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mara这个角色太好了,我都心动了。但她与Heartless之间的情感流动好像缺乏了些什么。很喜欢灯光捕鱼那场戏。这个片子名字可能应该改为Tamara,而不是Heartless会更符合主题一点? |
|
夹杂着奇幻的小镇酷儿女孩故事,俗套的影展作品,共鸣不多 |
|
非常情绪化的电影。影展加分元素的混合运用,意向控制不好基本等于明牌,很难看进去。 |
|
6.0。不愧拿了柏林的資助,觀感非常柏林新生代。既有的青春片語法與熱帶沙灘物候、海洋的神秘主義以及當地的恐同氛圍做了不錯的結合。 |
|
青少年们反复无常的夏天,风平浪静和暴雨雷鸣交替冲击着这个小小的好友圈,晴空万里的足球友谊赛和在茅草棚下淋雨先后出现,自在的派对和由恐同引起的群架先后出现,憧憬未来和朋友离世先后出现。在从青春期到成年过渡的这段灰色时期,孩子们总是对人生的一切可能性充满好奇,但又常常因社会上的差异和潜伏的危险而备受打击,“我已经活在恐惧中了”,“贫民区”的孩子更早认识人间险恶,早就学会变得冷漠保护自己,她知道什么时候该离开,不要越陷越深,但还是会将手心的火焰传递出去。Tamara和杜达,跳舞拥吻和冷漠对视先后出现,遮雨的芭蕉叶变成了泡在污水里的烂叶子,这两年看过最失落的镜头之一。 |
|
65分。 |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她是谁呀?处在身份认同困境,乃至道路认同危机当中的少男少女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鞋)时不时浸泡在「碧池」里面、挂靠在「爬梯」上面——别说开新能源车去首都了,眼下骑着的二轮脚踏车往好了说是自家的车,往坏了说,就是有借有还的共享单车;现在学习人家(擘画蓝图)构建不动产还早,庞大的流动主体性尚在重新锚定阶段——显而易见,在买家秀与卖家秀之间,这位《无情怪》尚处于无资产主权的「光脚」状态。好在,她被迫停止了向下的自由:作为意识形态载具,上世纪九十年代女权与男权就开始在新自由主义叙事框架下「媾合」同流合污了,如今也已经开始搁浅「烂大街」了。她越靠近西方性解放运动,越与西方媒体塑造的「性女郎」形象进行亲密性互动,她可能越碰不到要找的小伙伴——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
|
未知的都市像是璀璨的刀丛,哪里够这世外桃源般的小天地自在呢?可以赤足行走,入海,上树,在别人的宅子里做春秋大梦,忘却性别做那淳朴热烈的探索,但是未知依然可以像致命传染病一样擒拿这些报团取暖、自我壮胆的野孩子,暴力、恐同、冷眼,伤一个,甚或杀一个,不过像是海风盖住浪花那样“自然”。天地是可以一瞬变色呢,在不得不堕入另一段冷漠征程之前,你又是否攫取到足够的爱与暖。最后她与她的并肩前行,如此《走走停停》。三星半。 |
|
拍的挺一般。青少年的好奇与懵懂,对性的探索,对生活秩序的破坏,在太多无所事事的光阴里,爬树入海,翻墙入院,雕刻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
|
各种元素的拼贴,看不懂鲸与人物情节的关系。。。 |
|
无所事事 对未知/未来和自我充满好奇 迷茫与恐惧的青春期,像一支超长的暑假vlog 暴雨中叶子作伞到海边分别那一幕蛮好 |
|
鳐群溯游,鲸鱼搁浅,漫长夏天里的反复无常,弥漫着的懵懂情愫,是认知的困惑也是青春的肆意,让热情相拥和冷漠对视,都留在这个夏日海滩。 |
|
#80th Venezia# 4.5/10 新生代单元风格,人物关系有效性存疑。 |
|
小拉拉养成记,稀碎 |
|
啊? |
|
是熟悉的青年导演套路,松散零碎的叙事,一点点的魔幻色彩。故事也不算陌生,小镇青少年的故事,盛夏,无所事事却又暗流涌动。关于成长,关于性启蒙,关于城乡,关于社会阶层,关于暴力和社会问题,再一点点的时代大背景。但观感还不错,电影的摄影和色彩很不错,通过自然对人物和故事的烘托也有些巧思。
PS: 导演们不远万里来到村里首映式,但气氛确实冷清,村里好多次首映似乎都这样,但同时似乎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就像一个更私密和亲切的对话。女导演从自己身边和成长汲取灵感,片中女主的家其实就是女导演自己家里拍摄的,很有趣。 |
