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看#以一个等待千日的爱情故事为外在形态,真正要赞美的是亚美尼亚民族独特的文化之美---无论是绘画、建筑、歌谣、舞蹈、诗篇、宗教诸多文化层次的高水准(虽并不承担丰富的叙事功能),还是深具仪式感的日常行为(赋予承载乡愁的属性),都在这块饱受创伤的土地上蓬勃生长。当诗人与诗琴合二为一,他就此被神指引,踏上九九八十一难之路,目睹人间婚丧嫁娶,见证战争践踏,亲历强权碾压,这些苦难无疑是导演想传达的心声。 |
|
确实比[石榴的颜色]好懂(大概是有莱蒙托夫原著),某些镜头竟然有运动有景深,这部电影倒是可以用“camp”作为关键词来解释(其实就是浮夸嘛……),整体视觉风格与老帕七八十年代搞的拼贴艺术(collage)是一致的。台词全靠配,对话不张嘴,音乐确实很棒。 |
|
艺术家或知识分子的“愚者”形象在苏维埃时期是一种关于异议的隐微书写,也是东正教文化之中挥之不去的沉重之痛,流浪诗人的传代,又在吟诵之中死去,他们拒绝表演,在被迫害,被放逐,被排除在“神之外”的时期,失语症成为了他们高贵的行为艺术。
如果早先的《石榴的颜色》以庄重预演了诗人的死亡,那么在《吟游诗人》中,帕拉杰诺夫戏谑地完成自己的最后的作品,所有的空间和模糊,虚化的主观镜头都被应允,某种程度上,“活人画”的美学原则正在解构,它对应了影片中的“奇迹降临”。
当Blue Mosque里可笑而淫秽的“父亲”形象愚蠢地宣布他的死亡时,诗人终于误打误撞地获得了自由,在影片的结尾,白色的灵鸟伴随摄影机的出现,这位惨遭迫害的导演最终以一部元电影的方式告别银幕。
献给塔可夫斯基,两位同样生不逢时的苏俄大师。 |
|
苹果里挤出血来。白骆驼立刻变黑骆驼。神秘民俗。偷窃别人的胡须。照例展现壁画。恋人的父亲要求胸毛男有钱才肯嫁女,他外出流浪,甚至乞讨,还是没钱,祈祷感动白马天使,送他回乡,给他钱,抱得美人归。有这么好的事情吗?不过是宣传宗教宣传祈祷。袖子遮脸后的变换头饰。
|
|
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取材自诗人莱蒙托夫的作品,叙事性不强但极富诗情画意,里面的歌舞和意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导演亲自完成的最后一部影片,影片结束时帕拉杰诺夫将它献给和自己一样擅拍电影诗,一样无法被苏联当局接受的塔科夫斯基。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是惺惺相惜呀。 |
|
这种表现形式真是契合了民间故事的腔调。 |
|
帕拉杰诺夫的鞑靼诗人 献给同在与体制战斗的塔可夫斯基 |
|
无字幕 |
|
如果说文学是追忆似水流年,那么电影是影像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曾经问他,“成为导演我还缺少什么”。帕拉杰诺夫对他说,你缺少牢狱之灾。帕拉杰诺夫的伟大正如尼采所言,只有经历过地狱痛苦的人,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 |
|
吟游诗人 |
|
#SIFF2019# 一部很“聒噪”的电影,东方童话故事,亚美尼亚基督教堂,对现实与行为的诗意化表达和再现,石之国的苍凉凄美,亚洲国家总有相通之处,论何为一个国家的国定级导演 |
|
這是見著的最奇異的“改編作品” 萊蒙托夫本來是個受泛斯拉夫主義影響的民主好青年 帕拉傑諾夫爺卻直接把背景作成了自個老家亞美尼亞 全篇猜著是雅茲迪教還是巴哈伊教 看到中間兒發現詩人君是個基督徒 這就明白了:受伊斯蘭教迫害的亞美尼亞使徒會什麽的..詩人的山炮裝果然有致敬諾的驃騎兵之嫌~ |
|
又是一部石榴的颜色,石榴由红变白,似乎是上天对新人充满肉欲的恋情的洗刷,很有趣的是我妈居然都觉得这部片子好看,这种最直觉的画面表达力才是电影真正动人的地方,那头老虎实在是长得太搞笑了,我在电影院里笑个不停结果被一个很严肃的文艺青年骂了,哈哈。 |
|
畫面就像是中世紀時候的絲絨畫毯子一般細膩而豔麗。天,我要收碟 |
|
献给塔尔科夫斯基的。
|
|
我喜欢老塔,老塔喜欢老帕,我不喜欢老帕 |
|
从没想过调音的过程也可以是很好听的音乐,音乐很棒!影像诗。但更喜欢石榴些 |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帕拉杰诺夫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难以置信的观影体验,一场奇幻绝伦的异乡之旅。 不如石榴那么凌厉了,但从画面到音乐仍然别具一格,震撼人心。 “献给塔可夫斯基”,一段伟大友谊的见证。又有谁来为帕拉杰诺夫作上一曲? |
|
