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夸克盘 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夜晚.2024.1080P.官方中字【公众号:嘘电影】 详情
      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夜晚.2024.1080P.官方中字【公众号:嘘电影】
      夸克盘 [流行乐最传奇一夜][WEB-MKV/1.8G][英语中字][1080P] 详情
      [流行乐最传奇一夜][WEB-MKV/1.8G][英语中字][1080P]
      The Greatest Night in Pop (2024) [1080p] [WEBRip] [5.1] [YTS.MX].torrent[1.80GB ] 详情
      The Greatest Night in Pop (2024) [1080p] [WEBRip] [5.1] [YTS.MX].torrent[1.80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The.Greatest.Night.in.Pop.2024.1080p.WEBRip.x265.10bit.AAC5.1 [YTS.MX][1.63 GB] 详情
      The.Greatest.Night.in.Pop.2024.1080p.WEBRip.x265.10bit.AAC5.1 [YTS.MX][1.63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The Greatest Night in Pop (2024) [720p] [WEBRip] [YTS.MX].torrent[900MB ] 详情
      The Greatest Night in Pop (2024) [720p] [WEBRip] [YTS.MX].torrent[900M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HD/DVDrip

      We Are the World The Night That Changed Pop (2024) ---1440p[ZIROBYTE][1.61 GB] 详情
      We Are the World The Night That Changed Pop (2024) ---1440p[ZIROBYTE][1.61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HD1080P官方英语中字】 详情
      【HD1080P官方英语中字】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985年1月25日,数十位当时最受欢迎的音乐家聚集在洛杉矶,为非洲饥荒救济录制慈善单曲--We Are The World。抛开自负不谈,他们合作创作了一首创造历史的歌曲。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3 IMDB 8.3 正片
      The Rescue
      2021
      纪录片
      美国

      泰国洞穴救援

      The Rescu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Free Solo导演新作,冷门极限运动(洞穴深潜)拯救生命的故事。把全世界瞩目的救援行动拍得惊心动魄,实施细节又充满人性关怀。如何拍摄群体行动中的个体英雄,值得国内纪录片导演借鉴...
      • 看了其他的一些评论,感到很难认同。这部纪录片在讲述营救过程之余,还讲述了一些泰国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他们和这次营救行动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论内容,这部纪录片大概在8分左右的样子,但是它打动了我,所以我打了5星。
      • 哭得我稀里哗啦…但是有几个scene还是无可避免的体现出white supremacy。算上救援者的父亲,泰国高僧对于两个人的死亡预言令人震惊的准确。
      • 特别好!虽然qa的时候chai一直劝大家不要看了这个电影就去cave diving因为很危险,但我是真的好想去啊!看了那么多攀岩电影都没有想去真的攀!但是cave diving太吸引人了!片子其实前部分落脚点就在这些diver上,我觉得很妙。(映后单独问了chai为啥没有中国人出镜,她说联系了中国救援队,他们不愿意出镜)
      • 1)开头和结尾挺烂的。开头就是一个trailer,结尾就是爱国主义喊口号,那流行歌曲是什么鬼?2)中间65%故事讲得不错,3G和现场重现什么的烧钱镜头挺有质感的,但到后面就开始有重复疲惫感了;3)白人英雄主义,女性不存在,母亲不存在,亚洲本地专业人员不存在?想想为什么不存在?还不是因为贫富不均,白人男可以在周末浪费几个小时玩山洞嘛;4)没有说到为什么会被困,没有提及全球变暖带来的危险,主题不过是白直男个人英雄主义;5)最奇怪的是被困人员家人和本人一个采访镜头都没有;6)over-rated
      • 相较Free Solo损色了不少,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我纳闷的是,既然有亚洲的救援队(包括中国)参与,为什么没有有关亚洲救援队的相关采访,只有一个来自谭晓龙微博的视频片段?
      • 奥斯卡级别的制作,虽然很多内容没有细讲,视角也不够丰富,但观赏性足够
      • 当下是非常激动的,好多次都被激动到哭。毕竟这个事件本身就足够震撼具有话题性,当时的片段再加后来的采访,整个剪辑就特别能营造出那种紧张的氛围。回来之后认真查了wiki关于当年整个的救援情况,会发现的确视角比较单一,可能也是限制于电影的时常,要突出主线,有一点点神化的感觉,于是我就想要来认真研究一下。Jimmy当年靠Meru打开了我rock climbing世界的大门,这部电影要打开我cave diving新世界的大门了!
