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迷宫中的阿连德 Allende en su laberinto (2015)

    最近更新: 2024-02-08 HD中字
    • 主演:艾琳·库彭海姆 / Daniela Ramírez / Daniel Muñoz
    • 导演:米盖尔·里廷
    • 编剧:$$$José Antonio Varela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其他
    • 年份:2015
    • 更新:02.08
    • TAG:传记
    • 片长/单集:90分钟
    • 豆瓣评分 8.5 (231票)
    • IMDB评分 6.1 (570票)
    • TMDB评分 6.70 (热度:1.17)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其他电影《迷宫中的阿连德》的免费在线观看,《迷宫中的阿连德》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传记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5分,有231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The last 7 hours of former President of Chile Salvador Allende, and his closest collaborators inside the Palace of La Moneda, during the brutal military coup d'etat on Sept. 11, 1973, the day democracy in Chile ended. Based on ......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在线播放或下载

    • 剧情简介

    • 报错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The last 7 hours of former President of Chile Salvador Allende, and his closest collaborators inside the Palace of La Moneda, during the brutal military coup d'etat on Sept. 11, 1973, the day democracy in Chile ended. Based on true events.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6 IMDB 6.9 高清
      Rosa Luxemburg
      1986
      剧情片
      德国

      罗莎·卢森堡

      Rosa Luxembur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女导演和女演员都让人刮目相看,把卢森堡、阿伦特都拍了一遍,而且一点不露怯。都是有思想密度的电影,视听语言在其次。片子里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这样的价值观简直无可挑剔。直面(国际)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系,尤其是分歧。牛之于她,是不是跟老马之于尼采一个道理。
      • 八十年代出品,扮演罗莎·卢森堡的和前年扮演汉娜·阿伦特是同一个人。同时看两部片感觉很怪异。主演太过敏感,神经质,以致于有些干扰了两部作品的历史人物原型。剧情也很沉闷。这点上还比不过意识形态很浓重的东德《台尔曼》。不过在两德未统一前,西德做到这样客观的看待激进左派分子已经很难得。
      • 一个货真价实的女革命家激情并悲怆的一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并且入围戛纳真的是一件勇猛的事。
      • 非常女性视角的女性传记。 性别叙事解构阶级叙事不是创作初衷,叙事本身确实包含否定之否定: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力让男性黯然失色——虽然镜头调度和临场表演都过分强调Rosa性别而显得神经质,革命被淡化成请客吃饭甚至盛大狂欢,不惜冗长援引传记对象自己的文本仍然表现出文学设计所包含极大的尊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知识分子左翼重新发现了Luxenburg,影片是这场思想运动二十年后的回响——不知由Fassbinder与Jane Fonda共襄其事会有如何别样的火花。 开口闭口“赤匪”那几位豆瓣废物们大概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战后德国史一无所知才会想当然的狺狺狂吠:即便抛开历史重重迷雾存而不论,传记电影本身也并无半点赤色的迹象。 德国是冷战在欧洲前哨与关键,恰恰时处两德合并前夕,东德也在同年重拍了Thälmann传记电影——历史的吊诡一至于此。
      • 对花草的迷恋,对事业的执着,对爱的执念与勇敢。认真而intense地活着。值得一看。"她始终是一只鹰".
      • 虽已下载 并不想看 这德国女犹太赤匪 20160409 看完发现这些人被一个虚无的空想所蒙蔽 身死名裂20160410
      • 我过去这样,现在这样,将来依然这样!
      • 主张和平,最后被主张战争的反对党派暗杀。个体难免一死,在历史的记载中她的言语依旧有力也锋利。
      • 1914年德国战争拨款法案投票,SPD全体成员只有李卜克内西一人投反对票。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历史书里的一句话,在当时却是无数人辛劳奋斗的付诸东流以及几百万人被送往地狱门口。
      • 在纽约见到旅居美国二十年的Barbara Sukowa,竟然是一个论调完全脱离当代现实,典型的欧洲精英主义反移民倾向者...
      • 开始她被蒙眼诈了一枪即刻闪回到童年眼巴巴望一朵玫瑰盛开,后来净身入狱即刻闪回到童年教厨娘认字都很有张力。泛舟湖面的场景很像《青梅竹马》蔡琴家客厅那幅画。。她思路清晰ideology细分 但理想主义者搞政治太难了监狱就进过十次…
      • 虽然叙事比较跳跃,不了解历史背景的话很容易摸不着头脑,但此片表达出了女革命者心中与激情相交织的理性、浪漫与诗意,把罗莎卢森堡的思想深度也呈现得很好,其实要好于20多年后特罗塔与苏科瓦再次合作的《汉娜阿伦特》。
      • @Quad. Bollocks to the ardor for humanity without investing in the human.
      • 有关在沉静的空镜之外,是敏感而尖刻的表情特写。这个偏执而又神经质的跛足女人,只要一站上演讲台便充满了奇特的魅力。颇具舞台感的内景设计与调度,为此增添不少意趣。
      • 1080p外挂中字 字幕已调配成蓝光版本 话说这个罗莎长得有点像居里夫人。。
      • 我来过,我又到来,我还将重临!
      • 各种推,被配乐烦到了,很多镜头是多余的,苏可娃没有控制好。当时的西德因为大环境拍这种片也是挺不容易的。
      • 难以评价历史,但是苏科娃真是一个优秀的女演员。
      • 波兰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罗莎·卢森堡梦想着德国威廉主义时代的革命。尽管卢森堡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信仰而战,在德国和波兰多次被囚禁,但她与爱人和同志们疏远,直到这位雄心勃勃的领导人因她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巴达起义中的领导地位而被弗赖科普暗杀。中间穿插一段罗曼司:罗莎卢森堡抛弃出轨的丈夫,跟一个崇拜者发生情愫。由巴巴拉·苏科娃(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罗拉》(Lola, 1981)中的明星)出色而冷静地表演,是对极其复杂的性格的一流介绍。它必然被简化了,同时也代表了卢森堡传记中至今最被接受的那些方面。
      • "Die Revolution sagt ich bin, ich war, ich werde sein."
    • 豆瓣 6.3 IMDB 5.8 正片
      Un Peuple Et Son Roi
      2018
      剧情片
      法国

