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M就是凶手 M - Eine Stadt sucht einen Mörder (1931)

    最近更新: 2025-05-17 高清
    • 主演:艾伦·维德曼 / 因格·兰德特 / 奥托·维尔尼克 / 弗朗茨·斯坦 / 厄恩斯特·斯塔尔-纳什布拉 / 彼得·洛 Ellen Widmann Inge Landgut Otto Wernicke / EllenWidmann / OttoWernicke / TheodorLoos
    • 导演:弗里茨·朗 / 
    • 编剧:弗里茨·朗,特娅·冯·哈堡
    • 分类:恐怖片
    • 地区:德国
    • 年份:1931
    • 更新:05.17
    • TAG:德国,悬疑,犯罪,黑白,德国电影,1931,黑色电影,fritz_lang,弗里茨·朗,FritzLang
    • 别名:可诅咒的人,凶手就在我们中间,凶手M,全城缉凶
    • 片长/单集:106分钟
    • 豆瓣评分 8.3 (15978票)
    • IMDB评分 8.3 (174,567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100%
    • TMDB评分 8.10 (热度:15.88)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德国电影《M就是凶手》的免费在线观看,《M就是凶手》是对白语言为德语,属于剧情,犯罪,惊悚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3分,有15978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一名针对小女孩作案的连环杀手(Peter Lorre 饰)出没,城中人心惶惶。警察全体出动,频繁突击检查。黑帮首领(Gustaf Gründgens 饰)因生意受到严重影响,决定利用乞丐的隐蔽性布下天罗地网。卖气球的盲丐(Georg John 饰)通过《在妖王宫中》的口哨声辨出了杀手,他的同伙(Carl Balhaus 饰)趁机将“Mörder”的首字母“M”标记在其背上。虽然警方锁定了杀手的住处,但杀手被乞丐围困于商业大厦,成了瓮中之鳖。深夜,在黑帮私设的法庭上,杀手会为自己作出怎样的辩护?©豆瓣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百年百影 X 1931】 《M就是凶手》电影问出深度问题

    作者:电影传送门主页妹

    【谁语】一口气看《M就是凶手》,影史首部连环变态杀手电影

    作者:谁语Whospeak

    【爱看老片儿】《M就是凶手》黑帮两道追凶记

    作者:爱看老片儿

    柏林这些天连续发生了多起小女孩失踪事件,最后发现这些孩子都无一例外惨遭毒手这个专门以小女孩为目标的凶手令到柏林城内人人惊恐,家长都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外出玩耍;警察们更是在社会压力下全部出动,然而却一无所获;连黑道都感到压力了,因为警察们一天到晚找他们麻烦,大大影响了他们 的生意。于是黑白两道同时展开了抓拿凶手行动。 最终人们还是从一位卖气球的盲人小贩处获得线索,他曾经卖过气球给于凶手一同前来的小女孩,他根据凶手的口哨声认出了此人经常来买气球。聪明的小贩在凶手背后写了个字母“M”,于是警查们开始追寻这个凶手“M”(彼得•洛 Peter Lorre 饰)。©豆瓣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2 IMDB 8.3 正片
      North by Northwest
      1959
      恐怖片
      美国

      西北偏北

      North by Northwes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4.0。1.对“不存在的人”的商业性表述,该影响了多少人啊。2.部分反转如今看来以落俗套,如空枪假死后树林一幕。3.扣人心弦的飞机追杀,依然大牛;胡搅蛮缠的拍卖行脱难,同样带劲。4.自从看过[金发缪斯]后,我越发注意到希胖的金发小色癖。5.几次转场很赞,既略去冗余又一语双关。6.落幕追逃,造势。
      • 一个被误认为是A的人去寻找并不存在的A.现在看来并不够悬疑,不过在当时相当不错.
      • 希胖最复杂的电影
      • 被误认为不存在的人而被迫逃亡成为半路出家的间谍,故事桥段就算放在今天的好莱坞也是颇有趣味,这种小人物卷入大事件而后努力维持平衡并在不同的转折点走向不可逆转的结局也可以看到点全民公敌的影子。荒原野牧上的飞机俯冲追击戏与结尾总统山上的张力满满的你追我赶算是本片印象最深的几幅画面。
    • 豆瓣 8.3 IMDB 8.1 正片
      The Third Man
      1949
      剧情片
      英国