      • 碍于影片潜水员视角的原因,影片对于救援的技术问题完全没有着墨。这更像是以大事件为楔子,讲述洞穴潜水及其爱好者的纪录片,这就又回到了《徒手攀岩》的熟悉的路子:记录运动为主,展现性格为辅。到了这部则是水下救援为主,人物性格为辅。人物性格这部分不说,你会发现这些洞穴潜水员多数还是挺孤僻的,他们享受远离尘世的寂静,这就是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共性吗?而在救援部分,依靠着原始录像素材,我们也能感受到洞穴内部的逼仄压抑。我们与救援者情绪共振,为挫折而沮丧,为转机而庆幸,不断的峰回路转。高僧预言与民间传说使得影片有了一丝神秘感和宿命感。本片是一部利用纪实素材进行个人创作的优秀模范作文,有着鲜明的作者标记。
      • 6.5/10。事件很惊心动魄,看到孩子们都被救出来时松了口气。和《徒手攀岩》不同的是没有那么多让人窒息的当时画面,希望未来有导演改编一部灾难片。采访中关于中国只有谭晓龙微博视频,蛮可惜的。
      • 狠稳,相较free solo的个人高光,cave diving的群像塑造还是弱了,显然意不在事件但还是被叙事分去太多笔墨。两个瞬间,镜头介质进入“真实”录像,和摄影机被发现在场。(我迷信了
      • 不管是去救援的大人还是被救援的小孩,在如此极限条件下依然能做到冷静、坚持、彼此信任和合作,都非常 inspiring和感人。记录这件事的素材那么多,这部的独特视角和焦点在于还原了在洞穴这一独特context中潜水的技术难度和风险,呈现了当时看新闻完全无法感受的场景,比起纯人文角度是有拍摄的技术门槛的,也是价值所在。
      • 【Nat Geo】“金柴”夫妻档继《徒手攀岩》后,又一次交出满意的“纪录片大战”种子选手。在等待Ron Howard筹拍的剧情化改编之前,它会是对这个事件相当好的补充。在还原那些生死一线的极端情况推演以及救援难度如此之大的解释之外,比《徒》做得还要深刻的,或许是技术之外对情感的讲述与探索。随着它的展开,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力量- -那时刻,无数国家和专业的人士齐聚,只为努力创造一个奇迹- -这在当下也有种惊人的鼓励与启示。
      • 可能是因为看过太多该事件的解说,所以这部作品作为纪录片并未见其独到的地方。除了最后孩子们如何出洞的部分也同样惊心动魄之外,其实别的都是早就知道的内容。但是大家跨越国界、万众一心的故事,无论看多少还是觉得振奋人心啊。
      • 缅甸高僧预言真准啊。
      • Explorers help explorers. “It has to be us.” 同样也是Explorer的Jimmy Chin,选择的切入角度,非常准确地展现了这件事的内核。它很小,也很大。评论里只知道无脑重复种族、国别那套话术的,别逗了好吗。这事没法强行贴金。还有人记得Denovo姐意外去世后遭受的冷嘲热讽。
      • 撇開白人主義的命題,電影為新聞紀錄片製作提昇至一個新難度,單是難度分已五星。Jimmy Chin說故事時不離對自然的敬畏和小人物沉穩的自我堅持,但造出一種劇情電影無論如何也不能傳達的第一身感動。雖然與「大師級」的電影哲學思考有距離,但絕對能奠定他於現代紀錄片製作上的重要地位。
      • 没想到其中一位堪称核心担当的英国洞穴潜水员当时正好有一位泰国女友。
      • I did used to worry, was I a bit too cold? was I bit too unemotional? I found a use and a purpose to that level of detachment.
      • D /【NGF 2021】至少在对救援状况本身没有像「徒手攀岩」那样猎奇向的渲染,问题在于在重点放在救援行动本身的情况下,想表达的内容过多使得Cave Diver们生活背景描绘敷衍,特别是万能的“生活中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理由。以及中后段开始刹不住车的煽情,并仅仅拿救援成功与否作为叙事动力。最不明白的是少数族裔导演拍出来的东西居然如此白人救世主视角...
