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唯一的家园 لا أرض أخرى (2024)

    最近更新: 2025-05-06 正片
    • 主演:未知
    • 导演:巴西勒·阿德拉 / 哈姆丹·比拉勒 / 尤瓦尔·亚伯拉罕 / 拉谢尔·瑟尔
    • 编剧: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巴勒斯坦/挪威
    • 年份:2024
    • 更新:05.06
    • TAG:纪录片
    • 别名:No Other Land,家不成家—我生于巴勒斯坦(港),你的国,我的家(台)
    • 片长/单集:94分钟
    • 豆瓣评分 8.4 (3192票)
    • IMDB评分 8.3 (6,710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100%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93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巴勒斯坦/挪威电影《唯一的家园》的免费在线观看,《唯一的家园》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4分,有3192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这部由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共同制作的影片展现了以色列当局对约旦河西岸马萨费尔亚塔的破坏,以及巴勒斯坦活动家Basel和以色列记者Yuval之间的友谊。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唯一的土地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英字 [2.70GB ] 详情
      唯一的土地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英字 [2.70GB ]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2024】【巴勒斯坦】【唯一的土地 No Other Land】【HD1080P】【外挂字幕】【纪录片】 详情
      【2024】【巴勒斯坦】【唯一的土地 No Other Land】【HD1080P】【外挂字幕】【纪录片】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阿里云盘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夸克盘 【2024】【巴勒斯坦】【唯一的土地 No Other Land】【HD1080P】【外挂字幕】【纪录片】 详情
      【2024】【巴勒斯坦】【唯一的土地 No Other Land】【HD1080P】【外挂字幕】【纪录片】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夸克盘 【2024】【巴勒斯坦】【唯一的土地 No Other Land】【HD1080P】【外挂字幕】【纪录片】 详情
      【2024】【巴勒斯坦】【唯一的土地 No Other Land】【HD1080P】【外挂字幕】【纪录片】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夸克盘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迅雷云盘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15网盘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中文字幕 详情
      WEB_dl | 1080p | 1h35min |2.7GB|外挂中文字幕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其他

      【HD1080P人工阿拉伯语中字】 详情
      【HD1080P人工阿拉伯语中字】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这部由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共同制作的影片展现了以色列当局对约旦河西岸马萨费尔亚塔的破坏,以及巴勒斯坦活动家Basel和以色列记者Yuval之间的友谊。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5 IMDB 7.8 正片
      Notre corps
      2023
      纪录片
      法国

      我们的身体

      Notre corp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SGIFF2023 肉身是痛苦,繁殖是诅咒
      • 在中国做过妇科检查的女性应该能感受到此纪录片里的医生态度有多温和。
      • 男人的缺席恰到好处。
      • 多给一颗🌟,就像片中的女孩说,做女人就是痛的……很多人费了老命在拍叙事片,而C.S.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纪录片拍的如叙事片一样精彩。完全抓住那些特别的人物。很多段都拍的很棒,或者说剪辑节选出来的很克制,能想象他们有多少素材。几乎所有画面里都透出的温暖,除却自身段落以外几次说话回应都算重要,离所有人物都是近而暖,带着一种无法掩盖的温柔,处理这个题材很罕见,特别是对照几位著名男电影人(R.D.和A.C.还有N.P)。现世,女性负担很多很重从精神到肉体,但大部分女性都没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个最基础的问题不知道何时能解……身为人,凡胎肉身,就要受百般“折磨”,从出生到离去。推荐女生一定要看此片,巴黎十月上映。
      • #FNC# 数度哽咽,最好的性别政治电影或许不需要主题先行,女性的身体本身就是立场,作者罹患病痛的“在场”也更进一步地改变了叙述者可能拥有的“人文关怀”视角,只剩下伴随着手术室里响起的“裸体圆舞曲”去无限接近生死的实感;是应该推荐给所有顺直男的作品
      • hkiff 和《生门》在题材和拍摄手法上其实没有很大差异,不过呈现出来的效果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医疗体系和社会文化中对于生死态度的差异,画面始终透亮,声音温和亲切,来就诊的患者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比较特殊的是创作者自己在拍摄过程中查出了癌症并接受治疗,所以不论是这个译名中的“我们”还是HK译名“我所知道女身的二三事”中的“知道”都不是一种单纯的旁观和记录
      • 女性驚悚片⋯請加入「十大一個男人30歲前必看的電影」
      • 年度最佳#不仅用解剖学般的精度剖析了爱欲与希望之上的无遮蔽状态的肉身 用不同生命阶段的个体经验打造了一条“女性身体”的集体光弧 它更有着伦理学的温度和政治学的强度 即便视觉已经坦诚到震撼了 话语依然稳据主线 片中的医生普遍掌握了科学传播的精髓 用精准易懂共情力强的语言事无巨细地为病患解释医疗方案和操作 但看似在法国病患的人权已经得到足够尊重了 回看之前的录像又不难发现 那些询问和告知依然建立在失衡的医患权力之上 患者除了知情和接受之外并无选择 女性可以自由行走于长廊 却依然被墙上窗棂的阴影囚禁 最后 导演选择以自身与她所摄取的身影叠化 用双向对话和影像反诘、决策 主张身体的所有权 一旦生成“女性自己的身体” 再病弱的身体也是最强健有力的
      • 看似是一個從外部記錄者到內部親曆者的過程,但從第一幀那雙主觀鏡頭下走路的腳就把主觀經歷引入全片,外部和內部通過同時映射在玻璃窗上的花園和鐵欄杆融合在一起,不再有我、你們、他們或她們,一切匯聚成“我們”共同的身體經歷(Arlequin首映過程中突然一位觀眾身體不適,全場尋找在場醫生,瞬間恍惚了...
