朗创作者骨头多硬。」当然也许是有的地方的熊更凶猛,或者关于有熊的传闻更加恐怖,但更可能的是在不同的地方,相信熊之存在的平民和决心面对熊的勇者没有多少区别(至少我如此希望)。映前介绍时女主演代读了导演写的一段话,下台前还举了「女性生命自由 #Masha Amini」的牌子,电影还没开始我的心里就已经弥漫着澎湃和绝望。
      • #TIFF22
      • 无熊绝境原指南极,贾法导演在禁拍、疫情、受监视多重“绝境”下,还自编自导自演,远程指挥剧组完成后制实属艰难。以边境小镇及一对情侣想方设法离国反映无奈“绝境”现状,无论生存或追求人生处处碰壁,宗教信仰与上层权力阻碍无处不在,用戏中戏结构凸显社会政治阶级等深层问题,更是导演亲身经历,权力体制从上往下重压,身处大象脚下如蝼蚁,活着连牲畜都不如,更无法改变唤醒国人,想逃却无处可去,无路绝境。熊的另一隐喻是动荡与恐惧,怕社会不断恶化又无能为力,怕知社会丑陋面黑暗面被曝光被发现被监视,而不断自我欺骗麻醉,当无事发生,明知道装不知道,处绝境乖乖当待宰羔羊实在可悲,国人不敢面对现实,更是无权无能面对,或许也是导演的创作困境与人生困境,如今导演被政府抓、定罪、判六年监禁,下部电影遥遥无期,落入真绝境,实在可悲
      • 戏里戏外都是压抑,上层的强权和底层的无知,每个不幸的人和每个不幸的国家其实都是相似的,不是吗?
      • # Venezia 79 红毯 【A】戏中戏的两层叙事构筑冲突与困境,摄影机的权力在导演的受制下几近剥夺,拍摄的无力与自由的追逐碰撞呼应,而当戏中的拍摄转为真实的记录时,原本简约的表意呈现复杂的姿态,对社会矛盾敏锐体察的细流汇聚成一片混沌。终于,帕纳西所带来的不再仅是典型境遇中同时包含残酷与风趣的社会学观察,而是只身一人走进影像呼应的真实,小心翼翼却进退维谷,用无声之势抛出种种触及大象的质问。重拾一切只需跨越边境线那么简单吗,我们为什么被迫进行着名为自由的逃离?No Bear. No Fear. So who made that bear?
      • #biff27 被政治裹挟为理想所困,帕纳西仍在说着拍你想拍的,那么纯粹又那么绝望。
      • #FNC# 某种对于“房间里大象”的正反双向指射,关于莫须有的罪名与荒诞的审判,片中片双线结构让我们更进一步感受着作者的呼吸;事实上,帕纳西的叙述语气中不乏诙谐,但还是越看越难过,就仿佛听见他说:“我们也许能用电影创造美好的结局,可现实呢?”
      • 連貓貓狗狗雞雞的演技都好好喔 不用說Jaban鄉親們 / Sohyang Theatre
      • 太难了 拍片咋这么难 看得我连连叹气 全片貌似什么都没发生 一群群村民轮番用模棱两可的威逼利诱轰炸 导演还活得好好的 什么都没发生 男女主出逃 女主厌世 俩人逃跑 什么貌似都没发生 最后被间接指令逼出村子路遇小情侣阵亡 什么都没发生 什么都没发生啊 导演还活着 他还能自由行动 他可以体面的离开 但闸一刹住 一切都不一样了 拍片就是这样 大多数角力都发生在无声里 最后作品反而是冰山里最微不足道的那环了 连作证都要要求拍摄 着实是专业人士 在这种语境下那就是勇士了 看完连连叹气 但又觉得必须也有义务被看到/穷山恶水的visual太好了 真没想到 夜晚跨越边境 对面点点星光 居然觉得是本年度可选入最美visual十佳之一 让我再一次思考机位和手持是否重要 但在这种情境下 举起相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了
      • 边境一言不发,幽幽地界定一切命运。对于电影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看着你以生命來熱愛並堅守的事物開始注入謊言。可是一個導演無法掌控所有秘密,舉起攝影機的動作無法涵蓋所有真相;殺死年輕人的不是「照片」即真相的存在與否,而是愚昧傳統的慣性與規則逼迫人舉起了槍。導演生活的鄉村「典型」得如一個氣泡中的寓言的世界,相對而言城中在拍的電影則更貼近現實。縱使影像多了設計、缺乏了伊朗土地賦予的美感(正如我們在阿巴斯電影中看見的那種),傳達的意圖還是非常真摯有力的。
      • #ZFF 18th 5 一些有熊国家的观众看了都该脊柱发凉
    • 豆瓣 7.2 IMDB 6.8 正片
      May December
      2023
      剧情片
      美国

      五月十二月

      May Decembe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自己极度舒适的区域内,朱利安摩尔疯狂碾压娜塔丽波特曼。
      • 摩尔姨是高阶版晚晚,娜塔莉波特曼则是晚学博士生,literally一直在记笔记。前者试图营造出自己根本不具有的一切,包括浪漫的爱情、完美的家庭、优雅的品位,和对待往事与当下危机的那份云淡风轻,而后者试图戳破假象捕捉到背后更本质的阴暗。不同之处在于,晚晚的假一戳就破了,而摩尔姨的“假”,掰开来还是“假”,即便是床上崩溃的时刻和私人日记本里的语句,也未必为真,直到最后,她仍然是一团谜雾。而留给娜波的只有无尽的挫败感,并非因为她剖析一个女人的尝试失败了,而是因为她意识到,真实本身在这个时代已经失去了价值。
