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量技巧与创造性神剪辑下,一部似乎没有感情与活力的电影。记忆和创伤疏离了人物,影片也疏离了我们。这部拒绝阐释的电影留下的不是深沉的情感而是冷漠的形式,如兜售过往碎片一样的冷漠麻木。最爱是那诡奇的歌唱——我的记忆宛如枯木,我们在回忆里,制造死亡 |
|
【私人影记】【阿伦·雷乃作品全集10】夜与雾之后又见Jean的文字。德菲因演滴又优雅又生活又神经又纠结,怪不得63年滴威尼斯,你是最佳。两条主线,一条老情人回不去,一条新青年无法回,感情和战争的记忆,都和时间有关。PS Alain已经玩转剪辑了。那些生活小细节的跳跃不断在证实时间 |
|
如此沉痛而幻灭的电影,关于过去与遗忘,二战与阿尔及利亚战争创伤。在这座“靠回忆维系的小镇”中,每个人都沉溺在往日的记忆里,又都在用谎言修改记忆。影片节奏既快如疾风——飞速的剪辑和无征兆闪回,又慢若沉思——尽管不时插入空镜头、或平行发生或暧昧模糊的场景,但人物的话语往往并未打断,这种声画分离也形塑出别具一格的、既连续又中断的时空,一如你我的记忆/绵延,始终连贯,又随时断裂,一如人们在谈此事时思绪却早已跃至彼方。缺席的在场者(穆里埃)与对细小物件的快速凝视同质于[我的美国舅舅]。街景。摄影的贝尔纳。枪杀前“下来”“别下来”。 | 这个家,每天醒来都搞不清自己在哪里 | 费尽心力刚建好就下陷倒塌的楼 | 爱情就像宴会,有些客人举止得体,有些则不 | 我们总是惧怕未来,悔恨过往,一遍遍说:“已经”。(9.5/10) |
|
和《广岛之恋》制作有相似之处,同样的“直裸影像”(朗西埃语)来证实现实并追溯历史。雷乃的所有电影都呈现为一场与时间之毁灭性进行的斗争,过去的回声持续地与当下共振,以视听的方式解释柏格森过去与现在共存的理论。同时也正如雅克·里维特所言,雷乃的剪辑技巧来自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节奏。在《莫里埃尔》中“移位”(镜头内部人物毫无预兆地置入另一个空间)造成一种空间感的强烈变化,通过这样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统一,就如同移位在音乐中破坏了调性中心并使旋律材料支离破碎一样。 |
|
大概率对阿伦雷乃暂时放下了,我不是他的观众。尊重且理解他这种私人甚至有点符号化的拼贴叙事手法(以及相当严肃任性又刻意的剪辑),只是不是我习惯和喜欢的。不过感受到写人拍人的厉害,是不是只有法国人才会这么点状地讲话和行动..「今天太累了接吻的事明天再说」,不过想起96版irma vep里maggie接受法国记者采访那段高潮戏记者对着法国电影狂喷说观众不想看只有导演自己能看懂的戏了🆘反正pass阿伦雷乃对他是否现代没兴趣了但又这么着想起阿瑟亚斯还挺可乐儿的。音乐我尤其不行,这放在我这属于老人味儿,还是馊了的那种(拿到物料才知道影展名字叫「缪斯的多重曝光」em,这也是让我疲惫的、修饰过度的中文 @影城 |
|
#SIFF2014#快速剪辑在变调配乐的映衬下,不仅诡异且张皇,每个人的记忆都有失真之处,无数变味或错误的记忆碎片,双线并行两场战争的时空断裂,重组在现代,只能呈现永远无法断定的“真相”;人物叙述与画面的分裂,不仅造成情节的割裂,更无形中扩展了框外无尽的视野。 |
|
重看 3—>4.5 曾经觉得是呆板的剪辑,如今看却成为了一种令人感动的激情,它在跳跃和对空间的拆卸中确认了遗忘,但也向这种遗忘发出挑战,我们必须连接起所有的时间,允许东西在空隙里闯入。 |
|
分离与重逢,回忆的不可证与未来的不可期。声音与画面的重叠与错位,室内戏在机锋思辨中完成真相的建筑,而外景的迷离与涣散又让这结构终究轰然倒塌。 |
|
待重看 |
|
雷乃最好的片。虽然应该极少人会这样评价。 |
|
比《去年》要好 |
|
62年阿尔及利亚战争刚刚结束,时光与伤痕,形式上确实结合此前广岛之恋和马里昂巴德,回忆-时间-空间-声音,痉挛。凯罗尔是夜与雾的旁白编剧,而且撰写过程中也有某种某种“断片”情形,当对着图像素材再改一版时,凯罗尔搞不下去了(曾在古森集中营被囚),不得不找来克里斯·马克。 |
