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过了 |
|
是双向治疗失眠的过程,但又随即否定对外输出的路径,对内也是语焉不详难辨真伪;还是在用文化视角审度故土,包括对群体与个人的坚持不妥协,和同等价值身份的单向调度,深处包涵着引而不显的个人见解,实际是对此种现象的理解与规避——是赵德胤电影的一贯主题? |
|
第一个镜头就被迷住,一路看下来,非常过瘾。 |
|
赵德胤拍王兴洪演的新纪录片,深入缅甸偏僻山村,直观地看到一种单纯虔诚的信奉关系,甚至崇拜到佛系治理的地步,而捐赠跪拜有些猎奇完整长镜头的头顶水桶的都是女人。反观有经济基础的外来者就成为高僧,以及老主持三句不离钱的互戳,让讨清静的疗养增加更多烦恼。当然全球化下中国的辐射影响还是不少。林象朗园导演回顾展。 |
|
【词语放映】远离红尘短暂出家,却堕入另一红尘无法清净。赵德胤拍片总把真正创作意图隐藏起来。映后谈的信息量远比影片表达得多。王兴洪只因剃度时请高僧念经背书,次日也成了高僧受村民顶礼膜拜。高僧敛财赌钱,叮嘱年轻人触碰女人衣物会倒霉,但村里女人替僧人挑水洗衣送饭,最为虔诚。实在讽刺 |
|
建议不睡直接离场 |
|
烧垃圾那个镜头阿彼察邦看了想流泪(参考《纳布亚魅影》),妇女头顶水的长镜头毕赣看了想打人… |
|
由一位因失眠而下乡体验宗教生活两周的建筑材料商人的视角,看缅甸村庄的宗教生活:化缘、运水,讨论出国打工以及赚钱。更像一部做工粗糙的《再见瓦城》花絮片。 |
|
太好了!一个完全的纪录片把人看死,一个完全田野调查也会把人整崩溃。各占50%的真是走心。好爱啊。 |
|
联系施罗德的《尊敬的W》,可以想到缅甸绝大多数百姓对僧人的爱戴。以超脱的方式享受平凡的宁静与自在,十四颗苹果以后,忘记苹果的味道。 |
|
1.拜託不要丟台灣導演的臉好嗎? 這種只有鬼扯文青才會高喊好棒棒啊! 台產紀錄片隨便來個 "無米樂" "ET月球學園" 都能海放好嗎? 2.唯一學習到的是化緣的英文叫collecting alms 3.我到底看惹什麼... |
|
吃了《十四颗苹果》的男主角怕是仍然无法摆脱失眠的困扰。因为他的问题恰恰不是因为肚子太空,而是由于胃里装得太满。良心上无处排解的焦虑和不安致使他根本感觉不到他人的疾苦,为此他才试图寻找宗教救赎。主人公以发问者的视角出发,结果莫名其妙地扮演起了一个聆听者的角色。这个略显尴尬的身份转换最终把他推到了《大佛普拉斯》的位置上,但问题是这位半路出家的“救世主” 不但享受着村民的施舍,而且还在用脚践踏他们辛苦劳动的成果。哪里产的苹果最好吃他一尝便知,哪里生的钱最值钱他也暗自清楚。因此赵德胤这部针对宗教伪善提出质疑与批判的作品最终讽刺的是资本家自己。 |
|
当出家做为另一种世俗,苹果也只能让人咀嚼出階级的滋味…… |
|
西天即凡间。 |
|
我不懂赵德胤的片子在豆瓣评价为啥都不高。这片子我觉得很有意思。 |
|
3.5 借一个外来者的视角来看缅甸农村人生存的状况,看到两个妇女说前往中国打工的人受到雇主歧视,坐在影厅里的我还是微感异样。赵德胤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了一番展现,此间的宗教已经成为一种金钱的附庸,僧侣变成一种过活的职业,至于这种状况是好是坏,还要靠观者自己来决断。 |
|
王兴洪用14颗苹果治疗失眠,观众被《14颗苹果》催眠。挺可爱的观影体验,也许我会选择一种更为轻松的心态对待这个过程,纯粹享受在影院听着白噪音撑着眼皮的长镜头,不太需要认真对待全球化语境和信仰的讽刺。但事后想起来,本来以为洗澡会有长镜头,突然切掉了,是因为要做出女人跋涉取水和男人就这样随意浪费的对比啊。ps.应该商用作什么漂浮场馆的预备影片,一声声化缘喊得我眼皮沉重,一路上铃声摇曳,非常催眠,失去意识了1分钟~ |
|
??? |
|
VIFF2018 鏡頭太搖晃,大屏幕看會眼痛。遙遠村落的人民極為虔誠,供奉膜拜一個來路不明短期出家的和尚頗是諷刺。就算怎麼簡陋貧窮都天天供出了那麼多物質食物。大師教小和尚們「女人的命運比男人差」。年輕女孩連工作時間有多長都不了解就決定遠去中國賺錢。 |
|
配合导演映后更佳,一出对信仰的怀疑,被金钱渗透的缅甸乡村。吃苹果➕出家,宗教意味如此浓厚的一个主题(简直是佛教与基督的正面交锋),诉说的仍是一个第三世界底层难题,并且黑了宗教黑了中国——赵德胤还是稳妥却难出新。 |
|
2018.07.03@SKC |
|
手持长镜头,堪比过山车。 |
|
#亚洲影展# 手持摄影长镜头增添了一份自然感,但剪辑上就显得很随意,显得粗糙;睡倒一片,中途离场几人,结尾戛然而止,我竟觉意犹未尽;佛教世俗化、内部的各种异化丝毫动摇不了普通百姓对其的绝对尊崇。 |
