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enezia 80
4+
看来4:3画幅已成为家庭影像的常规首选——制造人物之间亲密无间的距离。是法律意义上一个重组family在有笑有泪中的形成,也是queer family生活中的一部短暂间奏。家庭里多元身份的设定既丰富了主题,又技法式地加强了演员彼此的联结(全部主演进行非母语表演某种意义上更易于接近一种属于minority的同频) |
|
这孩子上辈子造了什么孽要在这种牛鬼蛇神的环境中长大 |
|
“但是姑娘,她不会给你阿姆斯特丹”——开场后发现导演的野心远不止拍一部展现性少数群体的“家庭喜剧”,比这更惊讶的是他竟然真的将复杂性少数群体与自我和国家-法律,白人-吉普赛种族问题,北马其顿人对欧盟又爱又恨的关系和由这些生发出的城市种族隔离和跨国人口贩卖都圆满地融汇进了这部一百分钟的电影里。主角号称是个“家政初学者”,但其实在故事开始前很久就一边要在小小的、充满熟人的“正常”社会维持体面形象和工作,一边早就在暗中经营这个对各种queer人提供庇护的小共同体,一边还要当这个群体里仅有的擅言辞、在“正常”社会游刃有余的大家长,抽空读诗歌听交响乐——她早已是个中老手啦,再当叛逆少女和聪明小女孩的妈妈又能如何?祝她成功! |
|
服了怎么又是女的在兜底,一些男的怎么回事,就好烦总是女的或者femme那一方在当caregiver(然后大女儿一些行为转变也完全没有情感铺垫,迫人出柜简直想杀人了🤬 |
|
Suada这个人物非常鲜活结果居然只是个推动情节的工具人……Ali的演员惊艳结果导演说我也不确定他会不会从此开始演电影那您倒是帮帮他啊!这样的帅哥不能一直送pizza! |
|
#28th BIFF#Venezia2023 酷儿狮奖。本质上却然是一种乌托邦的共同体想象,前半段室内不断的手持+特写以为会复刻《图腾》式的纯密闭空间设计,而后半段则放眼至对于酷儿身份、社会议题的探寻,场景的更迭使叙事重心也从常规的家庭情节剧实现更复杂的伦理转向。但即便如此仍旧存在附会时代话语/语境的嫌疑,不做解释的家庭关系加之不时穿插的drama剧情,都是游离于叙境之外试图吸引目光的小把戏,随时便走向一种是枝裕和般的温吞与和解。 |
|
果然会让人想到《小偷家族》,不过最后走向了好莱坞式结局。故事的大框架很好,但某些人物的性格转变的戏不太够,可能是因为我不了解马其顿这个国家的社会状态吧。看到这个导演的第三部,在泰伦斯·马利克、王家卫和是枝裕和的迷弟之后,大概能了解这个导演的风格和调度思路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
#GH60 / 放棄了隔壁李滄東紀錄片選了這部酷兒獅,有點失望,對我而言太過於drama的情節走向反而掩蓋了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而且情緒走向的失控也把整個故事變得很碎片化。大團圓結局還是挺動人的但是整體來說還是不夠好。 |
|
虽然还是挺喜欢的,但导演的视听套路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常常是在非常短的段落从对话到冲突到煽情bgm外加人物侧拍,然后不断重复 |
|
生硬 生涩 and racist,一群sociopaths玩转国家各部门(包括且不限于公检法医院学校民政局警察局),女主坐拥二层大洋房(带花园),收养一屋子无业游民,还抽空去上个班(社会工作),真·修女特蕾莎 |
|
【釜山电影节】3.5🌟。虽不如导演首作《你将不再孤单》惊艳,却仍然以高难度的剧本、庞杂的人物关系,以及精湛的(非职业)表演取胜。一对女同性恋,其中一方因病去世,另一方要临时肩负起照顾其两个女儿,而这个家庭还有另外一对男性恋者的共存,令这个貌似轻松有趣的LGBT故事流露出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相比起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这个家庭的复杂程度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多情感的纠缠与对抗,超越血缘关系、甚至是性倾向的感情究竟是如何发展的?看完这部新片可能会找到答案。 |
|
一开始是他的名字被写进了出生证明,后来无名指被套上戒指,最后身体被装进直男衬衫,而她则是被那句划破手臂许下的承诺困住。喜欢男人的他和喜欢女人的她,拥有不一样的爱,那爱一样强大。她不会挡你的路,也不会走开。指甲油可以涂在任何手指,油彩笔可以画上任何墙壁,这个房子可以住进任何爱的人。 |
|
真的被 Vanesa 这个角色恶心坏了 又蠢又坏 作为全场唯一直人 故事的展开居然还要绕着她转的吗?why? |
|
