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影节选了这部影片。如诗一般悠扬隽永的叙电影语言,恰到好处的节奏把握,还有大片的留白都让观看者深深的贴近片中人的内心,也留下了自我解读和想象的余地。
美中不足的是最后的结局太过理想,但画面和配乐美到极致。
大屏幕看这么美的文艺片真是太享受了,如同做了心灵spa
看得人非常少,太可惜了。 |
|
风景优美,情感真挚,音乐悠扬,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母题。节奏缓慢,年纪大了看文艺片看不太动了,稍困😂。最后风转树动,情绪澎湃,夜风卷帘,悬崖奔马,画面都蛮震撼的。 |
|
父亲难以面对母亲的死亡,女孩对母亲的好奇,掺杂了对死亡本身的思考。 |
|
召唤亡灵,解脱生命。敢于面对死亡的人,学会与之共存并获得自由。用汽车排气管做的亡灵之树很不错。 |
|
拿了40届荷兰电影最高奖金牛奖BP,镜头很美,故事性太弱,政治隐喻也很明显,结局太梦幻,力度不够。 |
|
成长中的少女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我相信了人物却忍受不了枯燥。 |
|
后殖民热带岛屿的最后一位骑士死去。 |
|
无感,不是我的菜。 |
|
欧洲文艺电影都走这种末代原住民在地球上消亡的苦情戏路线了吗? |
|
略有点形式主义。导演植入个人感情非常多。 |
|
四星半 |
|
嗯,四分之三处是电影的转折,好家伙转的让我觉得换了个故事。 |
|
21.11.28
非洲人理解的死亡,解脱。
小女孩挺可怜,面对妈妈的死亡,面对狗狗的死亡,还有面对爷爷的死亡,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很高。 |
|
假大空 |
|
打卡了目前为止我能搜索到的最小众地区的电影,加勒比海南部小岛:荷属库拉索。剧情实在无聊,就讲一个叛逆的小女孩超度亡灵的故事,小女孩实在是丑,像个没有进化完全的类人猿....电影本身不重要了,就为了欣赏下异域风情吧。 |
|
太喜欢最后爷爷随风而去。起风了,我走了。关于宗教关于信仰哭到不行 |
|
这个荷属加勒比小岛上,两种不同种族与文化的拉扯。故事来源于导演自己的家庭,剧中小女孩则有导演妹妹的影子。剧中的父亲是警察,肤色较白且理性,崇尚荷兰文化;祖父的角色有些疯疯癫癫,企图回到祖先的信仰之中。女孩生活于这两种力量之中,相当反叛,对死去母亲的追念,让她亲近祖父反感父亲。最后的结局当然是和解。其实,种族与文化只是一个背景,人还得理性地选择于己有利的生活。影片摄影不错,故事有些散,影片前后的诗意抒情实属多余。 |
|
风景优美,情感真挚,音乐悠扬,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母题。节奏缓慢,年纪大了看文艺片看不太动了 |
|
非常美 颜色 光 摄影 美术 音乐 一切。“死亡一直都在 敢于直视死亡的人 学会了接受它 并获得自由 自由就像风一样” |
|
#siff
很多角色动机根本不算魔幻现实主义,就是有点crazy...
主题还是讲欧洲殖民主义带来的后现代文明和中美洲当地的原始文明之间的矛盾,虽然导演最后选择了站队当地的原始文明和信仰,但结局如果是开放性的会更好些,因为这种议题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不管选择什么立场都属于绝对化...