    • 豆瓣 9.2 IMDB 8.2 正片
      Ennio: The Maestro
      2021
      纪录片
      意大利

      音魂掠影

      Ennio: The Maestr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他起初想当医生,他爸爸让他学吹小号。后来靠小号谋生艰难,让他感到羞辱,他改学作曲。他的理想是当一个现代的作曲家,创作先锋音乐,但是却开始为电影配乐。他跟夫人说,我做十年电影配乐就不干了。然后是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后来一辈子都在为电影配乐。他总想放弃传统旋律,但最后他谱写的旋律传遍世界。他精力旺盛,很多人说他像个运动员一样,激情澎湃。他外表谦逊,但他并非看上去的那样。汉斯季默说,你只需听一两个音符就知道那是他!整部纪录片就像是一次漫长的采访,他口述自己的历史,职业生涯。看这纪录片太激动了!听他的音乐,人就不会因为孤独而感到难过了。
      • 威尼斯非竞赛单元全球首映,音乐大师莫里康内的纪录片。影片结束,全体起立,向托纳多雷致谢,向莫里康内致敬,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 看完很有冲动在百老汇莫里康内影展的基础上再做一个莫里康内影展。百老汇电影中心7.6莫里康影展开幕 内地首映
      • 和Tornatore一起看Morricone的纪录片 时空交错,勾起所有关于电影和观影的感动。 灯亮的一刻所有人围住Tornatore鼓掌十分钟,所有路过Maria的意大利人都在跟她说Grazie,还有此起彼伏的抽泣声。真好啊,你们都是人类群星。#Venezia78#
      • 迷弟导演给心中的神谱写的一曲颂歌。莫里康内的创作史几乎是半部电影史,从莱昂内、帕索里尼到托纳多雷、塔伦蒂诺,随便一个名字都是一座高山,而一部部代表作背后都有他的神来之笔。看着片中那些电影片段,我完全无法想象当老牛仔拔枪时,当四兄弟经过曼哈顿大桥时,当托托静静看着那些删减片段时,当1900在楼梯上驻足时,在无数经典时刻没有莫里康内那回味无穷的配乐我们是否还会如此珍爱这些作品。相比好莱坞同行们动辄用千篇一律的交响乐刺激观众的耳膜,我心中的史诗感永远是莫里康内那悠扬的哨声或颂吟的旋律。
      • 如此海量的素材,把旧影像与新采访进行了合理的梳理和混剪,是个浩瀚的大工程。托纳托雷是莫里康内后期合作最多、最有默契的导演,他对莫里康内的音乐创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都能从片中看得出来。他在大师离世前采访了他,留下了如此珍贵的访谈,你能知道都有哪些因素造就了莫里康内。采访对象有新有旧,看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已经离开了……其中一位讲述莫里康内写音乐如此之快的惊人程度,就像在写一封信。即使在他的工作室,也没有一架钢琴,因为他的灵魂可以听到每一个音符。王家卫是本片的监制,前面有“上海繁花里”的片头,他也在片中用中文也讲了两句。看到最后产生的思考,莫里康内为电影创作的音乐真的和伟大的古典作曲家的音乐水平一样吗?
      • #bfi 致敬传奇。大银幕看到“I slipped”真的瞬间落泪
      • 大厂联合出品和大牌导演监制受访果然出手非凡 涉及的影片片段基本都用上了最新修复素材 借由莫里康内本人讲述作为一次相对完整的创作回顾 大师也曾化名Dan Savio开启西部片配乐创作 才知道六七十年代还有那么多不太知名但是配乐出彩的片子
      • 没有莫里康内,就没有天堂电影院
      • 这可能是最好听的纪录片。来自大师的怨念:毕业时和老师抱头痛哭,老师承诺给他找工作,然而并没有;莱昂内电话里诓了库布里克,以致他没能合作成《发条橙》;以及奥斯卡……
      • 纪录片的灵魂是剪辑,本片虽然花了最大心力去取舍剪裁(素材/评述/电影场景的组接好评,像看了一场大型混剪+原声音乐会),片尾不绝的赞美委实太长了。 以一己之力串联起(意大利)影史半壁江山,人类群星闪耀时,天才的碾压级才能除了称奇毫无办法——一心两用,高产海量,写曲如写信,半世纪的常青创作精力不竭,面对古典师门/同行的指责和同质化的瓶颈期能迅速调整方向;能将音符具象化在脑海,以无与伦比的心理共情搭建叙事性场景,具有极强辨识度,甚至能反向推进剧情,在多元类型电影中跃动着伟大的灵魂。 《荒野大镖客》的口哨,《西部往事》的口琴,《美国往事》的排箫,《教会》的双簧管……熟悉的旋律如刻入基因,音乐是唤醒记忆的触发器——多多在天堂电影院欢笑,面条听到“I slipped”泪目。
      • 片中提到的由他制作的电影配音的片单: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1544365/ 方面查阅。
      • 太多、太多、太多熟悉的旋律了,会忍不住跟着哼唱,甚至有些感动。对于莫里康内配乐的电影,真的分不清谁更重要了,是互相成就,是缺一不可。
      • Ennio绝对称得上是当代伟大且极具天赋的作曲家!真的就像莫扎特作曲一样,把脑子里的天籁旋律誊写到乐谱这么简单。果敢,自由,深情,悲悯……他创造的音乐世界无法被定义。
      • 1.上周看到《隐入尘烟》豆瓣评分已经上升至8.4分,还以为会登顶豆瓣电影一周口碑榜,没想到上周五排第一的却是《音魂掠影》,好奇地点进去一看,这部几百人评价9.2分的纪录片竟然是朱塞佩·托纳多雷自编自导的关于意大利音乐大师恩尼奥·莫里康内的传记电影,果断纳入观影片单,这周五总算观看了(《隐入尘烟》倒是成为这周的口碑电影榜第一名);2.Ennio Morricone:……就在那一天,他(Sergio Leone)带我去看了一部日本电影(黑泽明导演1961年《用心棒》),他向我解释,《荒野大镖客》从中获得了一些灵感。……(《发条橙》)这是唯一一部留下了遗憾,我没能参与的电影。3.初看的版本,影片画面的内嵌字幕都没有翻译,制作者都不检查的吗?而后观看的「弯弯字幕组」版本,下面翻译台词、上方添加注释、中间也有备注,显得用心给力太多了。……
