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88. 74th Berlinale-全景开幕片-泰迪熊评委会奖。我真有点怀疑导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想在伊斯坦布尔拍部欧元布丁式的电影,从而生编了这么个故事……城市风光拍得真挺好,尤其人流、夜景、海峡之类特别生动(片尾大娘站在船头,海风吹起衣服的大长焦镜头特别飒),但无论是格鲁吉亚大娘的寻亲故事,还是伊斯坦布尔跨性群体的故事看着都实在别扭。歌放得也有点多,好几个跳舞段落还真不愧是《然后我们跳了舞》的导演的新作……就当城市风光片看还是不错的。 |
|
寻找与穿行都是公路电影常见的元素,本片却因为跨性别人群以及相邻两国在语言上隔阂,展现出的“crossing”有着不同的温柔与悲伤。两线并行的叙事,无论是找寻亲人还是寻觅自己,都与我们之于这个世界的位置有关。“她应该知道有人在找她”,当以为要落入圆满结局套路时,从梦中清醒也让我们知道这或许是一趟无法终结的旅途,而这也可能是酷儿身份让我们需要不断“穿越”在不同结构与系统的映射。Levan Akin对于社群有着温柔的洞见,特别是在摄影上本片有很多精巧的段落(船上的长镜头很有态度)。另一方面,三位演员都有着自己的荧幕时刻,而那些情绪与感动也在伊斯坦布尔的夜晚蔓延开来。 |
|
快去电影院看!crossing指border transit也指gender transition,也指一种基于差异性的几乎不可能的womxn和解。寻找在伊斯坦布尔失踪的trans girl,由此transfemininity在片中变成了一种无限延迟却无限渴求的指向。但最终找到的是像大海般温柔强大的femininity的不同面向,在Evrim和Lia的最后一段共舞之中呈现。其中对于poverty和prostitution的描绘让人想到JGP对trans materiality的讨论。 |
|
4.7 几度落泪,完全控制不住,主演坚毅勇敢无畏美丽的脸,怎么拍都不为过。来自土耳其的善意。 |
|
人们到大城市只是为了消失 |
|
不难理解,还算情感真挚的一部电影。公路片,揭露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trans群体的生存境地,但对于群体的描述多少还是显得有些片面。爱能跨越歧视的藩篱,去跨过边境拥抱你;留下的是自由的气息,离开的是失落的勇气。 |
|
8.8分 自《美国甜心》之后最迷人的手持镜头。列万框住了每个有情绪的瞬间,向观众发射朴素而极富煽动性的感召。他理解人性冷暖、理解众生疾苦,才选择用暖的笔触去拍冷的故事,让细碎的阳光透过乌云,用温柔的想象覆盖残酷的时光。否则,也决计不能捕捉到如此迷人的伊斯坦布尔。叙事的魔力,是每一幕都各自成趣,而非功利地推进。两条平行线也并不一定要互相作解。 选角的魔力,是妇人的脸上写满了心灰,少年吐息间都蕴含着生气。彼此心照不宣的陪伴何其温暖、直对心灵。然后他们跳了舞。结尾选择了一种最浪漫而不失真的解法。 面对原生家庭与时代烙印,我们能做的并不多,请让爱为彼此留些余地。当镜头随着波浪起起伏伏,风吹拂起女主的大衣,我的心也随之漂向了很远很远的地方。2024最温柔的电影。导演下部该去主竞赛拿奖了。 |
|
从格鲁吉亚穿行到土耳其,去伊斯坦布尔寻人的这部电影有两个巧,一个是这些天正好有两位友邻在这两个国家,二是早上变性人因为易建联进入公众视野。电影一开始,所谓教养很好的中老年女士,所谓素质低下的青壮年男性,在提及这个群体的时候都带有或羞于谈及,或孟浪鄙薄的语气。这当然不是个案。《穿行》是穿越国界的找寻,也是让跨性别从周知的地下状态,穿行到真正的周知境况里,甚或是,在无可挽救之前,还给他们应有的尊重。性别焦虑太难了,稀释它,要面临身体与经济的雪上加霜,更要在面对不包容的社会时,先在家庭内部遭遇狙击。而我们穿行过那么多时间与空间,那么多人与事,胸襟总该更广大才是。《然后我们跳了舞》导演新作,还是暗地动人。三星半。 |