      • 關於女性身體的群像影像,意外懷孕想墮胎的、想要變性的、孕期需要幫助的、自然分娩和剖腹產、患有乳房、卵巢或子宮癌症的、不同年齡段的…… 大段的醫患對話除了是患者在表達她們被病魔纏繞折磨的憂鬱和痛苦,同時也是擁有專業知識的醫生在提供最適切治療與安撫病人情緒之間尋求平衡而做出的許多努力。攝影機能夠做的就只有直面這些近在咫尺的疼痛、困惑與不安。尤其是當導演在拍攝中途也被檢查出胸部患有淋巴腫瘤,需要動手術切除時,她更是讓鏡頭對準病變的部分,記錄下治療過程,藉此說明,她從一開始保持距離的旁觀者,變成與其拍攝對象無異的病人,她的身體、她的虛弱、她的在場也應該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看到導演在後半段的敘述語氣更添一份面對患者時的溫柔,還有不可避免的對於死亡的恐懼。
      • @ LFF Curzon 手法平实 走线直接 但选题就赢了 且两突发事件巧合地补足了涵盖的点。视觉冲击很强。所有对生对死的希望、恐惧、惊叹全在里面了
      • 绝经期、绝经期它终于来了,the most wonderful fucking thing in the world,though you get Fucking hot and no one cares ,but you free,no longer a slave and no longer a machine.
      • -
      • 看得我好痛苦,连小腹都会抽筋幻痛
      • 身体是每个人拥有的战场 从具体的身体转向朝着抽象的生命进行思考//对于个体来说 无论什么样的身体异样都是一次新鲜且痛苦的冒险 而基于个体的身体感受确实很难以影像直观表达//不过再个性的感受也总有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共性存在 自医院的实体建筑到人类的实在躯壳 “身体”成为一种空间概念而存在//女性身体的美妙之处大概在于其相对的变化多样性 成为女性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痛感的过程
      • 73Berlinale03 不小心怀孕想要堕胎的 想怀孕需要帮助的 正常生产的 剖腹产的 癌症伴随孕期的 需要做乳房切除术的 年轻的 年老的 大量易患真实对话
      • 忠实纪录了门诊和手术室发生的事,第一次看到双胞胎剖腹产手术的整个过程,在鼓得很大的肚皮下侧划开了一层又一层,直到划开子宫时,羊水像喷泉水柱一样冲出了母体,本以为这就很震撼了,后面癌症病人在治疗疾病与保留乳房和卵巢之间做出痛苦抉择,更引人深思。
      • 看了今天那關於產房外顯示器播報開指情況的討論後,我一直感覺都很不好,覺得很有必要看完這部紀錄片,搭配之前對於鴨嘴鉗的討論,一樣適合,這婦產科醫院作出了在我這個孤陋寡聞者看來,一個很好的展示。
      • 不仅仅是了解我们身体的权利,更是知晓我们将被如何操作的权利。
      • 少女,青女,中女,母亲,老去的女性。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那些已经步入暮年却还希望保持依旧是女性的“女性”。
    • 豆瓣 8.3 IMDB 7.9 正片
      Menus Plaisirs - Les Troisgros
      2023
      纪录片
      法国

      特鲁瓦格罗餐厅

      Menus Plaisirs - Les Troisgro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8.4/10 #NYFF61 标准的怀斯曼式对于institution的呈现,但是似乎此部的组织方式趋近于流水线或单向性,从采购-设计菜单到厨房制作到按照用餐流程进行呈现,并在中后段分部分对芝士/作物/肉品供应商的单独记录,然后结尾回到原点,整体的构造过于可被预期与工整,在镜头的组织上也似乎更注重于跟踪式的展示和事件的呈现,似乎缺少了更多图像上的可能性或更有灵动性更松散的discursive的诠释方式,是在波士顿市政厅中得见但此部不得见的精髓。在宏观概念上更多将此米其林餐厅作为某高效率的或精准的工作性的或操纵性的个体诠释,缺乏更内部的更复杂性的malfunction的缝隙或危机,而让影片本身缺乏喘息停顿或令人紧张或共情的瞬间,或许这种共情的缺乏也来自于选题本身的阶级性与文化性,但本期待着有超越于此的阐述方法。
      • 相比之下还是很少看到饮食本身,但确实看到了一座机构的运行乃至家族的传承与分支,怀斯曼对品牌祛魅的好奇还是强于对品牌经营的内容自身。
      • 大半夜看这个做菜的纪录片,直接看饿了。就是印象中的那种怀斯曼电影,镜头不带任何立场,只是在一旁记录,剪辑也是单线的展示餐厅的方方面面,从时令蔬菜、肉类、葡萄酒选购,到菜品研发、烹饪和确定菜单,他们还了解老顾客的喜好,用餐都可以变成一场Q&A。看完这个纪录片,只能说人家不愧是拥有米其林星级超过五十年的餐厅。
