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或许过重于体验,而不太有说服力 |
|
@mubi |
|
2.5 |
|
上世纪玩剩的 |
|
片名即所有 有点像是定居下来的天涯沦落女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长时间凝视营造出寻常的无聊状态 她似乎在日复一日的劳作和发呆中思索人生的意义 但这一切看起来都毫无意义 |
|
女主在树林中登场:镜头接近、遮挡减少、光线变亮、主角转身。画外人声出现时立马被狗吠遮掩,画中的他人也被置于焦距之外,接着代表人类的只剩地上与树上的垃圾。而真正有外人入侵的时刻,配乐第一次响起(代表自然之外的东西;同时也开始下雨),随后女主用石头反击,此时配乐戛然而止。紧接着配乐再次响起,或许暗示外界对女主身体的入侵——生病,但女主去过医院、教堂,又回归自然(即使那跨越了秋与冬)。配乐第三次响起开启的“春”,自然就导向又一次入侵,也即一次似乎无用性爱戏。结尾,看着人类的盛大摩托庆典,也不过是留下一堆垃圾,女主默默回归自己的世界,生活不过是有狗的陪伴:独立电影亦是如此,只需画面自然生长——这是劳拉·西塔雷拉(导演)等女性团队延续的小成本实验,也是维罗妮卡·利纳斯(导演、演员)对独立精神的回归。 |
|
无需多言,用行动反抗现代社会。 |
|
6.9从狗的视点描摹女性身份与自然的连结,从而反抗男性话语下的社会秩序,本应强调的身体性在后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结尾好。 |
|
再见语言,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和基石。 |
|
从瓦尔达到莱卡特,再到维罗妮卡·利纳斯,这些电影共同创造出流浪的女性群像,每种情况下她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不尽相同,在这里,利纳斯的状态更接近自然,但也与城市发生关联。当她走在城市街道上的时候,她像是自然诞下的谜团,她的沉默使她无法被看透;当她回到郊外小屋时,她和她的狗又构成一个诗意地生活着的小团体。 |
|
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寂败 |
|
4++ 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自由地游弋,不苛求于自然,也不依赖城镇,在等取号的随时可以离去,舍弃语言和名字就如同随意舍下的那张处方,每场行动都保留着秘密,而秘密时而引发思绪时而撬动趣味,冬天一条狗死了,她坐在那时后景一条狗走近,就像一个人,既不是作战的伙伴也不是宠物,那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但结尾少不了它们,没有它们,没有俯瞰过的庆典,没有海岸时刻,也就没有重新起身前行的时刻,结尾同样像是一场吹过潘帕斯的宣言。 |
|
很舒适的女性视角,换个男的来拍肯定得加点危险的戏份,加点狗狗保护女主人的戏份。边缘在这里不是弱势的词,平等在这里不是虚伪的词。 |
|
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丛林里,偶尔与人接触,她放弃了语言,即便是少有的与人交流的时刻,也不再以语言回应。虽然放弃了语言,但仍然维持着人的基本需求,无论是生理的,还是精神的。看电视,看弥撒,听别人读诗,看赛车,旁观人类生活。也没觉得狗在她生活中有多特殊,和人类社会中人狗陪伴的关系差不多。人是半人,狗还是狗。 |
|
一个妇女与几条她收养的流浪狗,在阿根廷一城乡边缘的荒地艰难求生,日出日落四季轮回! |
|
一种生活 |
|
《自由》——《无名者》——《狗女》。 |
|
前1/3催眠动态屏保,看到后面觉得也还可以,只要有人拍就有人看 |
|
好平静的一张脸庞。一年四季,轻描淡写,没有言语,自由自在。远离人群最后结束的远景镜头真是太治愈了。 |
|
#WEB(5.7/10)
于返沪机上观看。趣味缺失。单调图层的组接,承载不了很多抽象性,于是结尾显得很失当。 |
|
女主远离中心社会远离人群,但仅仅是“活着”,可能会被认为是极端质朴、贴近自然。但其生活的内容只剩下满足基本生理需求。 意义在哪里? |
|
现代人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豁隙徘徊,走进风暴中心需要勇气,割掉自己和集体的联系也同样需要决绝的勇气,这份勇气不是轻易拥有的,女人贴近边缘,以狗来填补空缺,这是面对风暴诱惑时的暂缓策略。 |
|
九十五分钟感觉像两个半小时。一个人和一群狗的春夏秋冬,音乐赞。 |
|
结尾让人想起《橄榄树下的情人》。 |
|
已经显露出一些潘佩罗风格。 |
|
