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每一次消费都是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fukbm |
|
现在这些流媒体的纪录片感觉像是AI写的AI拍的 |
|
老白男全世界宣扬恋童癖并且成功的一件事,想起了之前一个模特穿上都会摔的高跟鞋,某些反人类的衣服本身就是反人类者设计的…… |
|
bd的衣服只有teenager能穿进去…而且one size for all,整个品牌的运营就是文化控制,控制的对象还都是未成年人,真的是其心可诛啊………….. |
|
震惊,之前只是听说尺码很离谱,但男老板性骚扰并让女员工拍女顾客照片是什么鬼,为什么这种烂品牌能打入中国市场,请大家清醒一点! |
|
非常好看!睡前随手点开,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地看完了。网红bm背后竟然是这样的恐怖故事:一个种族主义反犹川粉老白男,养了一群家庭优渥的漂亮白女teenager,卖衣服给一群白女teenager,赚得盆满钵满,还强制员工拍照给自己收藏。真的细思极恐,利用小姑娘的insecurity真的不可原谅。里面提到的时装行业环保和可持续方面的内容,我之前虽然也关注过一点,但总得来说还是比较盲区,这次有被教育到!作为一个本来就不爱买衣服的人,以后少买快时尚的理由又多了一个(我看我早晚开始穿Patagonia😂 |
|
这电影也太cheap了 艳粉色背景看得我头疼,所以说一切的错误都是创始人一个人的呗,美国白人只要抵制他这个人就可以了呢所谓的环保就交给第三世界国家吧!呕 |
|
短评区还有人夸BM面料版型好要继续买就不奇怪为什么这牌子还存在啦,他们的目标客群就是只考虑自己想要什么不管不顾别人状态的人 |
|
整个纪录片颇有本人写论文那种虎头蛇尾之感,前面问了一个蛮好的问题(“为什么BM这种完全不符合Gen Z意识形态光谱的牌子能够那么火”),但最后并没有把整个mechanism解释得很清楚,而是把重点放在创办人是个垃圾这件事上,而没有讨论为什么整个公司从品牌到管理没有一处符合ESG却还能够好端端地keep doing business… |
|
快时尚品牌如何收割年轻女孩儿:关注细分市场,不做无效投放,细分市场中的KOL/KOC图文种草,营造一种cool girl都在穿的氛围,包括店员都选用白人金发瘦高女孩儿作为廉价“代言人”。至于产品...用户自己就是选品师,选完直接抄袭,拿到意大利的中国作坊粗制滥造的仿制,穿几次就破,再送去非洲成为时尚垃圾。只做瘦小的均码,除了男凝之外,更是对用户的一种嘲讽和剥削,穿不上怎么就不算是另一种社交霸凌呢,继而女孩们前赴后继的减肥,削足适履。 |
|
网红牌子的背后原来是意大利中国移民最多的城市Prato...这个街景惊了一下以为回国了...真的是一个丑陋的白男种族主义滋养的畸形文化... |
|
拍得没什么逻辑 完全没解释我的疑惑 这么大个邪教组织的人员架构是怎么样的 总不能真就几个white devil坐在监视器前盯着全球门店吧🤣以及意大利男人与老中人的一见如故一拍即合总是那么令人暖心🫠 |
|
种族主义白男利用信息差在中国市场继续割韭菜,不知道现在上海的店是不是还大排长队女孩以做店员为荣… 超小尺码和幼态的服装,恋童癖的公共温床 |
|
讲BM的部分还可以,但快时尚那部分有的结论不太有逻辑…简单写写:1.虽然快时尚品牌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BM简直是五毒俱全,看这个之前我只是讨厌它们1 size fit all的理念,看完以后觉得这个品牌值得我们去努力反对和抵制它。尤其是片中讲到在BM被抵制以后,仍然能在上海门店复刻他们的“成功”,我看到这里真的有反思自己——还是我讨厌它的声音不够大。2.BM最最最恶心的地方就在于它们利用了teenager girl,这个年纪就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会敏感和自我怀疑,会努力合群,过度在意外表,人生观也不成熟。利用这种阶段性的性格特点去操控未成年女生真的是太恶心了。(虽然这个纪录片不完美,但还是希望更多人能来看一下,尤其是这个牌子的粉丝们,希望算法能推给每一个曾购买BM的人,阿门) |