      • 热带和亚裔就是你们play中的一环
      • 女演员以高姿态闯入不伦恋夫妻的生活。作为窥探者,她打着了解原型的幌子肆无忌惮去拼凑夫妻生活的全貌,近乎冷血地去满足自己的窥私欲;作为闯入者,她的出现打破了婚姻表面的平静,使得更隐秘不堪的内里逐渐浮现;作为审判者,她是成人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化身,居高临下又虚伪透顶;作为模仿者,正如镜像只能投射表面,她始终也未曾触碰到真相,因为真相要复杂得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复杂得多,这是学不会演不出的,她做的所有功课最终也只能呈现为猎奇故事里的三流表演。三人都在自欺欺人,女演员自欺洞悉一切成为了妻子本人,妻子自欺不曾有错、生活幸福尽在掌控中,丈夫自欺长大成人实则灵魂永远被困在了13岁。角色无比契合演员的特质,男演员的木讷与孩子气,摩尔的松弛感与神经质,波波难以摆脱的紧绷状态与缺少共情的技术流风格,精妙的群戏。
      • 最佳编剧奖倒是很有机会。配乐真的也很值得玩味。但我觉得这片最大的趣味其实是托德海因斯仿佛在讥讽娜塔莉波特曼,他应该是躲在摄影机背后偷笑的那个人,选角上让这么一个典型的技巧派演员(波特曼)去饰演这个主角,她自以为已经摸清了摩尔的内心世界,借表演艺术之名不断侵入摩尔的生活,看似掌握了在表演时蒙骗观众感情的外在记号,最明显的就是波特曼对镜(即面对观众)训练自己、重复这一套模仿记忆,却在片尾正式开机后无论她多么努力去准确还原此前的肌体与时机等技巧所带来的一致性却都只是毫无生命力的一张白纸,肤浅的连她自己都无法相信。
      • 那些说娜塔莉·波特曼演得好的是不是没看懂结尾啊,方法派(波特曼)都被体验派(摩尔阿姨)按在地上正反摩擦了!不伦恋是表,表演课是里,很喜欢这个全员疯批的故事,拿给阿莫多瓦来拍一定是华丽加狗血,反而不如托德·海因斯端着拍,拍出了生活中的塑料感和神经质。大家努力装正常人的样子好好笑2333333~~~
      • 往日的新闻当事人矫饰着一潭死水的生活,却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象;如今的当红明星居高临下的闯入他人的生活,还企图捕捉自己想要的真实。分不清这两个人谁更可笑一点,因为这些真相其实根本无人在意。最可怕的是Joe,他好像一直停留在13岁那年,根本没有人在乎他,包括他自己。
      • #Cannes2023 3.5 有点像登堂入室之后的美国丽人。又是一部令人大为困惑的电影,全片有一种没发生多大事儿但所有人莫名如临大敌的杀鸡用牛刀之感。令人恐惧的配乐简直是虚张声势。视角的露水均沾使得主题不够明确,重点到底是家庭危机还是扮演与被扮演的关系?一直以为男主有同性倾向,但最后反倒和波特曼发生暧昧情愫。两位女主的表演确实都很出色。
      • 像是对其早期作品风格的回归,《五月十二月》是关于一种高度拟真的现实,极反讽,极黑色,实质就是极惊悚。托德·海因斯以一个女演员的角色调查为切入口,深入到一对不伦夫妇畸形的家族关系中,试图再次敲击一种内在扭曲的“美国性”。但这种社会高度失范背后的稳态,彻底模糊了真相的意义,再次确认了一个塑料的,数字化的,虚假的美国心灵,最要命的是,它并非是电影所指向的社会个例,也是镜头背面,镜子中的观众自己。
      • 三星半,不觉得娜塔莉·波特曼表现的有多差,我觉得她把这个演技肤浅做作,但又觉得自己功课做的很深度,以为走进人物内心,实则她毫不关心,但又自以为很有魅力的女演员完成的很好,她呈现了大多数女演员进入角色的状态,表面去采访、融入对方生活、模仿对方动作,但其实根本不care,又女明星般的自恋。导演选角很妙,以至于除了安妮海瑟薇外(外形实在很不像摩尔),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位女演员适合这个角色,甚至都觉得波特曼女士本色出演了。
      • 大惊喜!是我很喜欢的对于可以说是“真与假”的讨论。波特曼的角色自认为摩尔的角色是一个“简单”的模仿对象,她从中获得的性快感和对这个角色的自信把握在结尾的拍摄戏中被落魄得化解殆尽。摩尔的角色就更有深度了,她表面的“不正常”让我一度想到她甚至是进入了波特曼在讲座上描述演员在拍做爱戏时的一种“假戏真做”与“假装假装”的程度。她根本就不insecure,而是像她自己说的“I’m secure. Make sure you got that” 片中的那个亚裔完全就是她打造自己“美好”生活的棋子,就像那些被放在笼子里养的蝴蝶/蛾子。两位女主在结尾实现了假面的对调,这份张力也在贯穿全片的soundtrack中被持续地提点
      • 失望,怎么不是娜塔莉和摩尔doi,两位女演员对手戏不够姬啊,海因斯老师,但凡你拿出拍《卡罗尔》一半的功力呢?