      第三人

      The Third M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又看了一遍。他妈的,最后一个镜头怎么能够拍得这么好?好到汁液四溅啊。
      • 四国势力的对立,地上地下的对立,甚至意识流和通俗的对立。无处不在的对立导致单一与匮乏:拥有百年和平就没有文艺复兴,试图睥睨众生须泯灭博爱人性,扶稳道德天平却痛逝今昔深情。正像电影配乐里齐特琴激越无奈的单一,又如最终长镜那不平衡构图所营造的匮乏,这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困境【10】
      • 特别特别好看,考究的构图和倾斜镜头,对称的讲究:Anna和警长,Harry和Holly,对与错,爱与正义。单拿出来看,每个人都可以是第三个人。剪辑烘托出的疑神疑鬼的维也纳,奥逊•威尔斯刚出场的一笑,伸出井盖的血淋淋的一双手,还有最后一个怅然若失的镜头。真的,这部电影有无数种解读的可能。
      • 推荐104分钟的版本。这算哪门子黑色电影,明明是个文艺片嘛!
    • 豆瓣 8.6 IMDB 7.9 正片
      The Killing
      1956
      恐怖片
      美国

      杀手

      The Killing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6.0 库神的28岁,小成本、多线索,一人兼数职。28岁之前,他的才华就像那堆钞票,用最大号的旅行箱也塞不住;28岁之后,那箱子摔在了地上,一阵风把那堆钞票吹得老高,至此全世界都看得见。
      • 看了老电影,就发现很多现在所谓的杰作其实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老电影,不过是黑白换彩色,增加了高科技、枪战、动作、情色、血腥等画面而已。最后结局比较惨兮兮,如果翻拍结局改成小狗压死了,钱没了,人却跑了,更合乎现代人口味,大家都乐滋滋等续集吧。
      • 虽然早就知道结局,还是被解围百万美元满天飞的一幕惊到了。黑色无非是告诉我们,你机关算尽,最后总是徒劳。
      • 最爱的黑色电影,或无之一。第三部库布里克。多线叙事简明畅快,节奏与情绪同步叠加,方方面面都能牵扯你的神经,舞动钞票心头一寒,就爱这种突如其来的震撼。神人神在不只玩高深,拍一部规矩的类型片也能秒杀同行,相比《太空漫游》和《奇爱博士》,更喜欢这种通俗易懂而不显廉价的黑色娱乐。
      • 老库拍出此佳作之时,才28岁!!!!!
      • 不知道为何译作《杀手》。硬要说杀手的话,我推那位在机场抱狗的大妈为头号杀手,这种杀手,不管我是不是江洋大盗,我都怕她,最好绕开她五公里,才有安全感。
      • #4500。结构真是完美啊!多线讲得很清晰,而先说明事件的方式也给出了极强的悬念,并适当地营造了一种命运的悲剧感。
      • 从这一部开始,库布里克走向了他的封神之路。多线叙事,结构完美。苦心经营,机关算尽,却终究功亏一篑。两百万纸币风中飘扬那个镜头真的无比震撼。这部片子的各种细节还都成为后来劫匪片的借鉴之处,比如那个小丑面具,枪与鲜花。
      • 教科书般的黑色电影。库布里克的这部作品几乎被埋没了,但像昆汀这样的骨灰级影迷肯定不会错过。本片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描述了一次抢劫的整个过程,库布里克的先锋意识和叙事手法让本片的发行遇到了不少障碍,但极具黑色幽默的结尾直接催生了《血迷宫》、《落水狗》、《无良杂军》中一个又一个经典场景
      • 漫天飞舞的钞票,竟弥生出一股无可奈何的绝望。
      • 因为是倒过来看,用今天的眼光,不免觉得好像也没有多神通,但如果放回那个时代,确实有很多不易和独到之处。一个黑色、讽刺和虚无的结局。