      人民与国王

      Un Peuple Et Son Ro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无论怎么看都是法国建国大业。
      • 虽则有还原度与全面性,但这历史课文般的流水账,实在冗长乏味,毫无波澜……无聊到琢磨起英文字幕来……露天剧场冷到板结,比谁都希望大革命赶紧胜利……@平遥
      • 煎熬,法国人讲历史就特别感情用事。
      • 用了很多历史书里的内容,导演说他们收集整理资料用了八年,史料用了太多,故事选择了不同的时间点,故事的时间线是跳跃的,靠史料的旁白串联不同时期的事件,故事用人民的视角展开,但人民只是一个群像的代名词,后面的议会戏随着大量人名字幕的出现,共和国的诞生和国王被处死彻底变成了法国人的“坚果大业”。导演拍起群像人物的技巧非常的乏味,还夹杂着很多私人情感,一言不合就抒情,加上流水账式的史料事件,观影过程就是一场煎熬,而且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态度还是开放的,你很难带入整个故事,对于不熟悉法国大革命的人来说,就更可怕了。
      • 暴民颂歌。扯出圣路易、亨四、太阳王来反衬十六连拉斐特这张俊脸都挽救不了的稀薄存在感。国民议会吵架,谁要是愿意拍上十个钟头我就能看上十个钟头;要是罗伯斯庇尔还由加瑞尔来演,那么他那些从天明讲到午夜的乏味长篇大论我也愿意津津有味听到底。革命者,别慌!你们当中讲话有理的,满口胡言的,歇斯底里的,背叛血亲的,良知的,嗜血的,温和的,激进的,断头台小姐最后一个也不会放过(只可惜科黛小姐一刀让最下流的那个当了烈士,令人扼腕。)
      • 片子不算差,但对于那些不了解法国历史的观众来说非常之不友好,大段大段激情澎湃关于政治和法律的论辩让片子看起来很像论文,生涩难啃。同时剪辑上是法国一贯的怪节奏,好像在刻意追求一种从上个情节跳脱而出的不和谐状态又好像是片子太长不得已删减成不连贯的碎片。诡异的节奏带动情绪也走向了古怪的一边,好像在高歌颂扬大革命又像是在反思人民与暴民的一线之隔,所有人都在冲晕了脑的情绪裹挟之下陷入了革命的癫狂(这倒很像革命的真实情境)。另外在民间涌现出的保守声音导演对其并没有很重的贬抑色彩这点倒是挺难得的。法国人为自由而革命让他们感到自豪,又因自豪而再次发起革命,这种自我沉醉也很像是个无尽的轮回。估计这只是第一部,后面还有自由和博爱吧。可搭配瓦伊达的《丹东》一起观看,很容易判断高下。片子不少台词都很戳当今国人,但…
      • “路易必须死,因为共和必须生”,十六个无用之人积压的愤怒,终于得以倾泻。四平八稳的历史画卷,冷静细致的“宏观(改革激荡)-微观(人民生活)”纪录。不难看,但是庭辩戏以及略微碎片的叙事很不观众友好。如水的星光也沦为了陪衬。
      • 如果有字幕可能我会打两星
      • m211:三级会议的启动过程能开篇讲讲该多好!renmin不过是为了面包。更愿意看雅各宾派倒台。(自从了解了巴枯宁,无政府主义就高频出现)