      • 喜欢两位精彩的女演员,好可惜她们之间竟然没什么火花。不是想象中那样寻常的人物关系,认识了解相互肯定,而是越了解越揭示出生活表面虚伪的平静下无法示人的一面,真实的残酷,绝望的空洞。三十多岁的"大男孩"形象是有趣的纽带,纯粹而大脑空空,好奇又无所事事。配乐有点幽默,女主打开冰箱-噔噔,你以为冰箱里有尸体啥的,结果她说,哦,今天的热狗不够了。某些程度上说,是片子内外共通的一种故弄玄虚。
      • 可以和《黑天鹅》摆在一起,组成娜塔丽波特曼成为偏执艺术家系列。这部《五月十二月》借用了许多美国早期肥皂剧的元素,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给影片带来几分幽默感。但整体来说,故事还是略显单薄,全靠两位演员的表演增添层次。或许可以抢一个表演奖?
      • 整部电影都在反映娜塔莉·波特曼在课堂上说的:她假装没有享受快乐。假装自己对于探索真相、人物内心、灰色地带感兴趣,但最好奇的一直是带有不伦性质的情色丑闻。90年代的报纸花边趣闻,被包装成时髦的独立电影,实际如同朱丽安·摩尔用赞扬女儿的自信着装来暗讽她的胖一样,并没有任何不同。每个人物在某种程度上都在拒绝成长,结成小小的茧,即使最后有象征性的救赎动作,依然被所有人忽略。
      • 不再美丽的海因斯电影,电视电影质感,廉价、浮夸、诡异,人物做作的姿态完全贴合了这片名利场(秩序之地)对人的规训。不伦恋已经破碎,但我们能窥见过往的纯真;更加不伦的是波特曼对于摩尔生活体面地侵入,观察、询问、探听、模仿,以优雅的名义掌握对他人命运的话语权,并最终陷入无尽的自恋与自怜。
      • 6.5。以高噪高銳度甚至部分過度曝光的影像與美式肥皂劇套路包裝對美式生活的諷刺,卻選用了一個奇情的劇本並一如既往地暗中設置境遇下探的底線。
      • 今年最为重要的美国电影之一,它直指了某种阳光和煦背后的暗流涌动,宛如电视荧屏上的肥皂剧般所谓饱满透明的美国生活潜移默化中的失真、扭曲、病态和操控,以及濒临崩溃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意识边界,并由此延伸至现实生活,眼前的一切究竟是一场集体幻觉般的被动催眠,还是说于不可信不可知中保持清醒的真实体感,无论如何,海因斯精准抓取到了一种隔阂封闭却又相互入侵的诡谲症候,一种可怕的自由主义迷雾中的作茧自缚。
      • “五月十二月”一词,被用来借指存在巨大龄差的两人间的浪漫关系。这两个月份在一年中代表了不同季节。五月代表了春天,十二月代表了冬天,所以关系中的年轻一方就是五月,生命之春仍然蓬勃旺盛,充满激情,也更易为他人魅力所倾倒。十二月则代表年长一方,青青不再,已至严冬,饱受生活磨砺,不愿主动争取。……虽然如此,个人还是更愿意把它翻译成:大约在冬季。因为,从剧情发展和角色强弱走势来看,特别是俩人最后一幕那句关键对白,“缺乏安全感的人才是危险的。我是安全的”……本片似乎更像是一个伪装成双女主并立模式而实际导演立场已有取舍,所以谁又敢说May在这里的真正意思不是一个副词呢?……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4465765992/
      • 6.9/10 #NYFF61 Opening Night 在形式上几乎无可指摘,无论是虚焦镜头还是突入的老派的氛围音乐,无论是偏冷的黄绿色调还是段落的结构处理,都尽显娴熟,不过多出嘶吼尖叫和吵闹时音效处理过度刺耳,随可能故意为之但显得笨拙。内里却并不能契合其所塑造的氛围:缺乏更复杂更多元的心理活动侧写,凝视目前仅着眼于面孔/种族性别及阶层的脸谱本身;剧情发展基本在被预想,近乎都选取最讨巧也最容易的发展途径,并以自反性的开放结局作为规避,即便被重复多次的台词可视为一种质问。男主的反悔或者遗憾在法律意义上依然过于“正确”,若能够更为突破似乎更为精彩。当然可被视为对观测/剧本/叙事的虚假性的“声明”,但是类似的时刻基本依赖于拙劣的冲突和呐喊,反而是男主偶尔观看的DV录像更有趣味。蝴蝶仅作为结构-时间的刻度,似乎可被更深挖掘。
    • 豆瓣 7.5 IMDB 6.4 正片
      Zielona granica
      2023
      剧情片
      德国/比利时/法国/波兰

      绿色边境

      Zielona granic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就像导演说的那样,这片子今年三月份拍完,现在就拿出来了,是她自己最快的速度,因为不能再等了,要尽快让这个世界看到。
      • #VIFF2023 如果不是后三分一贪大求全导致主题表达越来越弱,应该会给一个更高的评分。另外过于白左的视角就像片中所讽刺的那样,总是很容易将复杂问题理想化,从而导致很多关键细节失真。在这点上蒙吉的《核磁共振》给了更好的表达。更有意思的是,这片子首映后被波兰政府高官猛烈抨击,最近更是取消了对乌克兰的援助,让片尾和谐的波乌边境变成了一厢情愿的构想。
      • 如此白左的观点又于事何补