      • 斯坦利·库布里克28岁时拍摄的经典黑色电影。多线索交叉叙事+零星的多视角叙事,在当时是十分先锋的。尽管大部分剧情发生在白天,但布光、配乐、蛇蝎美人和虚无幻灭的悲观主题都是典型的Noir。旁白稍显话唠但可以理解。赛马场抢劫,摔跤手,抛钱袋,狗,百万美元漫天飞舞,两警察持枪逼近。(8.5/10)
      • 中文片名《杀手》实在译得很有问题,“Killing”可译为“致命”、“难以忍受”、“谋杀”、“猎获物”、“赚大钱”……以上几个意思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对应的情节,而无论哪一个翻译,都远比“杀手”来得准确。
      • 还挺揪心的,虽然把结局提早说出来了,但就是勾着人看看怎么完美闭环,真是典范级作品啊
      • 本片根据里昂努·怀特(Lionel White)的小说《Clean Break》改编的,库布里克担任编剧,并请来著名小说家吉姆·汤普森修改了对白部分。
      • 大师初露锋芒,手法别具一格,终镜机场漫天飞刀……但这故事本身是有问题的。剧情简介用语:智者千虑。哪里千虑了?到处都是破绽。主谋策划之后,各回各家各行其事,造成了枕边信息外泄,最后也的确毁于此事;拉枪手入伙射马,可那停车场到时什么状况,有无警卫巡视,是否突然关闭,根本未作预想或备案……常识并观影经验表明,团伙作案,在相互露脸知底的状况下,为避免信息外泄的风险,应尽量杜绝分头行事。更有英国智盗片干脆把所有人都圈在别墅内,行动前谁也不能离开;如采用离散再聚式,则务必不能让团伙成员知情太多,一旦出事儿尽可断点止损。总之,此片的劫财方式,花哨复杂却不合情理,本应属于笨贼范畴,但又没有照着意大利喜剧风格去演绎,还是好莱坞传统黑色犯罪式的冷峻阴郁调性,由此而产生了一种较比明显的不协调。
      • 不多却又必不可少的旁白在此体现出「点到即止」的警醒作用:不要忘了,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说给你听的故事。尽管如此,你还是会被库布里克颇具操纵性的叙事手法吸引到「故事」中去。这就是本片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即便不是你的故事,也会让你隐隐觉得自己就是《杀戮》里的一份子。库氏这部早期讲述幻灭的作品不仅对科恩电影美学有着启迪和引导,而且也有兄弟俩成熟时期作品的味道。充当播报员一角的叙述者深知观众的心理:重要的不是这个宿命式的结局,而是主角们亦步亦趋势不可挡地奔向结局的过程。正如激烈的马赛,选手们向着终点冲刺才是最令人紧张和着迷的段落。结尾处,对人物命运了如指掌的「上帝」默默收起了画外音,留下全篇最精彩的一幕。为此这狂欢后的虚无也更具嘲讽性:你们这些赌徒呵,泾渭分明的输赢一目了然,为何总要他人替你揭晓谜底呢?
      • 影片是一部一点都不拖泥带水的惊险片,影片表现人的贪婪,巧妙采用黑色片的手法,不失尖锐,跟后来的库布里克有很大的不同。
      • 【中国电影资料馆库布里克展放映】当年第一遍看,前30分钟睡着两次……现在大银幕再看,果然当年自己图样图森破啊!在宁浩还在模仿盖里奇的时候,半个世纪前库布里克在长片处女作就把多角度叙事玩得游刃有余,精彩万分。摄影更是精湛。当年自己瞎眼打四星,果断五星!
      • 二十七八岁的库布里克已经领先时代,这部多线叙事黑色犯罪片对盖里奇、昆汀都有影响吧。画外音多了点,但对白真是句句蹦火花,尤其是窝囊小丈夫和蛇蝎妻子之间,好精彩。警察、酒保、伙计、神枪手、流氓等三教九流联合上演马场大劫案,不断回溯各方准备过程,然后连环高潮,最后一场空,一气呵成
    • 豆瓣 8.4 IMDB 7.4 正片
      Blow-Up
      1966
      考驾照
      英国

