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KAFF#4 看完的第一反应是,吴慷仁竟然是《富都青年》入围的金马男主而不是这部,那到底《富都》得演得多么炸裂?从壮年到老年的变化演得可真的是太细致了,尤其是毒瘾发作和最后告别。虽然没有隔壁俩小姐姐哭得那么厉害但最后还是看哭了一点。导演拍出了我曾经很想写却只写了一半的故事:上一辈对下一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底可以有多大,以及无论多讨厌都无法挣脱的东亚家庭扭结。选取的时间点97,07,17其实很有意思但有点可惜没能成为更能引人唏嘘的时代背景,对社会议题的探讨也仅停留在表层没有深挖(虽然也能理解)。三语对话的编排都是有意而为之的,还有三个时间段的一些细节前后呼应也很有想法,但总体来说还是太松散了,片长明明不长却像看了很久。 |
|
#HKAFF2023# 拍得太平了,看完絲毫沒有表達慾望,不過吳慷仁有拿金像獎的實力 |
|
如果你也有一个吴慷仁那样的父亲 你一生都在苦苦寻找他爱过你的证据 一生都徒劳无功地想要填满他留给你的爱的空心 直到最后泣不成声 |
|
竟然最後導演自己的戲份比吳慷仁更多。爸爸跟大妹在斜路上的一幕,怎能在結尾又重用,令電影完整度很扣分。 |
|
第二段的两个女演员最合适 |
|
几乎是我的整个成长史,电影的三段式命题几乎包揽了我目前为止的生命。少时不懂事,随着家庭从农村来到城市里,面对如出一辙的身份认同,我一样选择了伪装自己,父母没有很“像样”的工作,当着同学会指着某些楼栋说是自己家,也会有小偷小摸的毛病,虽然感觉那时候很苦,但来自家庭的些许的温馨却还是照亮了整个童年。随着年岁增长,父亲所造成的裂痕悄无声息地瓦解了整个家庭,我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生计问题,被迫早熟,生活中来自父亲的暴击甚至是家常便饭,遇到喜欢的人以为就是永远,天真地相信自己就是那种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人。长大后,很难再去将真心付出去,不知道如何与人真正相处,甚至发现和父亲交流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事情,那些说不出口的最终或许都会埋进坟墓里,最后默默在回忆里度过人生数十载,这是林子圆的生命,何尝不是我的人生。 |
|
是个烂人,但烂得不完全,偏偏又有蛛丝马迹证明他爱过你,或仍在爱着你,或没爱过你但在扮演爱来弥补、来自我救赎。挣不开,剪不断,以后也一直会以这道伤痕得到辨认。 |
|
以湖南移民家庭三个时期的变化,带出原生家庭的痛和身份认同。主角姐妹之名同样取自“月有阴晴圆缺”一句。篇幅着重在父女相处,三段时期中父女的力量是逐渐反转的,尾声离别的霎那回味悠长。ps,吴慷仁的湖南话还得多练练… |
|
东亚小孩永恒的痛点:爱恨都不自由。很经典的故事情节和拍摄手法。 |
|
作为一个在香港打工的湖南人,全程都是泪点。一家人的感情非常动人,特别是小时候在麦当劳的场景。说不清故事主角是姐妹还是姐姐一个人,主线不够明确导致剧情有些细节表达不够清楚,如姐姐在每段感情中的个性表达;妹妹为什么会选择保卫新界马屎埔村以及为什么会被起诉(这根线之后不了了之了)。瑕不掩瑜,我非常喜欢。 PS:湖南乡村一般不会有榕树,以及2017年,湖南乡村要么是很老的木构土砖房,要么是新砌的小洋楼,剧组勘景组火候还不够 |
|
你永远也不能像一场野火一样干脆的烧掉自己的童年。在挣扎和阵痛中长大,关于身份的确认与血缘的羁绊,独属东亚的温柔一刀。 |
