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厲害的歐洲導演(如戴丹兄弟)拍難民議題,只會從他們能夠掌握的、已知的資訊入手,再利用這些資訊進行虛構創作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繼而提取出未曾顯現的,卻一直在此的「真實」,而陳哲藝卻是從一開始就在假裝自己很了解非洲歷史、紛亂的戰事,在人物設定上為他們安排連導演自己也沒搞清楚的苦難(一場令人側目的暴動戲),為的只是歌頌他那套所謂「跨越種族、膚色、國籍的友誼」,這種自我感動的虛偽做派能在一個地方發光發熱,那就是今天的好萊塢(先去了sundance)。 |
|
抢走她手里的内裤,是疼痛镌刻在脑中的记号。穿上湿淋淋的衣服,回忆的痛苦没人能够烘干。我没有工作狂的爱人,你也没有想生育的伴侣,我们都虚构了丈夫,只有依靠虚构仿佛才能存活。没人知道那天的枪声有多刺耳,没人体会看姐妹受虐有多残酷。呕出章鱼,剪成寸头,潜入苦难的水底,还要探出头来呼吸。 |
|
陈哲艺一直是一个太有企图心的导演,因而匠气大过灵气,议题大过情感,执导起首部外语片来自然也是处处机心。电影囊括了各种难民元素,阶级跌落、同性情谊、西非历史,但几乎是刻意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边用貌似高级的闪回让故事更加支离破碎,一边控制着在失控边缘的人物朝着某种既定方向狂奔。很难看到创作者的真诚,或许当年《爸妈不在家》的成功真的来得太快了一点。#BJIFF2023# |
|
【HKIFF47】放到難民題材或者英語片的維度裡其實不算很出挑,但作為陳哲藝轉變方向的一次嘗試是可以的,Cynthia Erivo演得是真好 |
|
人类面对悲伤的处理方式是不分地域和人种的,悲伤并非像是火山突然爆发又回复平静,它更像是一盒被打碎的拼图,你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捡到一片。捡到以后呢?是拼回去还是扔掉?影片里,这些拼图是风中吹起的红色围巾、是洗衣机嘈杂的声音、是被海水淹没的脚印、被经血染红的裙子。《漂流》把它们依次放在一条流动的河里,让他们自由地流向远处——大海。 |
|
就差一位男主角 来场“燃冬”了 |
|
比预期好!陈哲艺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和细腻情感,让我怀疑他是gay(褒义)。 |
|
2023圣丹斯首映单元。原著实在是差,胡编乱造得可以……但陈哲艺的水平还是在线,还是能把片子拉回及格线吧。感觉是个成型项目找到陈哲艺来拍而已(反正陈哲艺前两部片子也都用掉了,可以发力了)。可能原作比较打动人的是女主(身为官二代/世界公民)的“尊严感”或者“死要面子”,所有的剧作张力都体现在这里。就说一个事儿,这么多天不洗澡这个体味儿可能直接把人熏晕过去吧,洗内裤就解决问题吗?(大概因为华人基本都没有体味儿这个问题?)闪回戏的连接点要多顺拐就有多顺拐,以及这个PTSD也让人很呵呵;以及剧情简介写错了,老家是利比里亚,以女主她爹这种智商怎么混到部长的…… |
|
干瘪、单薄、平庸、老土。 |
|
最后一场戏,杰奎琳独自站在礁石上,跃入水下之后沉了很久,本以为她会了结自己,然而几乎是毫无征兆地就看到她冒出了头终于大口的换气,最后我们看到原来凯莉就在岸边默默等着她。这,就是陈哲艺。 |
|
很喜欢,无论是双线叙事还是女性情谊,最后都融到了一个拥抱里。陈哲艺还是那个很会把握微小流动情感的导演啊。 |
|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人生如大海,一望无垠,漂流无依。开头便制造了无数迷雾般的悬念,神秘黑人女子没有多少台词,在一众旅游的人群当中显得分外格格不入。过去与现在的片段被平行剪辑,两边都显得比较零碎,到高潮时刻才真正揭开伤疤,原来她一直在痛苦的回忆当中漂流。镜头语言很舒服,有一种海风拂面的清爽感,但故事太过于政治正确,黑人被白人救赎,白人永远占上风,并且还迎合了时下最流行的女性主义,种种安排还是有刻意的痕迹。 |
|
#2023 圣丹斯# 陈哲艺导演第一部外语片,好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牢牢锁住观众的注意力,完全不会分散,本片聚焦于一位生于中产家庭,却因为祖国战乱而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的非洲女性,在欧洲如何重新开始人生的故事,没有卖弄苦难,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渐渐显露的创伤触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