加勒比海域的自然风景很美~ |
|
有文化隔阂 |
|
上影看的,很喜欢从这个视角观察殖民对当地原文化的影响 |
|
隔代教育是个大问题。 |
|
是一场极佳的视听和身心的体验。
摄影,音乐,声画。
三位主角的表演让整个简单的剧情充满了矛盾和深度。
大部分是特写和大全景,竟有意料之外的视觉张力。
像一支漂浮在风中的歌和一首流淌在水中的诗。
内核仍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拉美电影 |
|
上影节刷的,其实故事情节挺简单的,但是拍的还蛮美,有种加勒比海独有的魔幻现实意味。 |
|
加勒比小岛的殖民地历史和原住民传统文化的冲击,小女孩成长中的思索和内心挣扎。 |
|
科普了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的地理人文知识,其他都是意识流,个人痕迹很重,应该是创作者自己心里的一个念想吧。 |
|
+ |
|
女孩的成人礼,生理上的与精神上的,来自现代教育的和风俗承袭的。只是这场叛逆的,有关成长的单亲家庭闹剧里,女儿取用了祖辈的信仰为砝码,终于以血缘关系取胜文化冲突的方式调停了纠纷。换个生活环境,换个文化背景,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
|
面对失去,每个人的方式都不一样。生活仍在继续,但伤痛不会那么快消失。对逝者的爱与怀念,一不小心就成了心结。人生中,总有些日子,是被痛苦占据着的…… |
|
210612 |
|
又有多少人能思考死亡 直面死亡呢?Let go! |
|
形式主义大于实际情感 荷兰电影不行啊 |
|
EUFF 2021. 她右耳戴上妈妈的红耳环的那个特别太漂亮了,用妈妈裙子盖住狗狗然后跟它躺在一起的那个情节也印象深刻,还有起风了用石头砸碎了馆藏带给了爷爷,爷爷乘着马儿奔向崖边。“它就一直在那,学会与它相处,你才能自由”。音乐太棒了太棒了 |
|
看懂了但没完全看懂 |
|
#siff2021# |
|
过于形式主义的文艺片,很多没有意义的重复镜头。(中间小女孩为死去的狗狗盖上妈妈的白裙子那一段镜头很美很震撼) |
|
mkw 迎着风的感觉,父女关系 |
|
历史的剖面 |
|
小女孩为去世的小狗披上妈妈的裙子后共寝的画面与送行爷爷的那个夜晚父女言和后依偎同睡的场景巧妙呼应,喜欢这种象征性的连接故事情绪转变的结构设计,加勒比的海风也在此转向。 |
|
相信灵魂吧 |
|
具备了艺术片的诸多特质,非常适合给儿童做艺术电影启蒙。 |
|
有点形式主义 |
|
小女孩有点像我,小时候因为揍隔壁班男生被老师罚站。 |
|
三星半吧。我转不出去的票 被迫看了 但是有些许惊喜。
个人一直喜欢北欧电影那种干净的处理 画面 情节 配乐绝不过满。
简单来讲 就是守护现代文明下最后一位堂吉诃德 很难说他是落后还是进步 落后于公认的时代 但你要是理解了它 它便是进步的。它一定是一种纯粹的信念 只有小孩子才能相信的信念。比如信仰灵魂,向死而生。我们总会顾虑很多 认为这与我们接受的教育相斥 但是我们会忘记那是最原始的东西。
但这个片子 小女主的演技实在不可恭维 有些地方确实故弄玄虚 导演主观想法没有在情节上结合得很好 只能说 ”我知道你想表达这个意思 但你是直接摆给我看 这没意思” |
|
以微小的一家人反思一段历史冲突的经典设定,整体叙事节奏和试听完成质量还不错。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故事线有点过于简单,矛盾冲突化解得略有些太完美,代表新殖民文化的父亲完全接受顺从了女孩和爷爷对传统的留恋,然后故事就画上了句号,没有哪怕一点暗示此后与历史时代可能产生的更多矛盾。另外,虽然女孩的主线情感是对殖民主义的不满,但全片中女孩似乎只有不满这一种情绪,包括对于传统的维护和对亡故母亲的怀念,都是通过对于代表殖民新势力的父亲和其他角色的不满来传达,加上小演员略显生疏的演技,导致情感表达的细腻程度有所欠缺。 |
|
@siff 21 字幕操作;与《利波里奥》如出一辙的后殖民/超现实风格(tracey moffat应该算是鼻祖吧?)父亲的理性与祖父的非理性的对立未免有些简化。 |
|
灵动 @2021siff - 13 |
|
辛苦抢来的票,领略了一番美妙的自然风光。
看完我想亲人之间要多些沟通交流,尊重各自心愿,人和人想法不同但不是不能共存。 |
|
乍看是青春期小女孩与父亲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兼而带着女孩对亡母的思念,后面还探讨了一下放下对死亡的执念,很意象化,金属材料做成的灵魂之树很有意思,其他略有点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