      • 比“建国大业”可差远了…… 通篇精致绮丽,布景华美、画面考究、演员堪称当代法国全明星——却无可如何的让人感到“革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星光熠熠”:好几个关节点,视角、画面、配乐都显然应该是气氛到点了,揆诸史实也明白会发生什么,甚至出场人物以至他们的台词都不陌生,但最后就是没法进入电影想要而且应该达到的情绪点上。 归根结蒂,文学脚本千头万绪却缺少一个贯穿全局的视角,镜头因此缺少灵魂:一时退居客观单纯纪录、一时融入叙事代入“人民”……孤立在不同情境中对切的立足点让人莫衷一是,很难连贯的融入到反复跳跃的叙事线中——相比建党、建军、建国三篇都始终站定历史视角、宏大叙事,这种无所不包的处理方法费力不讨好。 大段吟诵《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没有融入叙事,更破坏剧作调性:还不如巴士底狱拆除中洒落的阳光给人力量。
      • entre Ce peuple(flou) et le Roi(indécis), une torture
      • 关于历史,我赞同四句话:1.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2.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总是不断地重演;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4.上面三句话说的是同一个意思。至于历史题材电影,我认为必须做到让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也能感同身受。在这个意义上,全明星阵容的《国王与平民》无疑是失败的。似乎有人物、有细节、有焦点,但其实只是流水账而已,还有无休止的没有张力的议会论战。法国《建国大业》的评价极其准确……
      • 5.9
      • 1789攻陷巴士底狱到1792路易十六断头这段历史的碎片式讲述。国王、群众双线并行,最终于路易十六的死交汇,群众又分为有话语权的议员官员等和下层普通群众,但是重点被放在了普通群众上。很难得大革命时期大部分普通群众,特别是女性并没有话语权的问题有提到,不过这条线还是太琐碎无聊了些。
      • 看的时候十分想念《彼铁卢》。
      • 复习下历史还行 法国大革命全解析 国民议会各种发言和记名投死国王的骚操作有点精彩 不过总体上完全get不到这部电影的点在哪里 怎么看都像是舞台剧 最后强行HE简直莫名其妙...... #总结一下就是很法国就对了#
      • 东一榔头西一杠子!太模糊了……(幸好我是纯女主颜控,一本满足
      • 可能是因为站台露天影院的观看实在太冷,导致我不是特别专注于它。画面是美的,演员是美的,但是叙事方式却十分不友好。舞台剧感太浓,我也不知这是亮点还是槽点,但是尾声处文戏拍得实在枯燥绝对是不可否认的。
      • 她半裸上身靠在窗沿,清晨的阳光洒在她白皙的皮肤上,她见过太阳,我也看到了我的太阳。
      • 电影的叙事方式不太妥当,可能对熟悉本国历史的法国观众而言,这种散点透视法比较易于多视角回顾这场革命。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将电影聚焦于几个人物与关键事件的常规方法应该更容易接受。法国大革命肯定永远是好的文学艺术材料,这部只能归于一般水平的原因,我觉得就是导演没有给电影一个明确的定位。
    • 豆瓣 8.1 IMDB 7.1 HD国语
      决裂
      1975
      剧情片
      中国大陆

