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骨悚然。可怕的不是“入戏”,可怕的是“叶京”们。 |
|
唯一疑惑的是,这个纪录片记录的是一群演员,都知道演员是只要知道有镜头在拍,就会有控制不住的表演欲望,那么批斗大会的戏,有多少成分是他们真的入戏完全同化角色了,有多少成分是在进行方法派表演。第二场批斗会,多少都能看出是在尬批了,因为仅仅十天的体验,他们并没有真正的阶级矛盾,为了批斗而进行的批斗(可能有叶京的安排)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比真的文革),完全拿不住批斗的精髓。 |
|
红心不死的老小将用“情结”“青春”拍了一部洗白当代人类史浩劫的电影,为了完整呈现这场伟大的运动,还把演员驯化成斗争狂魔,最后,这部电影被另一个老小将禁了,妙啊。 |
|
3.5。“但我接过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钢枪,继承了布莱希特的理想,在叶导的带领下,为社会主义而奋斗。”拍片变成了社会实验。整体其实很有看头,但有点高开低走,戛然而止的感觉。仅仅是一场批斗会似乎不太够,有点儿撑不住众人洗脑后的状态。 |
|
纪录片本身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变化,以及很多电影之外的东西,使得影片变得非常有趣,这是导演自己都没有预料到,也没法控制的。这已经不是纪录片本身,而进入社会学或心理学,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异化和对电影或表演的思考。戏剧性的是,叶京电影倒还没上呢。 |
|
真的是freak show,不过仔细一想,这些事不都他妈的是我们小学中学里或多或少体验过的吗?另一方面,影片还是把重点放在了freak show的展示上,对freak show的成因,无论是演员内发还是剧组有意引导,展示的都不够 |
|
题材牛B,想必导演握着更多的素材。映后和汤小姐交流,本认为自己应不会轻易陷入这种集体迷狂中,但是在她真诚的自我剖析后,突然觉得也许人都不应该对舒适圈中的自己感到太自信@渐渐X麻雀放映 |
|
比想象中的剧情稍微单薄,但以现有的呈现已经足够震撼,更像是一部观察社会实验的纪录片,影片已经超出了跟组纪录片的范畴,呈现了更宽的维度和社会意义。想到《浪潮》。 |
|
王朔说过一句话,他们这代人都是谁的婴儿。 |
|
和伊卡洛斯一样,属于拍着拍着一不小心拍了一个特别厉害的东西,运气也是纪录片很重要的东西吧 |
|
题材好,但纪录片本身处理得太平、无深度,结果就变成了空有题材,编排失衡直接导致表达上的空洞。有力的部分基本来自后半部中的场景呈现。
看《记得少年那首歌》的正片是四年前,当时觉得这是部有趣的电影,因为很少有人会采用美化文革时代、沉溺/封存于那时的拍法。但看了纪录片后,发觉叶京不适合当导演。毕竟筹备这么久的体验生活,结果正片里一个个演员也就偶像剧的水平。
批斗会时,嘴上一个个都在说无私,实际从这个项目本身到每个人的立场都私到不行。最私、最自恋到发狂的就是叶京。然而纪录片完全规避叶京这方向的挖掘,态度还很暧昧,我能说啥呢?🙄 |
|
这不就是另一版的列夫朗道?直接电影直接观察直接记录。实实在在把剧组这个原本是虚构故事的地点还原成了梦魇生产基地。红色革命洗脑的效果如何,看看剧组演员批斗的气势,别的无需多言了。入戏说的是什么,戏在哪里,怎么入戏的,为何入戏。没剪进去的你也能想得到。组织上确实没有新鲜之处。 |
|
tags: 2010s / 中 / 纪录片
恐怖片。希望叶京先生再也别霍霍投资霍霍演员了。你那个逼样子害希区柯克呢,你自己就是个畜生。 |
|
First12th 14#片子记叙的本身就是一个大型心理学实验(哪怕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这个想法)与斯坦福监狱与浪潮的主试/教师不同,真正的操盘手叶京是切实经历过文革的人(剧组没有人会比他更懂文革的可怖)但他在让演员们体验生活的时候也不惮让他们体会真正的极端,所谓“体验派”让我通体生寒。而入戏了的,在现实里复辟文革的演员们,为这个行业感到不易的同时又一次为人的复杂而感慨,这一切到底是扮演还是真实?有导演说,这个片子应该给所有表演专业的学生来看。而我说(今天提问环节忘了说了)这也同样是心理学的绝佳素材,适合心理学学生观看。这是纯天然的,未经任何加工的国产生猛实验,还是规定上我们无法复刻的斯坦福,而这个真实事件将其与表演相连,是不是更能突出这个问题背后的某些本质? |