|
#Sundance2023# 不太清楚陈哲艺为什么接了这个项目。拍得很流畅也很完整,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
|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女主的自尊和“不求救”,其他方面没有什么记忆点。关于PTSD的展示还是只靠闪回,日复一日的游荡也过于单调。 |
|
杰奎琳月经来袭而崩溃的那一刻,我恰好也在影院里感受到月经将至而坐立难安。如果说处理战争、国家这些议题时都显得工整而无特色,那么影片在表现女性之间的理解、尊重时投注的笔墨依然令我无比动容。 |
|
观感其实还可以,但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女主如果不是一口标准的伦敦口音,她还会有这么幸运吗? |
|
一段从谎言开始却逐渐走向交心的关系(和大多数人与人间的关系刚好相反),并不是难民题材,而是两个一无所有的女人相互取暖,换了时空背景,但依旧是陈哲艺最喜欢和擅长的“两人”话题。辛西娅演得太好了,无助中仍保留的那一丝骄傲非常动人,第一次在黑人女星脸上看到如此细腻的表情,比某人的咆哮式演技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会有人帮她冲奥吗?映后听导演讲角色的诞生过程非常痛苦,没有人愿意再去经历一次。 |
|
It's gonna be a crime if A24 doesn't pick this up. |
|
對比起陳導之前的作品確實過於一般般,但又確實和一些幻想有合上……以至於若干次幻視成楊雁雁引渡____難民。能理解陳哲藝為什麼會因為這部片裡的PTSD部分傷心,但用影像挑起人既有的傷害好像始終沒有描寫愈合困難。 |
|
完全抛开故事和题材,就只去看导演技巧,我很喜欢导演这次的练手,虽然是拍一些跟他的生活毫无关系的东西,但视听技巧层面上还是有很大的进步。导演把精力都放在了女主身上,声音的细节和节奏处理的非常出色,时刻跟随着女主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其实一开场海浪一点点冲掉脚印的镜头,就奠定了片子的基调,摆明了导演想要尝试的方向,很多镜头的技法非常好看。 |
|
语言是绝无仅有的家当,越流畅地撒谎,就有越坚实的护栏,无人近身,且当牢不可破。哪怕面对他人创伤,永远只能一知半解,但是被对比,被尴尬,被痛哭所招惹来的土崩瓦解,还是会在心间留下无尽创口。但是,当红丝巾找到红雨伞,终于可以不是凶器了吧?两位演员演得好生细腻,像看两片脆薄的蝴蝶,总怕一呼气,就给吹折了。Callie真好,在场了,就让人敢宽心地懦弱片刻的那种好。#北影节13#23,资料馆,陈哲艺映后→https://douc.cc/22ABLS (肖卡特原来跟陈哲艺同天生日) |
|
黑人+女人+queer 就算政治正确也很难拒绝这样的电影。映后沙丹问 作为男性你是如何走进女人的内心世界的,导演说 抛弃性别的视角,从人本身出发(大概这个意思)。J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后 在陌生环境里小心翼翼地生活,每天吃不饱但是坚持洗内裤,因为怀孕的妹妹被奸杀后 施暴者拿着沾满血的内裤在空中摇晃的情景不断浮现。即使被善待也无法放下防备(回忆太痛苦了),甚至来月经连借一个卫生巾的麻烦都想避免 就算是偷也要自己完成。后面我就在痛哭了,C从背后抱住J的时候我真的不行了……结尾J在海里游完泳 趴在岸边 在阳光下全身上下都在发光,有点过于美好了。痛苦真的有出路吗 我不知道诶 感觉自己研究挺无力的 不过能做一点是一点吧(片尾曲非常好听 没识别到是啥) |
|
[230428] |
|
可能好吧,我看不下去 |
|
比《燃冬》要好些,踩了众多国际社会议题,但没有消费苦难,也不显空洞无物。不过整体还是普普的...不拍新加坡环环相套家庭片的陈哲艺,很难有什么爆发式的亮点。 |
|
漂浮的记忆 漂流的伤痕
无法被漂白的血迹
漂泊而停靠人与人最细微的情感 |
|
【香港国际电影节观影】延续了导演以往两部华语作品《爸妈不在家》和《热带雨》的核心主题:跨越年龄/身份/地位的两个人如何建立起真正的友情/爱情关系。这次更跨越了地域与种族,一黑一白两个女人,遥相呼应金棕榈影片《秘密与谎言》。女主角辛西娅·艾莉佛如泣如诉的演绎是最大的看点,不过,这个角色的身份复杂性与叛军暴行的展示画面势必会引起一番争议。 |
|
或许是人物经历过于惨痛 观影感受更像是潜泳过程中一次深深的换气 而不是上岸之后的自然呼吸//即便前期情感被一点点铺垫起来问题也逐渐暴露 但当她终于卸下心防讲述自己的过往时还是感到了深深的恐惧和创伤//人到底是怎么走出这些痛苦的 |
|