      • 让人想起今年戛纳的《法式火锅》,又让人想起《巴贝特之宴》,但实际上不仅比剧情片丰富,也远比想象中的纪录片丰富:它不只是关心一个机构、一家餐厅的运作,更是以一个家族串联起周围一切相关机构的运作方式,像叶脉一样延伸铺展。怀斯曼总说,他是用电影写论文,但其实需要同时调动理性与感性,正如特鲁瓦格罗一家一样,都是将材料转化为艺术的大师。整体结构非常棒,结尾也很动情。
      • 怀斯曼的电影在材料自身之纯度中建构,而又在建构所隐藏的秘密中被发酵,每一种食材难道不都是一种“镜头”,每一个层次在餐盘上精致而脆弱的堆叠——手上的镊子和电影一齐变得紧张;在食客的舒适中我们总是感觉些许不安,因为怀斯曼知道职业机密的存在(友邻的长评里已经概括得很好了),这个机密的强度在时间中流淌,而食物的滋味,和这不带味觉的电影艺术,在作者的眼睛下化为或艺术或阶级,但总归是抽象的秘密。
      • 主要是欣赏怀斯曼的演奏,对象的平庸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演奏本身令人愉悦的技艺。
      • #Seattle DocFest# 花椒香槟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但是话痨法国人不间断的叨逼叨真的好催眠。尽管我用尽全力,还是无法坚持集中注意力四个小时。一盘菜吃两个脑子真的让我接受不能。羊腰子那道菜也分量超大,应该是我见过份量最实在的米其林了。不管再出名的餐厅,食客看来都还是以本地人为主。唯一出场的亚裔食客也是唯一一位一个人光顾的小哥,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72nd IFFMH#Venezia2023 4/5
      • 印度裔教授辣评:太长,太白,太男,西方restauranteur对开放包容的认知以日料为上限。如果说「白」、「男」是French haute cuisine从生产到消费的赤裸现状,那么电影被人为附加的时间性就是把它如实呈现给观众的必要手段,这和对那桌美国客人的「戏弄」如出一辙,因为导演并不需要做什么,其存在本身即症结。与这种横向的狭隘相对的是一种惊人的纵深,餐饮不仅有关食材的处理(哪怕是Lévi-Strauss定义下的烹饪三角也不够),餐饮从一颗种子的发芽和一个胚胎的孕育就开始了,唯一有些可惜的是对妻子负责的艺术装潢和女儿负责的酒店经营部分的回避。仅从个人的观感来说,我是如此沉浸其中, 我的口腔又是如此卖力地分泌着唾液,以至于影片终了我仍不敢相信四个小时过去了。
      • 第一部怀斯曼。一大早饿着肚子看这么一部4小时的餐厅纪录片简直太煎熬了。全片几乎涵盖了餐厅运营的方方面面,从养牛场、牧羊场,到葡萄园、奶酪厂,再到对餐食根据每个顾客需求的准备,以及最终餐桌的呈现和互动,蔚为大观
      • 很难把法国乡村的一片岁月静好跟一间米其林餐厅联系到一起,也许这就是纪录片的意义。美食固然诱人,但Wiseman展示的一个家族餐厅运营的全部“生态系统”是真正让人感动的地方。四个小时每分钟都很享受,真不负93岁高龄的Wiseman爷爷辛辛苦苦剪辑了快一年,把150小时的素材剪到只剩这点。
      • 5/10
      • 天啊
      • #TIFF23 四个小时的法国米其林餐厅纪录片,看的我腰酸背痛肚子饿饿…感觉是L餐厅的豪华版高定推广片,毕竟92岁高龄的导演也是纪录片领域的大佬。如果能放在流媒体上以四集迷你剧播出应该会有更多观众吧!影片里展现餐厅厨房的那部分非常吸睛,大家在布局精妙的厨房里各司其职,合作制作出令人食指大动的诱人菜品。导演放置的空镜头都很美,法国乡下的风景真好看,像画一样美。超级好奇四川花椒味儿的香槟是啥味儿啊🤔️
      • 怀斯曼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 this is a replica of the (phony) world we live in
      • 很难试图去概括它。从一开始就是自然而然的局内人,追本溯源,在一个系统里缓缓展开,祛除滤镜,不复杂的镜头奔向现实,剪辑带出节奏,而并非自作主张的歪曲或重构。就像是一次一次回炉重造,一层一层盖好的每道菜一样。或许这就是电影的一种原本形态,而且幸好,cuisine is not cinema. 4.3
      • -
      • 解压大王 一起提着小篮子去后花园采花也太解压了吧 提起食欲大王 看着看着中途去做饭程度 美好
      • 以祛魅的视角拆解“稀有”,呈现趋于平等的技术、方法、工作时长与协作精神,然后轻巧地转换立场,食物反作话术的附属,指向某种隐蔽的“独裁”——组织内部牢不可破的话语权与来自外部(客人与米其林)难以概论的反馈机制,具象与抽象的对立。也像一个电影剧组,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国家。
      • #
    • 豆瓣 8.4 IMDB 7.4 正片
      2023
      纪录片
      香港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现在都是政治流亡 到国外 我是经济流亡 从香港到大陆” 真挚 真实!看许鞍华最想拍的题材看到泪目💧