|
看哭了。可惜妹妹那条线没交待全。子圆,子缺,此事古难全。如果你也有过这样家暴的父亲和自卑的青春期,如果你也在长大独立后与衰老的他坐在一张桌上吃虾饺,你就会懂她。你终将拧巴一生,回避依恋,又渴求爱,又拒人千里之外。 |
|
28/12/2023 @ 高先電影院。頭兩段故事都冇乜野,但第三段由導演自己親自演出,果種自肥感真係太過強烈….... // 三段式結構係觀感及實際體感時間令觀眾感覺上會比較舒服,不過最大缺點係除左父女關係之外,無論講身份認同定係其他內容都過於蜻蜓點水 // 吳慷仁絕對係全套戲既定海神針,由四十做到六十歲都難佢唔到 |
|
語言串聯癲嗮級別的厲害,湘粵國日大串聯,當袁澧林和吳慷仁一句湖南話一句廣東話那樣交流的時候真的是被生動自然的演技感染到頭皮發麻。而故事主題其實有點像陸港版《美國女孩》,寫實貼地之餘故事稍顯鬆散,而在裡面也參雜了一些有心人才能看出來的彩蛋,總的來說其實是還蠻期待導演下一部會是怎樣題材的。|后来半夜洗澡的时候想起一些,看到短评里有些评价是“两姐妹直面困惑之后,还是成为了‘香港人’”,但我反而觉得最后更多还是在描绘一种飘零的状态,主角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始终还是持有饱足的困惑,类似于在结束之后搜cast资料发现有位眼熟的演员原来参演《二手杰作》,但上ins一搜又发现居然并非“大陆人”,我们对于人、亦或是自己的身份认同始终没有表层看上去的简单,无法三言两语地干净利落讲清楚,人还是很复杂的。 |
|
结局收在父后几日,有巨大克制下的催泪效应。靠直觉劳苦一生的妈妈越洋电话里问起读了大学的小妹现在还是一样吃官司,令人哽咽的时下。文学功底背景的新香港导演,这部脐带般的电影,身体衔接陆港,但又彼此完全渐行渐远,而电影创作本又更加受惠于对岸,逝去的湖南乡愁在台南了结,虽说是Covid时局所迫,但细想又挺恰到的。 |
|
@ GS | 7+,纪念短评被删两次,那我换个说法:整体还可以的新移民故事。这次是女性视角看待一个东亚家庭父亲角色长期缺席所带来后果的受害者故事,主角不谈恋爱的部分比较可看,恋爱实在是有点尬。 |
|
No.10020。#36th Tokyo IFF# 亚洲未来单元-世界首映。女导演长片首作,自编自导自演(演了第三部分“2017”),导演对空间的观察和视听构思相当之厉害,把人物塑造和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视听手法上非常引人入胜。片中1997,2007和2017的3个时间段有多处前后呼应,文本编织也相当之巧妙(所以为啥是金马改编剧本提名啊?改编自导演自己生活经历?)。湖南方言、粤语和普通话的转换及其表意很有意思(时下流行的是换字幕颜色了,每次给个括号提示其实读起来也挺累的),看得出来演员们都努力学了湖南话,尤其吴慷仁还真是学的有模有样(当然跟《富都青年》一样都有点用力过猛之嫌,尤其在有些所谓秀演技的时刻)。重点放在“新移民”“吸毒者家庭”及"亲情"上,对一些不太能讲的社会问题只能点到即止,有心了。#年度华语佳作候选# |
|
突然好想一事无成又脾气坏的外公,想倔强又幼稚的妈妈,想不识字又嗓门大的奶奶,想给了我一个曾在我成长的某瞬间真的意图向全世界隐瞒前六位数身份证号码的爸爸。人类不管有多善良,愚笨,懦弱,但爱始终是真又拙的。而不管是港台后代的两言三地,或是小镇青年的三言两地,彼此的关系往往密切又疏离。人生的事绝大多数都发生得悄无声息,即便大事也基本如此,只是要在以后忍受胸腔持续呻吟的闷响。 |
|