没有情节,不需要情节。离群索居、流浪、无着无落的女性以及一群野狗相伴,每一个描述都在问“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个社会怎么了”,以致于任何情节的添加都像是戏剧化的加工而削弱其批判力,观众像极了镜头之外的冷漠的人、袖手旁观的人,或者说她不情愿去接触的人。观众的观看行为本身便构成了对自身的问责、对社会系统的检视。尤其,真实世界的残酷在于,这并非刻意为之的社会学试验,有时候即便只是如实记录便已构成震撼,不存在道德上的指摘,毕竟大家只是装作不知道荒野中聚集的野狗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一个人拒绝文明社会制订的规则,如何去面对四季的变迁以及基本的生存所需。表面上是一种主动选择,观众依旧可以感到某种别无选择的“被迫”。似乎现代社会并不为某一类人所设计。他们从不曾躲避镜头,但镜头始终在躲避他们。 |
|
3.0 |
|
主人公在旷野里就像女神,到城市里就像乞丐。被影片中植物、动物和人的皮肤的纹理和触感治愈了。“狗女”如果和《狗神》相比较,一女一男;一个南美,一个北美,一个朝向大地,一个朝向上帝。 |
|
在整体依靠画面而非旁白的情况下,季节字幕就显多余(配乐还是做得很好)。优点在于狗、女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非常平等,很多次近景是从狗的动态慢慢移到女人,结尾长达几分钟的草原全景也是出于此目的。和人类聚居区保持距离但又不隔绝,除了偶尔偷窃和疾病,是一种从容穿梭的生活方式。
和《天涯沦落女》的差别:本片虽讲述物资的获得,却不提供女人以外社会人的生活细节。瓦尔达有鲜明的现实视角,配角的房间状态直接体现经济,人的矛盾也与此有关。
和《新桥恋人》高纯度浪漫主义的表达也很不一样,卡拉克斯突显人物在丑陋和肮脏中的诚与真。
《迷雾中的她》的确延续了本片的状态。固然,存在女性主义的反抗,但那更像一个「故事是这样开始···」的由头。 |
|
与狗狗的互动还算有趣 |
|
《狗女》,拍流浪女带着一群狗子。狗女走过夏秋冬春。
笑死了,带那么多狗子进有人的屋子里偷东西居然没被发现,狗子有这么配合悄咪咪?
这电影翻译也是比较容易,狗女都不说话的。 |
|
5.3 潘佩罗目前趣味性最差的一部 |
|
比《天涯沦落女》更solo、更自洽。这时代确实也是弱反抗强solo的母体。主角和《迷雾中的她》同属中生代年龄段,这个表达也是重要的。 |
|
看过留痕 |
|
最推荐的观影姿势是裹着被子瘫在床上,如果小狗在就更好了。比起《狗神》,这部更真实、平淡,贴近人性。 |
|
对状态的刻画止于表面,几乎像流水账般展示她的四季日常。片名叫Dog Lady,但对人与狗关系的刻画几乎没有。如果这也叫fun,那这世界简直无聊透顶。 |
|
《天涯沦落女》的变奏版 |
|
一种真正的荒野生存,去除了任何附加意义或者理想主义,没有意义百无聊赖,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反抗。 |
|
难懂 |
|
三星半。整体思路并不新鲜,但疏朗轻松的表达,认真体认和对待周遭的环境和事物,依旧是可贵的。性爱戏之前狗与牛的镜头之敏锐之生动,不比热衷制造杂耍的《狗神》之流要高出太多?不过,要是在那个俯视横移镜头打住就好了,最后俗气的移轴镜头实在败笔。 |
|
没啥意思 |
|
🐶可爱,片不好看 |
|
+。对一个人生活的漫长观察与注视,极端的索居日常中,城市的一切都让人走神和显得吵闹不已,猩红色的冬天藏着疾病的威胁和死亡的挑衅。摩托帮里和沙滩上,人们沾满泥浆地跌倒和碰撞,时间不停地转动,野狗们自由地游荡,倒在黄昏的田野里,是和世界拥抱的两分钟。 |
|
我:这什么?/ 二十分钟之后我:我好喜欢我能看一天! |
|
拍摄这样的故事本身即已是一种立场 |
|
平淡朴实,狗女没有拍成狗神,人类只需要简单的生存,狗狗只需要陪伴和依偎。 |
|
挺有趣啊~
平静里面都是强韧。脸上那种平静慈祥的表情很美。 |
|
最佳群戏但是狗狗群 |
|
越看越喜欢,夏-秋-冬-春,故事终止于生机勃发的季节。片子质感就像她的生活一样,朴实、安静、缓慢又“生生不息”。不想拉踩但是…因为题材相近,让人难以克制将它与《狗神》作比。褪去前者的土气爽文套路,Dog Lady 的故事显得清爽不少,去奇幻化的人-狗关系也更真实平等。从主流视角看,这是一个“社会边缘者”或许悲惨的生活,但导演似乎对《狗神》式的创伤成长叙事和受害者形象不感兴趣,而是选择将她的角色塑造成无源、沉默但始终在为“活着”本身积极作为的行动者,这比《狗神》通过(疑似)卖惨和(刻意)煽情达成的强行升华更能打动我。结尾那个远景镜头的设置非常动人,倒下又缓缓站起,结合全片,更感受到了一种属于女性的韧感。 |
|
悠悠生命长河,无依之地的姐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