|
二刷,5000年历史,事实上人类一直在退步··· |
|
流氓们欺负一个老实孩子可不等于闻格批斗。核心事件的真实度可疑,哪些人入戏哪些人在演根本分不清。如果要加上社会心理学实验的tag,至少要呈现出人转变的整个过程。 |
|
挺正常的。如果有人在影视行业门口徘徊,心怀热爱想进来,我会推荐这部Film-making,我看到的东西和CR无关,集体主义无处遁形,它比<张艺谋的影>那种为导演和集体主义歌功颂德自我感动的幕后纪录片更真实地展现了剧组甚至整个影视圈的权力关系与生存状态,任何创作都是创作者集权。镜头在开机前戛然而止,一部没有摄制部分只有演员筹备的电影幕后纪录片,点到为止。就国内现在形势来说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剧组人员都是“接过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钢枪,继承了布莱希特的理想,在导演的带领下,为社会主义而奋斗”。 |
|
中国哪里最荒诞?最魔幻?那就是中国的现实。文革的毒瘤到今日都没被根除。也许我们需要八十年?一百年? |
|
叶京在北京筹备的时候,就提到说觉得那个年代是“桃花源”,在四川探班时他又提到了这个词。他内心对那个年代的向往和渴望,把演员们拽回了疯狂的年代,犹如中国版“斯坦福实验”。心疼江思远,生活里的他好像已经脱离演员行业了…… |
|
1.面试一段就知道演艺圈是个什么德行了。
2.想起高中、大学的军训,以及党校,严重不适。
3.是一生的财富还是阴影难说。
4.好演员对不起自己,坏演员对不起观众,别演戏。
5.集体生活真的会让人异化,变成集体的一个零件,变成集体本身。
6.当年那帮疯子如今掌权了,真可怕。
叶京这种人和时代是背离的,他那个圈子都是。 |
|
拍摄意识和剪辑意识都不行,这个事件和题材可以有五星的潜力的,但现在只拍出三星的水平 6.4分★★★ |
|
出戏吧,赶紧的。 |
|
相信WG随时可以卷土重来:集体是个人作恶的最佳保护伞。 |
|
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发生了身份的错位,时空的错位。结尾运用平行剪辑手法,将主题呈现,一个是电影开机仪式(但演员们似乎仍旧停留在当时那个年代),一个是送走因为犯下“政治错误”的演员,极具讽刺意味。中间高潮的长镜头,迎接叶京那段戏,十分精彩。前面开始女演员穿上文革时期的大棉服跳着现代迪斯科,光的运用是有点代表精神发生错位迷离的冲光形式,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位与身份错位的幻觉。 |
|
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在于他眼光过于超前思想超越时代太多太多和暮年对于未竟事业能不能成功下去的焦虑和恐惧,以及对坚持错误不悔改的人的失望,他希望能在他有生之年解决问题,而且是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无奈解决完老问题后必然出现新问题,因为世界是发展的,是运动的。而且这个‘错误’更多的是被那些扛着hongqi反hongqi趁机搞破坏浑水摸鱼的以及绝大部分的群众思想觉悟不够跟不上他的思想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的失败。在当时也许是错误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他是对的,而且让人肃然起敬,同样也更让人唾弃鄙夷自古几千年以来中国人那平庸的恶。 |
|
叶京和他手下那群狗腿子,我日了,好恶心啊! 素质都好低啊。这不单单是演员被代入那个年代所谓的“入戏”了,剧组里那几个工作人员不也那批样么?这就是中国电影界无良剧组的样子吧 |
|
FIRST观影第十三场,纪录片单元第二部惊喜。导演俨然是拍了一部中国纪实版《浪潮》,令人心生畏惧。叶京导演把自己对于文革青春的眷恋怀念加诸于一群演员的演技体验过程当中,而导演又借题发挥将这种政治狂热和人性枷锁提炼到了更为外化的层面。演员在入戏表演,那一代人何尝不是入戏太深呢? |
|
深深感受到了一股阴谋论的意味 |
|
能把十亿人给弄成这样。 |
|