吴慷仁好牛,一个台湾人演湖南人在香港,一点没有违和感。而且还要跨越几十年,他看上去就完完全全是一个落魄的、失意的、失败的,但又对女儿有愧疚的中年人。甚至是他的身体真的也好像在缩水,怎么做到的 |
|
戏的拍法,选取的重点我都不喜欢,目的性很强,人物非常空心,人和戏都缺乏细节难以令人信服,还感受到了极大的自恋,也不知道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创作者并不真正关心任何人物,也没有想要挖掘和打开自己的内心。 |
|
故事上缺乏铺垫 情节上缺乏修剪 台词上虚假做作 调度上缺乏思考又不自信 造成的结果就是像是在剥削吴慷仁演技的大型三段式mv 好在足够真诚 但只是为了治愈自己 首部作品拍的多烂都没关系 怎么能没有野心呢?? 新导演也不能加分 拿了扶持基金相当于就挤掉了别人的机会 |
|
“你永远也不能像一场野火一样干脆的烧掉自己的童年。在挣扎和阵痛中长大,关于身份的确认与血缘的羁绊,独属东亚的温柔一刀。”曾经我也在苦苦找寻父母爱我的痕迹,但现在终于接受父母也没有那么爱孩子,可是童年的伤痛永远伴随我一生 |
|
几乎是我的整个成长史,电影的三段式命题几乎包揽了我目前为止的生命。少时不懂事,随着家庭从农村来到城市里,面对如出一辙的身份认同,我一样选择了伪装自己,父母没有很“像样”的工作,当着同学会指着某些楼栋说是自己家,也会有小偷小摸的毛病,虽然感觉那时候很苦,但来自家庭的些许的温馨却还是照亮了整个童年。随着年岁增长,父亲所造成的裂痕悄无声息地瓦解了整个家庭,我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生计问题,被迫早熟,生活中来自父亲的暴击甚至是家常便饭,遇到喜欢的人以为就是永远,天真地相信自己就是那种一辈子只爱一个人的人。长大后,很难再去将真心付出去,不知道如何与人真正相处,甚至发现和父亲交流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事情,那些说不出口的最终或许都会埋进坟墓里,最后默默在回忆里度过人生数十载,这是林子圆的生命,何尝不是我的人生。 |
|
父亲的角色叫林觉民?导演是不知道,还是没有这个历史知识点? |
|
2023.10.26 东京国际电影节 三节故事层层递进,那些将说未说的话也都隐藏于时间线上。影像很克制,将游移于两种身份的痛苦处理得并不鲜血淋淋,但痛苦弥漫于生活的琐碎之中。正如戒不掉瘾的父亲,语言,也是我们无法摆脱的身份标志。最后问导演的问题,她回答得很真挚。何处是家园?她说,人死后想埋骨于何处,那里应该就是她所认同的家园。 |
|
#Misff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
HKAFF-15-亚洲电影节闭幕片-祝紫嫣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首作。看的时候就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导演才能将如此复杂背景的故事拍的这么好,没想到映后才知道导演祖籍是湖南衡阳,6岁左右移民香港。影片改编自她自己的小说,而且她还扮演了成年姐姐,某种意义上,导演也是在拍自己的故事。在影片里,家与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互文,破碎的家庭无法成为异乡人停靠的港湾,使得她们的漂泊更为艰难,不仅身体没有立足之地,连精神也没有安放之处。但现实并不是戏剧,没有突如其来的复仇或是和解,更多的是爱与恨交织,不断从破碎里寻找美好,不断舔舐伤口的过程。从初到异乡的不适,到假装融入的否定,再到内心自洽的强大,导演温柔细腻地书写着一部女性内心成长史诗。吾心安处是吾乡,我相信导演不会再为身份认同而困惑了。年度十佳。 |
