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快乐的结局 Šťastný konec (1967)

    最近更新: 2024-01-12 BD
    • 主演:Vladimír / Jaroslava / 约瑟夫·阿布汉姆
    • 导演:Oldrich (Oldrich Lipský)
    • 编剧:
    • 分类:喜剧片
    • 地区:捷克斯洛伐克
    • 年份:1967
    • 更新:01.12
    • TAG:喜剧
    • 别名:Happy End
    • 片长/单集:71分钟
    • 豆瓣评分 8.6 (4277票)
    • IMDB评分 7.9 (1,445票)
    • TMDB评分 7.49 (热度:3.42)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快乐的结局》的免费在线观看,《快乐的结局》是对白语言为,属于喜剧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6分,有4277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关于这部影片,我实在是不好介绍,因为我只看过一次而且根本就没怎么看懂。2000年我在美国旧金山国际实验电影节上的东欧作品参展单元看到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不是本片的剧情或摄影手法多复杂,而是本片从头到尾全部都是反向拍摄的!大概基本的剧情是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到结婚到由于某些原因害死妻子到最后法庭审判到执行死刑,但由于影片导演的大胆创意将其逆向拍摄,所以我们看到的情节开始是主角被执行死刑最后才是主角的出生,全家的快乐,而更疯狂的是,全片所有演员的行......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快乐的结局 Šťastný konec

    作者:羊乳死了

    「野生放映」全片倒放神作信条祖师爷捷克脑黑洞《快乐的结局》Stastny konec (1967)

    作者:野生放映裴厅长

    烧脑悬疑看不懂?错,这是五十年前的磁场大电影!老游离神片解说之《快乐的结局》

    作者:12_6543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其他

      百度云盘 内封中字.快乐的结局.Happy End.1966.D9.MiniSD-TLF.mkv 详情
      内封中字.快乐的结局.Happy End.1966.D9.MiniSD-TLF.mkv

    关于这部影片,我实在是不好介绍,因为我只看过一次而且根本就没怎么看懂2000年我在美国旧金山国际实验电影节上的东欧作品参展单元看到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不是本片的剧情或摄影手法多复杂,而是本片从头到尾全部都是反向拍摄的!大概基本的剧情是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到结婚到由于某些原因害死妻子到最后法庭审判到执行死刑,但由于影片导演的大胆创意将其逆向拍摄,所以我们看到的情节开始是主角被执行死刑最后才是主角的出生,全家的快乐,而更疯狂的是,全片所有演员的行为,动作,场景,甚至连对白都是反着的,我们能看到倒着走路的人物,死刑犯死后复生,甚至首先听到的是对话中的答案,然后才听到别人的问话!实在是比较复杂吧,你能想象一部70分钟的影片完全反着拍摄吗?如果你没有一点反向思维能力,估计很难看懂影片。这是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一部完全反向拍摄的故事长片,我实在搞不懂导演为什么要这样拍片,也许是真的想追求一个真正快乐的结局吧。导演奥德里奇.利布斯克虽然不属于捷克新浪潮的一批,但在捷克电影史上是一位很有创新意识的剧情片导演,他1964年的讽刺剧杰作《雷蒙纳多.乔》被誉为最经典的捷克电影之一,他所有的影片之中唯有这部影片是最最独特的,不得不怀疑导演当时拍片的时候是不是病了才会想出这么一个古怪疯狂的点子。自2000年后我一直在找这部古怪但对健脑倒是颇有好处的怪鸡电影,目前依然一无所获,估计在捷克本土也很少放映更别说国外了,希望有机会再看一遍,应该就能看懂了。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IMDB 7.4 雷蒙纳多乔正片
      Limonádový Joe aneb Konská opera
      1964
      喜剧片
      捷克斯洛伐克

