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片表面上看是一部追寻传统和艺术的纪录片,实际上更涉及到政治学上的国家与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导演的立场是在西方世界的视角下审视内蒙与外蒙的关系,以及外来族群与本土族群的观念和利益分歧。她不愿意承认的是,这种分歧或者说“冲突”,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现代社会无可避免的景象,如此导演只好由其中一方来承担责任,那便是异族。
就观感而言,编排迹象过于明显,因而略显诚意不足,不过由于摄影技艺精湛,可当看一场纪实电影。另外,影片中因野外路上信号差,将手机抛向天空获取瞬时信号,将短信发出的那个场景,思路倒是很诗意:这些文字将比苍鹰还要迅捷,掠过这如韵律般舒缓的草原。 |
|
蒙古文明是隐性的文明,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允许自然休养生息。好比《圣经》上帝的诫律:每耕种六年,第七年休耕,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现代人贪欲炽盛,无节制地掠夺和榨取自然,终有一天会遭报。
成吉斯汗的两匹马本是兄弟,被人为的疆界分开了,本来是同文同种,却快要同种不同文了,蒙古国一度使用俄化了的西里尔蒙文,现在好象是恢复使用传统蒙文了。 |
|
没字幕,而且感觉用力过猛,题材还是挺好的 |
|
知识满满的纪录片,一个寻找奶奶遗愿的梦想成真的故事。因为WG而毁坏的马头琴,失传已久的民歌 Two horses of Chinggis Khan, 内蒙古与蒙古的互不了解,还有城市与游牧的碰撞,可是核心还是不变的: 民族性的传承和文化的保护。PS: 多年前一则印象很深的立邦漆广告曲,竟然就是女主Urna Chahar-Tugchi演唱的Jigder Nana.
不过还是可以看出蒙古族对于自然的敬仰和Chinese Miners的负面影响 |
|
摄影太惊艳了,看完导演此前同样使用35mm胶片的『小黄狗的窝』时可断然不会联想到如此精致明艳的画风,同时运镜也要比上一部灵活得多。其实相比素材的真实性,这种摄影机在不可预测情形下的高参与度对影片可信度的加成才更关键。将对技术的质疑作为追寻传统文化的一体两面并不是新鲜的手法,但表达得很有意思,给手机找信号那场戏是最近看过最好笑的细节之一。临近片尾那段类似的梦境Montage没什么存在的必要性,但最后对古曲的演绎是合格的。Credits最后提供的信息真是……有点讽刺。 |
|
损坏的马头琴,失传的民歌,被疆界线割裂的民族,戴娃很显然找到了一个绝妙的题材。一种散文诗的神韵 |
|
看哭了!原来自己手机上录的乌仁娜的现场那首歌就是《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
|
蒙古传统的丢失 是全人类的损失,现代生活啊,是罪魁祸首。 |
|
萨满那段剪辑得太好看了~ |
|
节奏有点慢 乌仁娜的寻乡之旅 |
|
音乐的根,文化的根深植民间,不是你一把火能烧尽的。 |
|
畫面很美,故事整體節奏和氣氛也有張弛。但是有匠氣。(散場聽到有人議論「所以他們也很討厭大陸人嗎」 ˊ_>ˋ |
|
寻找 寻找的意义 |
|
草原太美太美 |
|
车上只剩几个男丁,途径草原时轮胎陷泥里,折腾半天只能呆等了,一放羊的小伙儿可能是途径这里,没直接走,坐下拿出了他壶里的奶茶给他们喝,两颊草原红腼腆又热情,太感动了这里,在地球上是有这样的地方和人们的 |
|
挺好看的,昨天看的英文字幕版本。乌仁娜之后作了简短的问答。总的来说这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得纪录片。乌仁娜只是演员而已。但故事基本是真实的,她说她一直没有找到歌的原因是最后发现外蒙这首歌已经不叫这个名字了。在蒙古史诗中两匹骏马最终回到了成吉思汗身边。娜娜最后还哭了,想自己得姥姥 |
|
总觉得自己没能进入这首诗…禁锢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的心,怎么才能变得宁静如斯? |
|
导演返乡寻根记,乌兰巴托莱乌特西,纳莫赫,纳莫赫。独坐河边的镜头美得是天上草原。全部看下来最好的还是《哭泣的骆驼》。 |
|