|
身份證R開頭的,都是有故事的人 |
|
袁澧林非常美非常美非常美,戏份太少,不能给她更多表现机会,有点可惜。1997-2007-2017新移民的故事、新移民自己的视角。父亲偷渡来到香港,之后把妈妈姐姐子圆妹妹子缺也带到香港。很有趣的是妈妈改嫁去了国外,留下姐姐和妹妹,二人对hk人的认同完全不同。姐姐选择了导游,选择了各个国家兜兜转转。妹妹选择了保护hk本地文化,保护爸爸。非常有意思的对比,如果能给妹妹多一些戏份就好了。(直到版权所有的字幕结束,本人不住地啜泣(T T) 谁能告诉我 多次出现姐姐坐直梯向上的场景,是为什么捏? |
|
#HKAFF23 還挺「浪費」的,不管是得到的支持還有好演員的加盟。我能感受到努力,也能理解很多內容的傳遞,可是當你想要的太多太滿,但執行跟不上概念的時候,就失去了本應有的亮眼。缺乏文本性的注入,導致留白空間相對被擠壓,也顯得頭重腳輕不平衡。吳慷仁的語言天賦真讓人感嘆,映後Angela講笑大家看到她的素顏狀態,想說你真的可以演07和17兩個時間段毫無違和感啊!(Angela專登從台灣飛回來參加活動卻遇到白卡觀眾騷擾,而且這位仁兄也不是第一次了,貴節連安保都不配一個嗎😓 |
|
以为要讲身份认同更多是始终无法摆脱的一切,微妙的爱恨好真实。十年港漂轻轻共情了…对黄毛的执着有点莫名(太丑了 |
|
无比惊艳的演技和细腻的感情交流,没有安全感的女儿在一遍一遍确认并寻找爱的蛛丝马迹,幸福明明很简单却那么远,中国父母不善于表达的爱就好像一壶茶,一泡比一泡淡,冲到最后已经快要忘记这是一壶茶,但打开盖子往里一看,那茶叶便是亲情的羁绊。但电影总体不深刻,人物刻画不够饱满,几乎都是吴慷仁一人在撑 |
|
导演的手法过于稚嫩,钢琴曲的情绪渲染有加分。果然最戳我的还是吴慷仁饰演的父亲角色,让人“爱恨交加”。多地辗转的失语,我也深有感触。小袁的出现突然多了层亮色,笑容真好。 |
|
一直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後來才發現原來是讀過導演的那篇小說。演員和場景調度都非常出色,但對於城市之於居民的身份認同,女兒不動聲色地融入,我會更希望看到那個始終沒有學會白話的媽媽的故事。導演映後對談時說子缺的原型是她自己,有人問子缺要上法庭的原因是不是吸毒,儘管電影裡有一閃而過的海報已經說明了原因。不能談及的原因。 |
|
应该派游乃海每年到西宁出差一下。。。。。 |
|
吳慷仁一樣的爸爸即便爛透了 也留下了稀疏卻濃烈的關於愛的證據 在無數缺席的過去和未來裡 她們或難以啟齒 卻能如數家珍。#20240417每一個身分證R打頭的人都揣著不是滋味的生命故事 |
|
用最表面的方式抓取一些強烈目的性的素材,然後不加組織地任其成為空洞的碎片。只在數字裡顯示的時間和只在對話中存在的空間,所有演員在望不到城市的環境裡各自演一套戲。 |
|
眼眶湿润,拍出了细水长流。 |
|
可能是真的缺这种大陆出生香港人讲身份危机又不尖锐的电影,所以稍微出众一些。讲对吸毒父亲的爱恨包括这样的模式如何重复在日后选男人的眼光中显得十分老套。实在是没有共情到对父亲的爱,靠血缘呼唤吗?只可惜了妈妈出大力却在女儿的人生中只有些许笔墨。三段式的结构没有详略,结构缓慢。吴慷仁演技了得,多加一星。 |
|
一家人坐上逸东酒店的直梯,摆脱了香港生活的纷扰,悬浮在这个更靠近月亮的地方。 |
|