      决裂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影片非常典型地展示修正主义分子的面貌与做派,今日看来,不胜唏嘘,那些所谓批判,不过是资产阶级分子,甚至一些根本算不上资产阶级的群众,借专政对工农子弟的打压。估计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炮儿才能有这番觉悟了,而现今,996、消费主义陷阱、精英教育,私有化医疗,商品房,才是资本家固化阶级的手段,也是你们的“福报”
      • 全程我看哭了N次,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有这个样子的评分,直到看了评论,发现不仅仅有低分,有好多打着五星对这个电影进行挖苦和讽刺,没有一个不是说着客观正义,站在所谓的知识分子立场,说着什么反智主义和政治美学,说着什么极左… 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穷过来的学生,一个从农田出来从山村跳出来的人,我也曾想要离开那个落后的地方,我也曾经想过实现阶级跃升。但我在学习和兼职工作中明白了,这只是做奴才,做这个经济制度的奴才,所以我又回到了自己的阶级,志愿做出改变。 有的人阶级跃升了,站到了人民头上;有的人没有跃升,倒从精神上跃升了,人五人六衣冠禽兽,觉得自己成了人上人,成了上等人,成了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巴不得赶紧把自己和自己的以前,和人民群众割裂,加入所谓上等人的队伍。 影片中列宁那句话,希望这些人想想。
      • 曾去拜访一位从我校退休数十年的经济学院的教授,可能快九十了吧,满头白发。他进过工厂,去过西北,一直从事人民公社经济研究,改革开放九十年代他就退休了。他回忆起当年的那段集体劳动的岁月,十分精神。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说当年他们的毕业论文是真的建了个水库,学生和工人农民一沙一土挑起来的。他笑着对我说你一定很羡慕我活在过那样一个年代。这很可能是我这一生唯一也是最后一次见他,但他所说的很多东西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 “他们说的话,你反着听就对了。他们说的英雄,其实都是流氓无赖,他们说的坏蛋,其实都是好人,因为他们的价值观,都是反人类的…”
      • 他们做了什么呢?他们只不过是在旧社会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农民,想学学种田、养猪、开拖拉机,何来反智之说?冠以大学二字的学习之所,非得是不事生产的知识分子所独有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知识分子不满意,就说一群“为政治服务”“意识形态”“政治美学”“反讽”之类的废话,显得自己高高在上,农民愚昧不堪——是啊,因为这部电影,就像一把剑,插在小资柔弱的心窝里,把他们那点自私心理,扒的干干净净!可是话又说回来,从批武训传到评海瑞罢官,这么多年了,竟然还是这一套青天大老爷救百姓的套路,未免低级。
      • 豆瓣上的文青们 将来等到读幼儿园要看固定资产的时候 再看看你们是中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吧(微笑
      • 文革电影中“有亮点”的一部。特有的政治美学(摄影机喜推拉、节奏激昂;人物脸部大特写突出高大全、人物的肢体动作僵化),郭振清作为十七年的特殊影像符号登场、振臂高呼,全片洋溢着“毛泽东思想”,75年年度贺岁。仅此纪念2012年过世的北影厂优秀摄影师、导演李文化(《早春二月》《海港》)先生。
      • 本来是想当笑话看的,但看完后发现意外地不错,2个小时看下来居然不觉得沉闷,不愧是一个时代的典范作品。当然本片由于时代问题而拥有那些时代共通的毛病,但是本片的核心不仅精彩而且引人深思——我们办学校,到底要办什么样的学校?不客气地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一坨狗屎,尤其是技校,更是被我们办成了狗屎不如,而共大这样的技校,却正是我们现在应该学习的:劳动本位、技能本位、乡土本位。其中尤其是乡土本位,大学生毕业了都去大城市,谁来建设家乡?这个问题到现在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更严重了。除此之外,这部片子许多内容、许多句子,在现在看起来很有一种魔幻感,为本片整添了喜剧效果。但是毕竟是文革时期的作品,其中有些价值观导向还是让人生理不适的。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实在可以被评价为是一部杰作,非常值得观看。
      • sigh看了《决裂》就会觉得现在中国的大学原来都是资产阶级大学,都是反动的==对大学的改造践行了乌托邦里有关劳动分工和农村/城市关系的设想。看看现在的高等教育,把人搞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知道《决裂》里所说的这种实践经验有多宝贵了。