|
非常值得一看,不仅揭露了bm这个牌子背后的恶臭理念,各种运营模式,而且延伸到对整个fast fashion行业的思考,这个行业对劳工的压榨以及环境问题。最后的问题也是发人深思,我们可以做什么?看似离我们很远,但我们其实可以做的很简单,就是少买,少陷入消费主义陷阱。 |
|
这纪录片最大的问题是BM的黑幕和快销服装带来的环境负担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话题,强行拼贴在一起之后,哪一个问题都没讲彻底。虽然我找来看的初衷也只是了解一下这个品牌的黑料,看在达成目的的份上(虽然信息很碎片化,且大多数都听说过了),及格分吧 |
|
大一的时候,我也是BM的忠实用户,我也拼命想把自己塞进那条腰围极其不合理的牛仔裤里。我吃减肥药,每天只吃基础代谢一半的卡路里,尝试各种不健康的减肥法。但,直到今天我都没能穿进那条裤子。但我经历了饮食障碍,开始暴食。体重也突破了我以前从未到达的数字,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心情是比我的体重,我的身材更重要的事。我开始变得拧巴,我虽然不减肥了,尝试接受自己的身材,但是仍然羡慕小红书那些穿着BM的KOL。直到去年九月份,我去了英国,我发现从小被说你胖的身材,是再正常不过的身材,是健康的身材。我不再拧巴了,我完全接受了我的身体,我不在会量我的腰围,大腿围。在别人谈论身材的时候,我也不会为自己的身材而感到羞耻。我甚至感谢我的身材,给我许多能量,让我能做很多运动,去很远的地方。 |
|
嗔目结舌,一个快时尚品牌之后充斥着种族歧视、性虐待、女性歧视,利用青少年的猎奇心理,舆论社交的影响,一个Nazi pig建立了自己的“邪教”组织,让参与者一边质疑一边享受。而这之后引发的后果:过度消费、过度浪费、衣物垃圾的焚烧,然后填进大海。作为消费者的我们,看不到商品生产的过程,标签、图片、社交效应填充了想象。也因为看不到商品被消耗后的去处,更加肆无忌惮的消费。如果你能看到海边一望无际的垃圾,或许会改变消费心态,小心消费陷阱。 |
|
之前只是单纯讨厌这种白幼瘦审美的营销手段,没想到原来品牌背后的故事更加恶臭,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精英白女还是贫穷国家的底层女性统统都逃不了被收割和被剥削的命运。 |
|
最近看的几个纪录片都让人看到了所谓美好背后的黑暗 其实这才是常态 |
|
时尚底下无新事。PS产品开发这个流程倒是没想到如此随意随机,以及鬼佬们都太蠢了,看看SHEIN,我国同胞闷声发大财 |
|
bm的問題不只是一個size的問題,而是一個標準之下的排他,所以結尾提到了bm轉入CN市場後帶去了最嚴重的問題。但排他這種問題的危險在於不僅僅是排斥與自己不同的,更是在同類裡塑造更極端的形象要求人不斷為了避免被淘汰而假意的自我加入。i.e.如果你不想辦法加入(跟上),那麼你永遠不夠格。(也就是洗腦,紀錄片裡也提到了這個詞) |
|
当语言练习和八卦看的,哈哈听到了好多‘like’真是。。。;这牌子刚出来的时候就不想买,心想什么货色敢judge顾客,只有反过来的才成立好吧。 |
|
看完了以后停住了淘宝买衣服的手 |
|
当资本主义开始反思自己带给世界的灾难,BM的商业模式成功背后并不只是一个单一品牌的邪恶,而是资本规律下必然产生的结果。影片最后看到“BM女孩”的挑战进入中国的社交网络,随手一搜这些畸形崇拜的贴文仍比比皆是。所以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在国内更好地传播,让更多深陷白幼瘦审美诱导的人及早了解真相。 |
|
buy less |
|
青少年真的很容易被诱导。跟《立即购买:消费的阴谋》都去了加纳海边,见识了一下衣滩的场面,可以配合食用。 |
|
没什么新鲜的 |
|
恋童风和要求女生自我矮化的品牌能火就真的crazy… 快时尚就老生常谈,最后一句话还是没错啦,buy less。 |
|
女性消费,消费女性。 |
|
商品拜物教融合畸形审美、劳动剥削、快餐消费、扭曲父权。 |
|
影片本身是不合格的,对BM这种以白幼瘦为标准剥削少女的厌女牌子蹿红的社会成因只字未提,矛头只指向了其创立者。每一个快消品牌背后都有血汗工厂,环保等一大堆问题,不买是个体最力所能及的回应。 |