看完出来难过至极,不知道是因为湖南话触及到我最深处的认同意识,还是这个无法消解的结局太让人难受。三段式故事配比很好看,香港、东京、湖南老家的各式选景也特别好看,字幕出来一看是张叔平做的瞬间合理了。“在老家,他们说我们是香港人,在香港,他们又不承认我们,我们究竟是什么?”这是一种究其一生也没有乡愁的痛苦,没有答案,只有困境和谜团。 |
|
是这一年看的港片(剧情向)中最喜欢的,胜过《年少》和《白日》。三段都稳稳当当,新移民的故事里看到好多朋友甚至自己的影子。导演简直充满才气灵气,却又那么美演得那么好!吴慷仁也好极了,从一开始就知道升降梯的场景会Call back,却又不刻意。“咬手表”处女主大哭,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童年的印痕是如何伴随一生,直让姐姐四处漂泊不愿系予任何人,而让妹妹反过来比本地人更激进地守护这片土地。 |
|
中秋看也是应景…百合花已经没有了,但是月亮一直挂在天空 |
|
一開始以為是小偷家族 再看以為是過春天 又定睛是甜蜜蜜。沒有什麼主線的故事,很自傳式的私人情感,很多地方太啰嗦拖沓了。吳慷仁演的真好啊 在雙語還不是母語的情況下還能這麼自然簡直了。。。他理當是新一代巨星。 |
|
11.12 #金馬60# 7.5/10 |
|
暴风哭泣了……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衡阳话。有太多的代入,异乡人的身份认同,近来老人的去世。虽然细细想来,剧作稍有不合理和结局转折稍嫌煽情。吴慷仁强大啊。其实泪点不仅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羁绊,新移民心理适应的不易,还有移居都市后对故乡,对乡土的怀念和向往。父亲的屡吸不改,反映出城市乡村生活剧烈的二元对立,朱柏康的这个角色设立在我看来颇有导演的人文关怀。 |
|
2023 HKAFF PE 93$ CLOSING post talk with whole team(expect 吳慷仁)原本以為慷仁哥會再來誰知道就不來了🥹
從零開始學手語湖南話廣東話的吳慷仁,自編自導自演的祝紫嫣,我相信兩位皆前途無量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湖南人偷渡到港開拓新天地如願以償,可惜接下來於市井巷陌沾染毒癮,在監獄與家惡性循環中被妻女棄是自己軟弱到不行之果,移民身份證R開頭是她們的起點、肇始之處、想否認也無法擺脫的故鄉,兩姊妹在外部衝突和內部焦慮的雙重矛盾下逐漸在港成長,97年前被推著走這一遭,後來每十年作為節點對準困惑已被歲月融入生命,吳慷仁表達得最好的地方就是他作為一個戒不掉毒癮的大毒蟲卻依然對人擁有很多很多愛,平庸長在肉身卻還是有微末光芒透進陰晴圓缺的月夜 |
|
第三段垮掉 |
|
吳慷仁的確救了這電影不少 |
|
以十年為時間節點(1997、2007、2017)的三段式結構的難度在於,若要保持不同年齡層的演員出演的同一個角色在形像,甚至乎心理上的連貫性,便需要有一個貫穿始終的參照對象,「父女關係」是電影的重心所在,有賴吳慷仁的出色演技及超強氣場,毫無疑問這部分是最好的,其他演員就各有各做。沒有吳慷仁的部分,角色心理演變方面則難免有簡化之嫌,例如家姊在2007年受過情傷,那麼2017年的性格形象就定型為類似情場老手。關於新移民、(香港人/大陸人)身份認同,往好的說是處理克制不著痕跡,難聽點說就是蜻蜓點水不夠深刻(當然,細妹同學關於「怎樣識別香港人」一段對話很真實)。不過,袁澧林那條暗線——保護行將消失的新界土地,搞社運搞抗爭被判入獄(呼應「逝去」主題),放在今天看,實令人百感交集。 |