|
“匆匆过客” |
|
除了结尾和女主之外怎么看都不舒服。对白做作,配乐和表情都凶残且让人疑惑。这是文学而不是电影。 |
|
成功结合了《广岛之恋》与《马里昂巴德》之长,摒弃闪回又减少旁白,提纯了确认-否定-重述的循环以及奢望与内疚的情感;出众的摄影与美指之外,亨策的一首"Being Beauteous"实已将剪辑藏起的秘密故事透露净尽: Boulogne不过是座巨大的车站,自说自话的人们无心来此经历共处的时光,只为准备近在咫尺的再度分离.告别时刻的心烦意乱让印象成为碎片,令共情被阻断――记忆里曾经对彼此妥当地说过再见吗?这注定是不解的谜.怀着永恒的遗憾,我们住进待售卖的旧物堆,雷乃电影中哪有"现在"的踪影?现在……我们一遍遍重复着:"已经"(déjà). |
|
杀千刀的字幕啊,看得云里雾里,塔可夫斯基也就算了,人家本来话就不多,可是阿伦雷奈是情节帝,烂字幕太令人销魂了 |
|
Muriel is the time of return. |
|
快速剪辑制造的灵动和焦虑并存,仿佛看到一只荡在风中就要悬垂到手上的蜘蛛,或者看一个在钢丝上如履薄冰的演员表演,在动作的变换衔接里焦灼地兴奋着。影像碎片、跳跃音效、只言片语,连缀起角色们有关联性的往事和复杂情感。刻意切断情节时间线,断开后再衔接;人生中重要事件的切片,被抽离隐藏或错位,同时带着感情的质疑和欲望:扭曲的希冀、徒劳的期待、想挽回什么的解释、分不清立场的爱恨。。每个人的追求都如此虚幻,最终人去楼空、徒留怅惘。 |
|
“开往巴黎的火车都换到新站了。”
“我们真幸运,整个冬天都没有生病。”
#德菲因·塞里格逝世35周年展@sho |
|
呜里哇啦的法语,让人瞌睡!这些呜里哇啦的语言,和蹩脚的中文翻译,足以让这个片评一星~~!谁让他是阿伦的呢,给个四星安慰~~ |
|
记忆控制着我们,束缚着我们,而记忆又是混乱的,侵扰着我们周围的时间与空间,不论是战争留下的创伤,还是过去未了情感的痕迹 9.3分★★★★☆ |
|
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11188 |
|
感觉上这个时期的雷乃一直在对抗剪辑的逻辑和历时的共情,在对每一帧画面贯彻锱铢必较的同时,却在用其还原碎片化的记忆:因此马里昂巴德迷宫锋芒毕露的前卫宣言在本片中有了更加低视角的娴熟运用,于此雷乃并非站在形而上的角度自我沉溺,他的确为作者叙述找到了更广阔的边界且成功实践。 |
|
“莫里埃尔”不过是对我们失去的东西的指代。这个将不同场景的破碎对话剪辑在一起的手法一开始还挺唬人的,到了后面就只余疲惫。 |
|
resnais使用了创造性的剪辑手法,理性而绮绚。这种手法接近了爱森斯坦的实践与理论,在这里他其实融合了左岸派的独特文学观念 |
|
我确切的记得我买过碟,但只是隐隐约约记得我好像看过,但现在啥都想不起来了 |
|
EE的字幕。。打折扣啊 |
|
【德菲因·塞里格展at SHO】莫名其妙!雷乃我恨你,我又要电影羊胃了! |
|
目不暇接。剪辑点设置太好,看出两种语言,一是导演自己的电影眼,看见那生活里的直接关系流动(此片表达地肆无忌惮,妙到毫颤)二是都市生活本身的琐碎,两两相加,如此美妙。 |
|
字幕往前调了二十多秒,我心中阿伦雷乃最高杰作。我的记忆中满是枯木,可还是心甘情愿困于其中因为生活就是痛苦就是回望过去却被看不见的时间推挤着奔赴未来刑场 |
|
中途离场了~~sorry,Eric~~ |
|
我觉得雷乃完全可以玩得再彻底一点~ |
|
影城1厅。有点像看立体主义的画,线性的情节突兀断续,整体却呈现出一种似曾相识的结构,好比对杨德昌《一一》里老少对位的恋情更放飞的剪辑,跳轴又跳场,声画错位又速写,照桑塔格的评价,这是把新小说的套路发挥到影像“文本”,用超然、间离的形式特点来呈现情感的结构。应该指向战后的创伤:一座被回忆缠绕的小镇,一些被回忆缠绕的人,如同谚语“衣柜里的骷髅”,回忆扭结成了家具、衣物、街道。但也得说,这种形式属于文学,评论起来很厉害,观看体验是折磨人的。 |
|
主要在讲战争创伤,形式上是《去年》的延续,但惊喜没那么多了。 |