      • 散場後的梳士巴利道飄起小雨,我又要想起「共你淒風苦雨,共你披星戴月」 阿Ann說她dedicate to this city 她真的做到了 // 展開說覺得喜歡的地方: 詩被讀出來才是完整的;黃廖二人各自的時代性和共同的地域性是有精讀意義的;阿Ann用自己的形式寫了「給城市的詩」把《黃金時代》當成一種形式的試驗其實也非常合理 熟悉的鰂魚涌街景 達明和鄧小突如起來的一起出現算是彩蛋吧 江逸天大概是等到出頭天了 不喜歡的地方大概還是主要在於太「男」了:) X生成功地沒有讓我對他改觀⋯ 但是阿Ann想做什麼做什麼!! (場外:永遠羨慕阿Ann和Margaret的友情TAT
      • 黃燦然部分有趣,但沒想到60歲隱居也能找個看起來比女兒還小的文學夢女青年供養自己,廖偉棠是真的無聊+說教。「已逝詩人西西朗誦珍貴畫面」竟然是從島嶼寫作中擷取的確實把人無語到。
      • 这个片子是Ann看完海水变蓝以后突然说起想要拍的(比海水变蓝好看多啦),行动力之快执行力之强真是让人佩服。最后呈现的效果比预期好很多,Ann的出镜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 #hkiff,记得之前许鞍华说她不会离开香港,她愿意做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很敬佩她真的在坚持 (整个电影真的有点像在上Hong Kong studies 的专业课lecture哈哈哈
      • 這是一首香港人一起寫的杜伊諾哀歌。
      • 「打倒象徵主義,活生生的玫瑰萬歲」活生生的香港萬歲(哭哭哭哭哭哭
      • 感激Ann為我城與詩留下見證
      • 今天在资料馆问到许鞍华了,她说这部片已经拍完啦!期待!20230226 “经济流亡”。又见许鞍华,跑跑楼变成追星现场。黄昏老人旅行vlog观感。20240122
      • 很中意廖伟棠这样的好爸爸哈哈哈,他在课堂上对辛波斯卡和布莱希特的解读也浅白易懂。打倒主义,鲜活的玫瑰万岁!黄灿然就太像豆瓣文艺男衰老后的油腻相了,然而还是会有年轻女孩上他的当😅
      • hkiff 文化中心:确实比贾樟柯高出不少。在讨论香港现代诗的流变中体现出导演极强的文学功底。全片饱含着对作为诗歌土壤的广东话和香港文化的深深眷恋。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拍摄更延伸出了和不同的地域背景所产生的有机互动,其中不少段落更是点出了当下香港创作者们的隐忧,穿帮镜头也仿佛是在回应“尊重生活”和“沉默”的议题,更不要说弥漫全片的疫情封控背景。非常棒的文学纪录片,同时也是很有意味的时代影像。
      • #hkiff47 結尾的對話,問Ann為什麼選了香港文學,她順其自然解釋因為詩一直給她以撫慰,從小學開始。但她沒有解釋「香港」,因為她拍香港就是理所當然,好像不需要向任何人任何解釋。不斷有一些隱晦的片段被引出來。問黃燦然如何面對審查,拍在台港人給坐監友人寫信,抄了策蘭的詩;廖偉棠引用布萊希特那篇致後代。這是小島的壓抑日常。謝謝Ann拍撫慰她的詩和詩人來撫慰大家。(廖偉棠拍的照片裡出現趙已然的瞬間我淚目了,開頭有西西讀詩的片段也讓人鼻酸(最後:爹的為什麼男詩人這麼多,看不得中老年文藝男&年輕女孩這種畸形拍拖組合!)
      • Ann最后说:诗是她的护身符,在心情低落的时候总会想起学生时代读的诗,是那些诗足以让自己支撑下去。我们发自内心所书写的东西,无法预测在未来的某一个瞬间给他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文字记录当下,也记录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流逝。再一次被文字的力量所感动😭😭
      • 好溫柔的紀錄。「站在黎明的码头,我是黑夜的孤独者。/站在白天的故乡,我把出发的影子拉得比归来还长。/站在晨光中我理解到傍晚之所以被黑夜吞没的缘由。」想起皇后碼頭歌謠的開頭,周耀輝的皇后大盜:共你淒風苦雨 共你披星戴月。哀歌其七依然那麼好:在曙光的航空站,我是夜以繼日的抒情詩人。
      • 路过裁缝店的灯火,知道那里不属于你。观察茶餐厅的父亲,一眼看完他的人生。诗是护身符,是狱中信,是玫瑰不代表爱情,是离开树的叶子。不能在广场上朗诵,似来自宇宙核心的爱情,注定会发生。为什么离开了香港就拍不好电影,就用完了青春,就成了流亡。为什么嘴上说着毫不留恋,却忘不掉那一杯咖啡。
      • 以诗写人,以诗写城。既有许鞍华对诗歌的热爱,更多的是许鞍华对香港炽热的情怀。“当一次谈话/几乎就是犯罪/因为它包含/如此多说过的?”
      • 是一贯的许鞍华风格,平实、趣致,诗是形而上的,诗人的生活是回归地面的,如果有更多人因为这部纪录片唤醒对诗的热情,就太好了。(ps:来m+戏院看片的内地观众请观影时收起你们的手机,发光电子屏幕影响其他观众的公德请周知,请入乡随俗别在电影院玩电话……btw如果您要刷微信微博到底为何还要入戏院呢?)