      雷蒙纳多·乔

      Limonádový Joe aneb Konská oper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再搞笑都没看懂~
      • 8.2;柠檬水还能抗三聚氰胺呢
      • 没错,你就是可口可乐的销售
      • 我虽然是个牛仔,在酒吧只点柠七,为毛不喝威士忌?因为没给代言费。单彩画面。世界上要是没有捷克,人类思维绝对会缺少一个维度。
      • 以那个年代,这不简单了
      • 这是在干什么?
      • 在默片上色的仿古风格下,西部片的二元对立变成了可乐和酒精的商战,所谓英雄不过是个可乐推销员。恶人最终想要为善却被父权拒绝,因为利益团体同时需要好人和坏人的作用,最终的价值不是善恶是非而是商业利益。【9↑】
      • 喜劇前十!4.5!太有趣了!
      • 将各种元素杂糅在一起,在此同时,恶搞了许多电影类型,颇有新意。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7。打着西部片名号的恶搞片,喝了可乐,打枪准了,还原地复活。
      • Oldrich Lipský真是調皮搗蛋第一名,Whiskola!乾啦!《黑虎的眼淚》算哪根蔥......
      • 一脸懵逼
      • 很黄很暴力,很蓝很忧郁,很红很时尚
      • 捷克导演奥德里奇·利普斯基的作品,一部恶搞又杂糅了很多元素的电影,包括恶搞西部片,歌舞,模仿默片的表演以及对底片进行染色,情节更是离奇夸张。男主角神枪手是可乐公司继承人,来这儿是打广告的,而且一沾酒就倒,可乐柠檬水居然还可以让死人复活,更让人喷饭的是影片结束还不忘打广告。
      • 笑死··哎哟那个华丽的色调
      • 最后有点2。
      • 9/10 红黄绿蓝的滤镜和荒谬的情节让人放松恰逢我刚买了一听黑啤真是应景爽
      • parody 西部 好玩的人 大煽情
    • 豆瓣 8.5 IMDB 7.8 正片
      Le fantôme de la liberté
      1974
      喜剧片
      法国

