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ve it! 好喜欢这种移民/难民、只有在加拿大才会发生的故事,然后接触到这么棒的原住民叙事切入点,两人identity那段讨论好喜欢。还有伊朗和诗的关系(其中一个女主各种海狸vibe!然后她还写诗!天哪简直魂穿现代版狄金森 |
|
比起说多元民族文化背景历史这些,更戳到我的是两位女主各自的自我成长自我面对自我课题解决的故事。或许是现在的我也处在和她们差不多的年龄差不多的心境,感到了共鸣和慰籍。原生家庭的课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逃避与责任、刚开始独自掌舵的我的人生、自我归属、爱的感觉......整个情节没有大波澜起伏,没有浓烈的情感爆发,反而让我感觉到一种平静舒适,静水流深娓娓道来
看到有人认为得里面的百合线莫名其妙感觉多余,本拉拉想说,这拍的真的很自然真实啊啊啊啊!txl是这样的。略含蓄的一见钟情,彼此爱着对方,但自身都还有各自的课题和创伤也需要解决,在爱对方的之前先保证能够爱自己,也不想让负面的东西影响对方,在彼此都整理好身心后,再次表达自己更加明确的具象的爱。好tm真实细腻有浪漫的he!
整体来说 我真的很喜欢 |
|
成品没有支撑住概念 |
|
无论啥类型都看的老影迷打卡记录完毕~ |
|
完全彻底的本末倒置,身世背景家庭环境好粗略,女女感情上笔触反而较多,同时刻画的浅显又小清新。 |
|
一团稀烂 |
|
#TIFF2022#3.5. 看到多伦多熟悉的街景,和Gladdys书店内景,确实感到亲切,而两位queer women of color的设定其实很符合GTA非常多元化的环境。尽管无论是情节还是摄影都是相对司空见惯的平稳,但是电影在处理diaspora, identity dialogue, 以及Indigenous subjectivity上,都很有自己的态度----来自Iran的难民青年,和来自young Mohawk girl决定结合,而也都因为自己独特的背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我们只能在电影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一点对于90年长达两个月的Oak Crisis的描述,而在Turtle Island上的移民与原著民也因为类似的创伤以及相似的疗愈之路,最终走到了一起。我甚至想不出对于queer Toronto来说更诗意的表达了。 |
|
3.5 所有事情都在向好发展,这就是健康恋爱的魔力吗。可惜电影各面都浅尝辄止,但还是挺喜欢,配乐也美。 |
|
。。。 |
|
爱得特别突然,莫名其妙的 |
|
不够完整的 |
|
文科生与理科生,归属与漂泊 |
|
3.5 |
|
加拿大是真没有创作者了吗……多么陈旧的剧作手法和电影语言,20分钟退场 |
|
有时候看看美好的结局也不错 |
|
电影海报比电影好看,两个女生莫名其妙的就喜欢上彼此了,莫名其妙就在一起了,各自家庭都有问题,然后却都没有展开来谈,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人物也很单薄。 |
|
it only happens in Canada |
|
涉及的议题太凝重,又没有足够细节支撑表现,以至于呈现出的效果太像命题作文… |
|
元素塞满…故事讲得倒挺流畅 |
|
就二个混血的外国人在加拿大遇到?种族歧视也没多少,还能读书生活没有多少压力 |
|
一部很平静的片子,我的疲惫需要摄入平静成分来中和一下。 |
|
除了女主的感情之外 她们的背景也很令人动容 但对民族和对战争的探讨都仅仅一笔带过 两人相互吸引的原因也没有太多笔墨 |
|
3.5 |
|
亿万同人观影活动 |
|
#骄傲月专题观影# 种族+原生家庭+女同,全片真的很像热门元素拼贴,难以代入 |
|
天知道我只是被移民和原住民主题吸引的,结果怎么就是套了一个社会学观察外壳的感情片,感情的内容对开头的那段话毫无助益甚至做到了劝退,令人费解。不过还是有体现主题的,勉强三星吧。 |
|
两女主突然就有感情了,但是又没有火花,姬线演的没感觉,还不如换成友情线 |
|
好喜欢,美中不足觉得对历史对家庭对俩人的感情都是浅尝辄止。 |
|
还行… |
|
在多伦多生活的一个伊朗莫霍克混血的女孩和一个泰米尔女孩的故事,感觉叙事的重心实际上在两个人各自的家庭上,感情线有点可有可无。看起来提到了一些与莫霍克/伊朗/泰米尔文化和历史相关的东西,不过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感觉没太看明白……里面提到多伦多时画面上使用的是Aterón:to这个莫霍克语言的拼写。 |
|
3.5感情线有点多余了,就只拍世界的多元性民族的文化生活历史人情就很好了,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还有这些不同种族人群背负着历史的影响这样生活,思想上的差异,就像前一段妮可基德曼拍的那部港剧一样。 |
|
在飞机上看的电影,感觉什么都想说,什么也没展开说。 |
|
角色们的种族以及文化背景,未能给这个故事带来任何独特;最终的落点不过是两个在挣扎又在相爱的人,所做出的选择与落点。故事太淡如水,也不知道它想说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