      • #TGHFF#努力不赚钱地写诗,受众和市场,注定让诗人成为曲高和寡的群体。身边的诗人朋友都觉得诗是最高级的表达形式,像灿然说的写散文或者小说就是降低形式。用经济流亡的方式记录当下,影片音乐跟随情绪流动,拆解诗人创作过程,形成一首影像诗。最后许鞍华反被拍摄对象采访时候说,在最困苦时候,诗是她的护身符,所以她不顾一切拍了这部随心所欲的纪录片。是艺术治愈了灵魂,人又向前创作了艺术。电影是写给香港过去的情诗。
      • 在映前,廖伟棠说:“香港诗不单只是诗人写的,它是每一个香港人写的。”黄灿然在电影里说:“我为它写了那么多诗,不能说我是不中意它的。” 我想,这座城市的迷人之处在于:电影散场后,从文化中心走出来,发现天空飘着淅沥沥的小雨,钢铁森林的另一面是浮在海上空的月亮。你看,诗里的「淒風苦雨,披星戴月」都在你眼前了。它给浪漫在心中的人以无限遐想。
      • #HKIFF47 以纪录片的编排来说,不如预期。电影展现的对象感觉关联性不太大,除了廖伟棠说黄灿然的诗对他影响很大,但这部分的呈现也只是停留在访问时提到,他人和诗感觉跟黄灿然很不一样。而前面带过的几位诗人,更是让人有些不理解:为什么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编排?虽然都是具代表性的诗人,但无论是采访的内容,还是片中出现的诗都不太能明确这点。不过,黄灿然和廖伟棠,乃至前面几位诗人,都确实是很有自身魅力的人,他们的言谈,哪怕很简短,都能吸引人想去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世界,这点还是让电影加分不少。更令人触动的是,片中那一首首诗里,描绘着太多过去的香港,能感受到诗人和导演心中想表达的留恋与感慨。
    • 豆瓣 9.2 IMDB 7.7 正片
      Black Box Diaries
      2024
      纪录片
      日本,美国,英国

      黑箱日记

      Black Box Diari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伊藤诗织大概会因为说了太多英文而被扣上“境外势力”的帽子。然后我意识到,即使弦子没怎么说英文,这帽子也经常被扣到她头上。
      • 诗织第一次跟调查员A见面时A开的“包养”玩笑就让我警铃大作,后来电话里A让诗织跟他结婚我实在忍不住爆粗口,镜头里的诗织身体僵硬但仍好言回答,这不是一种二次侵犯吗?还有那个愿意站出来作证的门卫,本来还感动他愿意出面,直到他说出“你应该高兴那晚是我值班”。如果真愿意出手那晚就应该直接阻止不省人事的诗织被拖进酒店不是吗?而不是在舆论明朗后愿意“承担风险实名发声”然后当英雄?还有想让诗织加入他们党派的安倍竞争对手,每个人都是这样,为了自己的私欲/利。一个性侵受害者还要经受多少伤害和攫取才能走到“胜诉”那一步? 散场后诗织跟每个排队的影迷对话签名合照拥抱,一直不停地在说“感谢你能来”。是我们要谢谢你,愿意把自己投入这场如绞肉机般旷日持久的战役中。 以及,拥抱真的可以传递力量,跟她拥抱时突然就红了眼眶。
      • Shiori是一個戰士。但她本可以不用是。
      • 怎麽評價這部電影?怎麽評價她?向老登們宣戰需要多堅强付出多少代價?無數次想到另一位我們的朋友。
      • 圣丹斯今天下午的北加州亚裔电影论坛上,没想到伊藤诗织也来了,说自己刚上映这部纪录片,可以自嘲为喜剧片,但制片人警告她不要这么说。她美丽的欢颜下,始终有着无法忘却的被性侵伤痛。而作为新闻人,拍摄一部关于自己案子的纪录片,也似乎违背新闻伦理。虽然2019年最终胜诉,但讽刺的是,那个性侵她的新闻界大佬、安倍晋三的密友山口敬之,根本就没社会性死亡。2022年安倍遇刺,发出第一则新闻的就是山口敬之。
      • 第8届平遥·首映。支持发声,需要发声,必须发声!(本来没票,结果在站台门口碰见伊藤,她给了我一张票,这就是平遥吗?)
      • 如此专业的记者训练,能一遍又一遍清楚高效讲明犯罪过程和说出自己的诉求;执着;乐观——即使这样,她仍几乎无法承受。闭眼是她是25岁,睁眼她是33岁。人生几何。请Rapist都死光。
      • 听到似真似假的两性玩笑,第一反应还是扯起嘴角用日语礼貌客套,结束电话后才回归真实。从犹疑,痛苦,自我伤害到坦然面对,伊藤诗织自始至终都是个战士。映后她说,对山口敬之的恶行已经不再有强烈的负面执念,很开心她在surviving后回归living,很幸运能抢到hkiff的票。
      • 播到安倍被刺杀的一幕大家集体鼓掌太好笑了
      • 所有人都应该来看《黑箱日记》。 今夜是无与伦比的一场放映。从电影开始的第一秒就情不自禁流下眼泪,中途数次哭到失控,到现在我仍难以平复情绪。无法用言语形容和评价,现场所有的哭声和呜咽,欢呼与掌声,映后提问的女观众,哽咽落泪的女翻译。(安倍遇刺的画面出来时全场都心照不宣地爆发出热烈掌声也印象深刻) 伊藤诗织,她是我所遇见的最美好的人类之一。她的勇敢强大和坚韧,她的热情可爱与活力,她所做的一切,是会打动我影响我一生的力量。前几天把自己做的礼物亲手送给她,她超级开心地给了我强烈的情绪反馈,一直在说非常喜欢非常感谢,那时好像我生命中的某些地方被明媚的阳光温暖地照亮。用最大的声音呐喊出感谢她,衷心希望她今后幸福快乐。
      • 无力。恰巧在美国大选后赶上洛杉矶的最后一场,除了女性议题之外也深深relate了这种在政治环境下被裹挟的无力感。 警员A说“如果你跟我结婚的话我就替你作证。” 酒店doorman说“你真应该为那晚是我值班而感到高兴” 即便如此他们也已经是社会界定的“好男人”了,而如此强大勇敢的诗织失去了她的名字,成了“那个被强奸过的女孩“。 最震撼我的两幕,一个是最开始诗织找到当时送她的出租车司机并质问他到底听到她说了多少遍先放我下去,司机说大概三次吧,然后还是去选择听男人的声音;第二个是诗织在一个全女性的讲座上说“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我每次站出来发声都觉得自己是浑身赤裸,只有今天我觉得我身上披上了一条毯子”
      • 因为是记者的原因,整部纪录片都很清晰,有条理。其实她想讲的、传递的信息,影片中讲得都非常清晰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作为受害者的她,却要亲自执导这部影片,某种程度,其实这是她对抗那些痛苦记忆的方式。因为只有在工作的时候,她才可以短暂跳出受害者的身份,假装是个旁观者,这样也可以有短暂的时间远离痛苦。而当在片中,有几个瞬间,她必须重回当事人的身份时,你会发现,她仍会马上陷入痛苦中,并随之崩溃。总之,可以制作这部电影,对导演自己,是痛苦的,更是勇敢的,同时也是她在自我疗愈的一个过程。
      • 记录(录音摄像)是所有弱者的武器,日记(自我剖析)则是女性主义的武器,这种performative yet affirmative的内容是如此visceral、刺痛, “我成为’那个被强奸的女孩’六个月了”、“开始时25,如今已经33岁”,哭湿三张纸巾(怎么会有人从trigger warning that helped me a lot就开始哭啊……) 接电话时不停的日语谦辞感谢、细细的声音,这是伊藤诗织,流利的英文、臀部的滴滴声,这也是伊藤诗织。不断更新的遗嘱、醒来睁开,绚烂的樱花,I will survive。 (ps. 帮助她的调查员A和门卫,一个最早说出「你是5.50离开的,所以你记错了」的畜生话,后面还隐约想要占有她,一个迟来了四年。相对的,在女性集会上,“每次公开发言,我总是感到无助赤裸,但今天,我感觉我被温暖的毯子一层层包裹。“ (pps. 映后谈,诗织太有魅力了,风趣活泼,自信美丽!
