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白构图的张力,无声与画面的急速运作的对比,轻快口哨和极端反人性行径的并行不悖,空镜头与人物戏剧性夸张表演的穿插。电影在那个有声片刚诞生不久的年代,可以承载太多的艺术手法和社会诘问。如同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个体背负社会病是流行于每一个年代的瘟疫。 |
|
看到底下那么多装逼的评论,心情就像M突然发现身后被标记了白字时那样,好惊悚好害怕!!!!!瞪!!!!! |
|
传说中的德国表现主义力作。这种片子放在现在的天朝完胜那些大片。最后的辩论进入了人权、制度和法律的思辨,而他们的概念完全是基于人性的角度,这是人权的思考。前半部的悬疑解惑,后面的基层社会的私设法庭,凶手的经典口哨还有夸张的表情和肢体。经典!8.6 |
|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向美国黑色电影转变时期的牛逼片子,而且就我目前的阅历来说,它好过所有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以及八成的(另两成我没看而已)美国黑色电影,这当中的差距,是巨大的 |
|
B+/ 大半部散点透视无主角剧本,结尾审判似黑化生之欲;超低仰角俯角,移魂般长镜空镜,阴影与光的博弈; 心理音效恐惧感仿佛真空。无论文本还是影像都有新的尝试,昭示着尼伯龙根大都会的默片时代之后似乎稚嫩却更有生命力的弗里茨 · 朗。万万没想到喜剧效果这么出众。可作最近网络话题镜鉴。 |
|
近乎完美,扣一星最后的伪庭审,当民粹已然发展到人人相疑,社会不安时,是无法产生如此模式化的场景的。东方快车式也许更加契合 |
|
每次看德国电影都忍不住往政治隐喻上想,德国真是一个牛逼的国家啊。影史上第一部讲连环杀人的电影,却比后来的那些要高明得多。黑社会审犯人那一段是我觉得电影最好看的一段,“难道把你交给警察送进监狱,让国家养你一辈子?”,警察搜寻许久无果最后由盲人找到了线索,这真是个无比讽刺的故事。 |
|
弗里茨·朗十分大胆地让一位罪恶滔天的凶犯在大银幕前为自己辩解,凶犯与群众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朗用一个社会新闻进行了一次政治反思,这是1931年的魏玛德国;按照克拉考尔的观点,M同样预示了纳粹德国的崛起。马克·费罗更认为结局中女人的警告表明朗和他当时的女友Thea von Harbou(后加入纳粹)对魏玛共和国民主的不信任,流露出两人的意识形态(cf.Cinéma et Histoire, 1977)。从以微观的社会事件对社会制度进行宏观的分析角度来看,朗无疑是影史的先驱。 |
|
解读一部经典电影就要联系当时的环境,读过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癫狂与文明》可能对电影中欧洲的法律体系有所了解。其实就剧情来说这部电影很是粗糙,不过最后的审判意味伸长。人权,自由,权利,精神病一系列中世纪的产物柔和起来,这才是这部戏的精髓。 |
|
淘到DVD了
哈哈 |
|
群众大会真牛啊 |
|
私设公堂很有意思嘛。 |
|
开场利用影子铺设惊悚氛围、人人自危的紧张空气,与明暗双线并行的抓捕过程构成高反差对比,制造出不少萌点;空无一人的街道,M惊恐的表情,口哨的运用,堪称经典;对连环杀手的心理描摹,以及对法律制度的揶揄,都具有前瞻性。 |
|
8
论底层人民群众社会活动的重要性
人民法庭所代表的民声与法庭所代表的正义 情感与理智的对决 谁才是真正的正义
30年代就拍出如此前卫的社会题材作品 完爆如今各种院线商业流水线粗制滥造品