      • 7/10。在黑暗弥漫的原始森林,将大批难民引入欧盟的白俄和波兰军方互相踢皮球,数万名阿富汗人、叙利亚人在边境两边循环往复,冻死、饿死,被抛尸铁丝网另一侧的戒严区或溺亡于森林沼泽,而两国政府也围绕难民问题互相指责,在第一个小时激烈、残酷、直击当下现实的黑白镜头和手持近特后,忠实呈现暴力和压迫的霍兰寻求着制度性解决方案,由此出现了难民内部、波兰军方内部、人道主义团体的差异,普通人认为放任难民流入会侵害本国,边境士兵有刁难难民、剥光羞辱审讯人道组织救援者,也有内心煎药的军官,最具差异性的是波兰两名行动主义姐妹,无政府主义的妹妹不满谨慎遵循法规的姐姐,痛斥暴力抓捕难民的波兰边防。遗憾的是,后面着墨于波兰边防与救援者相互抗衡的几个章节,主观意图明显、人物塑造扁平,结尾的乌克兰难民过境也与整体结构缺乏联结。
      • 像是给在场的所有欧盟人脸上一记重拳
      • 坐在电影院的人只是流了一点廉价的眼泪,但有人已经死了一千次。
      • 依然欣赏如此观点鲜明的电影。它不用做出超脱式的高明,也不必掩饰某些笨拙。这个时长的电影能做到从头到尾吸引人,也着实了不起。NYFF最后一场,阿格涅丝卡霍兰QA场。Again这个世界需要观点鲜明的电影。
      • 威尼斯速度,赶早场奔跑,没看手机失去判断,一跟洁净管出现在眼前,本想像夏思凝那样迈过2公分高的障碍,结果却成了红毯前摔倒的柳岩。 早场也是关于波兰和白俄罗斯之间一场跌跌撞撞的球赛《绿色边境》。比赛用球是难民。导演霍卡老太太充足设置了难民、边防警察、人权分子和边境居民四组人物,让“卢卡申科和普京射向欧盟的子弹”,被波兰一遍遍踢回,再被白俄反攻回去。 故事非常流畅好看,也就没必要追求创新。相较全片展现的白波边境地域,结尾赞颂了乌波边境天堂。俄罗斯侵乌战争爆发,涌入波兰的难民不再是皮球,而是可以带着猫猫狗狗花花草草随意过境。调岗到此的边防警察抱着乌克兰婴儿说,“我从来没在过白波边境。” 那也类似《打蛇》结尾的“呢度不是钻石山”吧,可以当作告诫大家不要走线的欧洲《孤注一掷》。
      • 阿富汗女人问努卡的名字,他回答说“基里安·姆巴佩”。波兰边防军的太太想给女儿取名克拉拉或劳拉,因为这是莱万多夫斯基两个女儿的名字。我想这些足球梗并非出于一种巧合,而是导演将这些难民比作足球的隐喻,一只被波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踢来踢去的足球。前3/4的绝望和后1/4的温情,都无法抹去这些年来那肉眼可见的裂痕。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上帝说你们别等了,没有通知。
      • #Biennale80 毫不拖泥带水,mourir une mille fois的难民困境。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讽刺了白左只会举蜡烛,但是自身也陷入了底层互害的陷阱。谁创造的这些问题?他们负责了吗?难民的新闻早就满天飞了,那么所谓的自由民主社会为何依旧能熟视无睹呢?希望以后raise awareness的电影能多challenge上层建筑
      • 阿格涅丝卡·霍兰用悲天悯人的多元角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震撼的图景:这里不是一路通畅的“绿色边境”,这里是毫无人性的人间炼狱;这里的希望只会零星存在,绝望却时刻蔓延;这里什么都不剩,这里只有死寂。#年度十佳候选#
      • 7.0。霍蘭聚焦了一場發生在波蘭與白俄羅斯邊境圍繞難民的踢皮球大賽,以四個章節統攝了難民、警方、民間救援力量與波蘭民眾的角力關係。不僅暴露了波蘭長期存在的右翼政治力量以及歐盟對此無力的應對,還在終章裡以辛辣的口吻嘲諷了波蘭官方面對「難民危機」和「俄羅斯侵烏戰爭」的兩幅嘴臉。遺憾在於從四方力量出發的四個章節因未能嚴守封閉視角而淪為純粹的剪輯功能導向,且對波蘭右翼話語及權力關係建構過程的剖析略顯模糊。
      • 90mins退。copy,收到了难民新状况。
      • 3.5//难评 可能因为更为纪实的拍法以及更新鲜的现状反而在观影上感觉遥远 隐约有种看国际新闻的感受
      • 散场后想打五星,看完枯草再仔细想想还是觉得应该有点保留,虽然这两部毫无关联…能理解评论的两级和波兰右翼政府对此片的blacklash,赶在波兰大选前上映揭露政府whitewashing也是值得赞许的。导演做到了尽可能可怕又不加粉饰地把波兰-白俄罗斯难民危机展示出来,可以说是很有效的的“docudrama”,只可惜相信所谓导演纳粹宣传的右翼只会觉得这是disinformation。作为观众,令人窒息的细节一个接一个,情绪整片都被压着让人说不出话来,后程反而显得有些反复和疲乏,这也是这这部电影稍稍值得诟病的一点。这样的题材并不会让所有人满意,至于题材真实性种族情绪煽动等等人云亦云,作品本身还是值得一看的。
      • 世界在黑白左右是非之间摇摆。
      • 6.0 挺讽刺的是,这部电影最好看的都是非难民视角
      • 阿格涅丝卡·霍兰新作,获威尼斯评审团特别奖。无疑是每个人有空都应该看一看的电影,关于目前仍在不断发生、进展着的欧洲难民危机。拍得已经相当克制,没有过多的苦大仇深或政治控诉,而是以人道主义态度展现边境区域人人身陷的困局。黑白影像、手持拍摄与上佳的群像表演都强化了本片的临场感与情感冲击。影片从难民家庭、边防军成员与救助志愿者的三重视角切入、片段式地组织情节,叙述得挺立体多面。当然,单靠片子本身是不可能解决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但至少让尽可能多的人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现实性乃至逼切性,还是特别有必要的。(8.3/10)