      • 虽然是文革时期电影,但其中的很多内容我觉得并没什么观点错误,作为农学院,当然要因地制宜,让学生深入一线实践这没什么错误,而我们现在真的变成了农村娃进了城市就再也不回农村的事实,说明这部电影还是有前瞻性的。
      • 那现在的眼光看龙校长办的不是共大,办的是理想中的专科职业学校,更是谈不上是大学,绝对的精英主义是错误的,难道绝对的平均主义不是错误的?新中国要是没有受到过顶尖教育的留学学子难道凭借这样平均教育下的人才可以做到两弹一星的成就吗?你高中以前的教育水平可以适用平均主义,但一个国家绝对需要全世界顶尖的教育和人才的。
      • “敌人恨我们、骂我们,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是敌人!奇怪的是,你们,竟和敌人唱一个调子!”
      • 在越来越右的今天,这部电影反映的现实问题也愈发明显,社会主义确实需要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必须按社会主义思想办教育,教育不能是服务少数人,教育是终身的,是服务社会的,不是通往金山银山的敲门砖,沽名钓誉的你到底学到了啥?
      • 拿着智能手机打开豆瓣给本片打三星以上的人是个啥心态?
      • 抗大、共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而当时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也决定了许多考量的现实需求。影片对教育改革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际上也反映了理想主义年代对新型教育模式的大胆探索。时至今日,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培养目标等矛盾越发难解。(2020年补评:其实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始于19世纪的柏林大学,也谈不上很“传统”,正经传统地说大学的“大”那得明明德,或者干脆就是“太”的本字。又及,建议某些对世俗所谓“象牙塔”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看看《无声的革命》,至于再之前旧中国的情况,不如先想想自己在那时有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能不能读完小学、中学。)
      • 正是被某些人诟病的所谓脸谱化、三突出和缓慢的语速保证了工农也可以理解这部电影。让电影里被批判的对象来评价这部电影当然说不出好话来。最讽刺的是以前作为反面教材的典例到现在都变成了常态,而这部电影在很多人眼中又成了反面教材。一些问题也值得思考:技术在意识形态上是不是中立性的?
      • 不妨把一部文艺作品的真正价值放到长一点的时间尺度上进行评说吧!评论区九年到十年前的画风清一色是荒谬可笑悲哀,或者打个高分评论却是讥笑嘲讽大有让这片子献世的意思。但当时间纵轴拉到一两年至六个月前,评论区有多了不少反思,对现实的无力以及嘲讽小资,中产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只不过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打工,通过消费购买就恍惚自己也是上流阶级一员这样认不清自己定位,却洋洋得意看不起底层的评论。一部经典作品它的意义从来不是只在当下,更是在未来时时给现实以警醒,并作为一面镜子让所有牛鬼蛇神无所遁形! 所以再过十年,这部诞生于特殊年代表当时人民专政思潮的经典文艺作品的评论区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让我们耐心点,看看评论立场转换的轨迹就知道时间和真理到底掌握在谁手里!时过境迁现在到底是谁沉不住气,坐不住了!
      • 1975年出品的这部文革电影可看作是“阴谋文艺”在时代末端的挣扎,大量情节无心栽柳地反映出当时既定路线里的荒谬意味,现在拿来权当笑话观赏亦不为过。社会发展实在鬼马,片中挖苦批判的东西全成为了眼下的教育体制,而彼时弘扬的稀奇理念,现在只能到蒙台梭利幼儿园找寻了。
      • 那些二了吧唧的观影者除了喷一喷带着年代局限性的电影创作手法和指导思想之外,就不敢聊一聊电影关于教育路线的核心立意了哈哈哈啊哈,他们只能回避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电影中的现象,在现实中真的走远了么?他们不敢说,因为撼动阶级流动把门人地位,对他们来说要了老命了,所以喷喷喷就完事了
      • “郭振清有一次被河北某大学请去与大学生交流,大学生问他最喜欢自己哪部电影,他们满心期待以为郭振清会说《平原游击队》,结果郭振清说是决裂。”
    • 豆瓣 8.2 IMDB 7.0 HD中字
      아름다운 청년 전태일
      1995
      剧情片
      韩国