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取材自诗人莱蒙托夫的作品,叙事性不强但极富诗情画意,里面的歌舞和意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导演亲自完成的最后一部影片,影片结束时帕拉杰诺夫将它献给和自己一样擅拍电影诗,一样无法被苏联当局接受的塔科夫斯基。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是惺惺相惜呀。 |
|
心旷神怡 音乐是这几部里最出色的 而且故事性更强 |
|
英武的妩媚的情侣,以爱情鸽为喻,石榴汁浸润丰满的蜜糖爱恋,眉目流转里万种风情。壁画、服饰、织物具有绚丽的色彩、精致繁复的图案纹样,民族风致流淌着诗意的浪漫和飘逸。柔婉的民乐,沧桑弹唱,迂回转折,穿透生死,演绎千古的奇情壮彩。
|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想对世界大声的呼喊,只有信念回应我的爱。发现高逼格配这歌词也凑合用,流浪过后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家,民族的色彩和音乐,镜头的走位和变焦挺有特点,壁画一字眉大烤馕玩具枪,画家导演帕拉杰诺夫遗作最后一镜致敬好友塔科夫斯基。影博苏俄影展。 |
|
佩服那些说一大堆的人 |
|
老帕的《乡愁》,难得可以看懂。 |
|
音乐太好太好了,传统符号和直觉配上唱经竟然和电音混了。旧日辉煌重建在今日废墟上,少数族裔的往事到底应该如何安放(如果艺术都不被容下。 |
|
他用萨兹琴弹奏一曲东风破,曲中是颠沛流离,曲中是等待和思念。 |
|
并没有石榴的颜色那么美。镜头太多,而且很少固定,台词太多。并没有保留太多石榴的颜色那时的风格。但音乐很美,故事也清晰很多。虽然我还是怀念石榴的颜色带来的震撼…… |
|
m217:在于格鲁吉亚的文化 |
|
*
很有趣!奇迹叙事与圆满结局,但中途是可可爱爱的各类呈现-充斥民俗和人类学的种种符号,字幕卡的出现使得影片本身像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时间跨度的延伸感) |
|
the fall / le petit prince |
|
9.5+ 帕氏遗作,永远在世界映画殿堂里闪着光芒的诗电影,不朽。 |
|
3.5 剧情任意地随着音乐与诗人的脚步向前,格鲁吉亚这片流淌着色彩的土地啊…… |
|
吟游诗人,在羞辱与欺骗之下被迫流离世间,失去所有而不自知的诗人,以无尽的流浪而追寻着,与垂暮的诗人在商旅之道边歌唱,以礼物为死亡的诗人送葬,以歌声为形形色色边缘人的婚礼送上祝福,吟游永不停歇,却又拒绝为国王的暴虐颂唱,终以诗意征服万兽之王。这是一场贫困潦倒、颠沛流离的旅程,却充满着鲜艳明媚的色彩和高亢激越的声音,贫瘠与丰盈同时存在于诗人的道路上。诗人的命运在于吟唱,诗人的灵魂寓于流浪。 |
|
舞台剧式的电影,没看懂…… |
|
8.2 |
|
献给塔可夫斯基。比起《石榴的颜色》,可以说是好懂很多了。为爱出走,一千个日夜的流浪,活脱脱就口口相传的故事形态,再加上精美而又充满异域风采的画面,仿佛是在看一则来自数百年前的传说。 |
|
歌舞+民间故事+搞笑 |
|
诗电影;诗,就是很美但是许多人看不懂。 |
|
由頭cult到落腳趾尾!!! |
|
我只能说Beautiful好嘛? 好嘛??? |
|
音乐服装布景摄影简直完美。每个画面都象油画般的色调。 |
|
石榴之色 生命之旅 |
|
格鲁吉亚这个美的民族真有热情活力啊,能歌善舞、擅长装饰艺术。导演也是把银幕当作画布的,非常喜欢固定机位和停机再拍……色彩天赋太高。故事流于通俗。 |
|
帕拉杰诺夫奥特曼 |
|
2019SIFF第四部:冲着海报和剧照的画风买的票,果然没让我失望,非常喜爱整部电影的色彩,还有荒诞的情节,影片最后献给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全场掌声。 |
|
#SIFF# 昼夜可以交替,长诗亦可叙尽,石榴里潜藏鲜血,弦乐间满含哭泣,异色纷呈的魔幻,要用一千个日夜来兼程,才能歌颂一丝爱意和怜悯,献给那个男人,献给诗意和时光。 |
|
以电影为载体的诗歌 |
|
9.5
杰出的神话寓言故事。纯洁的内心世界,文明社会中前期的热情。美丽的表现手法。 |
|
中亚的男男女女真好看 |
|
重看补标 DT高清修复版 分段式地致敬塔可夫斯基 各种美妙的布景与颜色艳丽又不浓烈的搭配 各种让人产生机械装置式错路的结构 各种奇形怪状的人物和大笑大喊 被死亡和见证死亡的游吟诗人 为爱而不得离开家乡 为盲人和聋哑人弹唱 一天穿越一片疆域的神奇之旅 白鸽与摄像机 帕拉杰诺夫用一个晦涩又让人沉浸在光影中的故事实现致敬 碎片式的故事又包容了他的最大特点 真的很想去格鲁吉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