结尾人民法庭的大法官与激起的群众又或是集体主义兴起的预言与写照 |
|
【B+】第一次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不负盛名。在许多方面的想法都远远领先于同时代其他影片(尤其是对声音和光的运用),只是毕竟是先行者,已如今眼光再看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那个平行剪辑,很生硬。 |
|
技法(声效设计、运镜、机位和场面调度)和情节设定(法律与道德的悖论,罪犯与黑帮追查凶手,以及一场令人震颤的黑帮式庭审戏)大胆超前,先驱的意义就在这。 |
|
彼得洛尔的表情太喜感了。。。。。。。。。 |
|
影片涉及了国家司法与精神病、精神病与罪责、人性与法律。在最后不同角色的群众连续3次嘲笑了辩护律师和罪犯的申辩,正是人性对司法赤裸裸的嘲笑与讽刺。M是一个代号,也是一个凶手,但是M是谁?M只是一个人吗?一个人的死往往有诸多的原因,却因为有一个执行者而被定义为“一个凶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10 |
|
五体投地:前半部技法妙至毫巅先锋超越时代,后半部陈述振聋发聩隽永横贯时代。 |
|
原来,他只是个卖萌大师。中间有一段很惊艳的平行硬切剪辑,瞬间明朗了两个势力、一个目标的局势;想不到在全民哄笑那一刻燃了;最后的辩论虽然升华了高度,但也同时削弱了快感;那支口哨的旋律,忘不得。配乐贫乏、完全依靠影像推进的原味悬疑片,这是黑色艺术品。 |
|
Peter Lorre的表演+最后10分钟 |
|
警察与黑帮策划行动时一段平行叙事、交叉剪辑之后,镜头落在墙面的人影上,继而流利切换到丐帮清点乞讨战利品的场景,一个缓缓推移的运动长镜头,巡室一周,逐一交待人物活动,再穿过房门来到另一室内,点明人物及相关信息,又徐徐拉高,直接穿越高墙玻璃窗,娴熟过渡至另一内景…场面调度牛逼死了。 |
|
电影只有M一个人物,其他都是抽象的身份。《培尔·金特》组曲的口哨、影子的轮廓、帽子、手指、乃至清晰的镜像都直接锁定了凶手。黑帮与警察的平行会议呈现了社会两面的相似性。最终的审判,镜头克制地扫过一张张脸,集体的愤怒,强求的死刑,如同纳粹般可怕。弗里茨朗多仇恨德国与民众啊。 |
|
变态 |
|
BJIFF2014,字幕翻译渣,敲得也渣,估计是HD版。M老师的辩解有些滑稽,但是,他又害怕又惊恐又羞愧的表演,实在令人又恨又笑啊。看完后,情不自禁的在停车场跟朋友吹起了口哨…… |
|
一不小心亵渎了大师们的偶像 |
|
黑社会对杀人犯的人道和法律审判是很有意思的。真正的执法机构是无能的,但是一个罪犯又有什么权利来说另外一个罪犯是不可饶恕的?尤其是,这个杀人犯在倾述自己的心理病态时,听众席上的若干观众还默默的点着头。终究,这个社会的罪恶似乎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才有最后一幕的,父母们应该看好自己的孩子。虽然这最后一句台词真的出现得很突兀和莫名其妙,像是匆忙之间添上去用来过关的。如果没有执法机构的审判和最后母亲的画面,我想这部片子要好得多。 |
|
如果说《洛城机密》是从个人层面来讨论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那么《M就是凶手》就是从国家与公众层面来讨论这一点,洛城机密更“好看",而这一部更理性,也要伟大的多。 |
|
印象最深的是 他说“你们要是杀了我 你们就是冷血谋杀!” 群众听到后笑了起来;他说“我要求把自己交给警察!” 群众也笑了起来;他说“我要求把自己交给民主陪审团!” 群众还是笑了起来。群众没有兴趣也觉得没有必要听他说些什么 这不重要 “让他死”就是大家坐在这里的目的。M是凶手 而乱审判的群众也是凶手——从个人观点来看 某些罪犯——就如M 单单交给法律来处理是难解自己的心头恨 就应该让他受折磨——但民主审判又不能当主流 如何让法律和民主完美结合这才是国家最最重要的治国之道 最后在法律和人情里留了一个做选择的悬念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