      放大

      Blow-Up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大师,恕难欣赏。也不要和我扯什么存在与否的哲学思想。非要我说的话,一切无法清晰表达的哲学都是假想的哲学。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 安东尼奥尼在[放大]中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事物在什么时候才拥有确切的意义而得以实在地存在。前一秒还视若珍宝的碎吉他下一秒就弃之敝屣,插进车里的政治标语旋即就被风卷走。直到结尾才点透,原来最核心的要素是群体的意见。当群体认可了事物的价值,它才允许存在着——真是当代人的悲哀。
      • 说句题外话,安东尼奥尼有很好的时尚品味。
      • 真实和虚幻的区别,似乎不重要了。结尾一出,五体投地啊。里面的姑娘五彩缤纷的,很好看。为什么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都有一种“发生了天大的事可世界为什么这么冷漠”的奇特的感觉。。。2017.12.17重看
      • Blow-Up 总是看成 Blow-Job |||
      • 再牛逼都好,我还是很讨厌这片,赤裸裸的男性视角,里面的女性莫名其妙就裸了?完全无法接受,看得坐立难安。虽然这不是电影重点要说的,但我还是很介意这个,男主角从头到尾让我讨厌得想杀死他。看到了周采芹,很惊喜。
      • 人们自己的意识并不是只听从自己的心灵,它很多程度上还是环境的折射和映像,体制的威胁无处不在。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可能会触及事物的真相,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便会出现。有某个时刻,我们掌握了真实,但真实稍纵即逝。这就是《放大》部分的含义。
      • 让齐泽克和戴锦华都为之着迷的电影。前者关注的是结尾处的无实物网球赛,并将这个空白隐喻地指向尸体,或曰“斑点”;后者关注的是照片冲洗放大过程中的媒介自反。
      • 让姑娘送上门的职业,除了乐手,当然还有摄影师。
      • 强象征性段落组接形成看似放弃叙事天马行空但内核明晰的剧本,喜欢安东尼奥尼这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做什么的导演。看不见的尸体不被认可,不存在的网球却成为真理;随环境变化的价值,吉他柄从争打哄抢的目标到被随街丢弃的破烂;这些都是极富形象灵感的哲人才会想到的寓言。更对摄影机本身性质进行了探讨,偷窥癖与男权性:不断放大的过程指涉Peeping Tom行为;优秀的拍摄如同一场强暴,女性是永恒的被凝视客体。这种对媒介的深入反思本身就足以让作品登入影史最重要作品行列。
      • 我们究竟要不要叙事?
      • 前面90%都很普通,除了对红色的迷恋之外,没什么长镜头之类风格化的东西。商业电影放大了他的男性窥视癖视角,充斥对女性身体的剥削和消费。但最后打空网球的神结尾升华并反思了前面的一切。顺便说,这片子可供教学用,讨论图像和田野两种调查方法的优劣。
      • “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可能会触及事物的真相,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便会出现。我总是不相信我所见的,因为我老想象背后会有些什么。”“有某个时刻,我们掌握了真实,但真实稍纵即逝。”——安东尼奥尼/真实与虚构界线的模糊,导致彻底的不可知论   
      • #重看#@电博;4.5;60年代风味佳,反战、大麻party,the yardbirds客串添亮彩;艺术作品脱离鉴赏的抽象功能,趋零的实利性在日常情境中产生虚无;漫长荒诞的一日一夜,具有巨大的超现实感,当他捡起看不见的网球,他已融入一度拒绝面对的「真空」世界。
      • 开头结尾俯角镜头下的绿草地,消失的主人公和尸体,构成一种对照式的迷题。尽管作为安东尼奥尼故事性最强的电影,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落脚点并非在情节上,而是着眼在男主人公的迷失和焦虑上,环境的因素是不断被强调的,还有深陷其中的人群:摄影棚内的摆姿态的“时装秀”,三人脱衣的戏耍,摇滚音乐会上的狂躁歌手、吉他、疯狂的歌迷,一车狂欢的白脸人打着不存在的网球。男主仿佛是游离在这个世界里的幻影,摄影师恰恰是捕捉真实、抓住在场的职业,这种特性在一次次的放大中分解、弥散了,真实变成了想象中的幻觉,或者这幻觉本就是更为真实的在场。那么人呢?最后安东尼奥尼给出的答案是:消失了。仿佛一切都不存在。
      • 怎么会把电影拍得这么时髦啊!!!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
      • 奇怪的观感,细思极恐和故弄玄虚都能说。1.男主在餐馆和Ron计划相册时说要以公园结尾,要暴力之后安静的感觉。2.第一场戏强烈的性爱意味,前半部人物处于权力主导地位,不断冒犯周边,但在放大后对真相被动,也被周边压抑。3.框中构图大法,门缝、玻璃、窗叶、三角等,突出观看/窥探意味。4.涂白脸的默片人物用动作创造网球,然后摄影师传递,声音在画外创造。5.吉他、巴黎和网球似乎暗示,对reality确认受制于conformity,不再有绝对的真。6.女人说尸体照片看起来像画,个人拥有的真被艺术化,这点也对应摄影的悖论,求真不得,艺术受宠。7.神秘的闯入者,危机四伏的树丛,暗掉的标牌,是梦还是假,是希区柯克还是大卫林奇?残缺的信息使得电影如同照片,用影影绰绰的痕迹,把我们困在对真相的追逐中。安东尼奥尼说主人公消失的一幕相当于他的“签名”
      • 我不行。我太讨厌安东尼奥尼表现他的男主角时的那种大男子主义了,展现女性也是以一种极具侵略性的方式,高配版汤福。跟这导演缘尽了
      • 1.安东擒获金棕榈,6年内完成3金大满贯,本片也是票房最高的艺术电影。2.反映纵欲迷狂的"摇摆伦敦"年代,探讨真实与虚幻的哲学问题。3.虚拟网球赛,被欺骗的摄影机与屈服的摄影师。4.消失的男女主角与虚设悬念犹如[奇遇]变奏。5.疯抢得手后弃置街头无人问津的吉他柄,三人性闹剧,古董螺旋桨。(9.0/10)
      • 电影就如同今天的心情一般,平静得略显沉闷,庆幸自己还是耐心地坚持看完了这部作品。被公认的大师拍出来的影像,如若没有观赏者赋予其意义,其所谓蕴含的哲学反思,在普罗大众的脑海中却像是「拍之无物」!对于我这种偏向故事剧情片的专业影迷,在看多了不同大师的作品后,对大师貌似越来越不感冒了!
    • 豆瓣 8.3 IMDB 7.6 HD中字
      Pickpocket
      1959
      剧情片
      法国