      • 看完极其感动和震撼,感动的是莫里康内对音乐的热爱,震撼的是他对音乐的造诣如此之高。看之前不会想到他是如此喜欢探索实验音乐的人,且对古典音乐,新古典音乐也有着极强的掌握,风格多样,很多歌都蕴含着巧思和细节,而且写这些歌和写信一样的简单,速度极快,以至于有一年给十几二十部电影配乐。毫无疑问,他是影响了整个配乐届的大师,甚至影响了一代人,大部分人都可能听过他的配乐,从年轻人开始用他的音乐融入到自己的新歌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后世的影响。他的音乐甚至双向成就了很多电影,我感觉如果《海上钢琴师》没有大师的配乐,肯定效果大打折扣。多次奥斯卡提名没中感觉又有点心酸又有点好笑(有一次被坂本龙一拿了)。可惜关于王家卫电影的部分提及不多,明明作为监制,而且《一代宗师》里最喜欢的配乐就是莫里康内的,没看到花絮有点可惜。
      • 看到汉斯寂寞的脸就阳痿了。看到海上钢琴师的男凝又阳痿了。坐我后面的filmbro给女友介绍银幕上的filmbro电影,形成互文,又笑不活了。
      • 看得泣不成声
      • 情怀分满满,很有启示意义,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了!大师也是性情中人,说到动情处,几次想要流泪,不高兴就可以摔门而去,高兴了一气呵成,当他放开学院派严肃音乐与电影音乐的心结时,他获得了创作自由,当他不再耿耿于怀得奖与否,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 看得让人一直泪目。一方面是因为太多的电影曾都看过,能不断回想起第一次看时的那份情绪经历;另一方面是对莫里康内人生故事、心路历程的惊奇与共情——世界公认的音乐天才、孜孜不倦做了500+电影配乐的大师,却因小号手出身而自卑、因从事电影业而被视为异类、被同僚孤立,背负几十年的愧疚感。但即使如此,他还是无法自控地从事这个行业,在电影×音乐的跨界中实现自我和自由。看完这长达60年的编年史,仿佛时代洪流漫渡。20世纪后半叶,是真正属于电影,属于电影配乐的黄金时代,莫里康内身在其中,立住了自己的人生。现如今,还有谁在意电影音乐,或者说在意电影呢?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我做十年电影配乐就不干了。然后是又一个十年,十年,十年……直到一辈子。”
    • 豆瓣 9.1 IMDB 7.1 正片
      Kim's Video
      2023
      纪录片
      美国

      金的音像店

      Kim's Vide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天,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太好看了(我爸现在就在这个b小镇参加一欧元房产项目,回去出资源了得赶紧给他看看,草泥马的
      • 看完只想高呼“电影万岁”!北影节2023.4.27
      • 所以文艺青年就是会因为报菜名而找到彼此啦!(没有说文艺青年不好的意思)
      • 😭😭😭我操哪有影迷不喜欢这玩意啊!!!!集结电影之魂偷电影,“戈达尔都帮你了,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戈达尔做什么都是对的”,“但是为什么没有昆汀?”我真的边哭边笑😭😭😭永远有那么多人扯着艺术的旗子蝇营狗苟,但永远有艺术之魂真的在燃烧😭😭😭😭
      • 结束后的三次掌声说明一切,北影节给这个片子磕一个也不过分吧。#13th北影节BIFF 保利天安门
      •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北影节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其中插入了很多经典影片的段落,整个调查过程都充满了放克精神,电影培养了一代人,也需要这一代人为其发声。电影记载了历史,拥有所有出现于其中的人活过的证据。韩裔青年成功实现美国梦,而五万多张DVD在电影数字化的浪潮下被满载希望地运往西西里岛。音像店的管理者们企图通过电影为当地居民带来文化熏陶,使当地成为艺术家的天堂,只可惜曾经的约定只不过是服务于政治需要的工具。愚昧的人永远不知道他们拥有多宝贵的财富,历史也始终充满遗憾,总会有大量的电影被世人永远遗忘,无迹可寻。电影之神集体掠夺电影的部分过于热血,当梅雅、戈达尔、瓦尔达、贾木许等人的灵魂齐聚一堂共同完成电影拯救计划时,能感受到属于电影圈的顽强生命力,绝不屈服,永不妥协。
      • 爱电影尤其喜欢收碟的影迷不能错过。一个韩国人在纽约开的音像店被意大利人整个骗去西西里又重回纽约的神奇故事。 从开始满满迷影元素以为只是探寻一家音像店的变迁经历,到卷入意大利政治黑帮疑云,再到以一个Nathan Fielder式荒诞点子集结“电影之魂”取回自己被偷走的东西,直至那句“如果戈达尔也帮了你,那我一定支持,这个人不论做什么都对”,眼睛逐渐瞪圆,观感不断攀升。 最后接盘机构揭晓是我猜中的AD,心里给他们鼓了一百次掌;看到工作人员认真清理分类上架,完全与萨拉米做法相反,没忍住哭了,这才是应有的归宿啊! 此外还有很多电影之神显灵的细节,比如导演生于德州巴黎,比如在看《双峰》时第一次收到金老板回信,比如萨拉米的那场火。电影万岁![230427]
      • 影迷的事,能叫偷吗!