      • 最近看了三部近三个小时的作品,这是唯一一部没有感觉冗长反倒意犹未尽的,于是乎浅浅的思考了一下,难民的直接原因是当事国的战乱,战乱的导火索是地方割据或地缘政治,这些的背后看起来是宗教、历史、民族等等等的分歧,可能无外乎还是天龙人和五老星的角力,追本溯源,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二边军人把难民当皮球踢来踢去,难民的遭遇几乎跟战争一样残忍,没点心理耐力坚持不了。
    • 豆瓣 7.8 IMDB 7.1 正片
      夜明けのすべて
      2024
      剧情片
      日本

      黎明的一切

      夜明けのすべて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失调的身体不匹配失调的感知,是不是有点凭空疗愈?PMS只配备几个发飙动作,以及“pms不比panic更低级”的正义发言,也恐怕写不出女性心声吧。
      • 无法踏上社会正轨的电车,只能徒劳在家蹬健身车。不能正常表达出自己的痛苦,只能买来点心用于补偿。无论一天是多快乐还是多悲伤,都会结束。因为夜晚,我们才能看到另一个世界。你的头发和惊恐被我剪短,我的星空和低落被你点亮。我们像生活在夜晚的动物害怕太阳,却在满天繁星中找到了属于彼此的光。
      • 仍然是好于平均日影的电影,但在三宅的作品序列里只能往后稍稍。不知道是否原作的问题,片中的宇宙论非常肤浅无聊且与疾病和照护的主题无法形成有意思的呼应。从剧作上来看,人物关系趋于缓和的后半部分明显失速,几段念白/独白更显局促,甚至透露出一丝迂腐的气息。在表演上,三宅对两位主演的调教其实还不错,均达到了相对舒服的状态,松村的“饮”和上白石的“食”是贯穿全片的亮点。此外,对东京职场万象若隐若现的刻画内涵尖锐,可惜碍于主题无法深度展开了。
      • 以long long days写the long nights,对小公司的和睦温馨人情刻画,简直有令和好人的意味。而若你喜欢怪人,这一次的三宅唱主人公,不是锁在小城或拳场,而被封印在自己身体里面,瑟缩发抖,他们无法控制病症的发作(即使有服药或接受治疗),很难跟外面的世界,有放松喘息的相处。一些细节依然可爱顽张,如上白石把零食倒着吃光、洗车释压法,还有那个看似没有任何提示交代的互助会。
      • 三宅唱最大的作者性就体现在影像的呼吸感上,有着独属于他的节奏,不是快慢的问题,而是如何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从一个情境接另一个情境,流畅、自然,涌动着充盈的时间感。比《惠子,凝视》还是在完整性上差了一块。但看起来依然舒服,犹如吸氧。
      • 你要怎么在孤单的、细碎的日常生活里,注意到世界是广阔的?在他向她讲述自己第一次惊恐发作经历的最后,两个身影走到天桥尽头,走到路灯之下,摄影机在一个更高更远的视角凝望他们,不是作为上帝、而是作为星星的眼睛。于是你在这里,不知道这是一段小巧的小品,还是一部广阔的电影。它选择了不尖锐也不痛。当人物在自己的动线里走着、过普通的日子,能遇到的所有人都是温馨的,只是日常的流动里总藏着隐患,隐患边上有他人的底噪。从荒川到星河,从城市到宇宙,城市也是周遭,宇宙也是周遭;你看最普通的人,都有小小的异样。
      • 3.5 整体延续了上一部身体病症的叙事,起承转合,包括结尾部分作为治愈系主题的意义与价值的输出,都过分工整了。而且通过太空星系和凡俗世界的对比显出超越与救赎的价值,仅仅是通过台词说出来,创作上对于三宅唱而言是偷懒的。
      • 所有的空镜都很舒服。结构太工整了以至于趣味不足。男主相比女主,在叙述上被偏爱了。朋友:三宅唱啊你还是不太清楚PMS到底意味着什么。
      • 还是16mm,还是 Hi'Spec,还是三宅唱最擅长展现的超越定义的轻薄微热的人物关系。无论是本片中刻画的角色和关系,还是本片描绘和应对“疾病”的方式,都让我感到它特别的后疫情:身体的失控(当然还有哀悼等消极的情绪)是种既不存在“战胜”也无法被他人“疗愈”的东西,没有人可以“康复”更无人能够“拯救”,只有在日常中互相伸出一切不太确定的援手。真是一个充斥着诊断和药物的当代!但人依旧需要他人。印象中没看过什么电影这么大篇幅地诚恳地呈现 PMS、呈现女性的经期状态和受经期影响的生活,这点相当惊喜,而且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经期症状很轻的女的,我对 PMS 至今也不怎么了解。减一星是因为「黎明前最黑暗」这种比喻实在太俗,甚至和影片呈现的与“疾病”相处的理想方式有些微妙的错位——没有什么白昼,亦无需总是处于怀揣希望的等待状态