      扒手

      Pickpock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男主角是非职业演员,他眼睛里总有一小团火,忽明忽暗。
      • 第一次看布列松,真是令人惊叹。扒窃过程就像魔术,而人物内心的变化又像跌宕的小说(且完全没写在脸上)。“无表演”的冷酷感(汗,这么说来,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无表演显得幽默多了),据说他从不重复使用一位演员,因为“一部电影已汲取他们全部的能量”。
      • 7/10。特写和声音所形成的狭窄空间把米歇尔的心囚禁起来,初次偷窃和最后的偷窃都在赛马场,特写刻意把双手之外周围的警察排斥出画框,疾驰的画外马蹄声时刻令人提心吊胆,当米歇尔掏出一叠钱的手被拷住,他几乎自投罗网为了从罪恶感中得救;与警察谈话时手有节制地停顿一下再大力扔书,他冷酷的行为从停顿中有了挣扎。布列松擅长运用期待镜位,譬如在地铁站镜头对准失窃者的脚,脚转过方向朝着米歇尔,当众要回钱包,这次失败让米歇尔心生恐惧,摄影机选取楼梯底部的位置,仰拍他警觉地放慢脚步,镜位没有提示危险源,米歇尔探望母亲时也将期待镜位选在家门前,等米歇尔入画他却转身离开,暗示与他人接触心灵的期待落空。宗教的救赎体现在警察带来珍妮的信,牢门打开,一束光驱散了囚室的阴暗,他愿意接受爱的距离,但这种严肃深沉的劝诫不是笔者的菜。
      • 10.0;電影中的主視角在電影本身的敘事中往往是作為全知視角的一部份,布列松在此片中無疑將自《死囚越獄》中引出的主觀性敘事帶入了幾近純粹的地界,攝影機的移動與時間的對切不可思議地劃出了內心動線
    • 豆瓣 8.3 IMDB 8.0 HD720P中字
      Le samouraï
      1967
      剧情片
      法国