      • 很后悔没有印制电影之魂面具来观看!
      • 最高境界的”影迷的自我修养”:从“看电影”到“救电影”,同时完成“拍电影”。综合了乔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的“自制”手法与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的“介入”姿态,最终呈现出安迪·沃霍尔式的大众文化的英雄形象(顺带一提:片中的“电影之魂”似乎就包括沃霍尔的面具)。电影的英文字幕似乎就是Final Cut Pro软件自带的默认格式,因而无疑发出这样的宣告和召唤:“爱电影、拍电影——我行你也行!”最后,所剪取的电影片段包括《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就冲这点也得加上一星。
      • 迷影向纪录片,配上funky音乐,看得很带感。55000部电影藏品完璧归赵的故事。金先生说:连戈达尔都支持你了,为什么没有昆汀·塔伦蒂诺?(全场爆笑)幸好这些藏品被带到了纽约,被分类、整理、收藏、展出并得到应有保护,Salemi只是想带动当地的旅游。金先生的一生落点《公民凯恩》。戈达尔说:事物的来处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向何方。“科恩兄弟的延期费不用还了。”【BJIFF13th/Day5/Scene18·西单】
      •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40部。迷影迷到这种地步也算是到金字塔尖了!向所有梦想家与理想主义者致敬!这事儿本身就太电影了!
      • 去电影院之前:女朋友非要看的什么破片儿? 看完电影后:迷影+纪录片+邪典+黑手党+铅黄?电影万岁!
      • 旁边迷影青年笑的太聒噪了
      • 本届北影节迷影精神赏
      • 他是戈达尔啊!戈达尔做什么都是对的
      • BJIFF2023。非常惊喜,纪录片拍出了故事片的趣味性。影片以追寻收藏家金先生的音像店为主线,将纪实影像和经典电影画面灵活剪辑,讲述了一个对影碟收藏和电影艺术充满执着与热爱的故事。但这并不是故事,当信息化时代将一摞摞庞大厚重的录像带变成了方便流行的NETFLIX,一种对电影的独特仪式感却在悄然消失,对于影迷中的一部分人来说,将实体电影整齐摆放并归类收藏,仿佛它们就会变成触手可及的平行人生。
      • 应该作为资料馆常驻影片,提醒我们电影资料的科学存档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 纪录片不止要记录,还要会搞事情!还有不要丧失那该死的勇气和幽默感
      • BJIFF @资料馆 北影节接近尾声了,感觉今天这场小雨下得正好。生活有时候好像电影,电影有时候好像生活。这个纪录片给我一种《How to with John Wilson》的感觉,很喜欢。以后如果去纽约,要去圣地巡礼一下:28 Liberty St, New York, NY 10005, United States 地址是这个。
    • 豆瓣 8.5 IMDB 7.8 正片
      Notre corps
      2023
      纪录片
      法国

      我们的身体

      Notre corp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SGIFF2023 肉身是痛苦,繁殖是诅咒
      • 在中国做过妇科检查的女性应该能感受到此纪录片里的医生态度有多温和。
      • 男人的缺席恰到好处。
      • 多给一颗🌟,就像片中的女孩说,做女人就是痛的……很多人费了老命在拍叙事片,而C.S.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纪录片拍的如叙事片一样精彩。完全抓住那些特别的人物。很多段都拍的很棒,或者说剪辑节选出来的很克制,能想象他们有多少素材。几乎所有画面里都透出的温暖,除却自身段落以外几次说话回应都算重要,离所有人物都是近而暖,带着一种无法掩盖的温柔,处理这个题材很罕见,特别是对照几位著名男电影人(R.D.和A.C.还有N.P)。现世,女性负担很多很重从精神到肉体,但大部分女性都没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个最基础的问题不知道何时能解……身为人,凡胎肉身,就要受百般“折磨”,从出生到离去。推荐女生一定要看此片,巴黎十月上映。
      • #FNC# 数度哽咽,最好的性别政治电影或许不需要主题先行,女性的身体本身就是立场,作者罹患病痛的“在场”也更进一步地改变了叙述者可能拥有的“人文关怀”视角,只剩下伴随着手术室里响起的“裸体圆舞曲”去无限接近生死的实感;是应该推荐给所有顺直男的作品
      • hkiff 和《生门》在题材和拍摄手法上其实没有很大差异,不过呈现出来的效果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医疗体系和社会文化中对于生死态度的差异,画面始终透亮,声音温和亲切,来就诊的患者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比较特殊的是创作者自己在拍摄过程中查出了癌症并接受治疗,所以不论是这个译名中的“我们”还是HK译名“我所知道女身的二三事”中的“知道”都不是一种单纯的旁观和记录
      • 女性驚悚片⋯請加入「十大一個男人30歲前必看的電影」
      • 年度最佳#不仅用解剖学般的精度剖析了爱欲与希望之上的无遮蔽状态的肉身 用不同生命阶段的个体经验打造了一条“女性身体”的集体光弧 它更有着伦理学的温度和政治学的强度 即便视觉已经坦诚到震撼了 话语依然稳据主线 片中的医生普遍掌握了科学传播的精髓 用精准易懂共情力强的语言事无巨细地为病患解释医疗方案和操作 但看似在法国病患的人权已经得到足够尊重了 回看之前的录像又不难发现 那些询问和告知依然建立在失衡的医患权力之上 患者除了知情和接受之外并无选择 女性可以自由行走于长廊 却依然被墙上窗棂的阴影囚禁 最后 导演选择以自身与她所摄取的身影叠化 用双向对话和影像反诘、决策 主张身体的所有权 一旦生成“女性自己的身体” 再病弱的身体也是最强健有力的
      • 看似是一個從外部記錄者到內部親曆者的過程,但從第一幀那雙主觀鏡頭下走路的腳就把主觀經歷引入全片,外部和內部通過同時映射在玻璃窗上的花園和鐵欄杆融合在一起,不再有我、你們、他們或她們,一切匯聚成“我們”共同的身體經歷(Arlequin首映過程中突然一位觀眾身體不適,全場尋找在場醫生,瞬間恍惚了...