      • 片尾字幕还是如《惠子》一样在继续向前的日常中缓缓滚动消失,电影有尽头,而生活没有。越是如此自然轻盈越是显得导演功力非凡。我始终觉得三宅唱的电影非常接近时间本来的质地,像是随上随下的列车,依着自己的步调向前,观众只是乘客,与片中人在黑暗中共度两小时,然后平常地下车,汇入自己生活的洪流(重看//三宅唱太擅长把一个故事里的戏剧化成分转构为平淡温柔了,纵使原作已经足够生活化,天文线的加入堪称完美但也有可能他买不起波西米亚狂想曲版权吧lol
      • 日本的电影观念本身就很降维打击了,对什么东西适合用电影拍的理解,对构图和机位细节的把握,都完全自成一体而且恰如其分,让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不能也无需用好莱坞或欧洲的方式去看待。三宅唱用这样的观念和手法在当代日本直接而细致地看到人和宇宙,是了不起的。他说原作讲的是人无法控制的身内之物,而他自己加入的天文元素是人无法控制的身外之物。果然当一个导演深知人是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心灵和眼光就是会让他的电影真切而明朗,与繁星的节奏交汇。
      • 第一次看三宅唱哭到难以自已,之前几部都是纯从电影性的角度观赏,但这部真的彻底在情感上把我卷进去了。自然流动的人物状态、日常叙事下的心理感受,胶片摄影带来的细腻光影、色彩质感,让人仿佛和角色同呼吸、感受周遭的一切。最后时隔20年翻找出的录音带,美纱在移动天文馆里静谧而又笃定地表达个体感受性的存在,瞬间令人爆哭。还很喜欢山添的前任上司得知他总算适应新公司后的默默哭泣,把人与人之间的真心用简单的方式传达出来。看这部电影,就像是被巨大的温柔感包裹住,一切难熬的过往,都是阶段性的漫长黑夜,终究能等到黎明来到的那一刻。接着再是黑夜,再是黎明,人生就是这样的循环往复,像自然规律一样。我们终究要与黑夜和解,适应创伤的存在,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北影节
      • 多么舒服的一部电影啊。三宅唱延续了《惠子,凝视》对于缺陷人群的关注,只不过这次从身体的缺陷变成了心理的缺陷,但依然是娓娓道来的风格,塑造了一对独特的非浪漫关系的男女角色(这点本身就已经相当难得),最终与天地宇宙相联,人文关怀尽显
      • 新的日本电影,对中国观众来说,要耐下性子才能看得进去,日本人的那种礼貌、内向、敏感、谦和的性格,真是和我们隔着很长的距离!读读豆瓣上记载的两篇导演映后采访,可更多地了解许多信息。可看。
      • 14th BJIFF 02@五棵松。注意那些黑夜与白昼意象并置的小设计:如社长翻出他跟去世的弟弟夜里黑魆魆的搞怪合照,和弟弟灵位旁两兄弟白天的合影摆在一处;如同事们一起做广播操,全员着灰白工服,而为恐慌症所困的山添独自穿黑蓝外套(影片结尾处他换上了工装);如山添骑单车给藤泽送手机,在她家楼前的坂道,藤泽留给他的单车在阳光下折射金色光芒,而后景路旁一辆废弃的单车掩埋在藤蔓植物里。人有生就注定会死,日与夜在不停轮转;身内与身外,失控与安稳,抬头时也要注意脚下,从生活细碎中发见星河辽远,三宅唱于最脆弱、平淡处立起镜头,为我们反射了另一面的坚固和恒久。
      • 没必要拍这么长。
      • 问题重重的日影范例。惊恐症男主倒是让我很有共鸣。我十年前常犯惊恐症,那时候和朋友相聚,看起来心不在焉的时刻,基本都在犯惊恐症,但我会忍着,让自己像个正常人,特别辛苦。
      • 光线被打散后,夜晚变得沉静,努力将说话的声量和语速控制得像雨点缓慢地坠向地面,没有急躁。可以一路交谈,一路同行。黎明之后又能见到柔和的、绽放的、暗淡的光。
      • #10286. 74th Berlinale-论坛。片名可以再斟酌下比如《直到长夜尽头》等等。有着后311/后疫情两解的“病友片”(是的其实就是个更高级一点的《小红花》)。除了两大主角其实片中许多人各有各的伤痛,只是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尝试共情(但想要理解又是绝对不可能的)。片里的社会是真团结友爱与美好啊,就当是导演的《礼运大同篇》吧……延续了前作16mm摄影,叙事和剪辑上多使用”信息后置“的方法(此前没有这么大范围地用),还真是挺有味道的。另外居然还玩了个(简直滨口附体的)幽灵录音带……
      • @ Broadway Cinematheque|7+,疾病主题但各种病出现的密度太高了点hhhh恐慌发作和性格讨人厌是两回事,别拿生病当借口啊男主角。我以为自己PMS已经挺重,女主这个比我还重……不过就算情绪再差,真的会这么控制不住自己吗?存疑……胶片漂亮死了……天台镜头拍到画面边缘城市天际线的楼,就是六七十年代日影里常见的色彩……温暖又熟悉
    • 豆瓣 8.5 IMDB 7.9 HD国语
      Perfect Days
      2023
      剧情片
      日本

      完美的日子

      Perfect Day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拍的太好了。整个戛纳唯一在关注生活的导演。没有故弄玄虚,没有炫耀手段。那些说这是精英阶级童话的朋友也是在幻想工人阶级的苦痛。工人阶级连发现一朵花美好权利都没有,只能咆哮才能满足你们的猎奇,赚取你们的眼泪吗。难道吃饱一顿饭,晚上看看书,拍张照片都要被归为精英吗?还是说,你们被大多数人比你们拥有完美生活的事实吓到了?