|
角度不错,拍得一般。 |
|
怎么说,能找到共鸣的点应当是一种青春伤痛的fatphobia和合群叙事。但时尚从来不是公平的,可以用久一些的奢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并没有比快时尚好,普通人仍旧只能靠快时尚建立自己的调性认知。 |
|
选题有意思 拍的比较浅 这世界终究是一个巨大的patriarchy |
|
为什么白瘦幼会成为当前社会女性的潮流,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拒绝接受这是男凝视角下的产物。 |
|
少买垃圾 |
|
贩卖身材焦虑 外貌焦虑 恋童崇尚白幼瘦 种族歧视 抄袭 私密聊天室里传播低俗内容 老板选妃性侵员工
如此buff叠加的品牌依旧存活 活跃 盈利。
欧美玩儿剩的营销手段 在中国又文艺复兴。历史重蹈覆辙。
快时尚对环境的危害,这道理我懂,但我只能买得起快时尚的道理你懂不懂? |
|
虽然环境污染和身材羞辱问题已经是老调重弹了,但是纪录片里难得坦诚地展现了,那么多BM曾经的员工和服装行业的从业者都对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持消极的态度。 |
|
抛去各种阴谋论和黑暗面,BM的衣服真的好看啊,百搭又全棉 |
|
有人觉得浅批评这个片子。确实不是特别深入!有很多点都是浅谈一下的感觉,而解决方法也让人感觉不出很积极,Ghana的场景让人心情复杂。作为消费者只能说,buy less。但是居然还有人看了还在夸bm衣服好……就很讽刺,只能说打4星希望更多女性消费者可以看到,提供一点新的思考。 |
|
BM的居家裤真的好穿,纯棉下垂感很好,还够175cm的腿穿,很难得。一直没觉得他家是快闪,因为都很基础款。31了还穿BM到也没什么残亏。版型好,面料舒服,我无法因为政治原因抵抗它。 |
|
品牌崇拜是品牌营销占据超大市场的的核心,青少年被cool girl口号蒙蔽,产生品牌向往和依赖。群体性的追随反哺了品牌背后创始人的财力、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更加剧了产业背后环境破坏、民众压榨的问题。小红书这个恶臭的平台和BM真是一丘之貉,这俩碰在一起真是天诛地灭。回到纪录片制作本身,就是品牌在互联网平台营销时间线整合而已,没什么水准的纪录片 |
|
如果你买的商品以异常便宜和方便快速的方式送到你手上 说明远处一定有人被压榨了 //看的我想到买衣服有罪恶感 |
|
有意思,这时长可以有更深入拍摄。 |
|
小红书比肩instagram |
|
but still… its hard to wipe these off再之前有aa, af, 然后有bm. “They come back to business as usual”, 这种exploitation pattern永远都会存在,在每个女装品牌中都隐形存在。像是资本主义的幻觉,女性objectifying的一部分,一种社会“原生家庭”的隐痛,只要女性仍然被期待是美丽的、附属的、需要被fit in to一种popularity illusion的等等等等,就会存在。非常滑稽但现实的是,是两个男人在easily操纵这个thread of oppression,造化出他们所需要的“美丽”女性并吃干抹净,轻松获利又美美隐身。然后这些美丽的罪业又流入第三国家。 |
|
看到社媒上反bm的人用“fxxk bm”的tag就觉得很幽默,爱也无节制恨也无节制,来来回回只是在不停证明自己变成了各种“时尚”的奴隶。纪录片拍得一般,感觉讨论的两个问题重点都是分散的,一边讨论bm宣扬的这种审美对青少年的迫害,但另一边访谈又在关注快时尚产生的垃圾,关联不够紧密。也不喜欢这种形式的受害者叙事,当它变成资本的游戏,剥削和压迫以及浪费就是必然的。空谈所谓创造力也只是隔靴挠痒。 |
|
拍得好廉价啊 虽然我一直觉得bm就是骗骗青少年的低价服饰 没想到后面还有这么恶心的故事 顺便蜻蜓点水地指出了几点快时尚背后的剥削体制 但是哪个资本背后没有这一套啊!! |
|
BM还能继续存在这个结局我无法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