      • #moma纽约首映 伊藤诗织看起来自信、开朗了许多,胜诉的判决让她更加有力量。看的过程中泪流满面,她遇到了太多困难,又克服了,经历了刑事不予立案,又起诉民事,民事一审-二审-终裁。最终也仅仅是获得了20万人民币的赔偿。但她从25岁到了33岁。她的案子让日本社会有所改变,但也没有根本改变。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做出改变。映后QA我问她有什么想说的,她说希望大家都可以相信自己。站出来是她的选择,不站出来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不管怎样,都要相信自己。
      • #Sundance2024#4.5.同时作为幸存者与记录者,伊藤诗织作为“吹哨人”打开日本乃至东亚性别暴力问题的黑暗盒子,从决定记者会公开身份就开始的音频与影像记录,记者的敏感与使命让她一直走到了这里。因为主题的沉重与创伤,尽管她本人有超越常人的积极与乐观,本片的post-production依然用了四年之久,而再次与她一起回顾这段旅程,最让人动容还是在巨大黑暗中逐渐汇聚的支持的光芒,关于“me too"在亚洲的星星之火,时至今日无论环境如何,我依然想去相信发声的意义。她在映后说到,无论我们有怎样的经历,又或许困难的形式多么不同,一定要believe in your truth,想到Xianzi,Chained woman,感觉眼泪又要流下来。哪怕赌上一生,也希望可以把这样的声音传递下去,即便我们还不能看到黑暗的尽头在哪儿。
      • 她好勇敢。复盘了下为什么她可以赢:1️⃣记者的职业训练,坚持记录和表达,一直在发声,为自己发声2️⃣掌握日语这门母语之外的另一门语言,拓宽了思维和认知的边界3️⃣有效的支持系统,即使母父和姐妹不理解甚至希望她沉默,但还有朋友给予她支持和关怀4️⃣活到老登们死的那一天
      • 特别感人的映后交流,女翻译哽咽的时刻太让人动容。(导演超nice,顺利拿到签名)
      • HKIFF14# 4.3看的亚洲首映,也正是事件发生的7年。全程握紧拳头看,从原本的想哭看到愤怒升起,直到“胜诉”二字的出现才松开了拳头,尽管胜诉的这个视频之前就已经看过很多次了。完全无法对这个过程和结果说好,也无法为调查员A和门卫的说法和“英雄行为”叫好,如果是真的好,在侵害未发生之前就应该被制止。因为真正的好,不应该是侵害发生后令受害者不得不扎进泥泞中终日面对苦况才还以“正义”,而是从刑罚和预防上就应该加强。从诗织的抗争里看到了一个女性,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勇敢,乐观,坚定和温柔,看的时候也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她是不是早已在新闻界更闪闪发光?没想到她本人会来,一如电影里的她一样,希望未来她遇到的只有好事。
      • 朋友们,黑箱奥斯卡提名了,恭喜伊藤诗织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奥斯卡纪录片提名的导演,创造历史同时也创造未来。
      • 我哭了,周围的所有人都在啜泣, 我是个男性,我没有遭受过性暴力,但我真真切切被真诚,坚持,拥抱所感动。 “每次公开发言,我总是感到无助赤裸,但今天,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披上了温暖的毯子” 这是电影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处,也是我潸然泪下的第一处。 史上最棒的观影体验。
    • 豆瓣 8.2 IMDB 8.1 正片
      Soundtrack to a Coup d’Etat
      2024
      纪录片
      比利时/法国/荷兰

      政变的配乐

      Soundtrack to a Coup d’Eta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政治音乐文献纪录片,别出心裁地梳理了二战后的爵士和政治巨变。那些大牌音乐家的名字、作品和旅行,也被强硬扯到(然后却很具当代艺术美学的)从比属刚果独立到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中。
      • 已有中字 想看找我捏
      • 比利时不光彩的历史揭露,1960年代的国际大博弈。其实爵士配乐更多是个噱头,讲述的核心依然是卢蒙巴。庞杂的资料中还有特斯拉和iphone11的广告,很突兀但又很理所当然的。
      • 影片从两位爵士音乐家Abbey Lincoln和 Max Roach冲击联合国安理会抗议刚果第一位民选总理Patrice Lumumba被谋杀开始,39首爵士作品串连起刚果的解殖运动和CIA利用Louis Armstrong、Nina Simone、Duke Ellington和Dizzy Gillespie作为“爵士乐大使”影响政治的黑暗历史。 与其说爵士乐的节奏带动了档案影像的剪辑,不如说触目惊心的档案影像去除了爵士乐的听觉按摩,暴露了它的激进潜能。