      自由的幻影

      Le fantôme de la liberté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人类文明所开创的疆域里,种种约定俗成的塑形僵化彻底折断了飞翔的翅膀,梦想中的自由早已被维系社会存在的框框异化。我们不过是低飞的公鸡和逃避的鸵鸟,充其量能冒出一两句抱怨:我真的受不了对称了!【9↑】
      • 每个角色都在前一故事落幕时以配角出现又作为下个故事的临时主角,独特的无中心叙事串联成超现实故事集。晚年的布努埃尔已然将超现实主义呈现在现实当中,依旧是对中产阶级社会绝妙的隐喻与讽刺,将公开与隐秘的事实颠倒制造荒诞效果。尤其以寻找眼前的失踪女孩和在餐厅如厕并在厕所就餐两段最为精彩。
      • 结构酷似《儒林外史》,讽刺有过之无不及。布努埃尔堪称吴敬梓的异国晚辈知己。
      • 布努埃尔倒数第二作,不如[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那般自由灵动,但讽刺力度足够。1.逆转常识、制度与习俗,将颠倒逻辑推演到了极致,一如石像打人,尸身不腐,风光名胜照片被看作淫秽图像,混乱梦境呈现为定时醒来所见的现实场景,集体坐便聚会vs单人厕所用餐,健康=癌症,孩子至终在场却被追查探问失踪案,无差别射杀者得到无罪释放的死刑判决,还有对动物的镇·压行动(坦克搜猎狐狸,动物园枪炮与鸵鸟)。2.旅店乱性&隐秘欲望与裸女妹妹弹琴+墓地探访同质于[白日美人],不断被打断、永远完不成的上课与读信似[泯灭天使][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变奏。3.由每段末尾登场或偶入的次要人物转换视角,引出下一故事,串联接力,结构精妙。4.多次以擦鞋作为转场,既有老布标签式的“恋足”风味,又扣合“肮脏-洁净”的二项对立式。(8.5/10)
      • 东西街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
      • 每次看布努埃尔都会在兴奋和怨恨之间摇摆。兴奋是因为,他怎么能这么脑洞无边无际,幽默感顶天立地,把所有的人群都讽刺到无话可说呢?怨恨是因为,每次看他的电影都会觉得自己好笨😔(豆瓣的短评可以写350字了,2018.07.14特此留念,这条就不写满了...)
      • “打倒自由”的呼声在影片的结尾再次响起,当然布努艾尔反对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匪夷所思的,以自由为名的社会条条框框即另一重自觉的,无意识的专制。仍是大量的荒诞象征展现了世界的扭曲、畸形。而一系列相对独立的人物、情节、动机被完美的通过空间上进行过渡、转场,这手法原本属于希区柯克
      • 事实证明看布努埃尔的片子之前读一遍剧情简介是很有帮助的…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你在看什么。几个小段子依然是布努埃尔式结构叙事,依然黑的高端大气。在重要的事情上面说不重要的事、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大费周章、在极端自由上的现象上面做啼笑皆非的怪癖幽默。
      • 9。布努埃尔最后的3部作品,评论讲的全是废话。此类片,不解释啊。
      • 当你试图解读每个荒诞场景深层意义的时候,布努艾尔正在棺材里偷笑
      • 去中心化,链条式推进的叙事,各种超现实的情节和意象即荒诞又意指丰富,历史、宗教、政治、阶层、两性无所不包,文本性极强。布努埃尔的电影里你甚至很难听到一句粗口,可他的愤世嫉俗却令人惊叹。
      • 荒诞主义的集大成者,未知的进程,串联的小故事,奇妙荒诞,无人知晓。各种超现实,毁了原本对一个故事、一部电影的理解。莫名其妙的照片、突兀行走的鸟类、受虐狂、畸恋、赌博的神父、马桶上的闲聊、失踪的女儿、被释放和尊敬的无理由杀人狂、死去妹妹的来电、被取代的局长位置...各种赞!!!
      • 开头和结尾的衔接也是画圆并圈住了世界。
      • 评论说了一堆废话,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布努艾尔的荒诞剧很好玩
      • 世界是这样终结的——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艾略特《空心人》
      • 8.0/10。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布努艾尔做不到;幻想空间里一切事物都颠倒是非的意象化(如把黄片化作风景照、警车化作坦克、厕所与餐厅对换等等。);对资产阶级的行径荒诞到不能再捧腹,所以说这其实是一部非常高端的恶搞喜剧。
      • 我称之为伦理幻电影,用禁忌挑战被社会规范化的伦理,但不是来自故事,而是倒错的设定,私癖/公演,吃饭/排泄,失踪/视而不见,死刑(名)/释放(实),死/记忆,诸如此类,而荒诞之处,是让两端直接对立,然后产生倒错者对“童言无忌”的规训(你看这就是福柯的魔力),一切都有关真相/谎言,布努埃尔拍的中产生活已经掏空了伦理的道德内涵(比如同情),徒留虚伪而程式化的礼仪,这让他的电影已经成为某种行为艺术(which我不喜欢),甚至让他自己成为戈雅画中的行刑者,仿佛代替西班牙向法国夺回对自由的命名。
      • 虔诚的天主教徒摇身一变成赌徒,烟酒色通通不禁;热情好客的帽商瞬间上演SM戏码;端庄老妇与侄子深夜乱伦;课上频频被打断的教授回忆一场赴宴,大家在马桶上优雅地社交,在厕所般的单间里粗鄙地进食;一个晚期癌症病患的女儿被告知失踪,可她分明就在身边,大家却四处寻找;一名抢手在高楼随意射杀路人,被判死刑后却被释放,大家向其索要签名;警察局长接到死去妹妹电话,前往墓地查看被抓,发现自己位置已被替代。布努埃尔的社会寓言,精准辛辣,有多荒诞,就有多现实。
      • 布努埃尔用一贯讽刺喜剧式的白日梦构想剧情,营造了一出对中产阶级、宗教、掌权者、权力机构等的戏讽意味,让被缚的现实蒙上一层骚乱的反动气息。布努埃尔在戏谑资本、权力、性与暴力的同时,也指出了这就是一种所谓“官方自由”的说法其实是一场巨大的骗局,它剔除了主体群众的参与,他们是被欺骗、被强杀的无辜者。当群众的愤怒之火逐渐燃起,布努埃尔用这样的“炮火”结尾呼应1968年的“五月风暴”,预示着自由之火的燎原时刻。
      • 关于这种无主角,无主题,随人物移动而变化故事的拍摄手法,首先我在Gus Van Sant那里看到觉得精彩无限,然后发现Richard Linklater在这之前就用过了,赞叹一番后,我现在发现布努埃尔居然在几十年前就用过。这到底是不是这种拍摄手法的原创啊?我要疯了。 另外,尤其喜欢找寻小女孩和马桶上吃饭的那两个故事,非常有寓意。
    • 豆瓣 8.8 IMDB 7.7 正片
      田園に死す
      1974
      剧情片
      日本