|
海报好看电影难看系列 |
|
情绪把握得不错,我也倾向于青春期这么拍,而不是伤痛文学。那些年少轻狂的夏日记忆犹如仍在路边的树叶,在雨中陪伴过自己,无用了就撇开。 |
|
有点趣味,但依赖于符号元素进行表达,青春魔幻类型如今是不容易出错那类,再加一层LGBT buff,我只能说创作者很聪明很投机。 |
|
巴西熱帶雨林海岸線的奇幻敘事,充滿青春荷爾蒙的悸動衝突,那些無所事事揮霍著精力的少男少女,在尋找身分認同和社會認同的路上磕磕碰碰,森林、海洋、灘塗、市鎮,神秘主義始終是一種魔力吸引著越界。 |
|
贯彻拉美电影的魔幻神秘主义,青春期的迷茫和对性向的困惑 |
|
沙滩大海,情窦初开的少女和搁浅的鲸鱼 |
|
酷儿少男少女,夏日小镇的汗水与鲜血,已经成了刻画青春期的一种仪式。两位女主很漂亮,如果电影能拍得让我更知所谓一点就好了。 |
|
远离城市规训的南美海边,自由少年们的生活片段~当你对过于年少美好的主剧情一头雾水、不知导演究竟要表达什么的时候,女导演诺曼德上一部作品自传体沙画动画《来自海滩的女孩》,或许能解释出,这可能就是导演对年少单纯的一种美好回忆再创作,并木有比成长与迷惘更深刻的思考~ |
|
什么意思?巴西普罗米修斯? |
|
青春期那些琐碎事儿,没啥新鲜东西,魔幻元素看不懂,海边风景不错,捕鱼场景好看,很暑假很凉爽,真不想开学。 |
|
影像很美,想到Ava |
|
新浑然-无聊主义 |
|
IMDb上打分有6.6分,我才来看的,原以为奇幻元素是忽悠人的,没想影片里还真有奇幻元素,但是太抽象了,艺术范有点过多,我没看懂是想表达啥。唯一看出来的是编导在讲述青春期孩子们的成长,只是剧情我完全提不起兴趣,就是孩子们在村庄和海边瞎混,性倒是提到了不少,冷漠怪女孩竟然愿意跟不止一个男孩发生关系,一个个挨个上,WTF!我不喜欢这片子,2星4.5分,删掉! |
|
对于时光的记忆与流淌,青春的无解与迷茫让我们好奇深陷其中也让我们拥有情感的纠葛,奇妙深邃。 |
|
#80th Venice#地平线 无所事事 迷茫又好奇的热带青春故事 |
|
主要感受下几个巴西青少年的悠闲氛围吧 |
|
not my type,两星全给夏天的海边 |
|
鲸是不是代表年轻时巨大的未知和恐惧,足够随着年龄和时间,一点点被分食,越长大越麻木 |
|
躁动的青春,无处发泄的时光,可惜这种文艺片不适合观看 |
|
奇幻的部分原本可以起到不少加分的作用,但在这部影片里处理的太草率了,结果鸡肋感十足。 |
|
太套路,太形式化了,不过风景音乐还不错 |
|
很有文化气息的片子 就是跟电影没什么关系 |
|
故事和拍法都比较陈旧的青春片,昨天看了半个小时昏过去了。奇观化的异域小镇、神秘女人、同性性启蒙、离开与死亡。 |
|
在这片危险而又美丽的土地,心向自由的孩童永远是大海里漂流的飞鱼
这部影片,结构紧凑,人物的刻画与环境的渲染发挥极致,细节呼应,节奏跌宕起伏,在不失美感的同时,巴西的疯与平和跃然纸上
|
|
6.青春的散漫,迷惘,纯情,当然还有暴力的伴随。拍的松散,感情却是真挚的。 |
|
虽然挺行活的但是我吃这种夏天海边青春期酷儿奇幻性启蒙一堆元素混合在一起的套路就像直男爱教父🥰 |
|
剧情比较弱,但是拍出了那种贫穷的海边小镇青春期的少年们野蛮生长的氛围,而Duda的早早为生活操劳和Tamara阶级不同注定离开让这个地方更成为了被遗落之地。为各种海洋生物和捕鱼灯光和水中火焰加一星 |
|
喜欢最后一段 |
|
夏日的一个小镇,一群青少年,对性的憧憬,对新事物的好奇,带了一点点奇幻元素,这个年纪的青少年感情最纯粹 |
|
观后留痕 |
|
被搁浅鲸鱼的海报吸引来,电影本身比较普通,经典的文艺片质感,意识流的叙事,爱,青春,秘密,酷儿,未知,性,暴力……一切都淡淡的,忧伤的。摄影挺美,共鸣不深,但分也不至于这么低。 |
|
她的名字是杜达 |
|
主角和同伴以及另外一个女孩的相处叙事分配不均,挺头重脚轻的,关于少年们的迷惘也是浅尝辄止。有几处第三世界的社会表达稍微给影片填色,“你是有教养的家庭,没有必要和洞穴里的人混在一起”、“为了一个廉价的纪念戒指付出黄金”…… |
|
还行吧,有点韩东早期小说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