已经不仅仅是一部跟组纪录片了。这个事件不是偶然,在俄罗斯也发生过。群体的力量有一种让人着迷的魔力,让个体有了对抗世界的力量,共同意志战胜了理智 |
|
节奏带动情绪,不觉得是一个记录电影,虽然真实,但感觉故意刻画。 |
|
为拍摄文革青春片《记得少年那首歌》,而在有浓烈文革情结导演叶京的有意策划灌输下,一群青年演员被要求没收电子设备、下放废弃军工厂体验生活,结果竟然被文革思维洗脑,近乎失控。一场欢迎导演的现场排演,比电影中的表演还要精彩十倍。两场剧组针对演员的批斗会比电影更为震撼。众人情绪激烈用词凶狠简直如同文革复辟,人性泯灭道德堕落如此之快,更让人目瞪口呆、毛骨悚然。确实有纪实版《浪潮》的感觉。集体至上思潮不减,文革幽灵仍在徘徊。现代文明的道德信念与灭绝人性的文革地狱只有一墙之隔。红卫兵不死,小粉红崛起。可悲可怕。对比《记得》电影本身的抒情,唏嘘不已映后交流感触颇深。入戏最深也是最先醒悟走出来的副导仓子曾表示:“如果叶京导演是希特勒,我就是希姆莱。” |
|
这位主演(导演)大概就是自己自慰,还要剧组以及观众一起和他高潮?此处导演不是指纪录片导演… |
|
集体主义的正反面都在这部片子里了 |
|
当时DAU项目上线时,就有人提到叶京的这个实验。我觉得比起DAU来说还是体现的相对正面的画面,像一个短暂的沉浸式体验而已,而DAU更像是被恶灵上身走火入魔了。我看剧组体验生活时还是吃的外卖,而DAU里面的演员只能吃苏联罐头。其实那段日子,饥饿也是一个占据很大篇幅的感受不是吗? |
|
算是以剧组之名进行的"路西法效应"试验,不过还是太浅,徒有其表,叶京这代50后对自己青春期、对那个年代的迷恋影响至今… |
|
挺可怕的,列夫朗道了 |
|
呵呵 |
|
真实的模型 |
|
假作真是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堪比《浪潮》的「去私化」實驗,剝離慾望、生活和個體豐富性的標準化集體生活下,權力不關進籠子裡永遠可以輕易為所欲為,沒有什麼歷史不會重演,也永遠嘗試不要嘗試去試探人性的底線。。。更喜歡導演之前版本中更加豐富的層次,真與假之間可以探討得更戲謔一些。 |
|
剧组是集体,演员是个人,这种极端的控制,确实是极其变态的。 |
|
一场小型文革实验。批斗大会里面有没有表演成分不好说,但人的自私,对成功的渴望,对权力的屈从,是暴露无遗的。太短,长度撑不起对人的足够探掘。 |
|
很惊喜。这不光是一个集体,还是一个剧组,扮演和被扮演让这群人有了更丰富的维度。比较遗憾的是,批斗会应该只是一个开始,而不应该是高潮和结束。映后QA导演说叶京看完电影其实很得意,他的洗脑是成功的。但我猜剧组后面发生了什么,更多复杂的变动,未必能让他得意。所以大概她能力有限,被允许讲述的内容也有限。好在题材本身已经足够惊喜。 |
|
如果足够有条理地剪出四个小时可能会很了不起的素材,当前始终缺少在时间滚动中逐渐完整的人物曲线,批斗的集中情节直达表意,期望仅凭情绪状态抵达真实,可即便如此也绝对比不上《杀戮演绎》的慑人威力。 |
|
毛骨悚然,完全分不清那是现实还是体验营,尤其最后那场批斗会。通过叶京拍这部所谓半自传体电影的体验营策划,深切感受的却是,叶京骨子里对自己那段青年时期的经历其实非常陶醉。他作为掌控演员在剧组生存权的导演,筹划这样的剧组体验营,骨子里是作为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病人,对剧组实施的泯灭人性加害。 |
|
原来拍的是这么件事啊~结尾有些仓促 |
|
整个“入戏”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次社会学实验,但又因为这些演员的“表演”需求大过“表达”需求,所以并不能将其完全当作真实范本。从纪录片本身来说亮点不多,胜在题材。相比“入戏”事件的参与者,其组织者才是更值得被讨论的一方。 |
|
在创作上有不足与遗憾,但是目前成片呈现出的效果已经令人目瞪口呆。观看过程中一度怀疑是否有故意表演的成分在,直到最后完全放弃了质疑。比《浪潮》更加真实,也给予观众更强烈的“痛感”。入戏送来死亡 |
|
奴性演员和土皇帝导演的恐怖主题公园 |
|
比电影精彩很多,主要原因就是短,有距离、有表达、不自恋。为了满足自恋导演的野心,浸入式体验生活,给观众看到了演员生存现状,虽然入戏可能是做戏,但可怕的是看到了中国式的“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