      • #ICA 长评-never remain silent。影片以音乐做为线串起了这个散文诗般的剧情,以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这个国家土地上变化为主要内容,电影中没有刻意的迎合当时和现在的主流意识形态言论,而是以各个时期关键事件的各方回应和进展作为切入点展现了刚果金极强的主体性。全片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国王殖民时期的暴政,不是美国利益受损CIA背后搞小动作,也不是军阀对待贫民的残忍,而是一段关于记者可以花500法郎就可以买到处决现场视频的拍摄权。片中一直有一头被运往各地的大象,预示着刚果金的命运。大量的历史资料,内容十分扎实还有很多美国爵士乐手的台词和活动家的宣言和访谈语录。听觉上结尾处他们在1961年的联合国安理会中抗议卢蒙巴之死,演唱了几首歌,可能是最近看过最契合主题最情感变化和最具张力的配乐。
      • 极其出色的——甚至可以说是梦想中的素材组织方式,也是今天的纪录片里单纯依靠现成素材进行编辑创作的集大成之作。导演对于20世纪后半叶社会气候和文化现象的异动拥有极强洞察,他拆掉了通常会有的导演旁白音轨,单纯用爵士乐去串联起素材。某些时候,音乐与录像素材的配合使用甚至带有双重讽刺性,更多时候,它回到它被创作被传播的最初时刻,这种闪回进历史的操作则为作者表达赋予足够的煽动性。作为爵士乐迷,你将在本片中看到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究竟因何具备上了莫可名状的能量,它们又以何种方式嵌入了那个时代中的。
      • 一部内容密集、我会因为音乐分心,需要反复暂停进行“阅读”的论文电影,资料丰富、剪辑复杂、论证深刻;观影体验甚至类似观看第三电影。爵士可以意味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建国独立浪潮的狂欢;也可以成为“黑人版神风特攻队”的谋杀工具——正如爵士生长的悖论,扎根在非洲、发祥在美国;也正如黑人身份的悖论,自由在奴隶制中被白人掠夺、又作为二战中白人的厮杀成果,在白人傀儡政府的笼罩中首先如礼物般显现。随着历史行进,论点深入,配乐的爵士也由传统走向自由。影片后半段(深得我心地)引用了科川的驴叫现场,并且(深得我心地)二次引用了消音后的特写镜头:一个漫长的、力竭的、异常痛苦的吹奏表情。这个表情出现在所有自由爵士吹奏者的脸上,是六十年代黑哥们最统一最深刻的表情。扯远了,我也支持Dizzy Gillespie当总统
      • 妹想到收获这么多赫鲁晓夫表情包
      • 今年迄今看到最惊喜的一部 又是一种新的可能性 爵士歌手变成政治工具 作为爵士爱好者的我也很惊讶 un的混乱场面也剪进去了 这是可以播的嘛? 镜头时而诗性时而幽默 也不影响整体基调 连一贯看不上archive的我也很受用 导演聊天就很跳 剪辑也让我眼花缭乱 但可能都是跳跃性思维同道中人 剪辑极繁主义 连节拍都对上 还是觉得很天才
      • +
      • 7。
      • 第一次看到阿姆斯特朗、妮那西蒙出现在大荧幕上 第一次知道他们音乐背后的故事 简直颤栗… 本片剪辑也是牛逼!
      • 比利时在刚果金独立三天前将最大矿业公司私有化。“独立来了,但是只有一丁点主权”。最后发现是铀矿杀死了Lumumba,关键矿物是万恶之源,什么都没变。@TIFF
      • 时代群像,可惜一切都没法变得更好
      • 一部容量很大的杂文电影,布满引用和注脚,以档案影像与爵士乐关联起二十世纪中叶全球殖民与冷战史:一面是欧美殖民者对刚果的武力干涉及杀害反殖英雄卢蒙巴(1961)、美国在国内施行系统性种族主义同时派黑人音乐家四处去搞“爵士外交”,另一面是“万隆会议”(1955)后、更多非洲国家独立后联合国内不同政治力量的交锋。反殖批判的视角在西方依然需要考虑微妙尺度,讨论苏联的角色在当代又多了一重冒险,但,反倒是影像缝隙看到对中国的边缘与妖魔化。一切历史呈现都是当代境况的折射。
      • cineville 475 @EyeFilmmuseum 英字 我喜欢的文法
      • 主要部分是黑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刚果独立,赫鲁晓夫很可爱,可惜全世界无产者没联合起来,卢蒙巴(Lumumba)遇难只剩一颗金牙;联合国吵起开像个蛤蟆坑;比利时人的人品很次;米国黑人当年还在水深火热呢,非洲黑人只能再等等;爵士穿插,Armstrong was the King,Gillespie的腮帮子真能鼓;去年一整年的爵士和最近的美苏冷战在这片里完美铺垫了
      • 用Jazz做注脚来论述非洲国家在二战后的一系列巨变,感觉要理解透彻还需要更多的音乐知识。
      • 2024年我最喜欢的电影。对found footage和爵士乐精彩的知识分子演绎,又像间谍惊悚片一般攫取人心。我们总将爵士乐作为自由的隐喻,这部电影终于建立了联系。极少看到以如此精湛的技巧制作的纪录片或政论片,剪辑本身就是爵士乐。多媒体艺术家对影像和媒介有着不同于电影人的理解,他们制作的纪录片会对严格的影视观影习惯形成挑战。此片虽入围奥斯卡,但一定不会得奖,太抽象。假如你爱爵士乐和戈达尔的政治影像,那一定要看。
      • 《电影学院档案素材使用方法教材》
    • 豆瓣 7.1 IMDB 7.6 HD中字
      Sugarcane
      2024
      纪录片
      加拿大,美国

      甘蔗

      Sugarca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节奏很慢,始终没说到点上,都在外围兜兜转转的,看不下去!