      死者田园祭

      田園に死す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以为自己能流出五彩的眼泪,却不知那只是寺山映画里空气的颜色。
      • 寺山修司有三宝,乱伦做梦和钟表
      • 每一场光怪陆离都是支离破碎的别样狂欢。 每一次生死离别都是如胶似漆的反向拉伸。 每一次迟暮伤逝都是青春激荡的南辕北辙。 每一次置之死地都是圆寂涅槃的晨钟暮鼓。
      • 流浪马戏团,隔壁美少妇。诡异少年梦,死在田园;墙上一座钟,地上一个洞。百年孤独史,再见箱舟。
      • 游走的虚幻与梦境,这一帧帧美的啊,我一不小心截了五十多张。求此片115已久,愣是没人传,好吧资源什么的得自给自足。【正片:t66517044a ,字幕:t69f80401c】
      • 凌乱不失美感,象征性很强,颜色很绚丽,虚幻和梦境交替,看这个片子有一种东方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感觉。同样那么虐心那么诡异和抽象的象征表现手法
      • 此时心情犹如十八岁的李安首次观看伯格曼《处女泉》。
      • 寺山的小剧场舞台剧画面有一种颠覆了学院审美的凄厉妖艳之美。若事情不似你想象:你萤火虫般的怒火并未烧掉苦闷的家;红衣女人淹死了被众人诅咒的私生女;相约私奔的邻家妇支走你与情人一同殉情;马戏团里洋娃娃般的天真女人最终被丈夫抛弃;你最终也没有能够摆脱掉被自己视为负担的母亲。臆想的童年啊
      • 原來新房紹之受寺山影響最深 堪稱二戰末期及戰後霓虹蛻變期民人社會心理寫照 此即日式傷痕文學電影的代表罷 極多典型徵符:無父的一代 破碎的抑或偏執的抑或作為異端的母親 殉情的共產主義異鄉男女 混合鄉國與外來者的夭折嬰兒 被迫現代化的女性 無法擺脫代表舊日歷史的母親 與受到現代文藝影響的兒子
      • 妖艳而奇诡的视觉饕餮,记忆与梦境的光影诗章。墓地捉迷藏,恐山风车,白面与乌鸦,赤血红月,榻榻米下旋转荒青-山门-灯泡-颠覆内外。虹彩滤镜马戏,充气女颓坐呻吟,红衣女狂舞嚼花。缝合残裂相片,恋母与弑母,晚8~9时,捆绑与葬钟。私奔与铁轨路标,跨时空对弈,神殿童贞劫夺,现实侵入。(9.5/10)
      • 不得不说视觉很出彩 但是难给高分。首先 全片构筑在性化女性符号的基础上 不管是少妇 妖女 未婚先孕的女孩 尽管作者想描绘众生皆苦 但是女性符号最终还是要满足他本人的性幻想;对存在和童年的讨论很浅薄 没头没尾 虽然结尾出彩 但是也难掩其瑕疵。总的来说就是有着强烈的中年男性意淫感。
      • 《死者田园祭》。就像打开了记忆仓库的大门,四处堆放着影像化的碎片,现实和梦混杂难分,而由此"曾经"成为可塑造的,完成体验者的偏爱,但理智最终又不得不在时钟“嘀嗒、嘀嗒”的催促声里将一切拉回现实。寺山修司的影像常常令我感到像梦一样虚无缥缈,不但诡异,还充满森然的鬼气,令人生畏。
      • 被惊艳到了。难言的美。光影,色彩,音效,氛围,服装,美工,绝了,大日本特有的颓废美学。让人想起费里尼,寺三的梦境更加黑暗和诡异,植根东方(日本)文化之中,与大卫林奇表现人内心的黑暗迷离不同,是纯体验式的。
      • 又是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装逼MV片,没有好剧本就别挑战超现实,散乱意识流只会造成视觉疲劳
      • 1.我们都在被童年的回忆强奸着,而且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痛并快乐着。遗忘不了、挣脱不了;2.看完影片情不自禁泛着泪水,因为影片的内容,也因为不知道下一次要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么精彩、这么厉害还让我心有触动的电影了!
      • 令人恐惧的童年 一定要整理和回顾才能走出来。而且与童年记忆的无助不同,现在有更强大的我可以陪着记忆中的我一起面对,我很强大,我可以搞定。以及对于母亲,厌恶还是爱着,不可能真的下手,到了“儿寒乎?”“欲食乎?”的阶段,也就只剩哽咽了。
      • 寺山修司你个迷人的大鬼才!
      • 8/10。《再见箱舟》试图打破时钟的牢笼,本片又通过梦境与记忆的交错使生命超越时间这一维度。演员悉数白脸,万花筒装置艺术,撕裂的照片加剧了死味,浸渍般多色块的晕染镜头,圣母像的宗教隐喻,费里戏式马戏团,胖成皮球的女人,吞食的玫瑰花,标枪插流血的学生服稻草人,挑衅视觉是寺山的看家魔术。 @2015-01-08 20:03:38
      • 很有书生匠气的一部片子。理解的门槛非常高,有大量关于符号学以及电影语言学之类的运用,如果对日本文化底蕴缺乏认知的话很难看得懂。三十多岁的“我”回到童年时代,试图在被粉饰完美的回忆当中捕捉些许残酷的真实。三十多岁已经太迟,而童年的“我”尚有机会找寻到未来所丢失的东西,只可惜的是青春期并没有清晰判断对错的能力,失去童贞的“我”也再不能回家。血脉相连的机能是家这个概念所带来的最沉重的桎梏,无论是三十岁的“我”还是童年的“我”,注定无法逃离这条生命线的束缚。片子里面还有一个关于“祖父悖论”的问题,如果母亲于自己的童年时代死去,三十年后的自己是否依旧存在。挂钟象征着家,手表象征着离开家的自由,当两边的时间同步转动,舞台从童年的乡村转移到后来居住的东京,也意味着“我”开始选择与母亲和解,走出阴影。
      • 【3.5】的确同《八部半》有相通之处,且如此庞杂的Meta结构和浩瀚符号仍然能处理自若,甚至呈现出反向的“剥除”姿态,最终迎面而来的是赤诚的自我。寺山修司的水平还是比之后诸如大林宣彦等人高超太多,他懂得节制的可贵。
    • 豆瓣 8.1 IMDB 6.8 全集
      Mondo candido
      1975
      考驾照
      意大利