      独行杀手

      Le samouraï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独狼不会被猎人弄死,除非他自己想死。
      • 其实这种需要低调的职业长得太标致不是不利于发展么。。。。
      • hahaer  金丝雀,金丝雀```` 八卦一枚:拍摄期间片场失火,唯一死亡“参演人员”就是金丝雀。 = =
      • 变焦镜头。大量夜景及心理化的表现主义布光。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女钢琴师不能算必备的femme fatale啊……),梅尔维尔把警匪片拍出艺术片范儿了,压抑对白,不渲染暴力。此片乏味之处在于事无巨细的冗长描写,开门关门都要拍到。结尾很动人,龙哥很酷。
      • 开场的两分十五秒,比结尾更让人印象深刻。另外,如果不准用“酷”这个字,至少有一多半看过这电影的人,大概就不知道怎么评价这电影了。
      • “这个杀手太冷了”,阿兰德龙帅到犯法,惊动了全巴黎的男女警察一起抓他。。好精彩好精彩好精彩好精彩就算不厌其烦地重复拍各种细节我都觉得它们增加了影片的腔调增加了德龙的帅度!
      • 开场长镜就定下冷酷的基调,德龙以一袭风衣一顶礼帽成为影史经典杀手形象,梅尔维尔的掌控力强大到可怕,往往很简单的场景被他拍出了绕梁三日的韵味。如何运动摄像机?怎样选择布光?这种技术上的不刻意让一个直白的故事步入殿堂级影片范畴
      • 长得帅又长得酷的人就不适合做杀人,瞧阿兰·德龙那副模样,一看就觉得是杀手,那管他有没有不在场证明,怀疑、跟踪就是。史上最孤独也是最帅最酷的杀手——阿兰·德龙。
      • 【B】片中两位美女,一个自愿献身给男主作伪证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一个目睹男主杀人主动帮其隐瞒且试图拯救其逃离危险境遇,长得帅就是好。梅尔维尔多有先见之明,1967年已经开始提醒大家:【这是个看脸的世界】了……
      • 阿兰德龙成名作,梅尔维尔的法式黑色电影。冷峻克制的叙事风格,精致的细节,精简的台词和环境音,德龙塑造的冷酷孤独、不苟言笑的硬汉杀手已成为影史经典形象。地铁跟踪段落张力十足。结尾干脆利落。杀手如何在职业操守与感情信义之间取得平衡,还是只能走向自我毁灭?(8.8/10) | [20230812 大光明 4K修复版重温] 毫无台词的片头即拍出了孤绝日常,烟雾缭绕的暗黑室内如此冷寂。梅尔维尔永远老派从容,一丝不苟,简与繁合一。吴宇森与杜琪峰虽深受其影响但他们电影观感实而迥异。出门前穿好风衣后认真对镜扶正帽檐的动作又酷又自恋得可爱。这次观影更加注意到扎实又精妙的各种运镜,如运用变焦、跟随摇移及景深调度的运动长镜。对精明狡猾又执著的警长刻画出色。杀手外在的沉默冷硬与内心的焦灼暗涌(情、义、理)间的矛盾反差最终释出并留下余味。
      • C / 开头还蛮喜欢的,但看完全程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感觉不到人物的存在?一方面人物的选择几乎没有感知上的情境建立,大多依托于直截了当的文本拼接。因而大多数人物只在某些特定时刻有较强的心理动势,缺乏连续性。另一方面是对人物行动的刻画有些粗线条,琐碎的冗余太多,有“行动”但感觉不到锋利而细腻的微观动作强度。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反而是惊鸿一瞥的“身影”刻画,在明暗的对比中倏忽来去,那些时刻阿兰·德龙仿佛才成为了真正的城市幽魂。不知道布列松或者刁亦男来拍会不会更好一点?