      • 關於女性身體的群像影像,意外懷孕想墮胎的、想要變性的、孕期需要幫助的、自然分娩和剖腹產、患有乳房、卵巢或子宮癌症的、不同年齡段的…… 大段的醫患對話除了是患者在表達她們被病魔纏繞折磨的憂鬱和痛苦,同時也是擁有專業知識的醫生在提供最適切治療與安撫病人情緒之間尋求平衡而做出的許多努力。攝影機能夠做的就只有直面這些近在咫尺的疼痛、困惑與不安。尤其是當導演在拍攝中途也被檢查出胸部患有淋巴腫瘤,需要動手術切除時,她更是讓鏡頭對準病變的部分,記錄下治療過程,藉此說明,她從一開始保持距離的旁觀者,變成與其拍攝對象無異的病人,她的身體、她的虛弱、她的在場也應該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看到導演在後半段的敘述語氣更添一份面對患者時的溫柔,還有不可避免的對於死亡的恐懼。
      • @ LFF Curzon 手法平实 走线直接 但选题就赢了 且两突发事件巧合地补足了涵盖的点。视觉冲击很强。所有对生对死的希望、恐惧、惊叹全在里面了
      • 绝经期、绝经期它终于来了,the most wonderful fucking thing in the world,though you get Fucking hot and no one cares ,but you free,no longer a slave and no longer a machine.
      • -
      • 看得我好痛苦,连小腹都会抽筋幻痛
      • 身体是每个人拥有的战场 从具体的身体转向朝着抽象的生命进行思考//对于个体来说 无论什么样的身体异样都是一次新鲜且痛苦的冒险 而基于个体的身体感受确实很难以影像直观表达//不过再个性的感受也总有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共性存在 自医院的实体建筑到人类的实在躯壳 “身体”成为一种空间概念而存在//女性身体的美妙之处大概在于其相对的变化多样性 成为女性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痛感的过程
      • 73Berlinale03 不小心怀孕想要堕胎的 想怀孕需要帮助的 正常生产的 剖腹产的 癌症伴随孕期的 需要做乳房切除术的 年轻的 年老的 大量易患真实对话
      • 忠实纪录了门诊和手术室发生的事,第一次看到双胞胎剖腹产手术的整个过程,在鼓得很大的肚皮下侧划开了一层又一层,直到划开子宫时,羊水像喷泉水柱一样冲出了母体,本以为这就很震撼了,后面癌症病人在治疗疾病与保留乳房和卵巢之间做出痛苦抉择,更引人深思。
      • 看了今天那關於產房外顯示器播報開指情況的討論後,我一直感覺都很不好,覺得很有必要看完這部紀錄片,搭配之前對於鴨嘴鉗的討論,一樣適合,這婦產科醫院作出了在我這個孤陋寡聞者看來,一個很好的展示。
      • 不仅仅是了解我们身体的权利,更是知晓我们将被如何操作的权利。
      • 少女,青女,中女,母亲,老去的女性。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那些已经步入暮年却还希望保持依旧是女性的“女性”。
    • 豆瓣 8.3 IMDB 7.9 正片
      Menus Plaisirs - Les Troisgros
      2023
      纪录片
      法国

      特鲁瓦格罗餐厅

      Menus Plaisirs - Les Troisgro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4/10 #NYFF61 标准的怀斯曼式对于institution的呈现,但是似乎此部的组织方式趋近于流水线或单向性,从采购-设计菜单到厨房制作到按照用餐流程进行呈现,并在中后段分部分对芝士/作物/肉品供应商的单独记录,然后结尾回到原点,整体的构造过于可被预期与工整,在镜头的组织上也似乎更注重于跟踪式的展示和事件的呈现,似乎缺少了更多图像上的可能性或更有灵动性更松散的discursive的诠释方式,是在波士顿市政厅中得见但此部不得见的精髓。在宏观概念上更多将此米其林餐厅作为某高效率的或精准的工作性的或操纵性的个体诠释,缺乏更内部的更复杂性的malfunction的缝隙或危机,而让影片本身缺乏喘息停顿或令人紧张或共情的瞬间,或许这种共情的缺乏也来自于选题本身的阶级性与文化性,但本期待着有超越于此的阐述方法。
      • 相比之下还是很少看到饮食本身,但确实看到了一座机构的运行乃至家族的传承与分支,怀斯曼对品牌祛魅的好奇还是强于对品牌经营的内容自身。
      • 大半夜看这个做菜的纪录片,直接看饿了。就是印象中的那种怀斯曼电影,镜头不带任何立场,只是在一旁记录,剪辑也是单线的展示餐厅的方方面面,从时令蔬菜、肉类、葡萄酒选购,到菜品研发、烹饪和确定菜单,他们还了解老顾客的喜好,用餐都可以变成一场Q&A。看完这个纪录片,只能说人家不愧是拥有米其林星级超过五十年的餐厅。
      • 让人想起今年戛纳的《法式火锅》,又让人想起《巴贝特之宴》,但实际上不仅比剧情片丰富,也远比想象中的纪录片丰富:它不只是关心一个机构、一家餐厅的运作,更是以一个家族串联起周围一切相关机构的运作方式,像叶脉一样延伸铺展。怀斯曼总说,他是用电影写论文,但其实需要同时调动理性与感性,正如特鲁瓦格罗一家一样,都是将材料转化为艺术的大师。整体结构非常棒,结尾也很动情。