      美丽青年全泰壹

      아름다운 청년 전태일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OL http://sogou.open.letv.com/movie/81269-1.html 韩国社运往事,一部有力量的电影!
      • "我為此遲疑和苦悶了很長時間 但在這一刻,我下定了決心。 我必須回到我貧窮的兄弟姐妹們身邊, 回到我心靈的避風港, 回到和平市場中那些年輕的心靈中去, 他們是我生命的全部。" --全泰壹日記,1970年8月9日
      • 很可能是今年看过最好的韩国电影,静有蝉鸣,动则有律,比起那些苦大仇深躁火灼人的韩国民主运动电影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虽然很多时候它的导演技巧几近笨拙,但它又毕竟抓住了煽情这一韩国电影屡试不爽的救命稻草,让它的棱角变得圆润。
      • 勉强及格。由7000人集资拍摄,名字都出现在片尾字幕。两条线,黑白回顾全泰壹,彩色记录搞民运的逃亡教师。打光漂亮,纪实感强烈,示威大场面完成的克制兼妥帖,两条线的多次衔接剪辑暗示双男主两身一体,多少是知识阶层对全泰壹的敬挽与歉意。对工人阶级的描写想起野麦岭,但主要戏份在于70年代纪实性
      • 本片以1970年11月13日在和平广场为维系“勤劳基准法”大声疾呼,最后焚身自杀的劳动者代表权泰一的事迹为素材。因为题材敏感,拍摄之前已在社会上造成不小反响。上映后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不出所料获得了票房上的完胜。
      • 五月没有风暴,六月是个残忍的季节,七月八月是鬼节。风雨云中,南方车站的聚会,燃烧塑料大棚,中国一片苍茫。鸡蛋碰石头,要站在鸡蛋这边,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悲情城市,邪又轧正,美丽青年,香港加油。今日白雪,明日污泥,会过去,被忘记。保持愤怒。
      • 结构上想到伯格曼的野草莓,结尾想到大路和儿子大玩偶的定格,却又都运用很融洽而震撼。95年的韩国电影,光从审查上我们就狗了
      • (补标)2021.1.11江苏泰州蜂鸟配送外卖员自焚。
      • 我们的差异令我畏怕和恐惧..
      • 竟然是李沧东编剧……感觉许多东西都有了解释。不管打宗教还是意识形态幌子,李沧东的痛苦都是政治经济学的痛苦,一点也不形而上,因此格外让人难受。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7hQyd5bxFQ
      • 這樣的一部電影、像『武器なき斗い(沒有武器的戰鬥、山本薩夫作品)』一樣、靠募捐才能拍出來……恐怕已經能說明很多問題了。
      • 每当看到这种电影就特别感慨。每个国家都有金泰一这样心怀天下的穷苦青年,但阶级固化、腐朽统治,使得他们的声音显得微弱渺小,最后只能通过起义、自焚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抗议。韩国有点好,这种题材会被允许拍出来。然而我们呢?
      • 声影不同步我居然还给忍了下来…平和市场那场戏是高潮但不是李沧东,给雨中的警察送伞那段才是李沧东
      • 全泰壹想要有一個受過教育的朋友,這部電影完成他的心願。1965-1970年。
      • 不要让我白白牺牲!
      • 燃灯者全泰壹。
      • 我勒个去下了一个月无中文字幕
      • 片子不是很好看,不能明确这个事件/这部电影在韩国历史/韩国影史上是什么样的地位也是一个问题。有李沧东电影节奏接近散文诗的风范,但没有李沧东电影那种给心灵沉重一击的效果。片尾自焚的镜头,以及拔高到殉道的层面是不错的。出字幕时的定格镜头特别80年代港片。
      • 纪念全泰壹逝世45周年
    • IMDB 7.6 HD中字
      Salvador Allende
      2004
      考驾照
      比利时/智利/法国/德国/西班牙/墨西哥