|
預先設定好,導向性極強的「觀察」還能不能算作是對現實的忠實呈現與批判呢?這是我在觀看《十四顆蘋果》時在某些鏡頭不無疑惑的原因,誠然導演借外來者闖入貧瘠村落,為觀眾揭示了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人與金錢之間的關係,即便是偏遠山區也無法避免,僧侶間的對話隱含著導演對佛教世俗化後變得勢利庸俗的諷刺,僧侶們為賺錢而忘記普渡眾生的崇高使命,宗教已然淪為金錢的附庸,擁有良好經濟基礎的外來者輕而易舉地當上了令信徒頂禮跪拜的高僧,更不用說那些生活艱苦,偷渡到國外打黑工的緬甸底層村民,但信眾的虔誠絲毫不減。躲在攝影機背後的趙德胤處心積慮地偽裝成長鏡頭下的自然流露,但刻意的提問與鏡頭強烈的指涉性意味已然使導演想要呈現於觀眾眼前的現實嚴重受到個人事先設計的干擾,最終失卻了足夠客觀的態度與更深一層的理性思辨。 |
|
这种不自带argument入场的纪录片真好 |
|
6/10。拍摄过程追随着线状行进路线的自然节奏,干旱贫瘠的田野、枯黄稻草编织成的屋顶、头顶水桶回家的妇女群体,都充溢着温暖和煦的色彩。前半部灵性的宗教仪式和后半部世俗的和尚争论形成鲜明对比,当王兴洪身着红色长衫,看破尘世一般走在铺上毛巾的泥地上,沿路村民恭敬地将供奉放在他手中的钵里,叩头跪拜,把毛巾折叠好再站起,之后却是关于仪式领取的薪水、通货膨胀和摸彩票等世俗话题,结尾王兴洪削着苹果,通过背景流淌着播放器里的流行音乐,暧昧传递了全球化时代缅甸人的困难现状。 |
|
跑题的艺术——有点意思的影像民族志,赵德胤三部纪录片里最喜欢这部。 |
|
两星半。有一定的影像人类学价值,然而从纯纪录片的角度而言,又不够专业、客观和理性,提问的导向性很强。长镜头很多,但又不具备必需存在的意义。从《再见瓦城》到这一部,暴露赵德胤有限的观察格局,不太推荐。 |
|
20180501@郎园 |
|
赵德胤,欲做缅甸赵匡胤。 |
|
不太到位 |
|
这些个长镜头哎,是让我们磨砺渡劫吗 |
|
王兴洪披挂了僧侣的长衫,就得到了众人的尊崇。接受虔诚的供奉,调解村民的纠纷,殊不知前一天他还是犹豫该买美国苹果还是中国苹果的生意人。当地妇女头顶水桶,跋涉而来的清水就被男人洗澡随意用掉。中国人用脚说话,买不起日本摩托,乞丐为苹果开心,孩子为饼干雀跃。信仰的虚无,功劳的唐捐皆不言。 |
|
0519@CFA:亞洲影展:一騎沈煙的魔術還挺酷。 |
|
剪辑太差了,很多无聊的长镜头。僧人谈买六合彩谈收到的捐款太少,然后主人公走出去调节村民的世俗纠纷,很有讽刺意义。整个纪录片在宣扬佛教的强大还是佛教的无奈呢?有点搞不清楚 |
|
2.5。问题不在于催眠,而是你如果不听导演映后讲故事,该片的跟拍摆拍及随性语录,都完全像是正大综艺的某一集。 |
|
2倍速看 晃吐了 |
|
单薄 |
|
只吃了五个苹果就可以睡着了? |
|
长镜头的坏应用 |
|
核心大概还是midiz对缅甸越境劳工的关注。佛教这个元素挺有意思,旧神如何与新神共处:一边是世俗化之后佛教内部的化缘经济体系,一边是确确实实给村落带来的心灵力量与和平秩序。王兴洪那土老板出家的样子特有喜剧感,整片好几次望着他的光头笑出声。 |
|
电影节最差的片子,没有之一,结构零碎,感觉像是素材不够强凑出来的,强行说教的嘴角让人倒胃口…… |
|
跟著主角治療失眠,療效很強。這次趙德胤回歸最純粹的紀錄形式,用長鏡頭還原時間,仿佛在看小康走路那樣的緩慢,正當眼皮越來越重,出現了和尚們非常資本主義的對話,甚是驚人。但最喜歡的鏡頭出現在電影最後,在樹下吃著蘋果,旁邊的農舍裡有人正在熟睡。 |
|
太散了 |
|
好喜欢这个片,手持或肩扛的运动镜头,片子就几个镜头组成,而我自行脑补了很多乡村生活经历;我对南传佛教的学习,确实更容易理解当地居民的生命状态;很写实可是又很诗意啊,冬日的缅甸瓦城、干涸的河边小村、僧人、小孩、金矿、非法劳工、商务车、瓦城的建材店老板^_^ |
|
画面是真美,油画一样,收音也不错,感觉不是纯纪录片,应该是剧情和纪录的融合。导演的手持长镜头想让我们进入那种荒凉衰败的寺庙村庄,但却是浅尝辄止。应该是没拍多久就能出来的作品。
|
|
虎头蛇尾 |
|
essay economic report from a Myanmar village. 不完全自觉的情况下形成的佳作 |
|
去年在first看的,就,就,就真的很迷 |
|
听上去有意思的事或人不一定能发展出有主题的纪录片,干燥烈日下兜兜转转,就记得僧人们着重传达了女性天生不如男的观点,真的是非常有道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