      • 不厌其烦地刻画细节是梅尔维尔的牛逼之处。
      • 9.5 经典中的经典,大师风范。三方冲突结构中巧妙的情节设置,冷酷的光线,长摇镜和变焦突出宽度和景深,具有极强叙事性的蒙太奇手法,忧郁的神秘主义音乐。乍看之下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是梅尔维尔将这个局布得天衣无缝。那组插钥匙-门锁内景-鸟笼-警察探听隔壁房间虚实的蒙太奇非常销魂。
      • 5.0 鏡頭、音樂與暗示都很漂亮。鳥的羽毛、女友的眼神、事件的轉折都很戲劇化。打頭起直至第一句對白出現前沒有一秒鐘令人覺得無聊。好多片都借鑑過這片吧。1967年就能拍成這樣,太強了。
      • “孤独武士与丛林猛虎”的超酷武士道摘引其实是导演自己编的;主人公存在主义卧室中笼鸟所发声音与节奏好像东瀛的惊鹿水竹;如果不是后面配备了一个相当抓人的杀手暗杀与警匪斗智的故事,梅尔维尔估计不敢让阿兰德龙一上来就空躺两分半;孤独氛围塑造如此浓烈,以至于你甚至怀疑此公已有“寻死”之意,指认现场盯住黑女钢琴师的眼神仿佛在说,“告诉他们吧,那就是我!”……可,从杀掉酒吧老板前后一系列超级专业的行为细节,特别是站等下个嫖客进楼以自造不在场证明的分秒精算来看,决计不像有倦怠厌世倾向,而更像俗套模式中的完美犯罪百密一疏?……但这点貌似不算小的角塑逻辑瑕疵,并无碍本片凭借强大风格魅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而位列伟大仙班!
      • 干脆利落的杀手在青灰色的房间里,只有一只笼中小鸟与他作伴。孤独对孤独。
      • 与布列松的局部特写镜头相反,作为场面调度的信仰者的梅尔维尔的叙事由人物身体的姿势产生,推进,语言本身成为了这一姿势的附属物。在《独行杀手》中,阿兰·德龙饰演的角色在一种剑戟/西部片的调度中穿过巴黎的城市空间,令酒吧,房间,地铁站变得不安,如同“笼中鸟”的东方主义色彩隐喻。与此同时,他是美式硬派的一个更为冷漠无情的版本,在他的身上反弹观看者的一切投射-认同。因此,影片的宿命感实际上来自于外在于影片的目光威胁,全知的观众认同自身为黑白两道的监视-追踪者,在最后一幕,作为开始=结尾的酒吧展现了全貌,重新去魅为一个舞台色彩的电影布景,令人想起法国印象主义的现代主义布景。另一方面,《独》可以被重构为一种康德式形而上学实验:主体的关联主义如何捕获物自体。
      • 厨具很先进,MINI车型已产生,酒吧的生活方式是2012年中国仍不失落伍,奢华装修同样如此。故事本身没啥,冷淡的激情。
      • 写给杀手的情书。构图雅致,氛围太赞,漏洞完全可以忽视。想想,如果哪个现实中的杀手看了这片,会不会潸然泪下。没有子弹的枪,伪狩猎引来真刺杀,死在此生的不归路上,或许这是作为一个杀手,唯一想要维护的尊严。他孤独,却也因此而有别于庸人。
      • 8/10。镜头色调印像很深,冰冷、灰蓝、洁净。冷峻尖锐的视听设计,全片几乎没有太激烈的动作戏,而是以事无巨细的动作描写+环境物平行剪辑这种从容不迫的方式体现人物专业和完善塑造(警探入室和地铁追踪两段尤赞),此种作法要么会让观众屏气凝神要么感到沉闷,还好我两者居中。结尾浓浓的黑片宿命感~ @2014-03-23 13:30:23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