(严重父权制与种族歧视的)保守主义社会中的性少数多元成家。尽管内容上没什么新的,矛盾冲突也多来于内部的自产自销,手持的镜头语言也是常见的罗马尼亚波兰意大利等当代欧洲家庭电影的路子,但力量居然还不错,靠镜头与能走进观众内心的演员们的演技carry。作为少见的北马其顿的representation不容易。 |
|
这就是那种非常符合电影节标准的优等生作品。。映后导演一个人讲了一个多小时 |
|
全片仍充斥着一种异性恋家庭框架的压迫感,我甚至分不清这是一种坦诚还是一种滞后。为什么女主又要提供住所又要为人做饭,又要承担母职又要承担父职,欢声笑语之中永远是暗下去的那一角,发生矛盾的时候又始终被顶到最前线?难道“家庭”除了“吃女人”之外延伸不出第二个核心概念吗?即使是最大限度接近乌托邦的酷儿家庭也必须以此作结吗? |
|
对我而言太drama了,而且越到后面越有点为了drama而drama。人物动机的刻画非常欠缺,其他群像又仅仅浮于表面。非常喜欢导演的处女作,最近的两部都远远不及预期…#DFF46 |
|
笑,我要看这种狗血?居然拙劣到如此地步...还不如看陈正道安逸 |
|
难得有一个讲底层酷儿群体抱团取暖 但既不苦大仇深地卖惨 也没有肥皂剧质感的夸张剧情和造型的片子 (这新人导演两年三部片子 然而成长迅速 上一部还很青涩 这一部处理多线复杂人物关系非常成熟 剪辑节奏太绝了 未来可期!) |
|
同志身份的“父母”、不同性少数身份的住客、年幼和叛逆的女儿,想要维持这样一个家庭真的太难,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本就不容易。导演在电影中想探讨的话题很多,政治、社会、性别身份……但好在他通过不同视角的切换和组合把这些话题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也用这样最边缘化的家庭反映出社会当下最真实的状态。 |
|
讲的是“家人”,但不是一个家。讲的是政治,但没有说教。讲得很零碎,但形散神不散。 |
|
【北马其顿】Goran Stolevski第三部长片。从恐怖、同志故事再到一个家庭戏剧,互不搭界,但仍然足见他在处理各种材料时的游刃有余。一个房子里充斥着各种混乱、牵绊、旧仇新账的非典型亲缘关系,它很像《无耻之徒》又到这里开了新的版本,也好像一口时刻爆炸的压力锅,纪录下众人在这里的伤害、往事以及真切情感。没人是与生俱来的家务事专家,仍要学习仍要试着接受、妥协与包容。超出角色故事之外更多的时政描绘不算特别懂,但现有的讲述和表演已经值得。 |
|
6.5。多元種族的演員以非母語演繹多元成家,並仍能在混亂的人物群像中準確把握主要基調。出生地北馬其頓似乎比自幼長年居住的澳大利亞距離導演更為遙遠,因而本片始終欠缺《我的時代》中細微處滲出的刻骨銘心。 |
|
这么混乱,感觉每个人都兵戎相见。这么坚固,谁都无法放手对方。才知道导演竟然也拍了you won’t be alone。 |
|
本届威尼斯最佳,质量极高,它无愧于酷儿狮的的嘉奖,甚至在我心目中分量要高过金狮:开场10分钟就已经在盘算出字幕时要死命鼓掌到最后,卷死你们这帮鼓掌十分钟都不手疼的(没错我说威尼湿你们的鼓掌传统有时真的有点太尬了吧)。在欧洲节展舞台上看到这样一部描绘被排斥的、被多重边缘化(multiply-marginalised)的、在主流恐同社会里竭力生存的人们如何酷化(queering)异性恋正统家庭矩阵(实际上前置性地超越了形婚这一层面的讨论)。每个人都近乎歇斯底里,却又从始至终小心翼翼,在绝症、叛逆期、焦虑、丧亲的漩涡里掩面而泣。人物的扭捏和支支吾吾,顾左言他而又时时对峙,皆是对主流社会强而有力的控诉。女主们值得一个表演奖,尤其是极富感染力和讨喜的小女孩,导演前途无量。 |
|
【7】Another《小偷家族》不假。但片名是最扯的“Housekeeping”无论怎么翻都翻译不出来家政,如果把它当成“家务初学者”,本片则是一个告别与学习的故事。但很明显只有港台翻译的《我的彩虹拼凑家庭》是对这个片名以及主题的全部解答。收集如此之多可爱的沦落人聚此,彩虹是电影里男同,女同的身份,也是他们处于社会的反抗精神,都是如此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拼凑出来的。因此才是“家”。导演一部比一部稳,4:3画幅和手持,当电影要陷入俗套的时候就戛然而止。无愧于酷儿狮奖。 |
|
因为喜欢导演上一部Of an Age才来看的,稍微有点失望吧。故事本身还挺有趣的,有关重组家庭,非常queer非常可爱,别样的友情/亲情也非常感人,但是节奏有点奇怪导致后半程显得有点冗长。闪光点还是有,Mia这个小姑娘尤其有记忆点。 |
|
人像摄影不错。罗姆人问题也是欧洲青年的政治正确,在捷克的罗姆人贫穷也无公民权利,我那文艺房东经常对他们表示同情,but这电影写白人收留LGBTQ罗姆人组成新家庭却没有动因……就太为了政治正确而类型化得没有逻辑了…… |
|
好看 观感流畅 剧本的冲突一个接一个又不苦大仇深甚至很欢乐 queer电影已经能拍这类大融合家庭类型的片子 可喜可贺 |