      萨尔瓦多·阿连德2004

      Salvador Allend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怀着一份信仰不知能走多远
      •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啥时候,打哪儿把这片子下载下来的……
      • 团结的人民永远不会被击败
      • 看过,差点看吐了(生理性的)……
      • 或许是这部吗100分钟
      • Guzman的影片应该就基本上补完了。智利之战时期主要是以影像记录历史的在场,后期则是不断尝试以纪录片的形式重建个体和集体的历史记忆。
      • 20130927 加泰罗尼亚美洲之家
    • 豆瓣 8.2 IMDB 6.4 HD
      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
      1939
      剧情片
      苏联

      列宁在一九一八

      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得我汗如雨下,是非观颠倒地如此寡廉鲜耻振振有词,这就是革命癫痫症的作用
      • 一帮文青评论起政治电影来显得头头是道。我不是文青。所以我只从一个群众的角度来看。史楚金将列宁刻画到骨子里去了,雷厉风行、英明能干、风趣幽默,最为可贵的是列宁面对敌人时的无情和面对人民疾苦时的温情和关怀。我愿意自己是瓦西里,永远守护着列宁和他的追随者。
      • 布哈林是叛徒
      • 好多中景额。。镜头稍微简单,列宁演的太好了
      • 7。诸多名言出于此
      • 十月革命刚成功,国库紧张粮食空。我-列宁,我命瓦西里去弄粮食,天到这般时分不见回来,你说这是咋着了涅
      • 看阳光灿烂的日子到此
      • 实在太闷了,当时是浙江卫视午夜的时候播放的,感觉都听到了放映机转动的声音,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那种老电影的胶片的感觉却是很美好。
      • 特地买的
      • 革命与反革命,枪毙与暗杀,不一样的立场,一样的残忍;片中的斯大林说:“只要心中想着列宁,我们就会胜利。”——哈哈哈。
      • “要维持一个政权要比夺取一个政权更困难”列宁说的是对的,可现在看来,付出了如此多鲜血而建立起来的政权,真的值得吗?经典的台词很多哦“你这个叛徒,我怎么就没看出你来”“请让列宁同志先走”“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话说小时候还看过连环画。
      • 涂了毒药的子弹。。。
      • 快去救列宁,告诉捷尔任斯基,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布哈林是叛徒!
      • 看了59分钟..我不想看的。
      • 神棍宣传片 以伪理想伪伟人害死无数人的电影
      • 1939年
      • 小时候反复看过无数遍的电影,当时傻乎乎以为是真的,影片的胶片效果也显得很有纪录感。后来知道是演员演的,非常佩服扮演列宁的演员,其实那时也并不知道真的列宁什么样,但相信这个“列宁”就是真的,包括配音都是那么真实。其中很多片段与台词都记忆犹新,“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让列宁同志先走”,言犹在耳。
      • 把列宁送到中国去
      • 就记得长影厂一口碴子味配音了
      • 许多镜头的构图,光影非常棒!看完以后热血澎湃。“我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胜利!还有另一条路,那就是死亡。但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我身上现在还留着知识分子的子弹呐……”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