太美丽的Mongolia 寻歌之旅 寓言感的一景一物 绿色现在似乎已经是灵气的代表 |
|
拍摄这种纪录片的意义远不止五颗星,是一次追迹之旅,古老马头琴只剩下了马头,古老的长调只用文字记载了每一句的开头,但是蒙古人都相信,会有一个地方能让马头琴完整,能让古老的长调再次在草原上传唱。种种原因,尽管文字不相同,但是文化永远相通……导演真的特别让人喜欢,片子摄影很棒,音乐很好听,很多片段引起共鸣,制作很精良,最后在老奶奶和原生态音乐人乌仁娜的歌声中默默流着眼泪,想起那一段历史…… |
|
契丹-中国 采矿-放牧 萨满-现代
乌仁娜太美了!侧脸惊艳! |
|
已经看了这位蒙古女导演三部片子了,搞得像是粉丝似的。。。这次才发现,人家基本就是德国人,怪不得老得到资助 |
|
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
|
paper 用 |
|
mit Urna. 她說:我們拍了二十多小時的素材,如果我來做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片子... 又說:這首歌在我的家鄉其實家喻戶曉並不像片子裡那樣我不知道...以及年底要出新唱片……如果並沒有,那就說明我沒聽懂,微笑 |
|
3.5,摄影不错,但场景切换使影片感觉有点刻意。 |
|
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
|
画面太美我拼命看 |
|
马头琴的头,长调歌词的开头,被陷在泥土中的车,乌日娜在蒙古国寻找失传很久的长调,对开矿挖金的批评,蒙古族服装,老额吉,文化大革命,萨满部分的剪辑太绝了。 |
|
会时不时在音乐软件上集中找蒙古民歌做学习BGM。作为跨文化者、个人主义者和反民族主义者的我,在这部有强烈的、熟悉的倾向的电影里找到了一份和谐和平静。或许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吧。 |
|
片名似乎是最無聊又有趣的隱喻,劇情流露出的立場又實在是有些讓人啼笑皆非。但騎在馬背上或是赤足走過乾涸土地的烏仁娜太美太能觸動人心,忍不住在她哭倒在奶奶懷裡的時候共情。 |
|
把手机抛向天空发短信,可可爱爱! |
|
纯净,美好的蒙古草原和善良美丽且有着天籁般嗓音的牧民。 |
|
将坏了的马头琴修补好,失落的曲调也找回。女主就像一首牧歌一样纯净烂漫。 |
|
演出来的纪录片,有点用力过度。 |
|
things are changing. |
|
喜欢乌日娜,喜欢草原,但这片子拍得有点刻意,镜头有点太刷存在感了。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反感。 |
|
我不知道。。。这种感觉。。。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 |
|
关于蒙古人的故事,我一直很受触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像最后那位奶奶和乌仁娜,一见面就说“我的孩子”,以及诸多blessing的安慰的亲吻,奶奶爱自然也爱人,真得是全片最美的地方。同样让我想到《蒙古草原,天气晴》里的奶奶,都是对素未谋面的人那种近似亲人般的爱,太珍贵了。尽管我认同关于里面一些历史背景的事实,但是讲述的重复或者方式真的太西方视角了,非常刻意,那种对立感让人很不舒服。 |
|
我想去旅游 |
|
感动 |
|
3.5 |
|
喜欢乌仁娜,坐在草原湖边唱歌的她美极了美极了~很多镜头都非常美:群马飞奔,萨满在篝火旁跳跃,天幕下的古老敖包,穿着蒙古袍结婚的年轻人们… |
|
191108你会记得你解决后的疑问吗 |
|
美丽的一切.女人,风景,老人,动物,小孩,心灵... |
|
很漂亮的景色,某基金会很喜欢这种题材啊,但都了无新意 |
|
乌仁娜带着残缺的马头琴、奶奶的遗愿去蒙古国寻找失落的歌谣,本身是一个很动人的题材,也能看出一些对民族、地缘、历史的探讨,摄影音乐都很美,但有些情节和镜头编排感太重了,不够松弛真实,节奏迟缓,整体视角也很西方。 |
|
纪录片的角度看太刻意 剧情片的角度看太松散 是一篇美丽又忧伤的散文诗 新旧交替总是让人无限唏嘘 但作为电影总还是缺了点什么 有些拼凑的感觉 也许是缺少了一些文化背景? |
|
没啥内容 |
|
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