|
基本元素都有了就是缺乏亮点 |
|
不愧是喵斯坦布尔,喵都,各种可耐,连来的格鲁吉亚小伙儿都可耐的要命! |
|
题材很棒 但呈现出来的效果总感觉差口气 男主有几个镜头仿佛是格鲁吉亚timothee chalamet |
|
土耳其寻人公路风光片,只是该有的元素都有了,没有过的也有了。双线叙事展开但导演还是玩了个扣,大伙以为到结尾跨性别准律师能帮忙一起找到侄女,结果也不过是多遇到了人生旅途中的几个路人。结尾那个幻想能多加一分。 |
|
好像这两年看了越来越多移民或流亡的电影。很喜欢电影穿插不同人生的方式,出门后还在用电影给我的线索思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大屏幕上看伊斯坦布尔真是太棒了。我上午还在读Hil Malatino的Trans care,里面说的care web完全就像电影里鼓励的那样,不论是原生家庭还是chosen family,最重要的是我们怀抱着过去的创伤、坏脾气、奇怪的习性,却还是努力照护(care)彼此。书和电影都感染到了我。 |
|
可以看作是在最后我们都跳了舞的续集 故事扩展到更为广阔的 高加索/土耳其地区 冷漠和热 找寻和失望 多条线齐头并进 又消失在广阔的生活杂碎里 |
|
三个人两条线,轻飘飘的寻人故事。虽然还是讲述的性小众题材,但感觉不如导演前作“然后我们跳了舞”,连舞蹈戏都欠缺了神采。最大亮点在结尾。 |
|
人们因为靠近而理解,因为理解而再次建立情感的交接。寻找侄女的阿姨,无所事事的青年,性少数女孩。青年和阿姨在找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深刻的情谊(如同母子一般),阿姨在和另一个性少数女孩的相处过程中也逐步转变了心中的观念。
男孩和阿姨两个人不仅仅是去寻找工作和侄女,而是在寻找内心的某个确定的"归处"。 |
|
两个格鲁吉亚人在土耳其的一场幻梦。从巴统到伊斯坦布尔,穿行的不仅仅是地缘和语言的隔阂,更是跨性别者所遭遇的歧视和偏见。无疾而终的结局,其实也是现实无解的一种映射。 |
|
三星半。又是我不喜欢的公路片。但主演姨妈昂然坚毅又执着的身影太美了。船上的长镜头、女律师亮相的交接、姨妈的艳遇、结尾的一场梦碎,都是神来之笔。初看结尾时,还好奇怎么贴地镜头刚错开几步路,回头后换成中近景却花了这么久才重逢……在赫尔辛基独自游城时,随便撞进一下影院,随便看了在映片单,随便选了这部语言不通字幕也不通的片子,纯靠视听与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瑞典语看下来的,肯定需要重新观影。 |
|
这好像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土耳其/格鲁吉亚电影?很喜欢其中弥漫的种种情绪。“穿行”这个片名既指涉地理位置上的位移,也代表人物心境的变化。当女主角最终带着失意返回家乡时,导演给了她一个温馨的梦境,梦醒时更凸显了现实的残酷。在这种严酷宗教环境下,LGBT人群更是举步维艰。 |
|
HKAFF 2024 @ PE|一般,舍30mins赶场CINEFAN去了 |
|
镜头语言很出色,萍水相逢的人与人终究能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些许温暖和归属,伊斯坦布尔在导演的镜头下好美啊! |
|