#TheChiswickCinema 长评-何处是我家。现实主义结合闪回少了些许残酷多了一丝律动。不过整体看就是不够有张力,同时闪回的部分给的也太直白。浴室内的剧情加以从洗衣机掏出衣服的张力直接到结尾另一场具有张力的拥抱互相对冲让最后结尾的情绪也弱化了很多。“去除批判”的部分让我与角色苦痛的共鸣弱了太多。构图非常差,大概因为上下的裁剪,可以说所有的中近景到中远景的角色的头部都剪成了半个,看着实在是太难受了。镜头和色彩还不错,固定和摇镜头凝视感强,色彩偏冷符合风格,结尾处的转暖也有表达。剪辑也不太喜欢,正反打有些突兀。配乐很音效都很棒,现场收音效果也很好。意象上,围巾与内裤都意有所指,而那潮湿的小湾,残破的店铺,历史的遗迹和破旧的小屋都似乎可以对照那她失去的家。女主演的很棒,大量特写考验演技。 |
|
#TGHFF# |
|
#SIFF2023-12 开始以为是主观上的「不想回去」,后续揭开母亲的劝告似乎指向了「不能回去」,最终揭开血腥残忍的真相已是「无家可归」。第三世界的难民游荡在世界的岛屿。
近乎失语、谎言充当外衣、应激痛苦回忆…直至互换游泳的身体,陈哲艺最拿手的细腻情感处理,让苦难之外还有一丝柔软的暖意。
Cynthia Erivo的表演好到值得奥提。 |
|
2.5 不行了我不能再靠爸媽不在家的喜愛給他兜著了 首先 我真的難以理解對那條內褲的執著 其次 當好多觀眾開始哭的時候⋯我就很想走人 我的老天 |
|
古城的遗迹和难忘的回忆,落难的贵族和丧偶的普女,明线暗线都很有意思,难民题材应有的政治性,被柔情消解掉,这大概也是一种东方的入世哲学?对于拍家庭片的陈哲艺来说这个题材确实是挑战,但他很聪明地找回了舒适区,对年轻人而言,是好事也是坏事。 |
|
《燃冬》的一次预写,只不过《燃冬》的时代伤痕太隐晦,《漂流人生》的个体苦痛又太具象。 |
|
#SIFF.好痛 |
|
冷静,克制,大海可以让人平静吗?不能。#年度十佳 @电影资料馆 |
|
2024.3.19 巴比肯艺术中心 |
|
三星半,陈哲艺确实是个很具有多元视角的导演,作为一个亚洲男性没有限制他的创作方向和人文关怀的细节。 |
|
比想象中好~杰奎琳失去家庭、阶级、国族等身份庇护,成为无所依傍的一个人,赤裸裸地暴露在世界中。海中裸泳是一种隐喻,这是杰奎琳的处境,也是现代性中人的困境。最后结尾很暖,映后谈导演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
|
比较喜欢减法所带来的留白,明明没有偷渡的过程,却能随着女主在小岛无依又煎熬的漫游中,体会到两者的相似性,进而具有一种缓慢形成的张力。但这也让回忆显得有点实,可能是我私心希望它留白得更彻底的原因吧 |
|
#BIFF2023
6温吞水的难民电影,离谱的是写难民却规避掉所有社会议题,凭空造出一个完美白人,着墨更多在私人创伤,好在暗线足够揪心,足够催泪。印象里这是看第一个“家道中落”的黑人难民故事,不如说是“瀑布版托里与洛奇塔”。 |
|
印象挺深的是音乐舞蹈和枪声的融合很巧妙,前面收集回忆碎片,后来闪回揭示谜底,但是总感觉这个故事的结尾可以安排在中段任何时间 |
|
《漂流人生》之于陈哲艺就像《一代宗师》之于王家卫,题材地理空间上的扩大,给他们的创作提升了一个新境界。 |
|
确实相比前两部略显匠气和俗套,依旧表现出导演以小见大但难以掌控宏大议题的能力,但不得不说拍内心小情感涌动真的好厉害,结尾的处理非常之喜欢 |
|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绪已经被陈哲艺玩明白了,去哪都能融入当地文化啊,不太满意的是结尾,稍微美好了点,也算陈导一贯的温柔吧,不过这次的女性视角很残酷 |
|
siff23 |
|
能看到陈哲艺镜头里熟悉的温柔,也看到了跟以往不一样的他。 |
|
看的過程中非常喜歡,沒有一個正面殺戮鏡頭,暴虐與殘忍卻呼之欲出,交叉剪輯之下,成為痛苦的夢魘揮之不去,陳哲藝沒有消費苦難,而我在看的過程中、結束後,一次又一次不自覺深呼吸。看完回家的地鐵上,理智漸漸恢復,意識到了一些問題,整部電影處在技術主導、故事主導、情緒主導的夾縫之間,陳哲藝脫離相近生活的全新嘗試還沒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BJIFF2023# |
|
陈哲艺的所有作品似乎都可以套进“身份认同”的母题当中,围绕着“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该到哪去”进行所谓的克制表达。《漂流人生》在此之上融入了同性情愫、种族歧视、女性情谊、西非战乱、移民问题等蜻蜓点水般的表述,观者和女主一同坠入曾作为上流死要面子的伤痛隐忍,但并不会思想疲惫,这种痛而不殇的观感蛮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