      • 怀斯曼的电影在材料自身之纯度中建构,而又在建构所隐藏的秘密中被发酵,每一种食材难道不都是一种“镜头”,每一个层次在餐盘上精致而脆弱的堆叠——手上的镊子和电影一齐变得紧张;在食客的舒适中我们总是感觉些许不安,因为怀斯曼知道职业机密的存在(友邻的长评里已经概括得很好了),这个机密的强度在时间中流淌,而食物的滋味,和这不带味觉的电影艺术,在作者的眼睛下化为或艺术或阶级,但总归是抽象的秘密。
      • 主要是欣赏怀斯曼的演奏,对象的平庸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演奏本身令人愉悦的技艺。
      • #Seattle DocFest# 花椒香槟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但是话痨法国人不间断的叨逼叨真的好催眠。尽管我用尽全力,还是无法坚持集中注意力四个小时。一盘菜吃两个脑子真的让我接受不能。羊腰子那道菜也分量超大,应该是我见过份量最实在的米其林了。不管再出名的餐厅,食客看来都还是以本地人为主。唯一出场的亚裔食客也是唯一一位一个人光顾的小哥,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72nd IFFMH#Venezia2023 4/5
      • 印度裔教授辣评:太长,太白,太男,西方restauranteur对开放包容的认知以日料为上限。如果说「白」、「男」是French haute cuisine从生产到消费的赤裸现状,那么电影被人为附加的时间性就是把它如实呈现给观众的必要手段,这和对那桌美国客人的「戏弄」如出一辙,因为导演并不需要做什么,其存在本身即症结。与这种横向的狭隘相对的是一种惊人的纵深,餐饮不仅有关食材的处理(哪怕是Lévi-Strauss定义下的烹饪三角也不够),餐饮从一颗种子的发芽和一个胚胎的孕育就开始了,唯一有些可惜的是对妻子负责的艺术装潢和女儿负责的酒店经营部分的回避。仅从个人的观感来说,我是如此沉浸其中, 我的口腔又是如此卖力地分泌着唾液,以至于影片终了我仍不敢相信四个小时过去了。
      • 第一部怀斯曼。一大早饿着肚子看这么一部4小时的餐厅纪录片简直太煎熬了。全片几乎涵盖了餐厅运营的方方面面,从养牛场、牧羊场,到葡萄园、奶酪厂,再到对餐食根据每个顾客需求的准备,以及最终餐桌的呈现和互动,蔚为大观
      • 很难把法国乡村的一片岁月静好跟一间米其林餐厅联系到一起,也许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美食固然诱人,但Wiseman展示的一个家族餐厅运营的全部“生态系统”是真正让人感动的地方。四个小时每分钟都很享受,真不负93岁高龄的Wiseman爷爷辛辛苦苦剪辑了快一年,把150小时的素材剪到只剩这点。
      • 5/10
      • 天啊
      • #TIFF23 四个小时的法国米其林餐厅纪录片,看的我腰酸背痛肚子饿饿…感觉是L餐厅的豪华版高定推广片,毕竟92岁高龄的导演也是纪录片领域的大佬。如果能放在流媒体上以四集迷你剧播出应该会有更多观众吧!影片里展现餐厅厨房的那部分非常吸睛,大家在布局精妙的厨房里各司其职,合作制作出令人食指大动的诱人菜品。导演放置的空镜头都很美,法国乡下的风景真好看,像画一样美。超级好奇四川花椒味儿的香槟是啥味儿啊🤔️
      • 怀斯曼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this is a replica of the (phony) world we live in
      • 很难试图去概括它。从一开始就是自然而然的局内人,追本溯源,在一个系统里缓缓展开,祛除滤镜,不复杂的镜头奔向现实,剪辑带出节奏,而并非自作主张的歪曲或重构。就像是一次一次回炉重造,一层一层盖好的每道菜一样。或许这就是电影的一种原本形态,而且幸好,cuisine is not cinema. 4.3
      • -
      • 解压大王 一起提着小篮子去后花园采花也太解压了吧 提起食欲大王 看着看着中途去做饭程度 美好
      • 以祛魅的视角拆解“稀有”,呈现趋于平等的技术、方法、工作时长与协作精神,然后轻巧地转换立场,食物反作话术的附属,指向某种隐蔽的“独裁”——组织内部牢不可破的话语权与来自外部(客人与米其林)难以概论的反馈机制,具象与抽象的对立。也像一个电影剧组,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国家。
      • #
    • 豆瓣 8.7 IMDB 7.3 HD
      Return to Space
      2022
      纪录片
      美国

      回到太空

      Return to Spac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还在搞围城
      • 文明是不会自动进步的 靠集中制获得的进展不可持续