      蒙多坎迪多

      Mondo candid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大伏尔泰竟然也能给护成这种丧尸小清新啊
      • 此生不可不看的奇幻片,终于明白为什么没字幕也有这么多人打满分~如果要改编伏尔泰的“Candide”,我想不出有比荒诞Cult片更好的体裁,可以更直接、更血腥、更赤裸裸地把真善美和爱情在你面前砸得粉碎,并以诡异奇绝的方式连绵不断地给你醍醐灌顶。
      • “别走那条路”
      • 穿梭于各个时空,历经了死亡,欺诈,战争以至荒诞的现实中,透露着追寻与思索的艰难。这条路,为我。理想与纯真的维度,荒诞中的自我认知。影史上最极端的超现实主义电影,从异端审判的刑罚所到巴勒斯坦的战争,从保加利亚的火炮到纽约的电视转播,荒诞而超现实的镜头下是关于爱与理想的思考。
    • 豆瓣 8.3 IMDB 7.3 HD
      Sedmikrásky
      1966
      喜剧片
      斯洛伐克

      雏菊

      Sedmikrásk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来人啊,把这俩傻逼拖出去斩了...
      • 看得我整个人都精神混乱了...呵呵...
      • 电影本体层面上的一种暴力美学和破坏欲,动作的韵律令人想到某种基顿式的机械感和卡通感,结尾甚至还耍起了特技,非常可爱;友邻说影响了里维特,确实哈,不过感觉里维特吸收了这片里的最精华最纯粹的地方,尤其体现在《席琳和朱莉出航记》中。
      • 看的人头疼,前半个小时还能有耐心把牛逼的摄影截下来,到了后半个小时就真是...... 跟雏菊沾边的东西果然正常人不能理解,两个傻逼少女的声音快要穿破我的头颅了。看的时候不禁在想我那位黑白色盲的同学看这片会不会控制不住骂爹
    • 豆瓣 8.7 IMDB 7.8 HD
      Play Time
      1967
      喜剧片
      法国

      玩乐时间

      Play Tim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无序的但又看得出内在有序的意象堆砌与揉捏,剧情的弱化与细节的强化,符号与场面调度。
      • 精彩的群戏调度,旋转木马一样的车流,镜中奇妙的天地,依然不变的讽刺,有趣的生活,不同的侧面
      • “什么是电影?《Play Time》。 什么不是电影?大多数的电影。”
      • 会动的画,仅此而已。催眠而且不喜欢。就像身处《纽约提喻法》里的剧院、游戏《看门狗》里的城市;窥探得久了,便令人乏味起来。至于细节,想到《彗星来的那一夜》,便困上加困起来。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面里的灰色纸人。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