当男主道出“我欺骗了你,只是网上找的信息”时,导演不够真诚的创作态度就已经暴露,让整个文本都自我矛盾。被寻找的那个女孩与被找到的女孩永远是一个心中意念的表征,但这不是操纵观众的借口。 |
|
公路片最动人的元素在当代议题下的重组与新生,上路,寻觅,接纳,不可逆料的相遇,共舞一曲,拥抱过后分别。伊斯坦布尔的湮没、吞噬的不是人,而是个人的过往,尔后我们换取了重塑自身的一次机会,生活依然步履维艰,但是,当被放逐的个体聚拢来,划定好的边缘也可以扭转为中心。 |
|
更像是一部城市漫游电影,导演用两条平行、最终交汇的人物线索带领着观众游历了伊斯坦布尔这座穿越古今、横跨欧亚、融合多民族、性别多元化的大城市。相比之下,不论是传统一辈对新观念的转变与接纳,还是律师保障跨性别群体的生存利益,两者都太过浮于表面,难以发掘出深刻的见解。 |
|
cameo看的,很喜欢啊。叙事上比之前进步太多,尤其是贯穿始终的“障眼法”与trans主题一脉相承:作为平行线出现的trans girl就一定是他们寻找的人吗?结尾与被寻找的人相逢就一定是找到了吗?拥有男性特征就一定是男性了吗?成为trans就意味着只能做prostitute而做不了lawyer吗?诸此种种。也很喜欢结尾最后如鸟振翅般游移的镜头,Lia左右张望目光锐利如鹰,被风吹起的外套也形同羽翼。 |
|
我一直以为这片叫 passing 结果叫 crossing 🙃 |
|
寻自己,寻众生,寻天地 |
|
#Berlinale全景 |
|
三个人物,两条线索,公路寻亲,探究自我,语言隔阂,跨性人群,节奏松散,缺少共情~ |
|
或许是缺乏对文化背景的体认 感觉比较乏味 但是记住了一句话 “Istanbul is where people come to disappear” |
|
退休女教师和败家小伙子结伴,在伊斯坦布尔的另一面寻亲,同时踏上寻找自己的旅途。这位格鲁吉亚裔瑞典导演继承了格系新浪潮的灵动(镜头飘到渡船上层就跟第二主角走了),同时也吸收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所赋予当地人的那种悠远忧郁的眼神。沉默经常长得让人凝重而尴尬,但一旦躁动起来,就会有悠扬的歌和放情的舞。和19年个性张扬的前作截然不同,这次从大龄视角讲了一个温柔的故事,饱含的耐心和人情味是接受新事物最好的引导。 |
|
一次真诚的旧瓶装新酒,两位女主的塑造舒适 |
|
8.28 @Robert Zemeckis Center for Digital Arts |
|
导演的上一部长片就非常喜欢,这次依然没让人失望。整部电影是几个边缘人物互相在彼此的生活中不断穿行,淡淡的还是那股人情味。 |
|
寻找跨性别亲人的过程是横跨两个国家的穿行也是跨越自我内心的和解之路。从巴统到伊斯坦布尔的寻人过程是三个陌生人有缘相识又无缘常伴的人生际遇,就像女主说的,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就是让人离别的。其实聚焦的三个人都是“边缘人”,都不是主流的一份子,但穿行过程让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与当下的归属。别放弃啊,哪怕你知道希望渺茫,却依旧能在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人生感动的际遇。 |
|
轻飘飘的寻亲故事来硬凹伊斯坦布尔的MTF性工作者群体,除了让我愈加迷惑且已经成为标签的MTF势必跟性工作者挂钩的现象外(且没有任何解答),其他有关宗教文化社区的内容完全没提。伊斯坦布尔风貌也拍得无甚吸引力,除了经常窜进镜头的猫~~~ |
|
3.5 |
|
经过一场追寻,逐渐改变对少数群体的看法,语言不通的生硬不影响温情的流露。
(对不起女主一直让我联想到鲁保罗里的Michelle) |
|