M演的好啊 |
|
满怀着对犯罪的憎恶,对社会正义代表的失望。简单却寓意丰富的画面,令人感受惶惶不可终日的冰冷。 |
|
前面挺悶,就最後黑道審判那段有意思。跟這片的情況不相同,但想到Nymphomaniac裡的一段,女主角說,沒有去犯罪的戀童癖是很偉大的,因為他們一生都要不斷壓抑隱忍自己的性慾。。。 |
|
后半段的精彩真是无以伦比 |
|
4.5 过去的电影多纯粹干净。这部鲜明表现主义风格电影的伟大不仅在有声片初期就做到的视听手法的惊叹,更在其对人伦社会同情与同理的并驾,对复杂人性的反诘,结构精妙,最后那场民众审判相当精彩。放到今天看仍然是一部完爆大多数电影的杰作 |
|
结合不了时代背景,没感觉有什么,没办法。 |
|
融合了德国表现主义、街道现实主义和精神分析的扛鼎之作,还是十年后美国黑色电影的滥觞。ps:影史第一部聚焦连环杀手的片子。 |
|
准确概括了几圈社会三大特征:监控社会、例外状态、人民名义。 |
|
8.4/10 一个孩童连环杀手引出了一个惶惶不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警察机关的无能以及黑帮逾越法律的执法——最后的审判非常有冲击力,精神病患凶手的一番独白使各种纠纷更显复杂,表演张力十足。 |
|
教科书 |
|
4.5 前半部观于大光明后半部观于Ipad,是本次朗哥影展里剧作最稳妥、扎实,类型开创意义最大的作品。真实事件改编、黑色幽默(喜剧)、社会象征全被大胆超前地融于这部黑色电影的鼻祖中,建筑空间的运用也是最惊艳的。话说,在那个默片-有声电影过渡的年代,光影和声音声效的运用是显得如此特立独行。 |
|
前边诱骗抓捕悬疑搞笑,后边辩论审判高度深刻,有段长镜头比较酷炫。收过碟这海报太经典一直没敢看,31年的有声片,惊了。北影标放 |
|
可以说是有声电影时代和无声电影时代交替时的作品。男主角彼得洛利的演出更是让人过目难忘。 |
|
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继承了他自《大都会》伊始的默片表现主义手法。影片运用群像式的描写,自影片一开始就异乎寻常通过寻找这个未知的“凶手M”的过程描写了民众的无可奈何只能互相猜疑以及政府的无能。法律有时不等于绝对正义。并不万能。 |
|
9。#FIFF19# 出彩的镜头设计太多了,哪怕只是一个仰角机位、一个拍摄阴影的镜头,一场黑帮开会烟雾缭绕的环境布置、一个凶手出现时橱窗的大型符号..种种细节都令人印象深刻。还有那些声音设计!何时静音以及何时出声,一曲洗脑的哨声和一位看不见只用听的瞎子,似乎都能给本片在声音上的精彩设计进行注解。一双看上去快瞪爆了的眼球,由社会所造,也直勾勾地盯向此时欧洲畸形的社会,这双眼睛甚至能超越时代,望至当下。 |
|
致敬 |
|
我比喜欢法国片更喜欢德国片,看来我性格上也是严肃多过幽默啊。 |
|
很有意思! |
|
本片的凶手长相特别,且总是一袭风衣,在阴影中徘徊,所以说FritzLang把表现主义拿捏到位。悬疑倒非重点,关键是众人的冷漠及社会氛围的营造,最后凶手败露的场面,一连串的追赶镜头加强了紧张刺激。PS 配乐赞。 |
|
我钦佩的是31年的德国,警察能够这么尽责,罪犯也能够有辩护律师,社会氛围,是一个世纪之后的天朝也比不上的。我们的话,M当场就被打死在街上了,还需要嘲讽他们的私设公堂吗 |
|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