|
不断看睡着,然后被配乐吓醒…………以及,必须有三分一的台词根本没翻吧~再以及,好像大概不喜欢他的剪辑 |
|
待重看,没能理清思绪,只是觉得这迟滞的氛围和每个人游魂般的呓语太迷人。 |
|
重看。 |
|
v.youku.com/v_show/id_XMTc4NTUwNzEy.html
t2a790348d
t235db6a63
中字请提前11秒 |
|
这是那种叙事几乎不重要、整体几乎不存在影片。贯穿着不断的间离,音乐与情绪,人物与台词,镜头与运动,色彩与画面,相互之间都构成了破坏性的效果,以至于看的过程中总是在暂停、倒退、体验、思索。有太多精彩的剪辑和形式设计值得赞叹。但总是在追求技艺的极致,Alain Resnais 这几部关于“记忆”的电影容易让那些惯于享受完整性的人备受煎熬,The Time of Return。 |
|
当血淋淋的现实揭开回忆的和平表象之后,每个人还是选择了逃避
回忆的美好在于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自由地享乐、自由地施暴、自由地无所事事、自由地欺骗,但是主人公却都将这种美好蒙上爱情的迷魂麻痹自己。以为用爱情可以在现在的时空中找回过去的美好,无数次强调着我曾爱你,可惜现在爱还在吗?甚至曾经的爱真的存在吗?回忆是欺骗。 |
|
A / 太过杰出的剪辑思路。仿佛时间的行进本身并不存在,存在的仅仅是镜头所扫过的“物”内在的记忆。而假设声音的连绵成为时间尚存的依据,那么跳跃叙述线索的剪辑则会将不同人物的各自在场凝固。这种跳跃恰恰并不意味着“共时”,而在于强调不同时间线索之间根本性的不对称。因而最终我们看到这一结构的再度提炼:一个被他人言说的声音的重返,浸没于一个堆积着碎片却已不再有现实凭依的空间。 |
|
關懷人文的雷乃;翻玩蒙太奇的雷乃;去年在馬倫巴的雷乃。 |
|
毫无技法层次与内部逻辑可言的拼贴式电影:片名「莫里埃尔」在故事一开始已经死去,她是记忆迷宫中的鬼魂,来自往日时光的梦魇,代表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伤痛。雷乃不仅打破时空连续性,将故事拆散揉碎,他甚至要打破声画的同步性,用尖锐的音效和乍然的配乐将单场戏都生裂开来,配合魔性到近乎鬼畜的剪辑(三人在街上连续朝着镜头走来),观感实在是又奇特又晦涩。但这种独特到离谱的形式确实与记忆甚至是梦境的模糊性、随机性与不稳定性相贴合,你猜不到下一场戏是谁在哪和谁要聊什么,情节本身就在破坏情节,而故事本身就在重组故事。为了掩藏伤痛创造出的「假记忆」与超现实主义的幻想相互交织,乍看上去是信息过载,深究其中又发现空无一物,近乎通过折磨观众的方式来实现他们与影片角色的共情。德菲因塞里格的老人妆也太随意了点。 |
|
意识流与快速剪辑结合真可谓相得益彰,有时脑中乍然迸现出的一些过去回忆真的只是毫无逻辑和意义的一瞬间。正如杜穆里埃的《Rebecca》一样,本片名为Muriel,但Muriel却从未出现,她是痛苦的回忆,罪恶的象征。31岁的德菲因·塞里格染一头花白银发,扮演起中年寡妇竟毫无违和感,伟大的艺术片女王的魅力在这部片中尽数体现。 |
|
7.0/10
太“难看”了,非线性的叙事,音影不同步,意识流,都是雷乃惯有的风格,还穿插着让人过耳难忘的莫名配乐 |
|
先说这个字幕阿 真是烂出翔了 然后呢就是电影本身 叙事和剪辑完全脱离了 新浪潮下充满实验精神的片子 有时代意义 但现在看来真是又闷又费解 |
|
老电影的配乐总是这么糟糕 |
|
上海影城一号厅。最不喜欢的一部雷乃。缺乏马里昂巴德式抽离。另外,特别好奇阿尔及利亚人会怎么看法国布尔乔亚们的伤春悲秋。 |
|
像是一个梦境,零零散散的碎片拼接在一起,但看到最后一刻才不觉得前面的凌乱显得毫无头绪,回忆现实与虚构交织难免让人云里雾里,但是片中人物的服装都好优雅,质地显得好高级,小镇街景和风光也是让人流连,很喜欢这种复古的年代感,但很可惜注定是很小众很私人的电影。 |
|
这个剪辑!!简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