      • 文艺逼老了之后,首先不会停止摄影,随身携带傻瓜相机,对无意义的树木按下快门;毕生收藏的摇滚磁带要规整地摆在床边和车里,不会轻易挂咸鱼;有阅读的习惯,但一天也看不了几个字;偶尔去酒馆,但不酗酒。躺在床上的时候用4:3画幅回想过去的黑白往事,可以不是具象的,每当有暖色阳光洒在脸上,要流露出慈祥的笑
      • 看得如醉如痴。一个独身中年厕所清洁工,看福克纳书、听地下丝绒音乐,品味好。清洁的厕所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设计,个个精彩。独身生活,由良好生活习惯、整洁小屋、自动售卖机、音像店、冲印店、旧书店、洗衣房、公共浴池、熟人酒吧、小饭店稳定支撑地井井有条,想想上海摧枯拉朽的速度,一身冷汗。弱智儿童、孤独午餐者、幻想超人的流浪者、不理解他的妹妹、无法自洽辞职的同事、亲一记女青年、“现在是现在、下次是下次”的外甥女、一起玩踩鬼的患癌症的酒吧老板娘前夫,各种人群与他而言,都有触动反应,但无法撼动他稳定内核。豆瓣有人质疑这是童话,是阶级歧视。我则认为,文艺的力量不就是让你活成一个精神生活有要求,日常生活有细致感受,社会生活有良好控制力,常常因为内心丰富的感受不自主露出笑容的人吗?难道文艺只属于非体力劳动者才合理?
      • 从“德州,巴黎”到“东京,公厕”,文德斯的主题从Lonely变成了Alone。孤独的人不一定是可耻的,他可以每天从事千篇一律的洗厕所工作,而生活并未因此失去各种颜色。这种低欲少物质而精神富足的日子,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世界很大,足够容纳无数个小世界,认为劳动工作者不配享有文青生活的人究竟是有多愤世嫉俗啊?
      • 文艺的前提是工作量不能太大hhh
      • 本届戛纳又一个无产阶级形象。一个劳动甘愿的、艺术化自己生活的无产者,还让一些有特权先睹戛纳片的资产阶级义愤填膺了,哈哈。太tm逗了。本片是文德斯对日本的现实童话想象——贫寡但低压力,不参与成绩暴政,水泥森林里的隐士。说他是个积极的东方主义都行。这只是一个可能性,我也很怀疑资本主义给不给这个机会实现。这部片主打的还是天真,没那么复杂的zz主题,更谈不上社会危害。文德斯就是这股子天真让人觉得好。
      • 开始还很好奇,他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去?看到最后,开放式结局让人长舒一口气,因为更重要的是他想要经营出怎样的现在。影片过半我意识到,这就是我现在最想要的生活:每日早起开车边听磁带边去工作,中午去庙前坐着吃三明治看阳光穿过树叶,下午去澡堂洗澡,晚上回家读书睡觉,周末洗衣服买二手书洗胶片下馆子。片子最后,他开着车,望着远处日出金光闪闪,不自觉湿了眼眶,我在屏幕另一边与他相互凝视,泪流不止。这种感情,少了点悲伤,多了点平凡的感动。生活很多苦难,但还好,他选择以最简单的方式来对抗。捕捉树影人影风影,品味生活最微小最美好的瞬间,每天花很多时间与自己相处、思考、发现,朴素而诗意,也充满希望,这就是完美的日子。
      • 我不认为这是对体力劳动逆来顺受唱赞歌,而是对主动选择低欲望社会的自我剖析,而在这一点上东京只是一个载体,放到其他资本主义都市也都能用新的形式成立:白天带着精致齐全的小工具出去打扫公共厕所,路上听听patti smith和van morrison卡带,间隙用胶片机拍拍树影,有熟识的小店和照顾自己的会用演歌腔唱“日升之屋”的老板娘,工作完去泡个汤,晚上回家照顾照顾花草,睡前读读福克纳、幸田文、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坐在影厅的老爷们质问:“为什么不反抗呢?为什么不求变化呢?”是啊,为什么呢?在役所广司的角色上就能看见日本从“一亿总中流”到“失落的x十年”
      • 一部关于日常秩序的电影,役所广司像米国公车司机帕特森一样醒来,每天去打卡工作,没有老婆不养狗。不变是一种秩序,整洁是一种秩序,下班搓澡来一杯也是一种秩序。很难讲,这份低阶工作到底赋予了主人公什么,可能仅是切割分配时间,参与到东京某一环秩序本身而已。这点秩序,对大多数人不值一提,对他的中老年人生,却非常重要——如同卡带、文库本、自动售卖机。往大了看,这自然是东京都的一本项目提案,但不阻碍我们以现实的角度,去解读役所广司的生活。事实上,他的日常活动,有70%都和吉井忍《东京八平米》的当下时生活,近乎一样。只不过,他不仅有八平米的生活,还选择了流动,八平米的清洁工作。如同阴翳礼赞,这也是老文青文德斯的“木漏れ日禮讚”。
      • 本片又名:INFJ如何过好这一生。。。