在观影前就预测这样一个设定的故事怎么拍都不会太差,果不其然。只是最后电影的成就也绝大部分归功于设定上。这是一则关乎亲情与理解的故事,人物关系当中最成立的应该是Achi与Lia这一对,让人看到被遗忘的人物彼此的惺惺相惜。 Evrim的角色更像是一扇橱窗,主要并行陈列伊斯坦布尔跨性别人群的经历,和主角二人的关系相较松散。结尾刚看完的时候其实是很不满意的,今天逐渐释怀了。其实对于Lia的身份一开始我是有疑问的,在结尾确认其身份过后,我个人认为旁系血亲的力量还是不如直系血亲来得强烈,算是略有遗憾的安排。另一则遗憾是点题中心思想的台词居然放到了预告片里。 |
|
想对立志在欧陆电影圈曲线发展的中国导演说一声,反映中国贫穷落后的影片已经没啥市场了,LBGT+社会话题才是新蓝海。hahaha……7 |
|
又是一部关于“寻找”和“流亡”的公路片,一段平静而克制的寻亲之旅跨越了国家、民族、语言与性别的界限。伊斯坦布尔这个地点选得格外好,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浪涛比其他地方更有空间感。 |
|
去土耳其寻找变性成女生的侄子未果 |
|
一种底层叙事。动人的永远是底层人民的相互帮助,以及努力生活的勇气。 |
|
影片开头:“格鲁吉亚语和土耳其语都是性别中立的语言,它们没有语法上的性别区分”结果看的中英翻译全都用了他/她做代词,直接失去一大美感。题材好但发挥真的一般?态度的转变也有些突然。更像关爱社会的温情片单看电影真看不出跨性别者是其主题。我的意思是,好像只是把“跨性别”当作社会底层在描写,把ta们换成任何一群底层人影片都完整,包括最后想象中的接纳也一样适用。根本没有突出跨性别群体特征,说实话我认为带有很强的顺性别偏见。对城市的记叙还是生动的(➕土耳其真的满大街都是猫……),节奏有点慢 |
|
寻找迷失的羔羊,寻找迷失的自我,在人海茫茫的大都市,在波涛起伏的黑海。 |
|
“一个关于爱与渴望有一个归属地的故事。影片关于被选择的家庭,这样家庭是由那些在生物学家庭中没有位置的人组建的。”
“每天一杯酒(苹果🍎),医生远离我”
我没有未来,也就没有打算,我只是活着,直到我不在了。
你知道吗?感觉伊斯坦布尔这地方,就是给人来消失的。
“我们对不起她,我和她妈妈,我们什么都没为她做,我们浪费了太多时间,我们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们,这就是我想对她说的。我还想对她说,她妈妈非常爱她,尽管有那么多事情。我会告诉她,我咋非常爱她。” |
|
3-4星,影像调度层面非常好,跨国寻人+跨性别群体的双线展开却感觉创作者的文本像也在原地打转。喜欢那种漫游的气质。 |
|
TT最后那段想象我爆哭😭(姨姨太煞了🫶 |
|
挺喜欢的,全程都看得很投入。女主演和所有trans角色们的演技都很细腻。自然真挚大部份的情感表达也不让人尴尬。在和lia艰难地用不同的语言交流完这个故事后,那个美丽的trans低垂着眼睛说“或许我们的家人也在找我们呢”的神色,即使受过伤即使已放弃去寻求认同却还是无法割舍的情感依赖;evrim带着他们去寻人却失望而归后闯入别人的婚礼上,在酒宴上流着泪的舞蹈狂欢….这些片段都让我心痛得完全无法止住眼泪。同样觉得结局也许停留在船上迎风的身影独自离开回归日常生活也挺好的,花费一生寻找太过沉重,有过一瞬间的怜惜与理解已经很难得了。 |
|
凉薄失意的人生里,过客赠予的缕缕温情。和ist气质异常契合的作品,同时又杂糅了高加索民族的外冷内热,五光十色的流浪者在悲喜交加的命运舞台上觥筹交错,结尾处的幻想与回头又简练又饱满。如果有对伊斯坦布尔的爱,也许这电影会更加打动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