      • 很喜欢Elon Musk最后说的那段话:“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当人们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时,那他们就错了,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这样的伟大文明,看到他们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还有罗马,他们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沟渠,但他们忘记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忘记如何去做了,机会之窗现在敞开着,但我们不能指望它能敞开很久,我们需要趁那扇窗还开着的时候好好加以利用。” 虽然这段话是建立在技术的角度上,可却同样精准凌厉地点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运动态势,更警醒着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即重蹈覆辙的十字路口面前。人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人类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可事实是,有时会倒退,有时会停滞,但如果不去为之奋争,便再无可能希望。
      • 不愧是奥斯卡系的导演夫妇,对素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精准,观看期间几度哽咽,既感叹于世界航天已成过去时的黄金三十年,又对spacex等私营航天力量的崛起充满期待。奥巴马处在时代的交接点,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终点是月球或者火星不再重要,过程已足够美丽和震撼
      • 像是看了两小时 porn
      • 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我想在太空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想在虚拟世界里沉溺于自身的“伟大”。
      • 让我给出一个买特斯拉的理由的话,埃隆·马斯克…
      • 有时候感觉出生在这个时代见证这些东西,还是无比荣幸,感受到人类的进步和伟大,但每每想到这些事情,就会对人类在1969年就已经登上月球这件事更加敬佩。人类「飞向太空」的背后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个体的无穷的智慧和没日没夜的付出,想想他们所经历过的挫折和困难,我们生活中的琐事算个什么屁
      • 这次其实在题材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但夫妻俩档在剪辑节奏处理上依旧做的很扎实,情感和危机悬念都做的直接有效,也让片子扎实好看,完成度非常高。
      • 我真的是个对航天不感冒的人……
      • 这狗逼人类虽然处处显露着愚蠢,但某处依然有希望的火苗在燃烧。吹嘘的话不多说,希望Elon Musk和他的SpaceX引领人类文明冲出地球,如灯塔般闪耀太空。(顺便提一嘴阿尔忒弥斯计划和韦伯望远镜成功部署同样是里程碑事件
      • 还是会有激动或者感动瞬间。
      • 网飞一周内上了两部太空片 连着看是种很奇妙的体验 太空时代的童年说的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人类的第一个太空梦 回到太空则宣示着人类进入新的纪元 是第二个太空梦的开始 哪怕看之前就做了SpaceX/NASA宣传片的预设 但当看到火箭升空 一代代人的努力和传承时 作为地球公民还是会热血沸腾
      • 这他妈得值一百个星!这么牛逼的电影一分十秒的主题曲,牛逼! 这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啊! 这导演真是个狠人,拍的都是狠人!徒手攀岩拍出了人的体能极限,回到太空则见证了人的智力极限!
      • 中国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都在围城连少林寺都出来圈地了,发达国家已经跳出地球跑太空玩去了。。。
      • 纪录片拍出了电影感,人类赞歌总会favour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敢想,敢干,敢失败,必成功。
      • 拍的太好了,原本以为这个主题要用两个小时吗,但看过之后意犹未尽,感动,激动。两名宇航员谈到和自己的儿子分别即将登上龙之船号的时候真的很感动。马斯克的太空计划比很牛逼的特斯拉更伟大。而且不觉得马斯克谈吐很有风度和亲和力嘛,他将开拓人类生命星际化的未来。
      • 最后一段话升华了。古埃及人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是他们现在忘记了怎么做;罗马人建造了令人称奇的建筑,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1969年漂亮国能把人送到太空,但他们忘记了如何做了。MAGA!
      • 有人在作为人类的先锋探索未知,有人在作为qg 的爪牙泯灭良知。ps :人类终将发展成为雷老影片里的那样,科技公司主宰世界,而目前最有苗头的决定是以隆马斯克的spaceX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