      • 一条评论说"劳动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美化更不该用树影,胶带等的自我感动去稀释。这些装饰将男主收编进了某种资产阶级目光下的收藏品中"。的确,影片讲述的是男主的一种"秩序",但在我的经验里这种秩序通常在劳作中会被很大消耗。但我也不太想和社会性联系起来,perfect就perfect了。也有几个尬点(店主说that's rare, that's lou reed; 导演在秀听了什么好审美的音乐; 女孩亲了男主一下)。但总的说瑕不掩瑜。影像上,"wenders对影像的直觉和敏锐一如既往太好了"。树影,充满神秘和永恒。
      • #Cannes2023-37 外国导演看日本还是能看出一些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男主绝不会像日本电影里一样坐下来吃有味增汤的早饭,而是一罐贩卖机咖啡就出门上班了。把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还原为一个体面生活的人,让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机理变得更为生动有机。对于男主家庭背景的一笔带过,而是强调所有“当下”的生存状态,是导演的艺术选择。役所广司这个影帝我颁了。
      • 东京版《Taxi Driver》,役所广司个人秀。可惜文德斯不像斯科塞斯一样出生在纽约,作为外来者对于东京的城市解构自然也就停留在域外视角,倒无可厚非。配乐show off感觉过多,但Pale Blue Eyes和那段车中对役所广司目光的长镜头太契合,Sachiko Kanenobu如此冷门的70s初日本女音乐人的运用没有料到。 结尾揭开役所广司身份背景的时候还有些失望,我认为这样的描述消解了他本能带给观众的身份认同感。不自觉地发问,为何让自己活的节奏舒适而自洽同时具有良好审美就一定得有既得利益的家庭。但结尾让我释怀了,事实上,身份与背景根本不重要。所谓的对于这部片子小资情调,不关注“下层”阶级苦痛的言论。能说出这样的话本身就代表了他们对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敌视,谁规定劳动人民不能有高雅情趣?
      • 受够了白男白女的发疯做爱,还是平平淡淡的东亚人是我的菜。认真完成的工作、发现美的眼睛、温暖他人的善心,多么完美的日子啊。
      • 27th Debussy Theatre 8:30-10:33 文德斯必须要回答的是,他是在为谁拍这个电影?我看到独居的aged体力劳动者会想到他孤独死的结局,看到拉着婴儿车找孩子的妈妈会知道这是丧偶式育儿的折射,看到y2k一样的小姑娘会知道她有多大概率面对校园霸凌或年长男人的性骚扰——这就是我们大美东亚。我身边的美国人看到哇哇大哭的孩子和公园的路牌照应了会笑出声,看到锁上门就模糊了的厕所会笑出声,看到从鸟居附近栽移回家的小苗也会笑出声——这是他们看到的大美东亚。我必须要问,他如何或者说有没有想过这种他所歌颂的(来到东京发现厕所很干净所以要拍一部电影)体面的整洁、治愈、“小确幸”的背面是一些人无法在这个文本中获取到的之于他的“想象”同样重要的现实?而一部导演电影多大程度可以牺牲这种现实?
      • 简直是为豆瓣文青量身打造的电影,独自一人生活,热爱听音乐、阅读和拍照,日复一日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感受到这个世界带来的安稳和美好,而且东京这样的大都市也能够用居酒屋、书店、食肆、澡堂给予他充分的满足。虽然也有往日生活的苦涩和现实生活的偶尔不顺,但他很快就能平衡,进而继续他自足自乐的生活。
      • 戛纳打卡,大叔很帅气,画面挺有质感,侄女有点神似新垣结衣。东京的厕所真好看,表面看似平凡的清洁工,隐藏着一颗文艺的心,一个人就足够强大丰富了。胶片摄影绿植音乐,看似跟清洁工毫无关联,反差却也在情理之中。让我想到一句波德莱尔的诗,别人看我喝最低劣的烧酒,而我却在风中行走。侄女说,妈妈说叔叔仿佛跟我们不生活在一个世界。大叔应该是INFP。
      • 我说你们这些男导演真的够了,最近看的三个片子,全是小姑娘爱上老男人,然后还要再加上一个风韵犹存的熟女做陪衬,把女人分成天使和妓女就是你们幻想的模板
      • 用一小时构建稳定与美,再用一个小时不断去干涉,但似乎都是很小的漪轮,似乎稳定、美、享受都还在,最终才把一点哀伤的底色显示出来,并且仍然拒绝明确外显的解释。梦太唯美了,充满禅意却又根本看不懂。日本的德州巴黎,窄窄的画幅,琐碎的日常,日复一日却不招人烦。进书店的滑动变焦以为是眼花了,结果看别人也提到了。
      • 起床,刷牙,浇水,咖啡,磁带,摇滚,蓝调,爵士,厕所,摄影,友树,移栽,泡汤,冰水,居酒屋,福克纳,幸田文,影子,睡觉,完美的日子。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