|
#venezia80 3.5《Quo vadis, Aida?》式母亲,non-stop action;a labour of love。也是一种家庭,是枝裕和,你怎么看? |
|
没达预期,狠点心。 |
|
这个大杂烩家庭糅合进了好些个少数人群体,除了LGBT,还有民族,地域等。对马其顿和周边环境有点云里雾里,加上片子拍得也有点闹,且大篇幅放在这个青春期叛逆少女的爆点上,也许是她本身像是这些边缘人群的被歧视集中爆破点,但看着就很像熊孩子和后妈的那些事。 |
|
【3.0】 |
|
人就是互补的。 |
|
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家庭,不同性格的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成为互相的依靠。惊现塞尔维亚神曲洗手歌。 |
|
好大的议题体量啊,两性关系社会与个体身份认同等等。反而前半段在单一场景中大量手持拍各色人物,小空间装大议题非常有效果又冲突感。后面空间更开阔之后,反而节奏感没那么好了。有时是需要一些约束的,时间上空间上范围内。 |
|
优等生作品。没有拍爱但是讲的都是爱里边的故事。最近看到说德国有可能会通过多元成家的法案,这部影片反映的也许就是未来家庭的一种常态。欧洲电影社会性感人,酷儿狮实至名归。 |
|
导演想要展现的是整个一个社会状况的浓缩,拼贴家族议题、同性恋议题、单亲家庭议题、种族议题、疾病议题等等都体现在一个家庭的方方面面。仅限的两个小时不到,感觉过于满了。 |
|
应该是“初为人母”吧。女主的女友患癌要死了,临死前把两个女儿托付给了女主。果然姬友之间才是真爱,帮别人养孩子这事也能答应。小女儿还好,带得乖,大的那个叛逆期,怎么对她好她都不领情。还好女主是房东,租客都是女同志和男同志,人多主意多,为了领养两个女孩合法,女主还和男同志结了婚。酷儿们组建的家庭,没有血缘关系,却温馨可爱。小基佬挺可爱的。大女儿态度变来变去时间太短,有些牵强。 |
|
三星半,东欧版的《小偷家族》。要表达的内容很多,矛盾看似在这栋小楼里,其实延伸到整个国家甚至欧洲地区。给大女儿的戏份挺多但是塑造得很平面,其实可以把另外三个女租客去掉把笔墨集中在这“家”人,又或者导演就是想更融合更多元。 |
|
第一次看马其顿的电影,甚至不知道马其顿什么时候改为了北马其顿,为此还去补习了一下。本片的故事建立在LGBT的题材上,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家庭故事,有北马其顿这个国家的挣扎,种族的挣扎和特殊群体的挣扎。字幕翻译不太好,故事本身也偏寡淡,难得我竟然能看完。 |
|
确实从性少数家庭的角度看更容易看出父权制这一结构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深刻影响 酷儿身份带来的并不是乌托邦想象而是更残酷的现实 |
|
[3-]不喜欢,看似建立了一个包容所有可能性的空间,但是这个居所里大多数的人都是工具,是为了满足导演的幻想的木偶,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甚至在主要角色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之前就展开几乎没什么缘由的冲突,看完只觉得头疼。 |
|
4.5 后四十分钟节奏有点不好 但最重要的是非常sincere非常raw 故事不需要多完美多技巧高超 真诚最能打动人 |
|
biff#29 s |
|
概念设置很精彩,《小偷家族》式的拼凑亲情与隐藏在社会压抑风气下的性少数人群艰难求生互相融合,在某几处情感爆发处的共鸣给的相当有力。但与它致敬的作品一样,整部电影似乎为了自我的表达而放弃了情节构建的基本要义,没头没尾的故事展开与处理混乱的节奏设置让全片显得更多的是混乱而非紧凑,对于其中人物的深度刻画也明显不够,更像是走马灯式的观望,而非对其的关注。 |
|
【3.0+】一群酷儿也能拼凑出别样绚烂的家,生活的巨变让爱把我们紧紧环绕,这一路的艰辛确实让人后怕,团聚的小我也顶住了社会的重压,尽管强烈的羁绊被轻描淡写的略过,但这一种另类的反写反而能让我们对于身份与家庭产生新的认识,也能让我们以轻盈的姿态进入严肃议题,多元的世界就要多元的包容,被简化的现实困境或许潦草或许抓马,但最寻常的需要就是时时刻刻都依然存在的…… |
|
难以喜欢,故事还是老套的家庭题材,哪怕是酷儿构成的家庭描绘得也是如此无趣,很多情节设计刻意。 |
|
多元陌生人重组家庭的故事,很容易想到小偷家族。但片中酷儿、种族元素的设置,使得影片探讨的社会议题更加宏大。女主曾在四月三周两天帮助朋友堕胎,如今又在本片支撑起一个多元家庭,坚韧刚强的个性令人敬佩~ |
|
《家政初学者》彩虹重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