      • 可能在美国语境下有点老生常谈了。qna环节,愤怒观众质问片子中“影射”地对印第安母亲弃子的谴责是否是偏激的/为什么只有这一个角度。但我觉得拍的挺不错的。这种教会学校圣地里的罪恶史,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实在远超我的认知。殖民时代几个世纪后的北美,印第安人要如何在现代社会与其他民族共存,信仰将如何把人们连接在一起,外来者要如何面对和弥补曾经犯下的罪行,不是一场朝圣就能解答的问题。
      • 像这种电影可能永远都是对议题的关注大于电影技巧本身,这没什么问题。只是对于这样沉重的,黑暗的,甚至于对许多人来说闻所未闻的社会题材,电影没办法给出答案。
      • 历史总在循环往复,人性并无丝毫进步
      • 包润
      • #Sundance2024#U.S. DocCompetition-Directing Award 又是一部题材取胜的作品。通过档案文献、既得影像与面对面访谈的常规手法组织素材,尽可能还原事件本身的真相,映后也聊到拍摄的目的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血腥而残暴的历史,在这个层面上当然满足了观众预先设定的观影期待。但是就题目「甘蔗」而言显然是语焉不详,除了围绕事件本身展开之外,鲜少触及原住民的生存发展、殖民历史及甘蔗自留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性影响,这些本应是由事件衍生出的更深层次的讨论,却都被埋没在苦难与血泪的后景中,随沉默一起消逝了。
      • Interesting take on "director as the contributor". The film is mostly constructed in the edit.
      • 刚来这边的时候,书本上就讲了原住民的过往。如今在电影上看到还是有更为震撼。能有这样的片子被拍出来,是一种必要,让更多的人明白人性没有制约的时候得可怕,对人的伤害可以波及几代,还有道歉与赔偿的重要性。电影本身有系统跳跃,但基本痛苦与各方声音也都算拍到了。但我不明白,加拿大橙衫日/和解日,土豆凭什么给政府和银行等机构放假一天?!
      • 给我国外交部递的这把刀子漂亮极了。伤感的节奏和无奈的情绪全到位了,更有无敌的摄影加持。早前在亚利桑那一家博物馆认真读过关于boarding school的历史。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很多时候是被更可恨的人逼出来的,并把罪恶埋藏在铁铲和探针之下。
      • 影片的导演之一Julian即是印第安人,其父亲出生在那所天主教会管理的印第安寄宿学校。他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出生不久后他被遗弃,幸而被捡到,长大。他不是唯一有这种经历的印第安人。而他的母亲,也就是Julian的祖母,曾经在那所学校读书,在很小的时候怀孕,生产。这也是很多小女孩在学校的遭遇,她们觉得“生为印第安人一辈子都觉得肮脏”。Julian的这条故事线完整也不完整,因为最终祖母也没能给父亲一个答案。就像在梵蒂冈,罗马教廷大主教轻飘飘说了句“对不起”,借宗教良善之名做的恶就被一笔勾销了。那些被戕害的女童,被遗弃的婴儿,有的死于襁褓,有的在创伤中长大,沉默抑郁自杀,成了个人和集体的宿命。这段被整个北美社会讳莫如深的历史才刚刚浮出水面,民主正义如美国,可否把所有的档案资料公之于众?
      • 连教宗都在作秀
      • 米德电影节在自然历史博物馆观看。两个导演和两个参与者(拍摄对象)都来到了现场。这部影片绝对不止是题材取胜:1. 导演自己大量出镜,讲述自己的家庭的故事以揭露系统性不公平。最后一个家庭仪式镜头极具精神力、极度个人化,没有内部视角真的很难拍出来;2. 是影像更是行动。这些人不止是拍摄对象,ta 们一直在用各种法律、影像、社交媒体的等途径发声和争取。非虚构影像不止是画面和故事,更是社会本身。
      • 已译中字 想看找我
      • 无聊
      • 90/100
      • 想到最近一直在等字幕的澳剧《股掌之间》也是类似的原住民和后来者之间的博弈 而这部纪录片更多呈现出一种无力和愤怒的胶合 总归还是发出声了
      • 片子拍的很有特色,采用虚实之间来回切换的方式去讲述,并且注入了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但是你说要跟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比,那自然还是要差点,3.5。
      • 以主之名性侵焚婴,以教化之名种族灭绝,被抹去语言、尊严和生命的印第安原住民。主教戏谑着道歉,男人不会感同身受,只会庆幸自己不用血债血偿,这一幕堪比《感谢上帝》。
      • 7/10 大量群体活动内容与所讲主题关系不大,不必过多强调印第安人的文化身份,这么长的篇幅理应装下对历史更深的批判。
      • 题材本身很好 执行感觉有点碎了?土豆和教皇那两段有点煽情?不过希望更多人关注这种吧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